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100%搖號後,優質民辦學校會不會大幅提高學費,以學費選生源?

廣東省教育廳近日舉行廣東省中小學招生入學和中小學減負工作新聞通氣會,明確從2020年起全面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從2020年起,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的民辦學校,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搖號錄取。


100%搖號後,優質民辦學校會不會大幅提高學費,以學費選生源?

隨著廣東宣佈民辦學校實行100%電腦隨機搖號錄取,全國各地今年都將全面落實國家提出的“公辦民辦同招,電腦隨機搖號錄取”,將成大概率事件。而為應對這一新政,有民辦教育人士提出,熱門的優質民辦小學、民辦初中,可以採取提高學費的辦法,把學費作為篩選學生的一個條件,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此繼續保持民辦學校的辦學優勢,也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


這條路能行得通嗎?從市場邏輯看,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如果由此出現高價的高端民辦小學、民辦初中,必然會引發輿論爭議,而地方教育部門就可能出手干預民辦學校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民辦學校的處境就變得頗為尷尬。為此,需要未雨綢繆,思考在實行“公”“民”同招、電腦搖號入學政策後,怎樣定位和發展民辦教育。


100%搖號後,優質民辦學校會不會大幅提高學費,以學費選生源?


實行公辦民辦同招,電腦隨機搖號錄取的政策,主要是遏制少數優質民辦學校通過提前招生、面談“掐尖”招生。在實行“公”“民”同招後,考慮到如果不能被民辦學校錄取,回來後只能被統籌到較差的學校,選擇民辦學校者會減少;而不能再舉行面談,只能搖號隨機錄取,也讓民辦學校難以挑選學生。這兩項政策組合實施,優質民辦學校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如何應對?提高學費,貌似一條可行措施,其具體操作是,在目前學費基礎上大幅提高學費標準,由於學費提高,報考者會大幅減少,但搖中幾率也就大大提高。這會吸引能支付學費的家長選擇,民辦學校在提高學費的同時,推出教育教學改革,通過“高學費+特色辦學”,繼續獲得生存與發展空間。


舉例來說,原來每學期學費3萬元,雖然遠高於公辦,但是很多城市家庭,是完全可以支付的,相對於花幾百萬購買學區房來說,支付這一學費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也是之前優質民辦小學、初中報考者眾的原因。實行“公”“民”同招,電腦隨機搖號錄取後,還是這一學費標準,對於優質學校來說,報名數可能還是會大幅超過招生數,但卻只能隨機搖號招生,生源質量必然會受影響,幾年下去,也就“泯然眾人”。而把學費提高到每學期10萬,在報名時,一些家長就會考慮支付這一學費是否值得,這就把學費作為了一個篩選門檻,而在提高學費之後,民辦學校可加強師資建設,進行“小班化”教學等教學改革。

按照這一模式,原來的優質民辦學校,在新政實施後,會變為“高端”民辦學校。


100%搖號後,優質民辦學校會不會大幅提高學費,以學費選生源?


從法律角度看,民辦學校有根據市場需求定價的自主權,即便是非營利的民辦學校,也應該自主定價。而從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看,在實行“公”“民”同招後,家長繼續選擇民辦學校,這屬於家長的權利,而讓少數民辦學校滿足家長的差異化選擇,也是辦讓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公辦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之下。也就是說,優質民辦學校這麼做,於法於理都說得通。


但是,如果真出現民辦學校高收費,辦成高端(“貴族”)學校,而且這些學校的質量高於公辦校,可能又會引發質疑,而面對“輿情”,就可能在實施“公”“民”同招、電腦搖號入學政策後,限定民辦學校的學費。為此,就需要思考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究竟還需不需要,以及採取哪種模式發展了。


從發展多元教育、滿足受教育者差異化選擇角度看,民辦學校是有必要存在的,但要避免民辦學校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應把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都納入生均撥款體系,即民辦學校成為政府委託進行義務教育的學校,在獲得財政撥款後,民辦學校的學費也就實行指導定價或者限價政策。


其次,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引導學校開展多元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我國民辦學校的優勢,並非來源於個性化辦學,而主要來自生源優勢,這是和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有關的。在發達國家,發展義務教育的戰略,也是公辦(公立)不擇校,擇校到民辦(私立),但他們的擇校,主要擇的是學校的個性、特色,而非質量。

我國推進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出現少數優質民辦學校帶動整個地區的擇校熱的問題,是因為公辦學校資源不均衡,以及所有學校在單一評價體系下,辦學模式其實差不多,家長選擇民辦,不過是民辦學校在升學方面的表現更突出。只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推進學校自主辦學,才能讓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和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