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準噶爾部到底有多少實力,兵強馬壯,為何與清朝對抗了70多年?

羽菱君


提起準噶爾就不得不提及噶爾丹,正是在噶爾丹統治時期,才使得原本隸屬於衛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的準噶爾逐漸強盛起來。噶爾丹通過強大的軍事實力,打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統一了衛拉特蒙古諸部,於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那麼,準噶爾汗國的實力究竟如何?為何能與清朝對抗長達73年之久呢?

疆域遼闊 實力不俗

準噶爾汗國自1678年建立,到1760年亡國,存續時間長達83年之久。巔峰時期(1719年)疆域面積高達700多萬平方公里,如今的新疆、西藏等地都是它的勢力範圍。新疆正是乾隆皇帝於1757年平定準噶爾汗國後命名的,取“故土新歸”之意。蒙古人向來驍勇善戰,只是由於內部分裂導致凝聚力不足。

歷史上,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後,蒙古人建立起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元帝國。噶爾丹極力仿效先祖,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準噶爾騎兵,橫掃中亞,攻滅葉爾羌汗國,迫使哈薩克汗國,烏茲別克汗國對其俯首稱臣。

大舉東征 對抗清朝

噶爾丹在西征大獲全勝之後,開始把目光轉向東進。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率騎兵三萬,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抵抗失敗被殺。噶爾丹乘勢擊敗車臣部和扎薩克圖部,獲得大片領土,喀爾喀蒙古被迫內遷,向清朝求援。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曾評論噶爾丹“狼子野心”。事實確實如此,在侵佔喀爾喀蒙古以後,噶爾丹長驅南下,抵達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嚴重威脅著京城安危。

康熙帝經過周密佈署後,兩度親征噶爾丹,先於1690年8月1日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境內)大敗準噶爾騎兵。又於1696年5月13日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宗莫德市)再次擊敗噶爾丹。兩次兵敗之後,準噶爾實力大損,無法再對清朝構成直接威脅,噶爾丹兵敗自盡,準噶爾消停了一段時間。

再度興亂 發起挑戰

噶爾丹死後,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承汗位,準噶爾汗國逐漸強大起來。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準噶爾進兵西藏,佔領拉薩。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派兵從青海進軍援藏,卻得到全軍覆沒的噩耗。隨後二次派兵,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督兵入藏,直到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才徹底獲勝,將準噶爾逐出西藏。1755年(乾隆二十年),乘準噶爾內亂,乾隆帝發兵5萬,分西北兩路向伊犁進軍,擊敗準噶爾大汗達瓦齊組織的軍隊,佔領伊犁。

1757年,清軍平定阿睦爾撒納發動的叛亂,準噶爾汗國自此滅國。清軍又用了三年時間,剿滅支持叛軍的大小和卓,徹底平定新疆全境。

準噶爾汗國立國83年,疆域面積高達700多萬平方公里,數次興兵作亂,但均被清軍平定,最終亡國。但其實力不容小覷,對抗清軍長達73年之久,如若不是內部分裂引發動亂,鹿死誰手,尤可未知!城


歷史茶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準噶爾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驍勇善戰。

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建立了強大的汗國,地域遼闊。汗國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脈,東到吐魯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汗國。

貌似噶爾丹的地盤很大,其實沒什麼了不起。

以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為例,只是暫時臣服於噶爾丹麾下,並不是一條心。

噶爾丹的部隊除了嫡系以外,其他基本都是部落的聯合,也不是一條心。

甚至,噶爾丹嫡系部隊的內部,還有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這些反叛力量,隨時可能內訌。

所以,噶爾丹的實力並不強,地盤和兵力都是虛的。

比如東征喀爾喀,噶爾丹出動3萬多兵力,這就是他的主力精銳部隊了。

自然,他在後方還有至少3萬兵力。搞笑的是,噶爾丹東征剛剛出動,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反叛,成為準噶爾的新領袖,切斷了噶爾丹的退路。

噶爾丹在隨後的烏蘭布通之戰等戰役中,兵力始終沒有超過4萬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3萬多人可是騎兵,就很了不起了。

