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京滬線為什麼不走距離更近的蘇北而走安徽?

揮灑永不褪色i


很高興可以和大家討論,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咱先說說京滬線形成的歷史緣由, 京滬線是兩個重要線路組成,一條線路是津浦線從天津到南京浦口,還有一條線路叫滬寧線,是從南京到上海。後來修了一座大橋,叫南京長江大橋,把津浦線和滬寧線連在一起。

京滬線途徑城市從南向北 上海 蘇州 無錫 常州 鎮江 南京 滁州 蚌埠 宿州 徐州 泰安 濟南 德州 滄州 天津 廊坊 北京,經過從南向北四省17個城市。

下面咱再說說為啥京滬線不走距離更近的蘇北和走安徽,

首先呢,咱要把時間推回到蠻清和民國時期,話說當時蠻清末年 夜郎自大,自欺欺人,被西方列強揍了個鼻青臉腫,一臉懵逼,割地賠款,為了挽救當時殘局,開始改革發起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列強開始提出仿造鐵路,而滿清以把清江浦(今淮安)至京城線路成為首選,與淮安以南的運河水路相連,從而改變淮安以北的陸路通行,當時把這個鐵路的活包給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本想幹一番大事兒收到了,頑固派的阻撓計劃流產。

轉眼兒到了1898年9月,英,德資本集團揹著中國,在倫敦舉行會議,擅自決定承辦津鎮鐵路(天津至鎮江)。清政府惹不起大鼻子,於1899年,清政府和英德集團簽訂了<>,並規定自天津至山東嶧縣段由德國承築,嶧縣至鎮江對岸的瓜鎮段由英國承築。津鎮線的南段進入江蘇的線路為: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

但歷史奇怪又複雜,津鎮線的籌備正好碰到了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的背景之一,就是強烈反對西方列強對國家內地路礦資源的掠奪,國內掀起了反洋熱潮,對洋人大開殺戒,洋人無奈,津鎮線"流產了"。到了1905年前後,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收回路權運動,英德方面在津鎮線問題上態度十分強硬,於是清政府左右為難之中,1908年1月,與英德銀行代表簽訂<>,棄,"津鎮線"改修"津浦線"。南段取到安徽,至南京浦口。這樣一來揚州以及蘇中,蘇北的命運逐漸衰落。

揚州文史研究前輩湯傑先生說,當時揚州鹽商鉅富害怕津鎮線的修建勢必影響到自己的住宅,墳地,園田的利益,四處奔走,發揮影響力,阻止津鎮線。第二是當地士紳也堅決反對建津鎮線,因為津鎮線建成,揚州必然非常繁榮,將取代鎮江的作用。因為這也導致了揚州以北,京杭大運河的延線城市,通州,臨清,濟寧,淮陰 ,淮安等都走向了衰敗。

北京至天津鐵路,津浦線加滬寧線構成了現在的京滬線鐵路,這條線自北向南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連接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是鐵路的建成和發展拉動了各地區經濟的發展,拉近我們生活的距離,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