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名句,历史上对此句的内涵纷争不绝。争论的核心落在“器”字的内涵上,孔子说的“器”到底指什么,有几种不同解释。大部分学者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去还原“器”,从而推论出孔子本来的意思。本文将归纳这类观点,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新的思路去诠释这句话。因为自古以来,我国的先贤们就提出了“以意逆志”(孟子)、“得鱼忘筌”(庄子)的诠释理念,主张解读圣贤的言语,要“得神忘形”。从根本的精神上还原,而不是局限在字词表层意思的牢笼中。否则,尽管“言为心声”,我们所得的言也并非心本身,只是作者思想的痕迹。

笔者据此提出新的诠释思路——考据为基,参求为辅,心解为用。

“器”是什么?

,最早见于金文,是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是一只狗守着众多器皿,表示器皿很贵重,需要看守。(《説文解字》: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器字的演变

可见器的原意是器皿。由此引伸出多种意思:

一、贵重/有价值:从金文象形上看,器皿最初是稀缺的,最先用于祭祀,所以是祭器,因此需要看守。因此引伸出“贵重”之意。如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之器”,瑚、琏都是宗庙礼器。所以引申为贵重之人才、治国安邦之人才。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二、工具/东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稀缺的器皿变的多起来,不仅用于祭祀,也用于生活。各种不同用途的器皿越来越多,帮助人们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三、有形的/物质的/有边界的:最初的器是“皿”,也就是容器,陶罐一类的东西。因为陶罐具有边界,才可以承装水这样无形的东西。因此,器又引伸出有形的意思。

《周易·系辞上》:“ 形乃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四、格局/气量:因为器皿是用来承装东西的,所以有大小之分。如小的叫杯,大的叫罐,再大叫缸,更大的还有鼎。因此有容量的区别,这个意思转移到形容人,就有气量、气度、格局的意思。如孔子评价管仲时说他“器小”,也就是格局不足。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诠释孔子的思路

一、考据训诂为基础和下限

如果完全按照我们自己的认知去解读孔子,没有依据,则会流于望文生义和穿凿附会,不免变成“六经注我”。所以,语言文字的训诂,孔子其人其事迹之考据,都是解读的基础和底线。因此我们回到文字最初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原始意义去研究是必要的,同时优先以孔子自身著作内的文献相互参引辩证也是必要的,最后以同时代以及不同时代的相关文献资料去参证也是必要的。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二、透过文字表象,以思想所指为落点

有了训诂考据作为基础和下限,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为什么?孔子之所以写这四个字,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去具体讲一个道理,是有其用意的。古人著书立说的一大精髓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没有标点符号和断句,并不见得是古人不知道停顿和区分段落。笔者认为正好相反,没有句读,对书写者的表达能力和知识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天然的要求书写者在遣词造句的时候避免歧义的发生,使得句子从被创造的初始就自带区分的特征。反之,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句子包含开放式结构,当作者想传递一个多维度的意义的时候,构造出自带多意属性的词句,相比把话说死,对阅读者更具有启发性。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因此,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庄子提出“得鱼忘筌”的诠释方法: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孟子所说的“志”,庄子所说的“意”,就是作者本人的“意志”,即作者内心希望传递的思想。

三、结合时代特征,重新诠释思想

圣人已逝,思想不灭。我们今天的时代离孔子已经很遥远。在前两步,我们已经探求了孔子的言语字面意思,又参求了孔子的思想所指,最后一步是要把这个思想结合当下的时代进行诠释。这样就可以说得通,让今天的人听得懂。秦时明月,就是今天的明月;古人的烦恼,就是今人的烦恼;圣人的忧虑,就是我们的忧虑。所不同的,只是因时代的变迁,言语字词的流转变化。为了避免“君子不是东西,君子不是器皿”之类刻舟求剑式的、生硬的还原孔子本意,我们要把之前得到的原材料加工解读为今天能被理解的观点。