即便是強大的滿清,他也拿不出3萬騎兵來。

噶爾丹之所以能夠和滿清周旋這麼多年,其實很簡單。

他的統治區,並不是滿清實際的控制區,絕大部分地區沒有滿清一兵一卒。滿清對付噶爾丹,其實就要深入蒙古和新疆作戰,就算今天也是困難的。

噶爾丹涉及負責的蒙古和新疆各民族問題,不是單純的打仗就行了。

比如噶爾丹擊潰的喀爾喀蒙古,在全面戰爭爆發之前基本是獨立的,只是形式上歸屬滿清而已。

所以,如果滿清下死手消滅噶爾丹,未必對滿清有利,喀爾喀可能趁機崛起成為第二個噶爾丹。


薩沙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與其他王朝一樣,前期都在開疆拓土。在清朝剛入關時天下局勢還不明朗,南有明朝殘餘勢力政權,中西部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然而這幾個政權最終都不是滿清的對手,逐一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除了這些政權的威脅,在清朝統治的前期,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也是清朝的一大威脅,甚至於康熙帝收復了臺灣、平定了三藩後這個西北部的威脅還在,直到乾隆帝時期清朝才徹底結束與準噶爾部的戰爭,歷時七十多年。那麼為何在立國之初軍事實力強大的清朝打一個準噶爾汗國需要數十年之久呢?

首先要了解一下準噶爾部的背景。歷代中原王朝的威脅都在於北方遊牧民族,元清兩代除外,元朝是因為自己就是遊牧民族取得的天下,北方是自己的大本營,清朝則是因為最初實力不足,需要聯合蒙古對抗明朝,北方也就不成威脅。當初明朝並沒有滅亡元朝,只是把元朝統治者趕出了中原,在明朝前期北元還企圖南下重振雄風,但是被明朝一一打退,北元內部就開始分裂,蒙古草原又分成了各個部落,比如瓦剌、韃靼等,按照地域劃分蒙古又可分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屬於漠西蒙古,位於西北地區。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但是自身實力還是遠遠不如明朝的,努爾哈赤為了對抗明軍就採取合縱連橫的策略,與蒙古部落聯姻結盟,開始了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朝對蒙古的控制。

隨著局勢的發展,清朝逐漸控制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但遠在西北的漠西蒙古則因為地緣優勢沒被清朝控制,況且清朝入關後面對南明政權、大順政權、大西政權、三藩之亂、臺灣鄭氏等一系列挑戰,分身乏力,根本無暇顧及西北邊陲地區的準噶爾部,也就在這一時期準噶爾部大肆擴張,不得不引起清朝的注意。

準噶爾部是遊牧部落,軍隊中騎兵居多,機動性非常強,軍事實力不弱於清朝。由於準噶爾部接壤沙俄,而沙俄又與清朝有邊界摩擦,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準噶爾部得以從沙俄手中進口大量火器,使得部隊一半以上的人都能裝備火器,火器密度超越清朝。在清朝終於解決了內部所有問題後再來面對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時,準噶爾已經是個“龐然大物”了,而清朝入關不久,統治不穩,國力十分有限,面對準噶爾的主動進攻,清朝只能做到擊退他們,遏制準噶爾部的擴張,並不能完全吞併準噶爾。而康熙時期戰亂太多,加上康熙末年官場腐敗,國庫虧空,清朝已經在滅亡的邊緣了,這期間與準噶爾的幾次戰爭僅僅只能擊退,並沒有能力反擊。

康熙帝駕崩後雍正帝登基,他可以說是力挽狂瀾,把清朝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面對準噶爾,雍正帝曾計劃完全消滅他,並派出軍隊兩面出擊,但是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哪怕準噶爾戰敗了也能利用地理條件迅速撤退,清軍就在這點上吃了虧,孤軍深入遭到準噶爾的伏擊,損失嚴重。經歷了這場失敗後,雍正帝不得不調整對準噶爾部的戰略,重新回到防禦狀態,而準噶爾部也因為自己只是一個落後的草原部落,無法與中原王朝長期對抗,開始走下坡路了。

