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新春走基层|千年瑶绣时尚“上线”,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莎瑶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连南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用五色丝线将民族“文化基因”绣在布面上,延续瑶家人千百年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年关将至,地处粤北山区的连南县城年味渐浓。80后瑶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房伟艳的刺绣工艺坊,就坐落在广东瑶族博物馆边上。许多绣娘已经放假归家,房伟艳却没有因此闲下来。她常常坐在工艺坊的店面飞针走线,思索如何创作出迎合年轻消费者的新品纹样。

新春走基层|千年瑶绣时尚“上线”,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瑶绣是瑶族妇女人人都能掌握的传统手艺。无论是腰带、围脚、袋子,还是帽子、裙子、绣花衣服,家中的妇女都能绣制。然而,绣娘们过去并不曾想到,自己的一双巧手也能产生市场回报。

房伟艳介绍,过去绣娘的收入来源只能靠种地。由于种地的收入微薄,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也多了许多留守儿童。“如果姊妹们可以在家里靠手艺赚钱,村里的孩子就有人照顾了。”

怀着共同致富的朴素梦想,房伟艳毅然自主创业,创办“伟艳瑶族刺绣工艺坊”。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也给绣娘们带来新的机遇。连南成功列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后,工艺坊接到越来越多旅游纪念品的订单,成为广东瑶族博物馆瑶包会活动的指定供应商。来自香港和东南亚的客户也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将瑶绣应用到品牌手袋上。

新春走基层|千年瑶绣时尚“上线”,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经过4年发展,工艺坊的销售额去年达到了150万元,较前一年增长了三分之二,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仅有20多万元。绣娘们在家边带孩子边创收,每月可以增收1000—2000元。这在当地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工艺坊的成员也从最初的十来人发展到800多人,其中不乏90后的年轻面孔。

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为房伟艳的热情添了一把火。为建立岭南瑶绣文化旅游产业链,连南对绣娘实行“手把手”式、订单式培训。不同绣种的交流也拓宽了房伟艳的视野,她暗下决心博采众长,推动瑶绣的转化创新。

“瑶绣以前的应用空间非常有限,比如遇到丝绸之类的布料就派不上用场。经过针法的改良,我们也能在旗袍等高档礼服上展示瑶绣图案的美感。”在房伟艳的悉心传授下,绣娘们也接到了不少广绣订单。“这说明我们的广绣技术还是很受认可的。”她的脸上充满自信的笑容。

新春走基层|千年瑶绣时尚“上线”,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房伟艳与院校设计师合作,将瑶绣图案解构重组,让产品更加时尚美观。传统瑶绣底色以黑为主。为适应城市消费者需求,她改用更素雅的棉麻布料。房伟艳在瑶绣工艺坊里向记者展示一批即将上市的新产品,手袋、抱枕、被套、茶桌垫……传递着越来越浓郁的生活气息。“年轻人不喜欢颜色太鲜艳、构图太饱满,图案简洁反而销路更好。”

步入新年,房伟艳的事业也将迎来新的起点。她的自创品牌“八排瑶”商标去年刚刚通过,春节后将携20多种创新产品上线淘宝,进军网络市场。绣娘们也将从先前的订货生产走向现货生产。“瑶绣图案都是有内涵的,我希望每个产品都能讲好我们瑶族的文化故事。”

【记者】杨逸 实习生 刘天然 发自连南

【通讯员】唐学情

【摄影】杨逸

【作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