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中,康熙既然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勇士224


康熙作为皇帝也同作为一个父亲,他对子女的所有决定无非出于两个目的:1.保护子女。2.保证皇权。我们先从电视剧角度上来看一下,十三皇子的母亲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公主宝日龙梅,看过康熙王朝的网友们肯定对这个姑娘有些印象。也就是说老十三有土谢图部的血统,他的身份是十分特殊的。


在电视剧之中,十三阿哥不止一次里应外合夺下军权,仔细想象十三阿哥的所拥有的能力是不是超出了其他皇子。蒙古土谢图部的军队距离京师十分之近,十三阿哥当年在西北带兵之时的部下,有很多人进了丰台大营成为了高级将官,可以说除了九门提督,拱卫京师的军队都在十三阿哥的间接掌控之中。

康熙在十三阿哥最好的年华囚禁了他,27岁到37岁(大概是这个年龄),十年的岁月,十三阿哥不知道能立下多少功勋。康熙知道,一个仗义、真性情的十三阿哥,其实在众多皇子之中是最容易被人摸清楚,也是最容易被人陷害的。一个人如果太容易感情用事的话,反而会被人利用,永远都处于被动的状态。

所以康师傅此举第一就是为了保护十三阿哥,因为无论他在皇子之中选择谁,对于其他的皇子来说都是最大的一块绊脚石,肯定是第一个铲除。康熙以这种手段让十三阿哥远离是非,并且约束他的粗犷脾气。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囚禁到最后一刻,无非就是怕他给四阿哥搞出什么乱子来。康熙既然确定了下一任继承人,保护他也就是在保证大清皇位的顺利过渡。他狠心卸了老四的左膀右臂,也麻痹了老八的心,这也是在保护帝国的未来。

其实历史上康熙帝在一废太子之前对十三阿哥还是十分宠爱的,清圣祖实录之中记载,从康熙三十八年到四十七年之间,每一次康熙去塞外行围的时候都会带上长子、太子和十三阿哥,其他的皇子之时间断带带着,而非每次都在内。只是很奇怪,在一废太子之后,十三阿哥就受到了冷落,圈禁是有的,但是并没有十年之久,而只有一年左右。只是因为这一年,十三阿哥患上了严重的风湿,一直影响他后来的身体健康。

仔细摸索小说的情节的话,网友们会对邬先生在离开雍王府对十三阿哥的最后提点,叫他千万拒绝铁帽子王。所以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对于老十三都是非常珍惜的,但同时又十分忌惮。


木剑温不胜


康熙为了将皇位传给老四胤禛,提前做了五步准备!

第一,就是将老十三软禁起来!

老十三是位“侠王”,忠实的四爷粉丝,经常给老四冲锋陷阵。康熙必须把他关起来,不让他搀和夺嫡的事。这也是为了保护他,大阿哥和太子已经算是废了,老十三必须保护好,留着给胤禛用。

同时,康熙这么做,表面上消弱了老四的势力,让老四成了“孤王”。没有老十三在,胤禛少了一个为他“拼命”的人,手里也无兵可用。这样,八爷党自然觉得老四被打压了。老十三被打压,释放出一个假信号:老四一派不行了。

第二,康熙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分化八爷党势力。


太子二次被废以后,正好遇上西北战败的事。大家都以为谁能当“大将军王”,代替皇帝亲征西北,谁就会是皇位继承人。康熙把身为八爷党的老十四提拔出来,一时间,老十四成了“准储君”!老八把注意力从老四身上转移到老十四身上。老十四本来是八爷党,现在康熙将八爷党也给分化瓦解了。于是,才有了康熙大寿之时,老八将老十四的送给康熙的寿礼掉包成死鹰的事。

第三,让老四府邸的奴才年羹尧任陕甘总督,控制老十四的粮草。

老十四能出任大将军王,有一个交换条件就是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八爷和老十四都想拉拢年羹尧,年羹尧也是“首鼠两端”,背着胤禛跟他们勾搭。因此,老八和老十四以为能将年羹尧跟自己拴在一条船上。可惜,邬思道做媒,让胤禛娶年羹尧妹妹秋月为侧福晋!年羹尧成了胤禛的小舅子,他只能专心支持胤禛。

