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吃过的妈妈做的最难忘的一道菜是什么菜?

小菇娘娘


吃过妈妈最难忘的一道菜是黄米油糕。

黄米油糕是山西很有特色的传统小吃,因糕与高谐音,百姓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年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过生日,老人寿诞,起房盖屋时食用。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山西人们宴席上必点的美食。黄米油糕,色泽金黄,外脆里嫩,软黏滑润,香甜适口。

记得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白面大米不充足,只能多吃自产粗粮,母亲经常给我们吃黄米油糕。最常吃的是豆沙油糕,豆沙馅自己做,用自产的红豆先泡水一天,加糖煮几个小时,捣成泥即可。菜馅糕是咸味,本人也特别喜爱,母亲把土豆擦成丝,蒸熟后,加各种调料拌香,用素糕包成大水饺形状,然后油炸。还有一种油糕,就是素糕直接包红糖,炸熟冷一下再吃,不然容易烫嘴,吃起了甜甜的。举办宴席时,由于吃饭人多,包馅糕比较慢,厨师把素糕展成大饼,抹上豆沙馅,卷起来切成片,上油锅炸熟即可,这种办法速度快,口感稍有区别。一般豆沙油糕,撒白糖或蘸蜂蜜吃。

下面说说黄米油糕做法:

取适量黄米面倒入盆中,分次加入温水,搅拌均匀,搅拌至用手抓一把成形,松手又可散开就可以。上锅蒸30分钟,熟透。出锅倒入盆中,用手蘸凉水趁热把黄米面扎匀。手抹少许油,揪一块一两左右的黄米面团,捏成圆片,包进喜欢的馅料,收紧口,揉成圆球,按成扁圆即可。锅内放油烧至七成热,下入黄米糕坯,炸至金黄色,捞出沥油后就可以吃了。

现如今城里也能吃到黄米油糕,可惜再也找不回老家那种香甜的感觉。个人觉得城里的制作条件与农村炭火锅灶、黄米面,以及传统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导致味道大不相同。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母亲把热腾腾的油糕端上来,再配上山药豆腐粉汤,吃起来糕香味醇,汤鲜味美,热乎乎的喝下去,倍觉浑身舒畅,爽快至极。








范工漂泊游记


走南闯北几十年,全国各地的饭基本都吃过。看到题主这个问题,想起小时候最爱吃的菜是母亲做的油渣白菜粉条,现在叫地锅炖菜。母亲因病离开我们15年了,今天看到这个问题想起慈母的音容笑貌,忍不住潸然泪下。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70年代在农村长大的朋友都知道,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吃饱没问题,吃好不现实。当时吃油大多数都是买肥猪肉、猪板油在锅里熬,剩下的油渣放凉后用塑料袋装起来,来客人或改善生活时饭菜里放一点。

母亲做熬菜是我最期待的,每当下雨天无法到地里干活时都央求吃熬菜。母亲用我们自己种的当时全省闻名的许昌俎庄大白菜和亲戚带的禹州粉条加一点油渣放在铁锅里炖,我负责烧火,把锅台烧的旺旺的,半小时不到美味的熬菜就好了,配上母亲发面蒸的玉米面发糕,一顿能吃两大碗。

现在无论吃哪里的农家炖菜、揽锅菜都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了。可能当时物资缺乏,肚子里缺油水吃什么到香。但是母亲做的这道普通菜令我终身难忘。

我是我爱我家,欢迎关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我爱我家94366


妈妈做的最难忘的一道菜,那是学生时代每年春节过后开学第一天妈妈做的一道菜,这道菜只允许我们兄弟两吃,那就是“葱蒜鸡头。”

原材料:数个鸡头,新鲜的大葱头,新鲜的大蒜头。妈妈将过年宰杀的所有鸡头都积攒下来,蒸熟散上盐巴,不易变味(那时没冰箱)。等到开学那天,妈妈去菜地里拔上新鲜的葱和大蒜,洗净切段,然后把鸡头洗净,把表面盐巴洗掉,炒一盆满满的葱蒜鸡头,有腊肉的味道,可香了。妈妈将菜端上桌,叫我们优先吃这碗菜。妈妈嘴里不停嘱咐,说吃了这盘菜,又聪明(葱的寓义),又会算(蒜的谐音),又“嘀头嘀脑”,嘀头嘀脑跟我们当地叫鸡头鸡脑同音,意思是要懂事,好好学习!这寄托着母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感恩父母。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相应提高,现在很少人吃鸡头了,主要是含胆固醇和重金属偏高。



客家豪哥


其实说真的,从我懂来以前很少吃妈妈做的饭,因为小时候我家比较穷,家里姐妹多,2个姐姐、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我妈那时候身体不怎么好,经常生病的,基本都是我们煮饭给爸爸妈妈吃,但是我还是忘不了我妈妈爆炒的猪大肠,真的特别好吃😋妈妈的做法特别简单,用大葱爆炒,那时候我才十一二岁左右,只要有我妈炒的猪大肠,我可以吃两大碗饭,


广东阿英生活记


妈妈做的排骨包子和鱼肉饺子特别好吃。


心有阳光小悦


红烧肉 哈哈

因为个人比较爱吃肉 所以特别想念妈妈做的红烧肉

虽然在外面一样能吃到,但感觉真的不一样

因为少了温度


原本文化传播


由于妈妈做的包子总是面发不好,所以她做的饺子最难忘,那才是家的味道。不过肉多肉少,味淡味浓反正每个节日都有妈妈做的饺子。


美食实验室


土豆腊肉豌豆饭


熙有熙友


酸辣土豆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