为什么近来诸葛亮被认为一无是处?

汉天子光武皇帝


没有人认为诸葛亮一无是处啊,只不过现代社会越来越有科学精神,所有人都被拉下了神坛,包括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象神一样的存在,完全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神化的结果。鲁迅就说过“,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三国演义》是小说,自然可以虚构,所以我们也不能怪罗贯中。想真正的认识诸葛亮这个人,还得读《三国志》,《三国志》是信史,陈寿是诸葛亮同时代的人,陈寿的父亲就做过参军马谡的部下,在马谡失街亭时还受了连累,被诸葛亮处以髡刑。所以《三国志》基本上是可信的。

看《三国志》,还原真实的诸葛亮,火烧博望是刘备干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诸葛亮也并没有借东风,也并没有舌战群儒,也并没有在上方谷战役差点烧死司马懿父子,也并没有在街亭失败后上演《空城记》的故事惊走司马懿,自然死诸葛惊走活仲达也是假的。相反的是,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遗言、错用马谡是真实的,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有用人不明之罪;诸葛亮率千军万马,却拿不下一个小小的陈仓,陈仓仅用区区一千魏兵,却抵挡住了诸葛亮的十万大军。诸葛亮数次出祈山,基本上次次无功而返,并未打过一次象赤壁大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那样的大胜仗。诸葛亮的长处在于行政治理,而不在军事上。诸葛亮值得人们学的地方,是忠诚。从来没有人认为诸葛亮一无是处,还原真实的诸葛亮,客观的评价诸葛亮,才会真正的以史为鉴。


历史春秋网


不知道是谁起的论调,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都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一些人眼中就成了不堪的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纵然没有那么完美,但也没到任人贬低的地步。这些肆意贬低并认为一无是处的人们,你们当古代文人不读书吗?认为赞扬他的人都不懂历史?

诸葛亮的树立自然有封建统治者的偏爱,但是他的个人品德也确实让人尊敬,也代表了文人的一种风骨(无论你认为他忠诚是否是对的,在乱世之中也应当被人尊敬,坚持理想的人本身就值得尊敬)。

阴谋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根据,只凭猜测,比如题主提到的诸葛亮对蜀汉并非忠诚,而是没有到夺位的时机,那么诸葛亮为何又拼死拼活、事无巨细的去北伐呢?凭借他的能力,适当的军功加上出色的政治水平就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稳住蜀汉局势,这样岂不是更好?

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有反叛之心,他同东吴晚期权臣诸葛恪和孙峻不太一样,后者失去民心并且果于杀戮,诸葛亮为官清廉,即使百姓日子过得比较苦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想著书立说可以,要先拿出根据而不是胡乱的猜测,要是靠猜,凭借几笔墨水,谁都能成为好人和坏人。


泊图泊途


但凡评价他人之前,我都是心存敬畏的,对于诸葛孔明更是如此。对于诸葛亮我的认识存在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开始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在我的心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完美的形象,不朽的丰碑,这是我对诸葛亮最初的印象。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

逐渐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诸葛亮显得不如以前那么完美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各种的不尽如人意,完美是个概念,而不是一种现象。但是说诸葛亮一无是处的人,就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了。


评价他人容易,正视自己很难

现在言论自由,人人都可以发表评论和意见这是好事,但通过诋毁他人来抬高自己,也成为了一些人用来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方法。因为评价他人容易,正视自己很难,评价他人的过失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成功,而是自己的失败,眼睛向内正视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客观的态度,自己的生活

看待人和事最重要的是客观,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当然这和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和格局有关系,大多说说诸葛亮一无是处的人,自己才是一无是处吧!多关注自己的成长,过好自己的生活对我们才真的重要。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我认为是成王败寇的思想作祟。蜀汉最后亡国了,刘禅乐不思蜀了;而司马家笑到了最后。

我认为应该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家最终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王朝呢?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司马家,也许华夏民族就不会有那么多、那么深重的灾难。

言归正传。

诸葛亮被人误解,还有一个原因是被认为不体恤民力,穷兵黩武,不自量力。这就有点苛责古人了。以当时的道德评判,恢复刘氏江山就是大义。为了这个大义,诸葛亮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正体现了他的忠和勇吗?