这样,老四胤禛即位以后,有年羹尧控制西北的粮草供应。老十四没有粮草,他也不能带兵谋反。毕竟,西北本来就缺粮,不可能就地筹集粮草,只能依靠从内地经陕甘转运粮草。

因此,老十四在康熙暮年被放出去做“大将军王”,远离京城。其实,就等于被排除出“继位人选”。大家设想下,康熙死了,老十四远在西北,怎么继位?就算是康熙遗诏让他继位,老八等人也早改了密诏,立自己为皇帝了。总之,康熙不会让未来储君远离京城,这个权利中枢的。

第四,康熙将马奇,张廷玉等人降职,让他们不要参与夺嫡之争。

因为,辅佐错了皇子,这些官员会被新皇处罚。然而,辅佐对了皇子,这些大臣又容易持功自傲。于是,康熙将他们降级处罚,等待新君登基以后,重新提拔重用。这样,他们对新君会感恩戴德。

第五,秘密召见隆科多,提拔隆科多为九门提督,掌管京城防务。

康熙用两道密旨控制住隆科多,让他如实宣读传位诏书,辅佐新君登基。隆科多早就跟舅舅佟国维商量好了,他就等着康熙召见他。佟国维明白,只有康熙钦定的新君,才是“铁定”能继位的。所以,让隆科多将宝全押在康熙身上,全力支持康熙的旨意。

因此,隆科多如实宣布传位诏书,拥立胤禛登基。并且,在八爷党不想向雍正下跪时,隆科多以是否“不想作大清的臣子”威逼八爷、九爷、十爷,让他们向雍正下跪!雍正顺利登基!

康熙觉得,有这五步准备,胤禛就能顺利登基。其实,我也觉得有康熙这五步旗,雍正登基一事已经是万无一失了。

首先,有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支持雍正登基。九门提督手里有两万余人马,控制着京城九门防务。只要隆科多专心支持雍正,就没有人敢在城内谋反。而且,隆科多确实派兵将京城戒严了。

其次,就算是丰台大营或者西山锐建营的几万兵马被八爷党控制。但是,老八等人就在京城,都在新皇老四的把控之下。他们敢率兵谋反?开玩笑!他们敢攻打九门,老四就敢先灭了八爷党全家!

最后,丰台大营的等士兵也不是二百五,攻打京城,那可是株连九族的死罪。而且,他们将领的家眷都在城内。如果他们在城外谋反,只要雍正一道圣旨下去,隆科多直接就把他们家人带到城楼上,挨个砍了!

所以,康熙没有放出老十三,因为真的没必要。

但是,邬思道觉得隆科多态度不明,于是,想到了用被圈禁的老十三控制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

首先,邬思道这么做,主要是不知道隆科多的态度。所以,请老十三出面控制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这样,有这两处兵马在手,如果遇到危险,还能有兵反击。

其次,当邬思道知道胤禛继位以后,依然让老十三出马,应该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怕老八武力谋反。不过,我真的觉得,老八已经不敢谋反了。隆科多把控九门,丰台大营的兵就进不来!除非强攻!但是,那是谋反!他们敢?!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正说明了康熙的老谋深算。如果提前把老十三放出来,那么傻子都会知道,康熙将要传位于四阿哥胤禛。如此一来,早就蠢蠢欲动的八阿哥会不会提前谋反呢?别忘了,八阿哥手里可是握着丰台大营呢。

有人可能会说,康熙活着,八阿哥敢轻举妄动吗?

那么我就要问了:丰台大营的主帅是八爷党,这件事康熙可能不知道吗?当然不可能。那么,康熙临死前为何不直接换掉他呢?

