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导读

每年的春节前后,"年味"都会成为大家口中的高频词。最近几年,"越来越没年味"的声音越来越多,更是多次攀上热搜。

那么过年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而年味又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洞察君就带大家一起去探索这些问题。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春节的历史

1、春节的由来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每年的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早在夏朝之前中国就有了"年"的概念,在古代叫"岁首",最早把"岁首"定在正月初一是汉武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在那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汉武帝钦定春节

《说文》中记载:"年,谷熟也。" 当时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每次人们收获了庄稼准备新一轮的周期的时候,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心情,报答众神之恩,同时也希望来年风调雨顺,驱灾辟邪。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采用了公历纪法,规定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而农历的一月一日则为春节。而新中国成立后,规定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公历的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在古代,传统节日往往体现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节律和规律循环的自然界的节律之间,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春节与古代农业的生产周期就有着如此的关系。如今,春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大家由以前的农耕丰收到现在的城市打拼丰收,依然有着庆丰收,庆团圆的寓意。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丰收

2、春节的仪式

过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全国各地的习俗大同小异。

年前扫尘

民间有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很多地方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置办新物件。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办年货

过年前,办年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为春节购买大量货物,有吃喝的,装饰的,送礼的等等。每年过年前,人头攒动的大型商超、热热闹闹的传统集市、客商云集的年货展会、快捷便利的网络购物都将会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采买年货,欢欢喜喜准备过年。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年货

祭神、祭祖

祭神、祭祖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通过祭拜的方式感谢诸神和先祖的保佑,祈祷全家安康喜乐,帮助自己实现愿望。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全国各地大同小异的过年仪式之一,都是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为了增添喜庆气氛而进行的一个仪式。

年夜饭

年夜饭,是过年的仪式之一,又叫团圆饭,特指除夕晚家庭或者家族的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如今,在家自己置办或者到外面的酒楼订桌,一起吃喝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年夜饭

守岁

守岁,也有着很长的历史。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如今更多是,年轻人打麻将扑克,一起娱乐到天亮。

放鞭炮烟花

在古代,就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烟花盛典,也成了年轻人最爱看的节目之一。

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间走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的一种方式,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拜年

二、 年味哪去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越来越没年味"的声音越来越大,特别是90后这一代,从少年到成年,感触更深。那么大家口中的"年味",到底哪里去了呢?洞察君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城市文化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外出进入城市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大,农村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农村社会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城乡差距扩大,农民出身的青壮年在城市打工过程中目睹着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

特别是到了今天,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思想观念已经不完全和村落的农民的思想相同了,他们很多人的身份也开始从农民转化成城市居民,他们还充当了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传统农村文化发生变革。农村社会生活的春节仪式也逐渐城市化,因而找不到此前的味道,也就是所谓的"年味"。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互联网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互联网媒体上接触到现代文明,受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被"城市化"了,乡村的城市化以及现代文化的不断渗入,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也使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渐渐弱化,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不断流失、消亡,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加速瓦解。"年味"也随之逐渐变淡。

2、 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开始明显地冲击国内的传统文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西方节日的传入,使许多国人趋之若鹜,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很大冲击。

近年来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越发隆重,每逢到了这些节日,许多商家都开始布置,策划活动,迎合喜欢"仪式感" 的年轻人。我国的春节仪式多富于社会伦理性,又承载着较多严肃的纪念性,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固化,而西方节日习俗多承袭浪漫主义色彩,在功能上更能满足主体需要。

传统的春节仪式,更多是希望通过外物来维持自身安稳现状,追求美好生活或改变困顿状态,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及对现世的感悟与享乐,后者与现代化思想更为契合。因此,

大家更倾向于适应西方节日的习俗。这也是导致"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圣诞节

3、 家族群居氛围瓦解

相信很多人童年的成长氛围中,都有"身边都是自己人"的感觉,也就是邻居几乎是自己家族的人,特别是农村成长的孩子,这种氛围会更加浓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类生活和组织模式的转型变迁,以往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经验正在逐渐 被改造,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形貌万千、开放拓展,不断将自己推向新的边际发展状态。作为多样化的个人,我们也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使得基层的社会组织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急剧下降。

家族群居封为瓦解过程也就是个体化的过程,导致大家庭、宗族日趋衰落,而核心家庭( 小家庭) 的凝聚力愈发加强。这种组织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的春节仪式已经出现了仪式上的简化。因为农村的多元化价值并存,大家庭的凝聚力不断减弱,农村社会的同质性减弱,异质性增强,成员对春节传统仪式的象征意义的认同度降低,人们对春节的仪式有着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方式,主体性参与习俗减少,而传统的春节仪式缺少大家庭、家族的维持也日渐衰落。

如今的除夕年夜饭,一个家族聚在一起吃饭的场景也越来越少了,个人家庭的聚会变得越来越常见。由此可见,家族群居氛围瓦解也是"年味"淡化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家族聚会

4、 互联网主力军是90后

如今,互联网主力军是90后,而90后这几年也逐渐成年,成家立业。通常来说,春节更是小孩子的狂欢节,特别是留守儿童,春节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有各式各样的美食吃,可以到处走亲戚等娱乐节目。

而这几年,他们长大了,春节再也不是狂欢节了。反而,春节,经常会有来自家庭或者家族的催婚,问工资等扑面而来的问题,春节逐渐成为了90后烦恼的节日。

"年味"就这样淡了,而"年味越来越淡"在90后引起了共鸣,所以就有了网络上如此的声音。

结语:

"年味"变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跟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传统文化弱化等问题存在着关系。这几年,国家也意识到了传统节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便出现了加多传统节日的假期,注重传统节日的保护,减少西方新式的节日。

不管如何,春节依然是我们团圆喜庆的日子,依然会是我们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最后,洞察君祝大家鼠年大吉!

大家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那“年味”哪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