再看看他的实际水平。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还有四棱扎马钉。蜀汉全国只有九十万人口,在他的带领下打得曹魏龟缩不出。邓艾涉险渡阴平,发现武侯驻兵遗迹,说恨不能以师事之。大唐贞观、开元年间武庙供奉的名将就有诸葛亮。

现在的人太浮躁,功利心太重,所以认为壮志未酬的诸葛亮一无是处。这很正常,也不正常。


桂圈儿


古训曰:莫以成败论英雄。说明什么?说明从古到今至少有一部分人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孔明从刘备三顾茅庐起出山,刘董的公司九死一生,尽管有关张赵等一流大将辅佐,但缺一等一的文臣,孔明到来无疑是有了很好的总经理,但来的晚了点,曹操己拥有大半天下,孙氏凭祖传的人脉,加上小霸王孙策、连襟周瑜、鲁肃、张昭等人的联盟打拼,文能治国武能亲射虎的孙权己在江东自立,用辛弃疾的词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张鲁刘璋分别拥有汉中及两川,刘备虽眼红,但一来鞭长莫及,二来刘总手头拮据,像《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唱的“老子的队伍才开张,只有十几个人马七八条枪。"甚至还不如林黛玉在贾府,黛玉有资产阶级情调整日风花雪月,还以为寄人篱下,其实有姥姥贾母罩着,小日子挺滋润,但老刘则不同,他胸有大志,曾经感慨髀下生肉,寄身刘表门下,日子和曹操青梅煮酒时类似,险象环生。后来刘表一命呜呼,刘表小儿子两腿缺钙,尿了裤裆。刘总背靠的大公司破产了,他的小公司自然狼狈,虽说其间有孔明放火之说,但即便有也是老鼠搬家一小打小敲,刘备一路败逃,土婆投井,儿子阿斗幸亏赵云死命保着,不然有无刘后主也成问题。这一段刘总革命血泪史,给看《三国演义》长大的人一种错觉,你孔明不是多智而近妖吗?你是刘氏的军师,以前刘备打败仗不怪你,现在你做了军师,不怪你怪谁?其实,孔明在连吴抗操前不是军师,手上没有兵符,只是客卿;孔明是人不是神,兵败如山倒之际,他只能跟着大撒退,以图东山再起。但连吴打赤壁,他应该是功不可没,三国中曹操孙权刘备的知人善任的本事是一流的,天下无争议的。孔明没几年功夫,就被刘备提拔为丞相,临终在白帝城不仅托孤,而且让儿子以父视之,可见孔明非庸才。刘备死时,一副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压在孔明身上:荆州已失,关张黄己逝,刘总多年积累的四海精锐甚至粮草损失很重,曹丕孙权环伺,南方少数民族孟获等蠢蠢欲动,孔明力挽狂澜,扶江山于即倒,这番雄才伟略,五千年来有几人可比?后七擒孟获,施恩云南,忍痛恢复孙刘联盟,体现了成熟政治家的风度。难怪杜甫感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段孔明的辉煌历史被部分人遗忘,他们可能揪住孔明五伐中原这根小辫子不放,认为孔明北伐是自不量力,蚁蜉撼大树,不仅多有败仗,甚至自己最后也命丧五丈原,其实这种看法大谬矣!一如前《出师表》所说,统一天下是孔明一生的志向,《隆中对》说他“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二是为了报答刘董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这是世人的一般看法。我再补充几点,请读者诸君斧正:我以为孔明北伐是迫不得己,以孔明之智必知北伐胜算不足三成,天下这块大蛋糕,曹已分到十分之七,刘氏只分到十分之一,敌强我弱,但孔明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除了上文的两个原因外,还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刘不攻曹,曹必攻刘,反正要打不如把战场选在对方的地盘,战争对土地人口的破坏性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刘氏原来纠集的是四海精锐,随着夷陵惨败,加之岁月不饶人,关张赵马黄(陈寿《三国志》替五人合传,可见他们地位实力)先继去世,刘氏集团能打的将曰益减少,“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流行语既是明证,读过后《出师表》的人会发觉孔明早已不气壮如牛,而多了几分英雄迟暮的感慨,兵呢也如此。我不是说两川汉中无人才,但刘氏只能用到这两地人才,和曹氏集团相比面临人才枯竭,兵也如此。说白了,把刘董的这点老本耗光之前,不如拼一把,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孔明北伐,也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屯田、士兵轮换、招抚敌方百姓以战养战,甚至招募敌方将领(姜维)为己所用,发明诸葛连珠箭弩,使魏军不敢追击,保证己方在战局不利时从容撤退……孔明最后尽管以积劳成疾,病逝北伐途中,但到孔明逝世,刘对曹仍是攻多守少,北伐无损于孔明的光辉形象,但部分国人喜欢机械化、简单化评点历史人物,故以为孔明一无是处。综合上述部分人贬损孔明是错误的;把孔明神化也是错误的,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如重用马谡守街亭;孔明应该是令人尊敬的杰出的政治家丶军事家,注意政治家在前,如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在前,原因你懂的。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刘备代表的汉室,诸葛亮为蜀汉所做的都是为了恢复汉室。都是正义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在三国众多人物中,诸葛亮也确实是个人物。智谋过人,载入历史。但后人为突出蜀汉正统,就要贬低别人,抬高诸葛亮。吹捧过头了,无限拔高,脱离事实。诸葛亮被神化了,矫枉过正现在过份贬低诸葛亮也不对。客观,中肯来看曹操及其谋士,以及孙权陆逊并不亚于诸葛亮。


