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为何很多人喜欢蹲在家门口吃饭?有啥好处吗?

农夫也疯狂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确实有很多人喜欢端着碗蹲在家门口吃饭。一边唠着家常,一边愉快的吃饭,那个场面至今还是不能忘怀。现在人可能对那样的做法不太理解,甚至还有人觉得这是一种陋习,对着吃饭太不文明,其实只要你经历过那个年代,你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小伙子是80后,刚好经历过那个激情年月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之所以喜欢蹲在家门口吃饭,主要还是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加上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娱乐资讯。人们农闲时候多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记得村头那颗大槐树下就是很多村民平时聊天放松的休闲的地方,用现代话来说,叫做村里的文化休闲中心。

不光平时喜欢闲聊聚在一起。就连吃饭时候也不望端着碗出去,坐在自家门口一边聊天,一边吃饭,这是一种潜陌意识的一种习惯。因为以前真的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聊天是最好的娱乐方式。


另一方面,那个年代物资困乏,农村大多数人都比较节俭。能省则省,一分钱恨不得瓣开两半来用。而端碗出去吃饭,家里就不用开灯了,这样时间长了,就能省掉一大部分的电费。另外外面吃饭空气好,夏天凉快,冬天还能晒太阳,所以在过去的时候人们都喜欢端碗出去吃饭。

至于为什么喜欢蹲着吃饭?这个还是和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关。因为那个时候物资困乏,一般的家庭里很少会有餐桌家具的。另一方面以前的条件不好,吃饭以吃饱为主。饭菜简单,一碗面条,或者一碗一碗稀饭配上两个馒头就是一顿,一碗饭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所以根本就不用摆什么餐桌啥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门口蹲着吃饭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出来聊天的人也不多了。人们都喜欢呆在家里,一边看着手机电视吃饭,人们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以前那种热火聊天的场面也是一去不复返了。说实在话,有时候还是挺怀念那个时候的人情世故,即使生活虽然有些艰苦,但是那个时候的风气特别的好,人们也非常的真诚朴素。关于八九十年代,农村端着碗吃饭的场景你还记得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卖柚子的小伙子


因为那时候的人穷。


1:没有电也没有电风扇

那个时候农村真的是连电都没有,更不用说风扇了,晚上都是靠蜡烛来照明的,或者那种火油灯。哦,那时候农民工的一个月的工资最多也就百十来块钱。能省则省啦,还要什么电呢也没有电。

2;到了夏天的时候天气太热了。

那时候的房子可不像现在这样,最少有空调最少也得有个风扇。家里还有电视电脑什么的。那时候在家里吃饭的话太热了,如果你想喝口汤水的话,不出个半斤八两的汗,你是喝不下去的,吃的时候比工作还辛苦,满身是汗。走出大门口一吨还能看看外面的风景和新人。看见熟人还能,多聊几句。其实那时候。那样的做法比现在好多了。现在的人只知道看电视,玩手机,就算在家里也不怎么说话。吃饭的时候只顾看手机或者看电视,现在的交流方式比以前真的是差太多啦。

最后;

现在农民的生活虽然变好了,但是邻居感情反而没有那么好了,因为现在都是在家里看电视,看手机话也不多说两句,以前的话有个大小的事也是杀个鸡什么的,在一起吃吃喝喝的,说说话,唠唠家常。现在虽然科技比较发达,但是左邻右舍的感情反而不是那么的好了。


农村创业者21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也是刚刚分田到户没多久,农民家庭条件都还比较穷,我呢出生在七十年代末,对八十九十年代的状况也记事了,我记得八五年我家还住着土坯房,八六年才建了砖瓦房,那时候人们吃饭都喜欢蹲着在外面吃,为什么原因呢?以我个人的看法认为有以下几点:

1.那时候很穷,一年难得几次吃上一回肉,饭桌上的菜基本上都是以菜园子里的蔬菜为菜,菜园子有什么菜,那就吃什么菜,反正换来换去也就是那几种,一般自家人吃菜也就最多两个菜,当然这是指没客人的情况下,当时我家是四口人,没什么菜,再加上住的土坯房家里也黑,所以就喜欢把饭端到外面吃,在外面吃就一般蹲起来!