不敢换啊。一旦更换丰台大营的主帅,八阿哥立刻就会知道自己夺嫡无望,那么他极有可能拼个鱼死网破。

康熙怕八阿哥吗?当然不怕。但是,他不想多事。因为八阿哥不但手里有丰台大营的兵权,而且笼络了一大批朝臣,在朝廷中的势力极大。一旦八阿哥造反,事情会很麻烦。雍正继位后,为何要暂时重用老八,而不是立即报复他。也是这个原因。并不是怕他,而是不愿意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康熙并非没有安排。他在保证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其中,最有力的一招便是笼络住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让他效忠于新皇帝——也就是雍正。

有了九门提督的鼎力支持,即便丰台大营有什么异动,新皇帝也能顶得住。毕竟,九门提督把进京的城门一关,丰台大营要想攻进内城,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地进京勤王的兵马就会赶到,那时候,丰台大营必败无疑。

况且,只要大内侍卫和九门提督握在新皇帝手里,八阿哥他们就会被看住,不可能有机会去丰台大营调兵。如果丰台大营和八阿哥事先有约定,他们到了时辰后自动起兵,那么八阿哥也会被囚禁,最终只能是鸡飞蛋打,一无所获。

更何况,康熙给雍正留下了释放十三爷,并且争夺丰台大营的利器——金牌令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康熙把盛放金牌令箭的盒子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而且没有上锁。所以,雍正能够让张五哥立即拿着金牌令箭去释放十三爷。

有了金牌令箭,再加上十三爷以往在清军中的巨大影响力,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也就顺理成章了。一旦把丰台大营捏在了自己手中,雍正的皇位也就稳了。八阿哥已经没了造反的筹码,即便心中不服,也只好顺从雍正了。


趣谈国史


很多人对这件事有疑问,既然康熙想要让老四做皇帝,那为什么一直没有释放被囚禁的十三爷呢?因为当时谁都知道,老十三就是老四最得力的助手。如果想要让老四登基的更加稳固一些,那一定要让老十三出马摆平丰台大营的人马才行。所以康熙为什么没有释放老十三呢?江湖小晓生认为有以下几点不可思议的理由。

第一,康熙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动用丰台大营的人马了。

在康熙看来,他已经为雍正铺好了所有的路,在雍正登基之前,他将九门提督的职位给了隆科多,并且撤掉了八爷党最忠实的守护者佟国维,其实就是在为雍正登基保驾护航。而这个时候的雍正其实并不需要丰台大营的人马相助,只要九门的人马都归他掌管,那他就不怕登基的时候不稳定。而老八即使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想要跟九门的人马对抗,那其实风险是非常大的。首先避免不了是一场恶战,其次老八这明摆着就是造反了,后果十分恶劣。以他的聪明才智,绝对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所以丰台大营的人马,根本就不需要去动,关键的九门守住了就好。

第二,康熙提前释放老十三,只会给雍正增加难度。

康熙如果活着的时候释放老十三,那么立刻就会给老八他们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登基的铁定就是老四了。这个消息在康熙确定继承人之前被老八他们察觉的话,对雍正最不利。试想一下,太子胤礽在位的时候,明摆着就是帝国的继承人,可是你们可以看看他的下场如何,八个阿哥都想拉他下马。康熙为了保护好雍正,自然是在他登基之前,都不会说出这个秘密,而且要藏得很深,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雍正可以百分之百地坐稳皇帝的位置。释放老十三表面上对老四是好事,因为多了一个帮手,其实是一种麻烦。这会使得所有炮火都对准了没有登基的雍正。而在这之前,康熙已经布置好了一局棋,分化了八爷党内部,让老十四成为八爷党的后起之秀,使得八爷跟老十四之前发生斗争。

第三,康熙压根就没有打算让雍正登基。

这跟前两种说法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面都是支持雍正是康熙指定的继承人,而现在江湖小晓生要说的是,康熙有可能没有想那么多,就是希望老十四来做皇帝。甚至连隆科多,都是康熙留给老十四的。只不过隆科多被雍正收买了,所以关键时刻拿出了假遗诏。他不释放老十三,显然就是为了让老四掣肘,再同时把老四和老八的所有差事都撤了,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新主子要登基了,你们都要靠边站。当然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因为雍正必须要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说要收买隆科多,要篡改遗诏,甚至要让康熙在临死前,开不了口!


