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很多人讀《西遊記》都有一個大疑問:為何,齊天大聖當年能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奈何它不得,結果被如來在五行山下壓了500年後,在保唐僧西天取經的途中,卻變得“弱”了,不是苦戰就是打平手,不是掉坑裡了就是到處搬救兵。本可靠實力棍棒說話,奈何非得去搞人際社交,著實是有些窩囊。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想當年,86版《西遊記》驚為天人,但是時過境遷後,為了彌補當年經費、技術的遺憾,補拍的續集卻味同嚼蠟,尤其是大聖對戰妖怪的大戲尤其令人詬病。當年可以歸結為,時間讓觀眾變得挑剔,但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們看西遊,從來都不是看淺顯的打打殺殺。

那我們究竟在看什麼?孫大聖為什麼離我們喜歡的樣子的越來越遠,卻是所謂的“正果”、“大道”,那這一段修行究竟還有什麼意思?

可,現實就是,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會按照你我喜歡的樣子設計,正如那句扎心的話:你有你的計劃,這個世界另有計劃。

孫悟空是誰,他可是絕頂聰明之輩,當年拜師菩提祖師,那個著名的“半夜三更”的橋段可是千百年都令人津津樂道,這就是悟性和天分。可遇而不可求,就連菩提祖師都暗自歡喜。身處高位的人,也是相當地寂寞,總需要能聽懂弦外之音的人,這修道苦行的日子才有意思。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裡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

所以,齊天大聖選擇入沙門、成正果的這條路,是思考了五百年之後的結果,清醒、目標明確且早已想通了前後關節。他太清楚,自己當年吃虧在何處,而今又需要打磨掉自己天性中的什麼東西。有舍才有得,有時候,人生如戲,既然自己渴慕那“鬥戰聖佛”的歸處,自然也捨去那不安分的心思。

也只有到了此刻,他才真正把當年菩提祖師的話聽進心裡:

祖師急拽杖出門來問道:“是何人在此喧譁?”大眾聞呼,慌忙檢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現了本相,雜在叢中道:“啟上尊師,我等在此會講,更無外姓喧譁。”祖師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個修行的體段!修行的人,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眾道:“不敢瞞師父,適才孫悟空演變化耍子。教他變棵松樹,果然是棵松樹,弟子們俱稱揚喝采,故高聲驚冒尊師,望乞恕罪。”祖師道:“你等起去。”叫:“悟空,過來!我問你弄甚麼精神,變甚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頭道:“只望師父恕罪!”祖師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罷。”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裡去?”祖師道:“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悟空頓然醒悟道:“我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來的。”祖師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悟空領罪:“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祖師道:“那裡甚麼恩義?你只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悟空見沒奈何,只得拜辭,與眾相別。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好,摘抄原文這一段,可不是為了湊字數。

且看孫悟空自做了唐僧的大徒弟,殺惡虎謀虎皮,殺六盜滅六根,此後途中正式遇見的第一個妖怪正是“黑風山黑風洞”的熊羆怪。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這個故事,仔細想來,卻更像是悟空當年在眾師兄面前顯擺本領的另一個版本而已。

顯擺本領與炫耀袈裟,從本質上都是悟空內心同一種慾望的釋放——不甘平凡,渴望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謀一個前程。

只是,當年,菩提老祖見微知著,深知賣弄之禍,就此將悟空逐出師門,並再三告誡不準提起自己半分。此後悟空果然“生不良”鬧出種種事端,把自己給壓在五行山下。說來也怪,天庭究竟是仁慈,還是真的忘記了,就從來也沒問過悟空的這一身本領因何而來?難道天地靈猴就果當如此神通?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我們都不懷疑,雖然,西天取經的絕對主角是唐僧,但孫悟空絕對是所有角色中最大放異彩的那一個,這一趟西天之行,也是對他的打磨之旅,而這打磨可是真正靈魂深處的東西。

所以,這遇見的第一個妖至關重要,重要的不是妖怪的人設,而是逼出孫猴子自身的妖性。當然,這熊羆怪的人設也是相當的怪了,居然是好佛之徒,也是這九九八十一難中,唯一不把重點放在唐僧身上的奇葩。

首先,來看看,這一場禍事的起源,竟然又是猴子。

行者一一觀之,都是些穿花納錦,刺繡銷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們的也取出來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與人鬥富。你我是單身在外,只恐有錯。”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錯?”三藏道:“你不曾理會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倘若一經入目,必動其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汝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於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孫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說,急急的走了去,把個包袱解開,早有霞光迸迸;尚有兩層油紙裹定,去了紙,取出袈裟,抖開時,紅光滿室,彩氣盈庭。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唐僧也是個烏鴉嘴,竟然一語成讖,因為金池長老真的動了奸心。

孫悟空的前半生也甚是坎坷,無論是求長生,還是上天庭去做官,其實也就是一個人的正常願望,在力所能及、能力匹配的範圍內,求得相應的待遇。我有的,我不藏著掖著,我有錦斕袈裟,我就是要讓你願賭服輸。