亦新湖


关于诸葛亮被认为一无是处这个问题。

A,从心理学来说

其实不用加以引用史书,诸葛亮之所以近来被黑,是因为物极必反的缘故。

任何东西被粉丝吹嘘过度,都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而粉丝们又不加以重视,还是一意孤行的在众人面前吹嘘,这极大恶心了一部分人,所以他们就会做出反抗,甚至夸大诸葛亮的缺点等行为作为报复。

B,从历史上来说

而关于诸葛亮的能力,我们要区分他是哪一方面的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是有较高的政治才能以及治国才能(与萧何一样的能力),然而他的军事能力是被夸大的,这是无疑的。

而关于阴谋篡位,那纯属无稽之谈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还是很忠心的,毕竟历史就是这样,法律是不诛心的。哪怕他有想过,没做出来,就是忠心的。但我还是相信他是忠心的。

C,哗众取宠

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吸引点击率,吸引目光,从中获取利益,于是编造出一些与主流思想相驳斥的观点,从而引发争论以及点击,以此谋取私利。


假如我是CEO


对于诸葛亮的贬损,最早的可能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在《诸葛亮传》结尾评价诸葛亮伐魏:“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又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是陈寿或许有公报私仇之嫌--马谡失街亭被斩,陈寿的父亲当时为马谡参军,也受到髡刑的处罚。据说陈寿因此对诸葛亮心怀不满,才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不露形迹地报复一下。

后世对于诸葛亮的批评,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陈寿的影响的,但也有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原因--只要是做成一件事,不管过程如何,用的什么方法,总之就是值得推崇的;而失败者,不论他做出怎样的努力,表现出多么出色的才干和精神力量,也终究是失败者。

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都无功而返;非但如此,诸葛死后三十年,蜀反被魏灭掉。从事实上看,诸葛亮的北伐似乎毫无意义;但是深入去看伐魏的历史背景、过程、当事各方人物的表现、应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对于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能给出不高的评价。

