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当代中国水墨画为体现时代精神的界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这种探索的共同特征就是强调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手段、样式,创造新的时空境界,开拓新的审美领域,提供新的审美体验。这里有文化学意义上的水墨符号,有理性主义精神的水墨抽象,也有超越自然、追索心灵境界的审美跨越。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湖光山色》 136x68cm 陈若晖作


茫茫世界,时空无限,画家要在中外古今经纬交织的绘画网上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气质、个性和修养的网结,并非易事。近年来,我的创作风格给人一直在变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充分符合自己个性和舒展自我情趣的艺术形式,这种多变的直观印象正是我有意识追求的结果。如果让我对自己的这种追求做一个简洁明了的概括的话,那就是:在中国画与外来艺术两种“语汇”的互相交融中,创作出本质上属于“东方思维”,又试图突围自己的一种新的表达。这较少受到客体、工具、理性的限制,却能够使主体、修养、感情等自由发挥,我重新整合古今、中外、雅俗等界线,寻找绘画语言张力和个人符号的尝试,是我求变、求神、求韵、尚实、尚美、尚逸的造化。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唐人诗意》 68x136cm 陈若晖作


有人问我的近期作品中的变化,与我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国家地区(包括欧洲、非洲、美洲、日本等)是否有关联?这点我是赞同的,我以为走的多,眼界开阔了,就更加理解现代感与民族性,创新与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纵观中国传统绘画史,从来没有像当下受到现代艺术潮流的冲击之大,它处于空前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艺术吸收外来文化,便被认为是“西化”;另一方面,如果坚守传统,又被认为是“守旧”。其实,在我看来中国画无论未来如何发展,在现代感与民族性上既有歧异的又互相关联。在艺术史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艺术的产生就是在民族传统的根基上“嫁接”的结果。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天风海涛》 136x68cm 陈若晖作


梵高、高更找到了日本浮世绘亮丽的平涂色彩及其装饰与油画色彩的某个融合点,创造了后印象派绘画;毕加索学习了齐白石绘画,并找到了非洲雕刻和塞尚作品的构成因素,与传统油画造型的某个因素的融合点,创造了立体主义绘画;马蒂斯找到了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画平涂重彩与油画色彩的某个融合点,创造了野兽派绘画等等,这都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在国外参观的时候,每当面对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大师的作品,我都会心潮澎湃,思考良多。但我想,对于一位中国画家而言,无论你“走”得多远,吸收再多,无论多么“现代”,都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因为你的本质永远是“中国”的。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垂钓天涯》 136x68cm 陈若晖作


在中国画史上,“笔墨”历来是谈论不尽的话题。从以形写神、立形存质,到不求形似、抒写个性,没有一个画家不重视笔墨。但我以为“笔墨”乃中国人表现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它体现了绘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反映着每个画家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舍笔墨,不足以言中国画,但笔墨不是僵化的概念,笔墨形式也可以出新、出彩。如果笔墨离开情感,离开了状态,离开创意,那就像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日出东方》 138x69cm 陈若晖作


清代恽南田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换言之,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是因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言说”方式。在我看来,中国画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离开毛笔、宣纸的作用。毛笔区别于西方的绘画工具,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艺术表现力的特别之处。在中国画中,笔在画面上是点,就应该保持点的特征,笔在画面上是线,就应该保持线的特征。但有些传统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实了,那又如何改造。当然,改造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笔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觉得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气势、意境和“骨法用笔”的线条,确实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收获季节》 68x68cm 陈若晖作


我近期对作品中点、线和墨韵的尝试,其实也是有出处的,它是基于我对传统笔法的个人理解和对外来艺术全面消化后的个性表达。我很赞赏唐代张彦远的一段话:“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是很好的理论概括。就是说,再好的立意与构思都归乎于笔,这是入处,也是出处。其实,任何一幅好的作品,它的美学特征就是它的表现特征。当然,这里有表现的深度问题,作另议。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片片白帆寄乡思》 69×69cm 陈若晖作


山水之道,自得其适。我以意象造型来表现新水墨的精神。我喜欢追求画面中天成的韵味,喜欢泼墨、泼彩后留下的印痕墨迹而产生的朦胧梦幻之美;我喜欢画面的设计构成和装饰趣味,因为忽视设计的作品,肯定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我崇尚以简洁淡雅的神逸之气传递画中静谧温馨的诗意;我喜欢静静地感悟那种超凡脱俗的宗教情味,使其在心灵深处丝丝、点点、淡淡地流出……笔墨形式中淡淡墨韵和大块留白,何尝不是一种创意。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重走丝路古道》 68×68cm 陈若晖作


面对万千世界,当代艺术家在感受自然万物呈现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时,总想摒弃传统经验中那些无价值的物质,代之以更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和物质语言。艺术创造师法自然,贵在超越自我、重建自我,所谓“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视觉语言,这也是我对新水墨的精神写照。