江湖小晓生


记得《雍正王朝》有一幕,康熙和张五哥在雪中散步,康熙问:“朕的儿子谁最好?”张五哥回答说,“十三阿哥最好”。康熙是有点开心又有点意外,开心是他心中也特别喜欢十三阿哥,意外是目前十三阿哥被圈禁,张五哥竟然敢于说十三阿哥最好。康熙又问“因为他救过你?”张五哥承认了,但同时也表示“我说十三爷好,并不单单因为他救过自己,而是十三爷心怀坦荡,为人仗义!从来不暗中算计人!”

张五哥一番肺腑之言,让康熙内心深为受用。竟然答应张五哥的请求,特地释放十三阿哥。

其实这是十三阿哥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受到牵连被圈禁。当时是十四阿哥抓住机会诬陷太子起兵谋反,刚好十三阿哥因当晚与太子在一起,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最终太子被废,十三阿哥也被关押。

而在太子第二次被废,胤祥又被以“暗杀郑春华”“血洗江夏镇”为由被第二次圈禁,这一圈禁就是十年。把一个生龙活虎的“侠王”变成了一个病秧子。

在“死鹰事件”时,众皇子呈献礼物,其中四爷胤禛替十三阿哥呈献寿礼,而十三爷准备的是用鲜血写的《孝经》,康熙神色黯然,眼角明显有泪花的痕迹……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十三爷其实是康熙最为喜欢的儿子,正是因为对十三爷的喜欢,就必须要保护他,避免在“九龙夺嫡”中遭受损伤,更要为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一个得力助手。



圈禁十三爷其实更多的是欲加之罪!因为太子被废,“九龙夺嫡”势必水深火热,而十三爷的性格注定是难以应对各种尔虞我诈的暗算陷害,所以康熙要保他,就必须让他置身事外,那就先把他软禁,一方面保护他免受陷害,另一方面也是打磨一下他的性格。

经过十年的软禁,十三爷的确改变了很多,更加成熟老练!而这个过程中康熙未曾释放,直到雍正登基才释放!

第一,康熙要保护他的继承人。

康熙的继承人他内心早就想好了,就是四爷胤禛,虽然八爷账面实力更强,但从第一次太子被废,推举新太子,八爷结党营私被捅开以后,其实康熙就对八爷深为忌惮,并且很是厌恶他的举动。所以康熙内心是认可低调务实并且不争不抢的四爷胤禛。而胤禛与十三爷胤祥关系最为亲密,如果康熙提前释放胤祥,就意味着增加了四爷胤禛的砝码,一旦这样,那么胤禛就被推在台前,而八爷党肯定要群起而攻之,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就很难想象。

第二,康熙也是保护十三爷胤祥。

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冷静,而十三爷本就是侠肝义胆,雷厉风行的人物,如果他出来了势必就引发各种混乱也不得而知,但是肯定会引发八爷党对他的攻击,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那么十三爷也极有可能受到八爷党的伤害。这也是康熙不愿看到的。

第三,胤禛释放会让他更加忠诚于新皇帝。

被关押了十年,一旦被释放胤祥内心肯定还是很激动的,而谁放的注定会让他内心对其更为感激,就肯定会为其卖命。当然,这也是康熙玩的一个手段,他留给胤禛去办这件事,随后十三爷肯定会对雍正感激涕零,也会对其忠心耿耿。而且十三爷胤祥这的确如此,不断顺利让胤禛上位,而且在雍正朝多次化解危机,成为雍正皇帝最为依赖的力量。

康熙看的更远,他不断政治头脑一流,而且对人心的把握更深,所以康熙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深莫测,而事后又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圈禁胤祥这一步棋,有私心,更以大局为重。