2.以前住的房子呢,都是一个村集体一家挨一家,而且中间都没间隔,因为都是土坯房,可能也是为了省一道墙吧。一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把碗端出来,邻里之间蹲在那里边吃边闹磕,很是热闹。

3.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照明电很不稳定,经常停电,有时可能半年都没电,家里黑,屋外亮敞,所以都喜欢把饭端在外面蹲着吃,再就是那时条件不好,如果是热天,家里也热,也没有电风扇,在外面凉快。

4.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吃的菜又是素菜,没油荤,体力活也干得重,我记得那时候吃饭的碗都比较大,盛满一碗饭端着也有点重,所以就喜欢蹲着,可以用大腿顶住胳膊肘要舒服很多。

5.蹲着吃也是一种民风民俗,有这样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姑娘不对外,面条像裤带,凳儿不坐蹲起来。

6.以前的农村基本上都是纯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又是刚分田到户不久,农村人干活都比着干,看谁家做的快,先做完,这样一来呢,很多人都是趁着吃饭才休息一下,蹲着吃可以缓解一下身体压力,特别是对心血管有很好的帮助。

7.站着吃不饱,蹲着吃刚好,站着吃太饱了,干活呢肚子太胀,有点弯不下腰,使不上劲,就我们现在来说也一样,吃饱了就不想动了,就和倒酒一个道理,酒倒八分,人也一样,八分饱是最合适的,而且过去穷,少吃点能节约点粮食。

以上就是我对蹲着吃饭的观点,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评论,同意我观点的烦请关注点赞!谢谢大家!





农民想创业


这个提问本身是有点问题的,因为我记得我小时候,也不是说每次都是说端个碗蹲在门口吃饭,因为一般的话也就是秋天,冬天多一点。秋冬天,蹲在门口吃饭比较多。

夏天的时候,因为它温度比较高。早上实际上是农村的话,我们早上吃饭是比较晚的,因为早上要趁着那个太阳没有那么大的时候,趁凉快去地里人干活,然后等回来的时候已经九点多钟了吃饭,那会儿的话就不可能说端着碗再去蹲在门口吃饭的,或者说去端这个碗去找邻居家里面串来串去的,然后找人聊天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夏天的话,农活也比较多,主要之所以很多人印象中是经常端着个碗蹲在门口吃饭,主要是指的是农村的秋天和冬天这一块,因为秋天和冬天这个时候呢,农活没那么多,还有一个就是他早上冷嘛,对不对?天气冷,温度低,然后那会儿家里面柴火不够的话,烤火也不方便,做饭也是用柴火,所以要比较节省。因为农村那会儿也没有什么电,80年代农村电力短缺,90年代那初那会儿。你只能去砍柴,用柴火来烤火,你不可能天天在家里面烤火嘛,对不对?所以就是说,吃早饭和中午饭的时候一般都喜欢端个碗啊,躲在门口。

主要一个就是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就东家长西家短的,这样聊,了解一些一些就是农活上的事情啊,地里头该种什么了,庄稼种的怎么样啊?然后问一下邻居或者说那块地自己没有去过,但是邻居去了,问一下邻居叫别人帮看一下庄稼长得怎么样,是吧,地里的草多不多?还有就是一些人情世故上的东西,聊一下天。第2点就是最主要的就是天气冷,啊,可以边吃饭,边晒太阳。


邹键斌说


说到这个问题,喜欢蹲在门口吃饭,就是我经常干的事情,到现在也喜欢坐门口吃饭,除非有人陪我吃饭除外,要是我一个人吃饭,肯定坐门口才吃得香。八九十年代,那会儿没有手机,电视也没有那么多节目,傍晚,人们劳动一天回来,最好的放松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吹吹牛了,然后在家里也坐不住了,端个碗就出来跟他们边吃边聊了。还有就是门口明亮,空气流通好,夏天吃饭也不冒汗,吃什么都香。




壮妹小韦


这个我有发言权,哈哈!因为有亲身经历。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感触!

这个现象说不上有什么好处,只是当时农村自然形成的一个习惯。也正体现了一代农民的朴实。

至于这种习惯的形成我个人认为还是图个热闹:

农村各户人家挨家挨户大家邻里乡亲的都比较熟落,平时进进出出一起干农活,常常互相借点柴米油盐都是常事,所以大家伙平时比较谈的来,基本上是无话不说。而到了吃饭时间也是大家一天忙完后这个时候是最宝贵的闲聊时间,而且当时农村里大家每顿饭的饭菜也不会太丰富,就那么一两个菜,往自己碗里一夹,然后就走到门口蹲着,边吃边和乡邻闲聊。聊聊村里的阿宝,娶了个胖媳妇,生了几个娃,或者聊聊村里的村花嫁给了隔壁村的老王,哈哈,反正无所不聊,当时可没有现在的手机或者微信,所有村里的八卦新闻都是蹲在门口一边吃饭一边聊出来的。村里人睡得比较早起床也比较早,吃完饭聊完差不多就睡觉了。

哎!一个时代的印记,怪怀念的!不像现在城里人住在一个小区,即便是对面住着,大家关门闭户,一年下来也没见过几回面,少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哈哈!先聊着这么多。