君子不器的诠释

在此,我们将“器”的本意、引申义,再次结合时代进行引申和化用,用我们的时代去理解:

第一种理解:

由“器:有形的/物质的”进一步引申,器代表物质生活、欲望。而不器则是精神追求。

君子不器:人应当有精神追求,而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

过度的思恋财色权名,心浮气躁,无定心,无常行,不断切换轨道,重启炉灶,愈求而愈不得。


不去思恋物质回报,做好自己,踏实付出,富足平安不求自得。


“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孟子·告子上》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陶铸”——《孟子·公孙丑下》

第二种理解:

由“器:工具/东西”进一步引申,器代表人的异化、物化。而不器则是人格的独立。

君子不器:人应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被驱使的机器和工具。

越恐惧越依赖,越依赖越离不开,越离不开越要被驱使,被驱使的人生如同别人的工具。


不如直面困难,冲出舒适区,磨难过后,海阔天空,自己方是自己,一个独立的人。


“圣人不从事于务”——《庄子·齐物论》

第三种理解:

由“器:有边界的”进一步引申,器代表人的局限、故步自封

。而不器则是超越和变通。

君子不器:人应当灵活变通,而不闭塞。

世界很大,人心却自我设限。限制一设,百处受阻,百事不可为。


心若得解放,百事可为,百业可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毋固”——《论语·子罕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通于一而万事毕”——《庄子·天地》

第四种理解:

由“器:格局/气量”进一步引申,器代表人的心胸和见识。而不器则是胸怀天地万物。

君子不器:人应当心量广大无所不包,而不狭隘短浅。

心胸狭窄,凡事都是受害者心态。则事事受害,处处受阻,好运也会错过,好人也将远去。


心地宽广,把一切视作考验磨练。则正己化人,坏事变好事,坏人也变好。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华严经》

第五种理解:

由“器:贵重/有价值”进一步引申,器代表人的自我价值。而不器则是不自满。

君子不器:人应当不断进步,不要满足于现状。

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则懒于进取,哪怕天赋再高,最后难成大才。


勤学好问,踏实践行,知行合一,永无止息,哪怕天赋不足,最后也脱胎换骨。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

第六种理解:

由“器:贵重/有价值”,进一步引申,器代表人的身份地位。而不器则是不自贵而贱人。

君子不器:人应当谦逊,不要看高自己低看别人。

越不自信,越需要通过比较获取优势感,最后终将被别人的优势所碾压。


相信自己与万事万物平等,这是真自信,千军万马也无法夺走这种自信。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楞严经》

结语

当语言从声带振动而出,又落在纸张上成为文字,就如同婴儿离开母体。从此以后,这个孩子会自己成长。言与意,如同母与子。孩子未必完全和母亲长的一样,但血液和基因毫无疑问来自母亲。

而对于经典的阐释,如同对待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母亲是毫无疑问的源头,但孩子有自由生长的权利。因此,经典在流传的过程中,在时代的解读中,透出崭新的内涵,甚至可能是原作者可能都未考虑到的,也并非不合理。相信每个母亲关心的都是孩子是否健康、善良和智慧,并不那么在意是不是和自己长的一模一样。

“君子不器”的六种解读,史上众说纷纭,如何解读才合孔子心意?

《阴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为何在历史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书写都是抽象而多意的,从而能够启发后人不断从中挖掘出新的内涵,这正是圣贤著书立说的初衷。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也“,这种开放式的书写,反而成全了”道“,避免了”道“被僵化的文字所禁锢。

孔子老师不愧为万古一圣贤,言极简而意无穷。用一个”器“字,就传递了无尽的智慧和启示。由此,我们今天追溯字词源头本意,经史同参探求心意,与时代结合进行引申和发扬,重新阐释”君子不器“的七种诠释,或许孔子老师在世听见了,也会认可和赞同。

道不在言语,在于心传。


一锅虽小煮天地,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离幻返真赴丹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