到了乾隆帝在位時期,準噶爾自己內部出了問題,互相爭權,政局不穩,這可是清朝消滅準噶爾的大好機會,乾隆帝立刻派出大將兆惠領兵出征,並最終消滅了準噶爾。這也是得益於經過康熙、雍正的經營和積累,清朝國力今非昔比,加上準噶爾自己衰落內訌,清朝才能依靠雄厚的實力徹底消滅準噶爾,清朝統一戰爭也得以結束。而在平定準噶爾的過程中清朝的立國之本八旗軍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開始成為清朝主力部隊。


風塵講歷史


準噶爾主要在新疆北部活動,控制了新疆、青海、甚至哈薩克斯坦大片土地,一度征服了西藏,鼎盛時期控制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以上,軍隊30多萬。準噶爾本部人口應有數十萬,但遊牧民族全民皆兵,平常分散放牧,一旦集結起來,立刻就有十萬軍隊。準噶爾與中亞交往密切,擁有當時較為先進火槍,實力雄厚。準噶爾前身是瓦剌,也叫衛拉特、額魯特,與蒙古(韃靼)數百年來長期爭鬥,也有東征蒙古的企圖試圖,準噶爾與清朝的鬥爭是瓦剌與韃靼鬥爭的延續。



一、瓦剌與韃靼鬥爭的繼續

準噶爾與清朝的戰爭,從大的歷史來看,是準噶爾與大清在爭奪對蒙古的主導權的戰爭,是瓦剌與韃靼之間鬥爭的繼續。

蒙古在成吉思汗時代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分裂成四大汗國,包括大元。明朝建立後,元朝退回草原成為北元。大明長期的策略是扶植另一個非黃金家族的勢力,持續打擊北元。在持續的打擊下,北元小朝廷徹底殞滅,蒙古草原分裂成黃金家族為汗的韃靼(東部)和綽羅斯家族為汗的瓦剌(西部),數百年來你爭我奪,從未停息。

一度黃金家族被消滅殆盡,蒙古四分五裂,直到中興之主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將蒙古分為六個萬戶,察哈爾部萬戶、兀良哈部萬戶、喀爾喀部萬戶、鄂爾多斯部萬戶、土默特部萬戶和永謝布部(哈喇慎、阿蘇特)萬戶,分派諸子掌管這些萬戶,奠定了現代蒙古的版圖,其中王庭在察哈爾。在明朝後期,瓦剌被重新崛起的黃金家族蒙古本部驅趕到青海新疆一帶,稱為漠西蒙古,分為四個部落,其中準噶爾部為實力最強的部落。

後來清朝征服察哈爾蒙古,漠東、漠北、漠南都臣服清朝,清朝皇帝甚至兼任蒙古大汗,但瓦剌的繼承者準噶爾並未被征服,仍在拉攏並希望統一蒙古。因此,清朝與準噶爾之戰,某種程度上是瓦剌與韃靼之戰的延續,涉及蒙古的正統之爭,是你死我活的爭鬥。

二、第一階段:噶爾丹時代

噶爾丹

康熙時期,準噶爾的葛爾丹實力強勁,登上了汗位。噶爾丹有雄才大略,1688年率領3萬騎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不敵,向南逃奔,投降了清朝。1690年康熙皇帝帶領20萬大軍親征,與葛爾丹對峙於烏蘭布通。噶爾丹火槍和騎兵厲害,康熙大炮厲害,最終噶爾丹戰敗退兵,康熙勝利。

準噶爾與其他蒙古部落一樣,大汗之位競爭激烈,每任大汗去世,大汗的兒子和兄弟之間、兄弟之間互相拆臺,攻伐不斷。葛爾丹進攻蒙古的時候,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端了葛爾丹的老巢。噶爾丹無路可退,1695年又捲土重來,再次進攻蒙古,與康熙再次決戰。 但這次噶爾丹仍未佔到便宜,損失慘重,最後只好在草原上到處逃亡,一年後自殺。策妄阿拉布坦也選擇向清朝稱臣。