可以说,胤祥为雍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正是这样,才得到雍正皇帝的最大认可,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当然,我认为他对十三爷的认同不仅仅体现在封王这一方面,而是在十三爷因疲劳过度而亡以后,让其恢复本名“胤祥”,而其他的都是“允”字,这是雍正内心真正的把他当做兄弟,而非君臣,这层关系有且只有胤祥一人。

这份荣耀是胤祥应得的,他不仅侠肝义胆,得到众多人士的钦佩,他更是把江山社稷放在心头,替雍正分担更多,最终九十二年阳寿折了一半,最终四十二岁都英年早逝,因为十三爷着实是夜以继日的操劳,也是生生累垮了,最终操劳而死。

幸亏康熙皇帝把他圈禁起来,给雍正留下一个极为重要的助手,没有胤祥的辅佐,雍正更是举步维艰,危机四伏。

胤祥正如张五哥所言,他不是做太子的合适人选,但是他是最适合的辅佐之才,故而康熙把他留到最后,最后也是尽显他的能力。




忠肝义胆岳老三


康熙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的话,就更加不能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从老四和老十三的关系角度来说,如果提前放出来,那十三阿哥重获自由的恩人是康熙。如果等康熙死了,雍正放出来,那十三阿哥的恩人就是雍正。知恩图报,老十三才会全力以赴支持老四接班。

这个做法古代早有先例。

当年李世民选了李治做太子,怕老将李勣不服李治,特地把李勣从朝廷宰相贬到外面做叠州都督。史书记载了李世民把李勣贬官以后对李治说的话:“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李勣对李世民的手腕心知肚明,收到命令后连家都不回,连夜赶往叠州。果然,李治即位后,再度把李勣提升为宰相。

当然,后人看来老十三对老四绝对忠心耿耿,康熙是多次一举,但康熙毕竟不能未卜先知,只能靠政治手腕去控制后面的事态发展。

第二,康熙把老十三关起来,老四这一党就会显得势单力孤。其他人也不会把他当成巨大的威胁来对付老四,保证了老四自己能够平稳地继位。

老四没了老十三,就没法结党来威胁康熙自己的位置,这一点也算是个因素。不要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在古代皇帝和继承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皇帝既要给接班人铺路,又要防着接班人实力太强把自己架空,康熙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

【一入历史深似海,从此醍醐远红尘。荆人夜雨,80后,《体坛电竞》主编。我的电竞类账号:夜雨忧笛。】


荆人夜雨


康熙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因为康熙也得留一手,以防备雍正实力过大后提前上位。对于晚年的康熙来说,他最大的心病,就是害怕儿子抢班夺权,自己被迫提前退休。虽然说,康熙希望能够平稳的把皇位传给自己的接班人,但前提必须在自己死后。

所以,在康熙晚年的时候,他就时常表现得患得患失。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在自己去世后,接班人才能够有实力快速坐稳皇位。但另一方面,当接班人的势力发展到足够大时,他又会各种担心和害怕。

因为,对于朝廷文武大臣来说,一边是风华正茂的接班人,一边是垂垂老矣的老皇帝,换做是谁,都会开始有意无意朝着接班人靠拢,如果此时接班人本身又拥有强大的军政实力,这个时候他再和朝廷中的这些大臣关系暧昧、不清不楚,康熙心里就会很没有安全感。



在这种背景下,康熙自然害怕接班人会在大家的拥护下直接提前上位,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实在发生得太多,所以他必须做好防范,必要是甚至不惜先下手为强,这也是太子胤礽先后两次被废的原因。

后来,康熙不再立太子,而是让儿子们相互制约,于是就逐渐形成四阿哥和八阿哥这两大利益集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康熙希望看到的,因为两大利益集团相互制衡,康熙居中协调,对他维持他的权力明显最有利。

在这个过程中,十三阿哥胤祥是坚定的选择站在雍正这边,替他冲锋陷阵。大家也知道,在康熙的所有儿子当中,十三阿哥和雍正的关系从小就是最好的,算的上是雍正的铁杆嫡系。与此同时,十三阿哥本身也是康熙非常看重的一个儿子。

