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500多年前,有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头,经过一个叫函谷关的地方,被驻守的领导客客气气的招待了一段时间。
每天好酒好菜的伺候着,真心实意的请教着,老头临走的时候,不好意思一拍屁股就走,于是写了5000多字的“离别赠言”,当作回馈,然后骑着一头老青牛飘然而去。
从这以后,后世再没有半点关于这个老头的任何记载了,一说是化作了神仙,一说是遁世隐居了。这5000多字的“离别赠言”,就是被后人推崇备至的《道德经》。
上至庙堂之高的九五之尊,下至江湖之远的乡村教师,无数人想要穷其一生,破译其中的奥妙玄机,但最后都只能见仁见智,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译本就是最权威的,而今天要说的“明智”一词,就出自这本奇书。
明智一词,到了今天,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选择的正确。
打个比方,东台看到一家新开的米粉店,又不知道味道是否正宗,于是唆使隔壁的大爷去尝试一下,大爷吃了以后回来和我说,味道实在一般,于是东台就觉得自己很明智了,幸亏自己没有去。
这能叫明智吗?这是侮辱了明智这个词,一点小聪明加上一点运气,绝不是真正的明智,真正的明智有两层深意,每一层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解开了这两层深意,就可以称之为高人了!
我们先来看字面意思,明智,那就是聪明和智慧咯,真要这么简单,那个骑青牛的老头会气得回来给我们两个“脑崩儿”。
不卖关子,先来看看《道德经》三十三章里的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读过的老爷太太可能会觉得东台断句有问题,大家都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么断的,这一点不做过多解释,只能说是文言文和古文还是有一点点区别。
看到这里,大概意思已经出来了,明智这个词,原本是形容一个人审视别人和自己的境界,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
能够洞悉别人的企图和本意,可以称为“明”,就像一盏明灯,照到别人身上,别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无所遁形,明明白白的。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哪些事自己能干,知道哪些事自己不能干,这就是最直接的“智”!
和明智这个词的本意最相近的一个成语,叫“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百战不殆,多么美好的愿景,等于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啊,想想都让人觉得兴奋,真有这么玄乎?
东台来说个小故事,一个很久都不联系的朋友,忽然发来短信问候:“在吗?”东台一想,都这么久不联系了,莫非是要来借钱的,刚想着不要回复,可转而一想,说不定是人家发财了,想照顾照顾我呢?
于是乎,在这两种可能性之间苦苦思索,这种患得患失,这就叫既不明,又不智。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种经历,面对一些突然出现的人和事,琢磨不出对方的真实意图,于是左思右想,两边权衡,搞得自己很纠结。
其实很简单,明智这两个字,联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么有深意的一个词,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逻辑的模式。
套用到东台身上,首先东台穷得叮当响,无钱可借,其次,这个朋友对我了解的也不深,更不可能慧眼识人,发现了我身上隐藏很深的闪光点,那么我既不怕借钱,也没有别人硬要照顾我的可能,整个条理就算理顺了,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患得患失的了。
后来爽爽快快的回复他,一聊才知道,原来有另外一个朋友从远方回来,想要他组织一下,大家见个面叙叙旧,如此而已。
东台这个只是一个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但我们很多读者老爷太太,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吃了亏,上过当,说到底,就是识人和度己做得不够好,缺少一点人生的大智慧。
既要对别人有一个客观细致的评估,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理性的认知,两边一凑,对事对人就有了一个接近真相的判断,才不会糊里糊涂地遭受损失!
閱讀更多 東臺翻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