浪悠大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记得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吃饭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端着饭菜在自家门口吃,或者到邻居家门口。这种氛围是非常好的,唠唠家常,可以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在农村家家都有院子和大门,不走出院门邻里之间很难见面的,端着碗在自家门口吃饭也是和邻里照个面,彼此都熟悉。

和邻居更好的聊天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要耕田种地,农田的活比较多,农民每天都要日出而耕日落而归,邻里之间很难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说说话,也只有吃饭的时候有时间,这样农村人就喜欢端着饭菜蹲在家门口,边吃边可以聊天。现在即便农村人在外打工,在工地上吃饭的时候,也能看到农人喜欢蹲着吃饭,这不是他们没有地方坐,而是已经习惯和自家人蹲着吃饭,而且吃的还特别香。

和邻居一起吃


以前农村生活水平不是很好,80、90年代,一家人也就炒一个菜,额外加上自家腌制的咸菜。农村人喜欢盛点菜蹲在自家门口吃饭,既方便和邻里说说话,也可以相互尝尝彼此的菜。这样可以相互的吃到不同的菜,有时候总是觉得各邻居家炒的菜好吃。

80、90年代,在农村在自家门口蹲着吃饭,现在只能成为儿时的记忆,现在很少再有这样的情形了。


江叔的春天


我是八五年的,在我小时侯一到吃饭时都喜欢串门子,夏天就找一个树荫多凉快的地方,冬天找暖和地儿三三两两的边吃边聊着,说着每个人一天的所见所闻,自己家的事情或者亲戚朋友村里的事都在这个时侯交流一下,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侯聚集在一块儿也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

还有在我的记忆里我的邻居那时侯几乎一天三顿每顿饭都要来我家吃,经常坐在我家那口水井台边说说笑笑到吃饭结束,当然我们也会去她家,她家门口有棵大树树荫很大夏天是个乘凉的好地方,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空调即使有台风扇也舍不得用电,那时侯每家经济都不宽裕,所以那时侯的万元户都是很牛气,让人眼羡呢!

总之,挺怀念小时侯聚在门口吃饭的情景,邻里关系和谐,见面总要嘻嘻哈哈打个招呼,特别热闹!不像现在平日里街上都见不到什么人,吃饭的时侯都各自在各家,什么季节也一样人情味也越来越淡,就连过年那么大的节日街里也静悄悄的,记得小时侯春节是最热闹的时侯,小孩子盼着穿新衣服吃好吃的,大人忙着走亲戚,唉越长大越没滋味了!




凡格格日记


其实现在我们村子也有这样做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吧。我想原因也是因人而异,但这种习惯的养成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因为农忙,农忙时节真的是时间紧,我记得那时候,摘苹果的时候,正儿八经的吃一顿饭真是奢望,随便吃点面条或简单的饭菜,恐怕收拾桌子都觉得时间不够,蹲着吃饭自然很正常。

第二因为,这样可以凑在一起唠唠嗑,农村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像我们现在边吃饭边看电视一样,在一起闲谈莫论也是一种享受。

第三因为天气热,夏天坐在一起吃饭很热。我们家傍晚把饭桌摆在外面,边吃饭边看村里人来来往往,不时打个招呼,也挺有意思。蹲着吃饭再平常不过的了。有时我还会端着饭碗走出门外,逢人唠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第四,不愿受拘束,盘腿坐在炕上有时也难受,站着又太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站着吃饭就累腰了。索性蹲着吧,菜也简单,不是什么四菜一汤,夹上一口菜就可以了。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习惯。就是到城市来,我也仍然有这种习惯,有时别人也问我,哎,没办法,习惯的养成难以改变。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农业空间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放寒暑假回到姥姥姥爷家,一到开吃饭的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蹲在家门口吃饭,一边吃一边聊,好不热闹!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当时农村的特色。我觉得蹲在门口吃饭有以下好处:

1.乘凉!那时的农村,没有空调,也很少有电风扇,乘凉基本靠风,家家户户都会蹲在家门口,那里面朝大街,空气流通好,有门洞可以遮阳,而且有的人家门口还有大树可以乘凉,在大门口吃饭,饭菜也凉得比较快,所以人们都喜欢蹲在大门口吃饭!


2.聊天!一家人聚在大门口吃饭,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一起听收音机,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3.沟通!就像我们现在,亲戚朋友同事之间偶尔坐在一起吃个饭一样,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的事,彼此沟通情感也是很重要的!以前农村社员之间沟通情感也在吃饭的时候,看看你家吃什么,再看看我家吃什么,唠唠家常!情感才能更加密切!


很喜欢当时的感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