当时的十三阿哥,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文能诗,书画俱佳,还完美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史书上曾有记载:“胤祥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也正因为此,在太子被废之前,胤祥是康熙最看重的儿子,也是最重点培养的对象。据说,当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而八阿哥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阿哥为皇帝所钟爱者,前途无量。

在康熙的重点培养下,十三阿哥很快成为朝廷里一股强大的势力,尤其是他军中拥有很高的威信,也正因为此,但康熙看着他积极为四阿哥出头时,就直接将他给圈进起来,否则四阿哥和八阿哥两派的力量就很难保持平衡。

后来,等到康熙确定把皇位传给雍正时,他就更不敢把十三阿哥放出来,因为凭当时雍正的实力,在康熙死后已经足以坐稳皇位,如果此时把十三阿哥放出来,雍正绝对是如虎添翼,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面对蠢蠢欲动的八阿哥,很容易产生动手火并的念头,或者直接逼康熙退位,免得夜长梦多,反正他们有足够的实力。

但是,如果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雍正虽然比八阿哥占据优势,但这个优势并不具备压倒性,如果康熙和八阿哥联手,雍正肯定没有丝毫胜算。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肯定会尽可能的维持现状,总而言之,万事一个忍字。因为,此时雍正已经是法理上的继承人,只要他不出错,等熬到康熙去世,他就是赢家,所以没有必要冒险一搏。


我是赵帅锅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发展到最后,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康熙帝既然早已属意四阿哥胤禛,却为何不提前将老四的坚定支持者,在军中声望极高的十三阿哥胤祥放出来呢?其实仔细分析整个事件,就不难发现康熙的良苦用心。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为了保护四阿哥胤禛

在《雍正王朝》中,其实康熙在临死之前已经告诉了胤禛原因,我们先来看看康熙是怎么评价胤祥的,“十三阿哥嘛,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义,可是他嫉恶如仇,不会权变”,之后又说,“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给牵连进去”。

当时“九王夺嫡”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八爷党可以说是已经疯狂了,如果把老十三放出来,以他的性格,恐怕很快就会被八爷党迫害,甚至会牵连到老四,这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没有放出老十三,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他,也是为了保护老四。

避免胤禛重蹈太子覆辙

太子胤礽两次被废,虽然有自己的原因,但不能否认,与其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阿哥针对和迫害也有极大关系。这一点康熙自然也明白,这也是他虽然属意老四,但却一直没有公布新太子人选的原因,他宁愿让老四提心吊胆,也不愿意让他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老四虽然被康熙定为了继承人,但由于他的正直,朝中大臣大多都不亲近他,他在朝中的势力是远不如老八的。老十三和老四则是明显的一派,如果提前将老十三放出来,等于是在告诉众人,我已经认定老四是继承人了。这将会导致老四再次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很难说这种局面下,老四会不会重蹈太子的覆辙。

康熙已经准备好了应对之法

有了以上两点,可见胤祥被提前放出来已经是弊大于利了,但是康熙同样不希望在权力交接过程中发生意外,所以在不放出胤祥的前提下,他做了其他方面的准备,用来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这里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隆科多,另一个就是张五哥。

隆科多的位置极为重要,身为九门提督的他不仅手中有兵,而且担负着守护内城安全的作用。因此,康熙提前召见了隆科多,也用两封诏书来彻底压制住了隆科多,不仅避免了他被老八所用,同时使其成为了老四继位的一大助力。


另一个人就是张五哥,张五哥曾经受恩于老四和老十三,所以更加亲近这两人,不可能为老八所用。作为最后一直侍立在旁的侍卫,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掌握”着金牌令”,而老四能够成功放出老十三,老十三之所以能够顺利掌控军队,金牌令箭的作用极为重要。


香茗史馆


《雍正王朝》这部剧多年后依旧被奉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推敲和回味的剧情,很多时候是越品越有味道。

既然康熙早已决心传位于四阿哥胤禛,那为什么不放出在军中颇有威望的十三阿哥,来保证雍正顺利登基呢?