历史上从四川盆地出击关中,胜利的记录并不多,韩信出兵关中成功,是有其客观背景的--由于分封不公,项羽主宰天下,屁股还没坐稳,天下就乱成了一锅粥;项羽只好留下不可言勇的败军之将、秦人恨之入骨的章邯镇守三秦,自己率军去镇压齐、赵等地的叛乱,这是汉王兵出故道能取胜的重要原因。反观魏国,政治清明,局势平稳,吴国少有对于蜀国北伐攻势的呼应,即使有,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在与蜀国的正面战场上,魏有司马懿、郭淮、张颌、郝昭,人才济济,名将如云;再来看看国力的对比,蜀国人口百来万,能够养活的兵力最多不超过十万,除去各地驻防,能够伐魏的,估计不超过五万;而魏国人口不低于四百万,国土面积数倍于蜀,硬实力对比一目了然,蜀明显占劣势。

从四川盆地出兵关中,道路崎岖难行,后勤保障困难,地形、地势险峻,决定战争成败的“道、天、地、将、法”诸种因素中的“地”对于蜀军来说是如此苛刻,以至于一地失守,全盘皆输,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但诸葛亮战术精妙,他调教下的蜀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在客观条件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还打得魏军不敢出战,以至于司马懿的属下指责他“畏蜀如虎”。

蜀军每次主动或被动撤军,魏军都不敢轻易追击,否则定会付出血的代价。228年,诸葛亮出散关攻魏,粮尽撤兵,魏将王双来追,被蜀军斩杀;231年,蜀军兵出祁山,因李严督粮不力而退兵,张颌来追,中伏被射杀。在不利的情况下,能够临危不乱,全身而退,这是优秀将领的必备素质。

234年,诸葛亮率军出斜谷道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与蜀军对峙。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晋书》记载蜀军退兵后,司马懿巡行蜀军营地,感叹道:“真天下奇才也”;因为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忌惮而错失追击蜀军良机,百姓谚语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讥讽之辞。

诸葛亮在国力远不如魏,天下局势也无可乘之机的情况下,连年对强大的魏保持攻势,并且打的对手龟缩不出,甚至于司马懿要依靠皇帝使节来平臭众怒,为自己的懦弱畏战找借口(《晋书》有记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诸葛亮能事先策划,镇定指挥,全身而退,纵观世界战争史,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多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诸葛亮呢?

那么,在“明知其不可为”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连年对魏发动进攻呢?除了践行自己曾经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国的人才,是先主刘备从全国搜罗来的,如今这些人才,老的老,死的死,蜀国地方小,人才储备不足,所以诸葛亮要趁还有一些优秀人才时,抓紧时间讨伐魏,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


孚比斯


先前诸葛亮是神,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楷模,后世君主都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臣子,所以大力追捧他,以致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地步。物及必反,月满则亏,日中则昃。外加现代三国影视剧的普及传播之后,大家都去读三国志,突然发现原来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诸葛亮早孤,跟着他叔叔过日子,每自比管仲,乐毅。当时人不认可他的才华。

娶丑妻黄月英,时人为之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承哥丑女。

黄承彦,襄阳名士,黄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另一个女婿就是荆州牧刘表,与襄阳名士庞统、庞德公,司马微,徐庶等人交好。

有了老丈人的家庭背景之后,诸葛亮才能结交到荆州的这些大名仕。

才有了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此间自有伏龙、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


而后,亮乃北行见先主,先主以诸生之礼待之。诸葛在先主面前高谈阔论之后,才能被先主认可,才以上宾之礼相待。然后才有了三顾茅庐,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为刘备作了个战略总规划,为刘备制定了人生奋斗目标,这一点值得肯定。

孙刘联盟是孙权派鲁肃找上门的,刘备这边只是派个人去东吴充当联络办主任而已。假如是刘备先派诸葛亮过吴去谈判,能谈的下来了。那功劳就大。

刘备在世打战从来没带过诸葛亮,在荆州诸葛亮是,调其税赋,以充军实。在益州, 先主每出,足食足兵而已。萧何,李善长之流,而且还是亚匹。而非张良,刘基之属。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诸葛没有废刘禅自立,这就是后世君主追捧他的原因。