第二階段:策妄時代

在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兒子統治下,準噶爾達到了頂峰,擁有兵力達到30萬,1716年甚至派兵攻佔拉薩,控制了西藏。康熙皇帝數次攻打都被挫敗,直到1720年,康熙派兵兩路入川,準噶爾才撤兵西藏。

雍正時期,派大將傅爾丹率大軍在河通泊與準噶爾決戰,結果損失慘重,二萬多軍隊只剩下二千多人,弄的北京城人人戴孝。不過第二年,雍正皇帝在光顯寺大戰中就扳回一局,重創準噶爾。康熙後期及雍正時期,清朝又收復了西藏和青海,遏制了準噶爾的擴張能力。與此同時,準噶爾還與沙俄交戰,也有很大損失。

第三階段:乾隆的進擊



乾隆皇帝

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強盛,而準噶爾內亂不斷,汗位更迭,更有鬥爭失利的部落主動投靠清朝。乾隆皇帝認為時機成熟,決定命將出擊,消滅準噶爾政權。先後兩次出征,最終於1757年消滅了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勢力,徹底平定了準噶爾。

小結:

準噶爾與清朝數十年之間的較量,清朝也曾數次失敗,但最終乘準噶爾內亂,一舉平定準噶爾,準噶爾也成為了一個地理名稱。應該說準噶爾騎兵野戰能力很強,火器也比較先進,但攻城能力不強,並且缺乏火炮,而清朝火器和野戰不如準噶爾,但築城和防守能力突出,經濟實力和人力優勢巨大。清朝能經得起失敗和軍隊損失,相反準噶爾的戰士補充起來就非常困難了,經不起戰爭的消耗,這是準噶爾在長期的對抗中被消滅的根本原因。


鄭說豫見


提到準噶爾大家或許還會感到陌生,但是是提到噶爾丹,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很陌生,作為清康熙帝文治武功的一部分,他被記載在歷史書上也算是青史留名了,但是也只有寥寥數筆,生平事蹟大家也不甚清楚,原本小編在高中學中國歷史時還以為噶爾丹只是一般的草原弱雞而已,就和漠南的那些臣服清庭的蒙古王公們一樣,直到後來查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時,才知道原來葛二蛋和他的準噶爾部這麼強,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好好講講。

後人所畫的葛二蛋

首先,大家一定不要把葛二蛋看作一般的草原弱雞,準噶爾部可是前前後後和清朝打了將近七十年的戰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才完全平定準噶爾部,而這三位皇帝在歷史上是什麼評價、什麼地位,不用小編多說了吧?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漠南、漠北因為地理位置和實力的原因早早的歸降於清朝)。厄魯特蒙古又分為和碩特、準噶爾、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我們的主人公葛二蛋就是準噶爾部的首領——巴圖爾渾臺吉第6子,也先的後裔,他的名字Galdan,源自藏語“甘丹”,意為佛教裡面的兜率天,正兒八經的活佛轉世,他的一生也都和佛教有緣,或者說是和藏傳佛教有莫大的關聯。

現代藏傳佛教,也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在蒙古草原上傳播的很廣,明末清初之際藏傳佛教內部各個堂口(教派)鬥法激烈,為了增加自己教派實力,西藏黃教(格魯派)派人到準噶爾,認定還在自己老孃肚子裡的噶爾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第三世溫薩活佛羅卜藏丹津札木措的轉世(清朝確立金瓶掣籤前),9歲時就以“溫薩活佛”名義向清帝派遣使團,十三歲時被請到西藏跟從達賴、班禪學佛法(化重點,這點要考)。

乾隆確定金瓶掣籤前,各個轉世靈童都正好是大貴族的孩子,你說巧不巧?

