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引言: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大分裂時期,每逢分裂,戰爭成為家常便飯,各勢力都需要維持一定數量的軍隊以應對隨時發生的戰爭。那麼,在分裂的亂世,本身人口基數便因戰爭而減少的前提下,各國的兵員從何而來,本文以五胡十六國為例,談談各少數民族政權的兵源問題。

兵源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先來看看十六國時期的北方人口情況

歷史上對於十六國的劃分,一般認為開始於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歷經135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中華大地除江南地區的東晉南朝外外,在中國北方和四川地區還產生了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等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史稱這時期為“十六國”,這些政權除前涼、西涼和北燕外,其餘皆為少數民族所建立。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五胡亂華時期少數民族的內遷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十六國政權一覽表


這段時間裡,由於北方戰亂不止,政權更迭頻繁,不同時期的人口數量史籍所載的很少且十分零亂。 “賦役不周,戶口錯亂” 。且永嘉之亂後,北方漢族人民為逃避戰亂、饑荒和民族壓迫,紛紛南渡而遷,“中州土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其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和延續時間之長,是史無前例的,同時在北方士族南渡時,多率領宗族、賓客及鄉黨同行,其餘分散流移者亦絡繹不絕,南遷總數預計超過100萬元,這也增加了對北方人口數量統計的困難性。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五胡亂華導致大量北人南遷


期間前秦曾經短暫統一過北方,社會相對安定,這一時期應該是這一歷史階段中人口的一個高峰,有學者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根據歷史上關於淝水之戰時前秦徵兵情況來看,近90萬士卒,按十丁遣一計算,全國的丁男在900 萬以上,加上老弱婦幼,全國當時人口約在2300萬左右,這應該是東漢之後,北方人口的最高數額。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短暫統一北方的前秦


“悉發諸州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

在此前後,北方均處於分裂局面,人口不會多於這個數字,預計總體應該在1000-1500萬人左右。

人口數量搞清楚後,再來簡要分析一下十六國時期的兵員數量

十六國時期,各國之間為地盤、人口、名號,戰亂不止。因此,各政權就必須維持一個龐大的常備軍。根據前秦的徵兵令來看,在分裂時期,由於要同時防備各個方向的政權進攻,各國的兵員人數與人口總數之間的比例不會少於一比十,一般應該在二三比十左右。史載後趙與前涼的一次戰爭,劉曜一次性就發兵28萬5千人,可見當時各政權所擁有的士兵數量。

“劉嶽與涼州刺史張茂相持於河上,曜自隴長驅至西河。戎卒二十八萬五千,臨河列營,百餘里中,鐘鼓之身,沸河動地。”

根據這個推算,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士兵數量應該長期穩定在100萬以上,那麼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軍隊數量,其兵員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少數民族政權的士兵來源,大體經歷了從本族全民皆兵到徵調異族士兵的過程,但本族士兵仍是常備軍主力

根據統計,十六國時期雖然北方總人口數量雖超過千萬,但少數民族人口數量不會超過200萬人。西晉時期,“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在五胡亂華時入塞的少數民族則在50萬左右。此時,在各少數民族起兵之初,大多數人秉持的仍然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點,唯有依靠本族成員方能成大業,各族扣除老弱婦孺,大多全民皆兵,士兵來源主要是本族成員。

由於人數較少,少數民族士兵一般沒有服役期限的限制,是終身為兵的,由此也導致到各政權後期的“中軍宿衛,已皆疲老,不可用也”。同時,按照當時的規定,少數民族士兵實行的是世代為兵的政策。

“兵吏從征伐,戶在大營者,世世復其家,無所豫”; “士卒死王事,贈以爵位,永復其家”; “臨戰陣亡者,將士加贈二等,士卒復其子孫”。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影視劇中的劉曜形象


然而,對於少數民族政權而言,其人口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本族人口逐漸減少,其政權內部異族人數在不斷增加的情況,徵調異族士兵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淝水之戰中號稱可投鞭斷流的前秦軍隊,有大量的異族士兵


史載劉淵建立漢政權後,就積極收編招募其他少數民族士兵,而歸順的石勒則主動為招募異族士兵,“大張㔨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黨,勒往從之, 深為所暱,因說甸督曰:‘今部落皆異被單于(劉淵)賞募,往往聚議欲叛部大而歸單于矣,宜早為之計。’㔨督等……乃潛隨勒單騎歸元海(淵)。”劉曜曾令河間王劉述“發氐、羌之眾,屯於秦州”。苻堅在攻破拓跋鮮卑後,“散其部落於漢障邊故地……三五取丁”;其後來用於南侵東晉的八十萬軍隊中便有大量收編的異族士兵。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看亂世十六國的士兵來源

前趙劉淵


除其他少數民族士兵外,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還大量徵調漢人為兵。史料中就有後趙、前秦、前燕、南燕、南涼等政權關於征伐漢人當兵的記錄。但是除石趙外,考慮到十六國時期胡漢矛盾尖銳,大量屠殺異族的時間常常發生,儘管各政權都規定了漢人有服兵役的義務,但是漢人士兵並未成為少數民族政權的常備軍,大多為臨時性質的,戰事結束便予以解散。

總體來說,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常備兵仍然以本族為主,劉曜在張茂的戰爭中近30萬大軍中,大約只有10萬的中軍宿衛視常備軍,大部分為匈奴人,其餘的三分之二則是臨時徵調的氐族和羌族士兵。此外,在戰爭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本族士兵,少數民族善於騎射、機動性強,這是漢族士兵所不具備的。其三,從身份地位上來看,少數民族政權的本族士兵,是本族政權的主要支柱,其地位一般是比較高的。前秦時期,就明確提到由氐族來鎮守要地,擔任實際領導,同時監督異族士兵的動態。

“凡我族類,……為磐石之宗”。

後記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前秦在短暫統一北方後,其主苻堅過於相信投降異族的忠誠度,對他們委以重任,不加猜忌且繼續領重兵,最終導致在淝水之戰戰敗後原亡國之君們紛紛用兵自立復國,北方再次分裂,當然這是後話。

十六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亂世,他不同於春秋戰國以及五代時期的漢人內部之亂,更多的體現在少數民族的集體入侵中原,因此,這一時期的兵源問題也顯得與眾不同。


《魏書·食貨志》

《晉書·苻堅載記》

《晉書·劉曜載記》

《晉書·劉聰載記》

《晉書·姚泓載記》

《晉書·江統傳》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