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公元1080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因为文字狱“乌台诗案”而谪贬到黄州。他从豫北一路南下,走过800里黄淮平原。正当路途劳顿的时候,突然看见前方一座山,似拔地而起。苏轼顿时感到心胸开阔,挥笔为此山写下:“东南第一峰。”这座山就是苏轼留下墨宝的山峰,名为濮公山,当地人又叫它浮光山。宋朝《太平寰宇记》记载,这座山俯映长淮,每每有光华闪耀,又有史籍描述它,山中有光,仿佛藏有美玉,如今的信阳光山县,正是由此得名。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北邻淮河,南依大别山,有千山壁峙一水环流之称。美丽的山水,不仅滋养了光山人灵秀的气质,也留住了当年苏轼的脚步。这座位于光山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的寺院,名为净居寺。它由北齐名僧慧思结庵,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和祖庭,苏轼在这里居住期间,写下了《游净居寺》:“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在暮鼓晨钟的梵声里,苏轼渐渐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离开后,苏轼对这里仍念念不忘,又曾几次回到这里结庐读书,现在的净居寺,还留有东坡读书堂,人虽不见,书墨尤香。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除了苏轼,光山还居住过另一位大文豪,这里就是他出生的地方司马府,而他也曾是苏轼的盟友和师长,他就是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历仕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然而,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对司马光最生动的记忆,莫过于他童年时砸缸救友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光山。公元1019年的一天,光山县令司马池的官舍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由于光山山水有浮光熠彩的美名,司马池欲借灵秀之气熏陶孩子,于是依照光山的洗三风俗,在第三天取井水为儿子沐浴,并取名为光。如今的光山人敬佩司马光的成就,常有百姓来这里取水给婴儿洗三,希望孩子可以成为栋梁,这口井也因此成为司马井。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夜幕降临,县城的司马光广场开始热闹起来,就是光山人晚上最主要的活动场所, 为纪念司马光而建。历史学者袁宗文老师告诉我们,光山出现司马光这样的人物,离不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重视教育的民间传统。

历史学者袁宗文说:“商代中期,山东的东夷南迁,与淮上的淮夷相融合,创造了灿烂的淮上文化,这里就是周封弦子国的地方。”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这个公元前11世纪中叶,弦国在光山地区建立,因而,光山县又有弦城之称,一个弦字,从此使这片土地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史记》中写到,弦歌之音不绝,不正是受过圣人教化,热爱礼乐的国家。这里的弦歌,特指配弦乐而歌唱,是古代学校授业的一种形式,而弦字泛指诗礼教化和学校教育。站在光山县杨帆老桥上,仿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就连千年历史也会入其中。战国时期,弦国被楚国所灭,西汉置西阳县。南朝置光城县,直到隋文帝时期置光山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弦国兴学育才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光山人无论身处盛世,亦或乱世飘零,始终坚持耕读传家。农家孩子往往朝耕于田,夜读于窗。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历史学者袁宗文说:“明清以来走出了111名进士,350多名举人。光山学宫是信阳学宫之首,光山书院同样在信阳地区书院是最先建立的。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千年以来,光山如同一位淡泊的学者,不求闻达于事,不贪鲜衣怒马,只是默默的栽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如今的光山县,历史与现实交错而行。明代永济桥跨越泼陂河,桥下流水,悠悠东流。县城的紫水塔檐角长满枝叶,在岁月中愈加苍翠,而光山,始终在时间的洪流里,在宁静致远中,散发着缕缕书香。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光山地名故事】地名篇——光山县的来历

监制/蔡大恩 裴仁和 方明利 策划:周国顺 杨青 责编/梅曙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