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文丨圖圖爸爸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總是會認為自己孩子太過調皮叛逆,怎麼總是不聽自己的話?

實際上通過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他們就已經發現在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就會有自我的思考。

也就是說,父母說什麼話,他們並不會像在三歲之前那樣全部聽從,而是進行一定的判斷分析來得知自己到底應該聽什麼?

這種思維產生的結果,就是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像是一個互相理解,而不是服從與被服從。

只是這種狀況在父母看來,或許是自家孩子變了,從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變成了越來越叛逆的孩子。

當父母有這種想法,或者考慮到自家孩子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就應該從自己的身上來反思,我們的孩子真的有那麼不聽話嗎?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01孩子真的有那麼不聽話嗎?

文文前幾年生下一個男孩子,確實這個孩子的出生讓她感到非常的開心,同時因為孩子比較機靈,不管是去任何人的家裡面都有可能受到別人的誇讚。

只是對於雯雯來說,在孩子三歲之前確實孩子的表現還比較好。除此之外,孩子還有可能喜歡背詩詞給她臉上長了光。

可是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就表現出來對於遊戲較為痴迷的狀態。每天回到家裡面一定會先拿著父母的手機玩遊戲,在這個過程之中,如果父母批評幾句必然會引來孩子的反抗。

特別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還喜歡發脾氣,讓文文夫妻兩人也感到非常的生氣,逢人便說這孩子哪有這麼乖巧懂事?

實際上我們從上面的問題就可以分析到在孩子三歲以後他們對於外界的事物並不像之前我們所想的那樣僅僅只是瞭解就夠了。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更加傾向於自我的探索,自我的滿足,特別是孩子本身就有玩的天性。

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正好是他們對於外界事物好奇心較重的階段,一旦接觸了遊戲並且較感興趣,自然而然會痴迷一次。

如果父母從孩子的心理角度來考慮,就不可能認為這是孩子的叛逆,畢竟這是很多孩子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正常行為。

在親子相處過程之中,如果我們發現自家孩子變得較為叛逆,實際上應該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1)所謂的不聽話是相對的,父母總把關係當做是“非輸既贏”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總是喜歡管教自己,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不適應的。對於父母來說自家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想要利用一定的方式去讓他們變得更加乖巧,那麼這兩種關係的出現就說明所謂的不聽話是相對的,

而父母總是喜歡把關係當做非輸既贏的狀態,希望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能夠壓制他們,自然而然這種矛盾就會更為明顯。

2)從不同角度思考,便是“婆說婆有理”

相信如果我們詢問孩子,他們一定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而父母也是秉持著相應的態度。如果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明白“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的道理。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他們都有自己堅持的點,那麼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必然會選擇自己想要做的。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02父母贏得了孩子,卻讓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具有較強控制慾的父母,他們喜歡將自己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到孩子身上,同時也希望孩子可以向自己所想的這樣。

實際上孩子慢慢長大之後,有了自己的思維必然不會讓父母如願。或許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之中有可能妥協,但也會讓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①過度的管控讓孩子失去話語權

人是獨立的個體,即使父母和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但他們必定有一定的距離。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清楚過度的管控會讓孩子在親子相處過程之中沒有話語權。

因為不管孩子說什麼父母都會否定,或許僅僅只是簡單的明天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鞋子?媽媽都要給安排好。

當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沒有話語權的時候,他或許就會成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存在。如果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像一個機器一樣被別人安排,自然而然也會有比較厭煩的情緒。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②父母的安排成孩子內心的噩夢

在父母安排孩子事物的過程之中,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家孩子真的喜歡這件事情嗎?比如說一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不管是書法還是舞蹈,看似是讓孩子增長更多的見識,但實際上從另一方面卻給孩子增添更多的負擔。

畢竟對於孩子來說,小的時候他們的興趣更多在玩上面。之前和一些小朋友聊天,他們就表示自己最害怕的是週末,因為週末比平時上課任務還要重,每隔兩個小時就轉成另一個地方去學習不同的才藝。父母確實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為優秀,但是卻會讓孩子的壓力倍增。

③“佔上風”其實是對孩子的傷害

在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應該是一種較為平等的狀態。如果父母一味的去考慮自己佔上風,很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更為軟弱。

雖然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條件資源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成長,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父母所擔負的僅僅只是撫養孩子的責任,而並不需要去幫助他們做好任何事情。

或許父母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所謂的佔上風很有可能就是對於孩子性格以及行為的壓制。就算是孩子按照父母的設想去做任何事情,那麼父母就一定能保證自己的安排對孩子是好嗎?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④親子關係從親密轉變為競爭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發展狀態可以像自己所設想的那樣,也就是說孩子所有的狀態都能被父母掌控在手。

這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希望他們能夠一生平淡順順利利的,但實際上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卻壓制到了孩子的人生。

當孩子內心想要反抗的時候,和父母就會形成一個較為明顯的競爭關係,這並不是親子之間應該存在的狀態,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親子關係從親密轉變為競爭。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03轉變邏輯思維,或許共享合作比權威控制更有效

我們說到上面的4個問題,相信大部分父母也會在生活中感受到。當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已經成為這樣的狀態,那麼必然會出現更多的問題,所以轉變邏輯思維一定要考慮減少權威控制的想法,考慮和孩子進行共享合作。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懂得“共情”,從孩子角度思考問題

所謂的共情,就是說父母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你自己對於生活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經驗去安排孩子的人生。或許你覺得孩子現在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但是任何人都應該去經歷一些。或者說在當下孩子就想要去經歷,作為父母為什麼要攔著他們呢?

我們的生活經驗也並不足以去支撐自己給孩子進行生活的安排。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特別是孩子慢慢長大之後,父母如果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一定的建議,並且要求他們必須聽從這是錯誤的。

✔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引導者”

在孩子三歲以後,他們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自我意識發展階段,等到6歲和其他的小朋友相處,這種自我意識更為明顯。

所以,我們在孩子慢慢接觸的周圍,其他人或者說有想法去決定之後一定要告訴自己我對於孩子的作用是引導支持,而不是管理控制。

只有當父母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對於孩子的作用不要隨意的進行控制,或許親子之間相處才能更為融洽。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利用矛盾的分析避免矛盾激化

當父母和孩子的觀點出現偏差之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矛盾的分析。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孩子和父母必然會堅持不同的觀點。

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相互妥協而是通過對於矛盾的分析來進行考慮,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幫理不幫親。

✔和孩子交流溝通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父母撫養孩子長大這是任何一個孩子都明白的道理,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是他們在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存在。

他們必然也不希望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變得較為尷尬,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和孩子交流溝通是解決任何問題的良藥。

孩子叛逆不聽話?錯!可能是控制慾佔據了大腦,父母謹防過度干預

畢竟在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之中,這種溝通可能更為順暢。特別是出現矛盾之後,千萬不要幫助孩子決定進行一定的溝通,也會讓雙方心裡更為暢快。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孩子是叛逆的,但實際上這確實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孩子表現出來這種所謂的叛逆,到底是否需要父母通過壓制控制的方式來解決?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或許父母的強權控制才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阻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