1670年,葛二蛋兄長僧格琿臺吉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噶爾丹得到達賴允許而還俗,並被贈之“博碩克圖”(靈異者)佳號,格魯派希望噶爾丹能夠在未來的蒙古政治中展示風采,為擴大黃教的影響和利益作出貢獻。噶爾丹則以黃教的護法自居(這可比金輪法王之類的強多了)藉助達賴喇嘛巨大影響,建立統一的蒙古帝國之理想。

噶爾丹從西藏返回準噶爾部以後,憑藉貴族和活佛的雙重身份及過人的膽識,在老師和同學們的支持下,擊敗政敵,仗著自己兩個侄子年幼無法反抗,葛二蛋成為準噶爾部琿臺吉後,便積極向外擴張。

準格爾的擴張戰爭

1676年,噶爾丹俘獲其叔父楚琥爾烏巴什,並擊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遂成為衛拉特霸主,把衛拉特聯盟變質為事實上的準噶爾汗國。

1678年獲得達賴喇嘛的贈號“博碩克圖汗”(蒙古諸部信黃教以獲得達賴贈號為榮)。

1679年,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在當地徵收貢賦。

1680年,噶爾丹應自己的大師兄達賴喇嘛之請,派兵幫助天山南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黑山派”爭鬥,可身為活佛的葛二蛋怎麼可能這麼老實的幫助異教徒!所以乘機摘得桃子奪佔南疆地區。

這張圖其實是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的圖,早了葛爾丹好幾個世紀,大家湊活著看吧

擺了伊斯蘭教一道後,葛二蛋嚐到了宗教戰爭的甜頭,同年又率兵經阿克蘇、烏什等地進攻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葉爾羌王伊斯瑪伊勒汗子巴巴克蘇勒坦(伊斯蘭教)率軍抵抗,兵敗身死,伊斯瑪伊勒汗被俘。

這張好像是和清朝的戰爭

這張其實也是二蛋的偶像加祖先成吉思汗攻進花剌子模圖

1681年,二蛋率軍向西進發,雖然在初期受挫,但二蛋還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征服了哈薩克(伊斯蘭教),稱雄西域。

這其實是電影的道具,還原的還不錯

這張也是,沒辦法實在是太缺圖了

二蛋在伊斯蘭教地區的統治帶有民族和宗教壓迫色彩,清代人蘇爾德在《新疆回部志》卷四作過中肯評述:“回部舊受額勒特統轄,各項賦稅雖有定額,但其數頗重,回人艱於定納,凡販運各貨以及金銀布帛,多於額外越例抽收。又派在喀什噶爾、葉爾羌、阿克蘇、和闐四大城辦事之額勒特等將回人之銀錢、糧馬、婦女,鳥槍等項,恣意取擄回,回眾不堪其擾,如居水火,故多奔走逃避,未獲寧處。”

至此,噶爾丹統一衛拉特各部、南並回疆、西擴哈薩克,“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餘城,乃習於戰鬥之國也”,成為與清朝對峙的強大政權。


夏蟲欲飲冰


在初中地理課本上,有一節介紹新疆地形的內容。講到新疆北部有一個盆地叫準噶爾盆地。但是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卻鮮為人知。今天的準噶爾盆地其實是三百年前準噶爾汗國的腹地。當時強盛的準噶爾汗國盤踞在中亞,阻止了俄國南下,並與大清帝國抗衡了60多年,這個國家究竟有多強的實力呢?

與清軍的正面對抗

準噶爾汗國其實得從明朝說起。當時蒙古瓦刺部的衰落,內部逐漸分裂為準噶爾部、杜爾伯特不和土爾扈特部等幾大部落。其中實力屬準噶爾部最強。1676年,噶爾丹獲得汗位,通過強力手段將原本鬆散的部落聯盟整合成權力集中的汗國。從此以後,準噶爾汗國就開始征戰南北。

1678年,準噶爾滅掉葉二羌汗國,將勢力擴大到新疆南部;1688年,準噶爾趁著喀爾喀蒙古發生內亂,率領3萬騎兵大舉進攻,所到之處勢如破竹。1690年的時候已經佔領了克什克騰旗,這個地方距離順天府只有大概400公里的距離。

