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西廂記》與普救寺

古蒲州是歷史上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逝去的歲月往往刻印著的都是刀槍劍戟的寒光,但就是這樣一個充斥著男人們相互爭鬥的古城,也不乏人世間的兒女情長。我們可能對普救寺沒有什麼印象,但提到《西廂記》,提到丫環紅娘,沒有結婚的人都知道,誰不希望自己一生也能遇到這樣一位紅娘,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

《西廂記》與普救寺

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西北十餘公里的峨嵋嶺上,西臨黃河,黃河上有古代的蒲津關,山下有條公路現在還在使用,這條路是古代山西經過蒲津關通往長安的古驛道,所以這裡歷來是山西學子進京趕考和商賈販運的重要通道。

普救寺建於唐武則天時代,開始稱呼為西永清院。五代時期被改名為普救寺,這源於本地的一場著名戰爭。唐代時期普救寺所在地為河中府管轄,治所就在普救寺附近的蒲州城。五代時期後漢郭威討伐叛將李守貞,此前後漢將領與李守貞在蒲州城交戰有一年時間,郭威來到蒲州城,踏訪民情,來到永清院,向寺院長老問計,長老答道:“將軍發善心,城即能克。”郭威領會長老的意思,當著眾僧人的面,折箭為誓,保證不濫殺一人。郭威的保證通過僧人傳到蒲州城,守城軍士戰鬥力頓減。蒲州城攻破後,郭威始終善待蒲州的百姓和士卒,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就將永清院改稱普救寺。

《西廂記》與普救寺

普救寺坐落在峨嵋嶺的原頭上,從遠處望去,紅牆綠瓦、樓閣寶塔,坐於高嶺之上,松柳之中,甚為壯觀。普救寺享譽海內確實有它獨到之處,國內大多的廟宇建築格局大都採取中軸一線,兩側對稱的格局。而普救寺不一樣,它的建築佈局沒有中軸線,而且又是依山而建,曲折婉轉,所以遊覽其中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究其原因是普救寺的擴建由於山勢所限,隨著不同朝代建成不同的中心。唐朝建成普救寺的西側,到了宋金朝代沿著普救寺東側又修建一塊寺院區,到了明清又在宋金朝代的建成寺院的東側繼續修建一處寺院建築,所以普救寺就成為今天的建築格局。

《西廂記》與普救寺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但凡一座寺廟能出名,就得有鎮山之寶,普救寺的奇異之處在寺內的鶯鶯寶塔,此處寶塔是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一,站在塔下用兩塊石頭相擊,附近能聽到好似蛙叫的聲音,很有趣味。

《西廂記》與普救寺

一所廟宇要興旺,要有靈氣,國內的寺院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鎮江的金山寺得益於白蛇傳的故事,蘇州的寒山寺得益於唐代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那普救寺呢?它得益於西廂記這個美麗的傳說。

西廂記改寫成劇本以後,成為古代經典劇目之一,那優美的詞句,惟妙惟肖的描寫,更增加了西廂記的魅力。鶯鶯懷春傷感時所嘆:“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兩人離別時的描寫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無論是文字還是人物內心的描寫,都堪稱古代文學的經典,看後讓人有無限的遐想。遺憾的是,寺內大部建築,己毀於戰亂、地震、火災,而遺留下來的古蹟中,最值得稱道的該算作高十三層的舍利塔了,自從普救寺發生了紅娘月下牽線、張生巧會鶯鶯的戲劇後,它就成為了《西廂記》故事的最好見證,名字也叫成"鶯鶯塔"了,關於它,當地到處流傳著一首美麗的民謠:普救寺的鶯鶯塔,離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頂抬頭看,能見玉帝金鑾殿。

《西廂記》與普救寺

原本大鐘樓、天王殿、鶯鶯塔、大雄寶殿、是普救寺主要的景點,但現在來到這裡的遊人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是黎花深院景區,西廂記中的女主角崔鶯鶯舊居就在這裡,風流才子張生也是從這個院子的一角翻過牆頭與鶯鶯幽會的,所以這裡是人頭攢動。來普救寺旅遊的以青年男女居多,雙雙對對,寺內的連心鎖賣得火爆,幾乎所有的戀人都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希望以鶯鶯與張生作為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