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本是藩王出身,最終卻登上大統,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風波

公元1521年,一生不羈愛自由的明武宗去世,去世的原因也很不羈。明武宗看到漁夫捕魚很有趣,就自己駕船到河中打魚,結果捕魚的時候掉到水中,因為嗆水的緣故而得了肺炎,最後不治而亡。

追求天性解放的武宗算是徹底解放了,但是朝中的一班文武大臣卻愁壞了,因為武宗雖然有眾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妃嬪,但是卻沒有後代,別說兒子了,就連個女兒都沒有一個。按理說就像土木堡之變時那樣,找他兄弟來做皇帝了就是了,這幫文武大臣至於這麼發愁嗎。對不起,明武宗朱厚照沒有沒有兄弟,因為他老爹孝宗皇帝只納了一個正宮娘娘,連個妃嬪都沒有。原本武宗朱厚照是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的,只不過都英年早逝了。從小朱厚照就是一個人長大,無拘無束,從來不用擔心別人跟他爭皇位,這可能造就了武宗皇帝一生不羈愛自由的性格。

本是藩王出身,最終卻登上大統,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風波

愛自由的朱厚照

武宗去世之後留下遺言,大意就是天下的大事讓太后和內閣看著辦吧,反正我也來不及處理了,這都是我的失誤造成的,不管你們的事,你們不用太自責了。明武宗真是瀟灑走一回呀,臨終也不忘顯露自己不羈的本色。 當時內閣首輔是楊廷和,楊廷和雖然是三朝元老,但是這次皇位危機卻是自大明朝立國一百多年來從未出現過的,即使是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也沒有過這樣的危機。

要說英明睿智,還得數明太祖朱元璋,早就考慮到這種情形了,並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寫在了《皇明祖訓》中:

《皇明祖訓·法律》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不過朱元璋的這項規定顯然還不足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因為明武宗就他哥一個,並沒有兄弟。按照朱元璋的規定,只能再往上找武宗他爹孝宗朱祐樘的兄弟。但是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就出現了,因為憲宗朱見深寵愛的貴妃萬貞兒無嗣,所以萬貞兒將憲宗后妃所生的兒子全部殺死,這就導致憲宗皇帝只有紀皇后留下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後來的孝宗皇帝朱祐樘。也就是說孝宗皇帝去世之後,在世的兄弟之中沒有一個是嫡母所生,全是庶生,這種情況就連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都沒想到啊。

因此皇位的繼承人到這裡就出現了岔路,是將孝宗皇帝朱祐樘的所有兄弟按資排輩,然後挑選皇位繼承人;還是從武宗皇帝的堂兄弟按資排輩,然後從中挑選皇帝那?對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來說,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歷史上有很多因為爭奪皇位導致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弄不好很有能會身敗名裂。

三朝元老楊廷和並沒有將所有風險獨自承擔,而是找到了明武宗的親媽皇太后張氏。楊廷和將實際情況和《皇明祖訓》中的規定給張太后做了簡要說明,讓張太后做決定,從而將包袱成功的甩了出去。

張太后的父親原本只是國子監的一名學生,張太后因為出身卑微,所以才有資格參加了當時太子朱祐樘的太子妃選舉,最後幸運的被定為太子妃。張太后對待孃家人特別好,再加上和孝宗皇帝的關係特別好,所以張家人都得以獲封侯爵。張太后的母親曾進宮看望女兒,孝宗夫婦親自去接待老婦人,恰巧遇見老婦人在用餐。孝宗見老婦人所用的餐具都是銀製品,太監回答說這是舊制規定的。孝宗很不高興,讓太監全部換成金製品,老婦人出宮的時候,孝宗又將這些金制餐具全部賜給老婦人,張家人的待遇可見一斑。

本是藩王出身,最終卻登上大統,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風波

張皇后劇照

張太后久在深宮,對於這樣的事情應該是耳濡目染,想必她自己清楚這一切都是顯赫的地位換來的。如果失勢,那麼這一切終將會成為泡影。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和張太后將來的地位有很直接的聯繫。如果將來選擇的皇位繼承人是孝宗朱祐樘的兄弟,那麼太后的身份就會很尷尬,被降為皇后又是不可能的,如此一來她的將來渺不可知。如果能立孝宗侄子輩的人為皇位繼承人,張太后最起碼還能是太后,這樣就能繼續保持太后的威嚴,受萬人敬仰,為孃家人繼續謀取福利也不在話下。

