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髮展,更多家長都採用溫柔的方法教育孩子,大多都是口頭教育,之前的“棍幫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觀念也被摒棄,只要是父母採取了粗暴的教育方法,就會聽到一大批來自社會譴責的聲音,“你為什麼要打孩子”、“打孩子是犯法的”等等。

越來越多的教育理念都在告訴家長,打罵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正是這種層出不窮的溫柔的教育法,讓更多家庭的“好孩子”變成了“熊孩子”,家長無計可施,但卻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熊孩子高空扔15個啤酒瓶被爸媽暴打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個熊孩子淘氣,從28樓向樓下連續扔了15個啤酒瓶,所幸的是沒有人受傷。此事一出,很多網友都認為,這孩子的家長肯定也會包庇孩子,以“孩子小不懂事”為藉口處理這件事。

但是,這個孩子的父母,他們的處理方式讓大家倍感意外,他們並沒有偏袒自己的兒子,而是馬上在業主群裡公開向業主們道歉,做出了檢討,並且還發出了打孩子的照片,並表示孩子已經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教育。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孩子父母的做法,並沒有受到大眾的指責,而是叫好聲一片,大家都認為這對父母的處理方式得當,熊孩子就要受到懲罰,不然不長記性。

l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讓孩子懂得敬和畏

李玫瑾在一檔節目中明確地表示:孩子該打就要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能只給予愛,還要讓孩子懂得敬和畏,當孩子觸碰了底線,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嚴懲,讓他一次長記性,知道了害怕和畏懼,這才是最好的保護孩子的方式。

李玫瑾教授回憶:自己小時候就受到過這種“棍棒教育”,被父母追著滿院子打,但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並沒有影響她的心理健康發展,因為一個家庭中,也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先有“怕”,後有“敬”。

李玫瑾教授所表達的,不是支持父母可以隨意地打罵孩子,但也並非不能打,而是要視情況而定,當孩子犯了“大錯”觸及底線時,“棍棒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但什麼叫做“大錯”呢?這個尺度,家長也必須要了解。

l 孩子觸碰了這三個底線,“棍棒教育”就必須要使用

² 做了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家長千萬要重視

2018年,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自己和懷孕4個多月的嫂子在家裡站著聊天,突然被上四年級的熊孩子狠狠地推了一把,這孩子是親戚家的孩子,雖然才上四年級,但體重卻有120多斤,幸好她反應快架住了嫂子,才沒造成嚴重的後果。

當回過神來問這孩子為什麼要推她嫂子的時候,熊孩子居然吊兒郎當地說:“電視上演的就是孕婦一推就會流產,我也想試試,看看她會不會流產。”

熊孩子的說辭更是讓她火冒三丈,拿起擀麵杖就把這熊孩子暴打了一頓扔出家門。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熊孩子的潛意識裡,只是覺得這件事情好玩,出於好奇心便做了這件事,也完全不考慮會造成什麼後果。這種肆無忌憚的行為,就應該以粗暴的方式來懲罰,讓他一次就能意識到,什麼是不該做的,若是熊孩子的惡作劇成功了,就已經釀成了大禍,為時已晚。

² 打罵長輩,沒大沒小的行為一定要制止

“隔輩親”是指爺爺奶奶老一輩對孩子的愛,但這種愛大多都是溺愛,不管孩子要什麼,想做什麼,爺爺奶奶定會順從孩子的心意,即使是犯了錯也不捨得打罵。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飯,爺爺一個勁兒地給四五歲的孫子餵飯,因為喂得太著急,不小心燙到了孫子,孫子直接一巴掌輪到了爺爺臉上,爺爺瞬間愣住了。

孩子的爸爸看到後,就馬上呵斥孩子,讓孩子道歉,這時候孩子媽媽站起來,走過去抱走了孩子,轉頭扔下了一句:“別小題大做,這麼小的孩子他懂啥”,只留下爺爺坐在那裡默默拭淚。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教育方式,很難想象會教育出怎樣的孩子,孩子沒有尊重長輩的觀念意識,若是不嚴加管教,將來會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孩子的父母會不會有一天也遭到這樣的對待?

² 多次犯錯但仍不改正,家長不要再手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都是擁有被原諒的機會,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初次犯錯時,父母可以用批評為主的方式來教育,但如果孩子屢次犯錯,屢教不改時,父母就不能只使用口頭批評了。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屢教不改,或者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一種態度不端正,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錯誤的表現,父母放任不管,孩子一定還會變本加厲地惹禍。當口頭教育不見成效時,“棍棒教育”也是一種適當的方法。

l “棍棒教育”要講方法和尺度,不可盲目暴打

² 打孩子之前,要讓他明白捱打的原因

使用“棍棒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以此為警戒,不能再次犯這樣的錯誤,而不是為了父母解氣,有的父母打孩子之前,什麼也不說,直接就一頓毒打,甚至孩子挨完了打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錯了。

父母可以打孩子,但在打之前要告訴孩子捱打的原因,告訴孩子他到底錯在哪,這樣的教育方式是與愛相結合的,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

² 打孩子要使用適當的方式和工具

絕大多數父母看到孩子惹禍之後,在氣頭上什麼也不管不顧,身邊有什麼就拿什麼打孩子,拖鞋、掃把都是父母常用的教訓孩子的工具,但父母用這種工具打完孩子之後,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他們會認為父母是不愛自己了,甚至會產生怨恨的情緒。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所以,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不要拿起什麼就用什麼打,有些物品不但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還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家庭。

選擇打孩子的工具,看似是一個不用思考的問題,但實際上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適當的工具不但能避免孩子的身體受到大的傷害,也不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愛他了。

² 父母要言傳身教,預防好過懲罰

言傳身教,什麼是言傳身教呢?前段時間,網上一段視頻被大家瘋狂轉載:

在某天早高峰時,父親送兒子去上學,在途中,兒子把喝完的酸奶盒子隨手扔出窗外,這位父親批評了兒子,並馬上停車下車,把酸奶盒撿起來,重新拿回車裡。

這位父親就很好地為孩子樹立了榜樣,讓孩子認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先是就事論事,批評了兒子,並且馬上下車撿起酸奶盒,無形之中告訴了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言傳身教。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都會犯錯,何況是一些小的錯誤,不必要較真,但他們卻不知道,正是這些小的錯誤沒有被及時制止,終究有一天會釀成大禍,到時候後悔莫及。

所以說,與其等到事情發生再去教育孩子,不如在在孩子惹禍之前就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預防總好過懲罰。

身為父母,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讓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產生正面影響,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過分的管制叫做“虐待”,過分的縱容叫做“溺愛”,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學習的過程,要在教育孩子上尋找一個平衡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請父母給孩子設立一個原則底線,當孩子觸碰了底線時,適當的運用“棍棒教育”並非下策,總有一天孩子會感受到,這種教育方式帶來

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