但是所谓的,开诚,布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法正杀了数人,诸葛亮不敢处理,也不敢告诉刘备。甚至还为其说好话。我觉蜀国诸葛亮,就和现在的朝鲜金正恩非常非常相似。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在朝鲜国内确实无怨者,不敢怨啊。

入其朝,不闻其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这也和鲜朝一样。人民吃不上饭还要穷兵黩武。

瞎指挥,这也和金正恩一样,发射导弹,搞核武器,这是专业的技术活,你懂吗,你也要亲自指挥。诸葛亮也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军中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尝自校簿书。杨颙劝谏说,,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而陈平不屑知钱榖之数。

而诸葛亮和金正恩所收获的都确是民心,民望,勤政,爱民的形象。

第一次北伐,【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魏国没设备的情况下诸葛侥幸得手,等魏国反应过来。

魏明帝西镇长安,帝遣曹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三郡皆平。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第二次北伐,陈仓一个杂号将军郝昭所统千余人,诸葛亮是机关算尽,还是一筹莫展。有意思吗?魏国君明臣贤,天下又没变,二路出兵又失了荆州,诸葛亮自己的规划被自己打破了,他自己说的要天下有变则如何如何,现在天下没变他就开始如何如何了。

蜀国这么弱小,司马昭等到了刘禅最昏庸时期,信用宦官,信用巫婆时才伐蜀。晋武帝司马炎伐吴时,也是等到了孙皓这样的暴君好杀之后才伐。当时诸葛伐魏是决对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北伐?易中天说了三个原因,第一,安内必先壤外,他说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增加凝聚力。我觉得首先他,安内必先壤外,用词就不当,举二个例子,第一,曹操征汉中,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这时候,你安内必先壤外说的通。第二,邓艾偷渡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这时候,你安内必先壤外也说的通。既然威胁不是在外部而在内部,你壤什么外?

再给大家算笔账,古代打战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蜀国人口九十四万,兵十万二千,你杀了一万敌人,自己就要死三千,三千人死了就等于三千个家庭失去亲人,失去了劳动力,这三千个家庭的生活就出现困难,而且还六出,要死多少人?请问这是增加凝聚力还是增加矛盾?

第二,小国更要图强,图强你关起国门搞发展啊,国家富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再者,那朝,那代,国内会没有矛盾和党派之争。还以攻为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有这必要吗?圣人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些理由都是说不通的。

第三,理想必须坚持,所谓的,汉贱不两立,克复中原,还于旧都,所以一直北伐。但是我觉得,诸葛亮是扛着,汉贱不两立,克复中原 还于旧都的大旗,干的确是收获民心,民望,忠贞的私事。

既然有了前面的,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这样忠臣的表现了,为何不把他做到极致呢 ,要做就把事业做大做强嘛。我看你们谁能和我比忠贞,比勤政 ,比爱民。

以汉代为例,当过丞相的人最少也有上百人了吧,大家能记得几个,一个萧规曹随,一个陈平不肯对钱谷,一个邴吉问牛。大家还能记得谁?你不搞点大动作,不把他做到极致,不把事业做大做强,谁知道你诸葛亮。

东吴,顾雍,步骘都当过丞相,大家都不关注他们吧,我玩头条也二年多了,很少看到有人在头条说他们的文章。

诸葛亮所干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名声,那怕是国弱民疲,穷兵黩武也在所不惜。圣人云,太上以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万世不朽。


兰台令史


诸葛亮是能人,但也不是完人。所谓匡复汉室就是自欺欺人:先首,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与东汉皇室的关系已经很远了;其次,刘封刘禅的名字已说明刘备的狼子野心;其三,汉献帝禅位,刘备方面造谣汉献帝被杀,无中生有的称帝。何来大义,欺骗而已。诸葛亮心知肚明,只是为刘备集团奋斗罢了。从小义角度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