經過朝廷大臣的一致同意,最終做出從武宗的堂兄弟中選取皇位繼承人的決定,這個決定應該就是張太后的意思。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個決定讓原本並沒有多大希望的朱厚熜一躍成為競選人之一。

在大方向確定之後,以楊廷和為首的閣臣就開始翻閱族譜尋找合適的皇位繼承人。當時武宗的在世的堂兄弟中有數十人,為何最終選定了當時的興王朱厚熜那?根據史書資料,在這數十人當中年齡最大的應該屬益王朱祐檳的嫡長子朱厚燁,而且史書記載益王朱祐檳非常節約,平常穿的衣服都是洗了又洗,並且特別體貼百姓的生活,"性儉約,巾服浣至再,日一素食。好書史,愛民重士,無所侵擾"。益王的名聲可謂是盛名在外,其嫡長子朱厚燁正是最佳人選呀,為何最後會輸給興王朱厚熜那?

其實在張太后給了皇位繼承人的大致方向之後,楊廷和等一班閣臣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在武宗時期,武宗一直都在為了追求自由而努力,朝中的大事小情幾乎不過問,全憑內閣主持。楊廷和等人擬定的決議經常是一字不改的就頒佈實行了,跟聖旨一般無二,那段時間內閣那叫一個風光,內閣首輔楊廷和更是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現在武宗駕崩了,如果選一位精明能幹的皇帝,那麼這幫人的好日子就算是到頭了,想再恢復往日的榮光幾乎就是不可能了。因此,經過內閣的反覆討論最終決定選擇興王朱厚熜為皇位的繼承人。

首先,對朱厚熜很有利的一點,就是朱厚熜的父親老獻王朱祐杬剛剛去世,這樣一來就能讓朱厚熜改認孝宗皇帝為皇考,而興王的位置則再從益王兒子中過繼一個接任。

本是藩王出身,最終卻登上大統,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風波

《明史·楊廷和傳》

"宜尊孝宗曰'皇考',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名,別立益王次子崇仁王為興王,奉獻王祀"。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楊廷和的算盤打得確實不錯,讓世宗嘉靖皇帝認孝宗朱祐樘為皇父,從法理上來講武宗朱厚照和世宗朱厚熜成了兄弟。如此以來,可以做到不得罪張太后。

其次朱厚熜的身世和武宗朱厚照差不多,本來有個兄弟但是早夭,只有朱厚熜一個,從小就是表現的無拘無束愛自由。以楊廷和為首的閣臣一看,這不就是另一個武宗皇帝嘛。更重要的是興王這一支只有朱厚熜這麼一個男丁,這就省了很多麻煩。像益王朱祐檳、衡王朱祐楎(hui)、榮王朱祐樞,每個人都有六七個兒子,要是從他們的兒子的當中選一個做皇位繼承人,這一幫兄弟將來都是皇帝的幫手,勢必會對內閣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且他們的父親還在,將來會不會入朝輔政都是未知數。

最後就是朱厚熜本人的年齡十五六歲,也很符合內閣的預期。因為新皇帝的人選年齡太小,就難免會被人扣上操縱朝廷的帽子,而如果年齡太大就會獨立專行,內閣就會很難駕馭。十五六歲的年齡,正是觀念尚不成熟,但是又急於瞭解社會的階段。適合內閣向他灌輸治國理念,讓他成長為內閣想看到的模樣。

正是在張太后和內閣的再三權衡之後,才做出讓符合雙方預期的興王朱厚熜進京做皇帝的決定。

無奈這麼多人最終還看走了眼,興王朱厚熜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像武宗一樣,思維不同於常人,而且思維角度很特殊。還未進皇城就以進城的禮儀"於理不合",給楊廷和當頭棒喝。此時,楊廷和才覺得選錯了人,但是為時已晚。此後幾年的光景,內閣、錦衣衛、東廠就被嘉靖皇帝朱厚熜牢牢的握在手裡。用銀飾拉攏內閣閣臣,讓原本鐵板一塊的內閣開始爭相向嘉靖效忠;用青花瓷傳旨更是讓滿朝大臣摸不著頭腦,每天辦公都是如履薄冰。

三朝元老的楊廷和在嘉靖七年最終被削職為民,在嘉靖皇帝母子的報復之下,張太后在世的時候尚且保不住孃家人,去世之後張家人更是被嘉靖無情打壓。

本是藩王出身,最終卻登上大統,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風波

年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