這已經觸碰到康熙帝的底線,於是康熙命令福全(康熙帝異母兄)率領清軍在烏蘭布統與準噶爾交戰。在這場戰爭中, 清軍取得了最終勝利,準噶爾率軍逃跑。但康熙的舅舅佟國綱卻被準噶爾騎兵的火繩槍擊斃。

最後的遊牧帝國

策妄阿拉布坦和他的兒子準噶爾策零統治時期是準噶爾汗國最輝煌的時期,幅員遼闊並且認人口眾多,實力覆蓋了新疆和青藏高原、西伯利亞南部和今天的烏斯別克斯坦等大部分地區,面積達到500多萬平方千米,擁有30多萬的兵力和500多萬的人口。

雖然人口比起清朝顯得略少。但是作為遊牧民族,500多萬的人口已經很強大了。這樣一個在草原上建立起來的遊牧帝國,其目標很遠大,想和成吉思汗一樣建立起遼闊的“蒙古大帝國”。

帝國的衰落

準噶爾汗國和其它遊牧帝國一樣,憑藉一位強大的首領便可以迅速崛起。但崛起很快,沒落也快。1745年,隨著噶爾丹策零謝世,這個帝國立刻陷入汗位的爭奪戰中。

而此時的大清皇帝乾隆看準時期果斷出兵,一舉消滅了這個盤踞中亞100多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為了消滅這個遊牧帝國,康熙、雍正和乾隆這個三位皇帝的都曾御駕親征,雖然取得多次勝利,卻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正一品貴妃


準噶爾汗國自康熙十八年(1679)建立至乾隆二十年(1755)滅亡,與清朝並存的時間跨度確實長達70餘年。從嚴格意義上講,這70年時間清朝與準噶爾汗國本部並不是一直處於對抗狀態,其中也是有“蜜月期”的,就比如說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侄子)和康熙皇帝結成聯合戰線聯合整死噶爾丹,這一時間段準噶爾的領袖與清朝皇帝就合作的非常愉快。

但是,雙方在大部分時間確實處於敵對狀態當中,而且其汗國巔峰時期的疆域囊括整個北疆、回部,並臣服哈薩克汗國,儼然是中亞霸主,其人口卻只有“二十餘萬戶,六十餘萬口”,所以實力確實不容小覷。而準噶爾汗國之所以能成為中亞霸權,與清朝對峙幾十年,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第一、獨特的地理區位條件,為準噶爾汗國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處於漠西的準噶爾汗國其地理條件是好於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西域之地水草肥美、土壤肥沃,有大片地區適合種植,可以形成規模較大的農牧業,而且鐵、銅、金等礦產極為豐富,準噶爾汗國所處地區物質條件是相當豐厚的。

《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今西域南北二路地大物奫,牛羊、麥面、蔬蓏之賤,澆植、貿易之利,金礦、銅礦之旺,徭役、賦稅之簡,外番茶馬、布緞互市之利,又皆什伯內地。


而豐富的物產就決定了準噶爾汗國相對於其他歷代遊牧政權擁有過硬的“天賦”,像歷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甚至是與汗國同時代的喀爾喀蒙古都是以單一的遊牧經濟為主體,而準噶爾汗國則不然,當地的物質條件,使它成為了一個兼有遊牧業、農業、手工業、冶礦業並存的政權,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準噶爾汗國在抗壓性上遠遠高於歷史上大多數遊牧政權。

而歷代的準噶爾汗國的領袖,如巴圖爾琿臺吉、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都致力於把當地的資源稟賦加以利用,成為其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首先、自噶爾丹開始歷代準噶爾汗國領袖除了發展傳統遊牧經濟,對土地耕種也很重視。

對如噶爾丹就在汗國境內“相土宜,課耕牧”,將耕種業和畜牧業放在了並重的位置上,而且成為了準噶爾汗國的國策,據《準噶爾汗國史》記載,在策妄阿拉布坦時代,“他們的耕地越來越多”,其產出農作物包括小麥、大麥、黍、稷等多種作物。“那裡的土地含鹽多,所以蔬菜也長得很好”。而噶爾丹策零也大力發展農業來滿足汗國的需求。