但他忘了,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簡單,最大的變量是人心。就算神仙們本事不濟濟,但無奈仙家法寶是厲害的。當年菩提老祖的話猶在耳前,“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如今可真是真實地上演了。

只可惜,力量懸殊太大,金池長老“偷雞不成蝕把米”,沒如願留下袈裟反而賠了自己的家業,全都便宜了附近二三十里外的黑熊精。

但好在猴子天資不笨,在接下來的應對中就很快上了正軌,對了路子。

其次,孫猴子是真的打不過熊羆怪嗎?非也,非也,只是聯手做一場戲。

終於說到正題了,也就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孫悟空為何與熊羆怪扯皮了許久,難道是因為五百年未動筋骨業務生疏了?開玩笑,人家是天地靈胎,可不是凡夫俗子。

菩薩問曰:“你來何干?”行者道:“我師父路遇你的禪院,你受了人間香火,容一個黑熊精在那裡鄰住,著他偷了我師父袈裟,屢次取討不與,今特來問你要的。”菩薩道:“這猴子說話,這等無狀!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來問我取討?都是你這個孽猴大膽,將寶貝賣弄,拿與小人看見,你卻又行兇,喚風火,燒了我的留雲下院,反來我處放刁!”

你看這一段,猴子與菩薩的對話,著實有意思。

菩薩的答語,對事情的前因後果瞭如指掌,要說他對自己留雲下院旁的禮佛之精怪毫不知情,可真說不過去。即使,這不是菩薩親自安排的某一難劇本,也是有意促成這一幕的發生。

猴子的問話就更有意思了,根本就是直接點名了菩薩與黑熊精的淵源。

這一來一去的,正如當年“半夜三更”的一樣,都是點到為止,懂了不必說出來,知道如何做就好。所以 ,在與熊羆怪的交手當中,孫悟空罕見地沒有下狠手,見妖怪回洞了也就偃旗息鼓了,可不像對白骨精那樣斬盡殺絕呢。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熊羆怪呢,都知道孫悟空“弼馬溫”的過去了,可見不是一般人了,如果只是凡間的山野精怪哪裡能窺得天庭秘聞,需得和上界有不淺的淵源者才行吧。所以,熊羆怪根本不把與孫悟空打鬥的事放在心上,母難日、佛衣會才是更重要的事。

為何,對佛虔誠,才能謀取“守山大神”的前程啊。選對道路,用對方法,才能一飛沖天,直接封神。這也是跟金池長老時常討論佛法悟出的道理。只可惜,同樣是涉事者,金池墮落於自己對物的慾望,而熊羆怪卻被菩薩青眼相待。

第三,為何菩薩願意提拔黑熊怪,形象工程做的好啊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但凡孫悟空認定的妖精出沒地,必然要喝一聲“有妖氣”,可是黑熊怪所在之地:

卻說孫大聖到空中,把腰兒扭了一扭,早來到黑風山上。住了雲頭,仔細看,果然是座好山。況正值春光時節,但見:萬壑爭流,千崖競秀。鳥啼人不見,花落樹猶香。雨過天連青壁潤,風來松卷翠屏張。山草,野花開,懸崖峭嶂;薜蘿生,佳木麗,峻嶺平崗。不遇幽人,那尋樵子?澗邊雙鶴飲,石上野猿狂。矗矗堆螺排黛色,巍巍擁翠弄嵐光。

崖深岫險,雲生嶺上;柏蒼松翠,風颯林間。崖深岫險,果是妖邪出沒人煙少;柏蒼松翠,也可仙真修隱道情多。山有澗,澗有泉,潺潺流水咽鳴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鶴,幽幽仙籟動間岑,亦可賞心。這是妖仙有分降菩提,弘誓無邊垂惻隱。菩薩看了,心中暗喜道:“這孽畜佔了這座山洞,卻是也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此有個慈悲。


孫悟空與黑熊怪這一戰,為何打得如此窩囊,難道是猴王老矣?

在悟空眼中,在菩薩眼中,這裡不僅沒有絲毫妖氣,反而是個仙風道骨的所在。心之所向,相由心生。

終於明白,悟空遇見的第一妖,這妖指的可不是黑熊怪,而是心中執念。悟空的爭強好勝之心,金池長老的貪心,黑熊怪的為了禮佛而忘卻其他的無心,蛇精與狼精所暗喻的蛇蠍毒心與狼子野心,以及唐僧的小心、菩薩的慈悲之心……可真是道盡了世間人心百態。

所謂“紅塵練心”,才是西天取金路上要面對的第一妖。因為,所有人都在修心的路上。而孫悟空在於黑熊怪不相上下的表面之下,正是齊天大聖開始洞悉勝負之外的種種計較了。不是大聖老了,而是大聖開始真的入世了、藏拙了、思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