其实在康熙看来,雍正登基已经万无一失。

我们来重头捋一下思路。

康熙为什么圈禁老十三

按照康熙临死前的说法,是因为十三阿哥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不适合纷繁的权力斗争,怕他鲁莽做出一些事连累四阿哥胤禛。

不得不佩服康熙的帝王心术,可怜老十三被囚禁这么多年,好好的“侠王”变成了“药罐子”。

在康熙看来,即使没有老十三雍正也能顺利继位

康熙对于雍正顺利继位,做了完全准备。

首先,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一方面将其调离京城这个权力核心。另一方面利用十四阿哥的高升,迷惑“八爷党”,让他们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升任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兵权在握,自己也有了夺嫡的想法,从而分裂“八爷党”。

其次,恩威并施完全控制了隆科多,让其成为雍正继位最为可靠的后盾。

最后,留下了张五哥这个内应,别小看这个人,作为康熙贴身侍卫,雍正正是凭借张五哥才拿到了“金牌令箭”。

其实有了以上几点,八阿哥他们已经掀不起风浪,隆科多掌握京城所有防务,完全可以保雍正顺利继位,在雍正继位后,丰台大营的勤王也就变成了谋反。恐怕没人愿意从叛。

为什么不提前释放十三阿哥

这恐怕是康熙最精妙的一招,谁都知道老十三是四阿哥的死党,如果提前释放了十三阿哥,就等于将继承人公之于众,难保八阿哥他们不会提前防范,这是康熙放的“烟雾弹”。


同时将释放十三阿哥的机会留给雍正,是让他作为新君施恩于十三阿哥,被雍正亲手释放的十三阿哥必能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

综合以上,康熙已经做了周密的布局,保证在十三阿哥没有释放的前提下也能让四阿哥顺利登基,而没有释放十三阿哥也迷惑了八爷党,让新君的悬念延续到了最后。


一点点历史


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一同圈禁了老十三胤祥,却是一种表面合情合理,内里极有深意的安排。

表面上,太子被废,太子的党羽理应一同捕获,查办,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都是太子一党,如果丝毫不查办,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老四深谙政治之道,基本没有理由办他,但老十三是性情中人,查办他,一来表明朝廷惩办太子的决心,二来也能平复朝堂上非太子一党的判断和心情。这一招虽苦,却是势在必行的。



内里就是继位人的问题。太子胤礽二次被废,透露出好几个信息,首要的就是继位人肯定要从胤礽之外的皇子中选出了,这点已经板上钉钉。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继位人已经选定,不拿出来说,是保护他。为什么说已经选定?


因为康熙是少有的圣君,做事一定会想周全。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万劫不复,康熙又不明立太子,要是他突然出了什么问题,或是驾崩,或是不能履行皇帝职责,大清的局面由谁来顶?所以,太子胤礽被废就意味着新的继位人已经内定,只是不把他捅出来而已。

通过太子胤礽的两次被废,康熙深深知道,他的这些儿子们都太有本事了,无事都能搅起三层浪,为了皇位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哪管国家是否好坏。即便有了对九王夺嫡诸多的防御,也还是保不准哪天继位人又被打倒,到时候可怎么办?再选一个?如果秘密立储都保不住继位人,再选也是徒劳,局面就很可能失控!



对于康熙这样有控住欲的人来说,任何局面都不能失控,即便是因为儿子们也不可以!胤祥表面上是太子党,可谁都清楚他和胤禛的关系,面对这样一个做事只考虑性情,不顾大局的人,康熙是又喜爱有担忧,如果老八他们设套,这胤祥还真的不一定防的住!


胤祥掉套里还是小事,要是把胤禛也带了进去,这就算是完全失控了。康熙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胤祥圈禁,这算是为胤禛顺利登基做的事情之一,配合与其他康熙所做的安排,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了,但是一旦放了胤祥,那康熙做的其他安排也就白做了,怎么能为了提前放胤祥而坏了所有的安排和胤禛的登基?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