中国画是通过墨色与线条、形态与动态、韵律感与节奏感的结合、平衡、统一,显现出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内涵,给人以舒展、自信、思索的力量,笔墨美在于把绚烂归于平淡,在空灵淡雅中寻求淡泊的心境,以淡泊表现疏朗,以飘逸表现洒脱,以最清雅、最宁静、最平凡的传统去适应最喧嚣的现代,去追求“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审美意境。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夏日熔金》 68×68cm 陈若晖作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书法、音乐、舞蹈,以至于园林山水亭台,无不在追求意境,但想要真正创造意境,还必须在设计中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笔墨等手法,把大自然中无形的诗意,变成画家笔下可视的形象与可感的意象,就是古人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石涛说:“写画一道,须知蒙养”。所谓“蒙养”实际上是一组矛盾。“蒙”大概指蒙昧、未开化的,泛指自然本能的东西,“养”即是学养、修养、技艺、文化传统等等。我认为这是绘画艺术中必须把握的分寸感,“思其蒙而审其养,自能开蒙而全古,自能尽变而无法”,应该用自然来检验自己的艺术学养、涵养,才能脱其蒙昧,又不失天然性,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艺术。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长城》 陈若晖作


从事绘画艺术的人应该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包括边缘文化的。在未来的绘画实践中,我觉得重视边缘文化对画家的影响,包括音乐、舞蹈、体育等,甚至足球对美术都可能有用,如足球本身的排兵布阵,足球中场、前锋、后卫的关系代表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进展对一个画家作品中的气势必然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

我觉得过去有些人对绘画素养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在接近的文化上寻找就可以了。我认为那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任何人类的文化,只要是你能吸收到的,能启发你的,为你所用的,便都是有价值的。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天边》 陈若晖作


当今画坛无疑是一种多元并存的格局,不论传统现代,还是中西合璧,互不相悖地存在。如何把握自己走出封闭,走向更为开放、多样的艺术世界,寻求新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在更大的时空框架中,建构自己的艺术空间,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走向更远的艺术天地。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嬉戏》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回眸》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静观云动》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山岚云水流》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岁月留痕组画之春染枝头》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岁月留痕组画之白云掠过》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岁月留痕组画之在水一方》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岁月留痕组画之踏雪天外》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1980年,作品《家乡茶》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北京)

1981年,作品《回归雁》《桥》入选建党60周年全国美展(北京)

1982年,作品《剪掉髻子当红军》参展后,被积翠园美术馆收藏(福建)

1983年,应外事部门邀请创作《毕科莫风光》赠送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政府

1984年,作品《深山擒敌》入选全国连环画展(北京)

1985年,作品《海水》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北京)

1992年,《陈若晖画集》入编《当代美术家作品与欣赏》丛书(长春)

1994年,作品 《月下津渡》入编《20世纪国际美术精品荟萃》(北京)

1995年,作品《春意浓》入编中国美协主办《美术》(北京)

1995年,应邀率团赴台举办两岸书画家联展,并有作品被收藏(台北)

1996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展(新加坡)

1998年,应邀赴日本举办个展,并有作品被收藏(日本)

2000年,作品(世代渔家》等5幅作品入编《美术观察》(北京)

2001年,作品《无边落木萧萧下》为鲤鱼溪国宾馆收藏(福建)

2002年,作品(帆影》等4幅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北京)

2003年,作品9幅《陈若晖专辑》入编《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北京)

2004年,作品13幅《陈若晖专辑》入编《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北京)

2008年,作品《祝福》入选“盛世丹青”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被收藏

2008年,作品《百合祥和》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被收藏(上海)

2009年,作品《梅竹知音》入选闽、港、台、澳中国画邀请展(香港)

2010年,作品《云山怡然》入选全国当代水墨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并被收藏

2011年,作品《能写凌云志》入选纪念辛亥革命全国中国画邀请展(《美术》、上海东方美术馆)

2012年,作品《武夷流香涧》等5幅入选闽滇书画名家澳门邀请展,并有作品被收藏(澳门)

2013年,应邀为福建省委创作大幅山水画《锦绣系列》作品三幅均被收藏。

2013年,作品《锦绣江山》大幅山水画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北京)

2013年,策划参与《丝路画语》闽疆文化交流活动,作品《鹿鸣金秋》《闽山多灵秀》等7幅参展后均为主办方收藏(新疆)

2014年,作品《片片白帆寄乡思》参选福建省画院提名展,作品为省画院收藏(福建)

2014年,作品《雪恋悠悠》《云霞伴归舟》等多幅作品,参展于第二届《丝路画语》闽疆书画交流展作品均为亚欧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新疆)

2014年,应邀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名家画宜兴作品展》并入编《翰墨宜兴》大型画册,有作品被主办方收藏(江苏)

2015年,应邀赴尼泊尔、不丹文化考察,作品《国色》牡丹图为不丹王室收藏(北京)

2015作品《天风海涛》入编第十四届亚州艺术节海丝情怀大型画册(泉州)

2015年,作品《日出东方》入编2015厦门艺术博览会大型画册(厦门)

2016年,作品《闽山古道联丝路》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北京)

2016年,应邀赴泰国举办画展(泰国)

2017年,应邀赴希腊、土耳其举办画展,希腊总理与希腊大使参观展览并接受本人书画作品(希腊)

2018年,应邀赴俄罗斯举办画展(俄罗斯)

2019年,作品《四季如歌》四条屏、《罗川八景》组画等,入编《两岸美术》

作品《岁月留痕》四条屏、《回眸》等,入编《东方收藏》

2019年,作品《繁花似锦》参展“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书画展并入编大型画册(福建)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东方收藏》艺术鉴赏——陈若晖翰墨传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