《準噶爾汗國史》:在噶爾丹策凌執政時期,也像他的父親和祖父執政時期一樣,種莊稼是受獎勵的。

而其勞動力來源則大部分來自被征服的回部人口,當然也有部分厄魯特蒙古從事農業。



其次、注重軍事科技,建立手工工場和礦場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武器生產。

準噶爾汗國利用外籍俘虜和工匠建立手工工場,發展了皮革、呢絨、造紙、布匹、印刷等產業,甚至實現了自產槍炮這樣的產業突破。早在噶爾丹時期,由於對熱兵器的需求就已經開始火槍和火藥的自產,“嘎爾旦取沙油汁,煮土成硫磺,取瀉滷土煎硝,色白於雪”,而在此時也完成了火槍的“國產化”,在給清朝的貢品中厄魯特鳥槍就赫然在列。




據史料記載準噶爾專職生產器械的鄂托克(稱為烏魯特)有5000多戶,專司火炮的“包沁”有1000多戶,已經具備大規模生產輕重鳥槍的能力。

《西域圖志·卷四十一》:以鐵為腔,中施硝黃鉛彈之屬。或高二三尺,圓徑三寸,駕於駝背施放。或高二三尺,圓徑五六寸,木架上施放。或長四尺餘,制如內地鳥槍,手中施放。


甚至在噶爾丹策零時代為了彌補火力不足,著意發展火炮部隊,在瑞典軍官列納特的協助下,“噶爾丹策凌的軍隊使用的計有4磅炮15尊,小炮5尊和10磅臼炮20尊”。至於刀劍、盔甲等等的生產更是不在話下,已經利用當地的鐵礦進行量產。準噶爾軍訓練時“先鳥槍、次射、次刺擊”,投入戰場後,攜帶鳥槍以及弓矢佩刀,已經隱隱然有了龍騎兵的雛形,所以這支準噶爾部隊在裝備和戰術上為任何一個遊牧民族所不及。事實上清軍在烏蘭布通之戰前的烏爾會河之戰初戰失利也是吃了火器的虧,無法突破準噶爾軍的陣營,失去了先機。

《清聖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六》:厄魯特發鳥槍,軍退,前隊兵及喀爾喀兵復進,喀爾喀畏其鳥槍,先卻。諸札薩克兵力薄,亦退。




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還帶來了軍事組織的變革,噶爾丹策零時期從其所轄的鄂托克中挑選精銳及其家屬組成了21個昂吉,任用一批親信臺吉統領,根據《西域圖志》記載,這二十一個昂吉只承擔汗國極其少量的賦稅和勞役,而且還能得到回疆、二十四鄂托克的賦稅供應,這意味著噶爾丹策零已經開始嘗試編組兵農分離的軍事組織,進行職業軍隊建設,這樣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準噶爾軍隊的戰鬥力。

《西域圖志·卷二十九》:準部一切貢賦及重大差務則鄂拓克承輸,若零星供給,合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均輸焉。


《西域圖志·準噶爾全部紀略》:其外復取烏梁海及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和闐四城回人租,入其二十一昂吉,為各臺吉所有,而統屬於準噶爾之汗。

並且準噶爾汗國還佔有回疆廣大的區域,派“完卜”這樣的稅吏於回疆收稅,僅僅葉爾羌地區就可以收上10萬騰格的貨物(一騰格約等於一兩白銀),這些貨物被收上來之後被運往北疆支持準噶爾的財政。



所以,準噶爾汗國雖然本部人口不過60萬,但控制的區域則人口高達200萬之多,且礦產豐富,農業發達,軍隊建設完備,本身就是一個實力強悍的政權。

第二、代有雄主,鑄就中亞霸權。

像準噶爾汗國這樣的遊牧政權,擁有強有力的領袖將政權捏合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容易分崩離析(事實上準噶爾汗國滅亡的部分原因就是內亂),而準噶爾汗國自僧格之後出現了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三位強人,政權經過動盪之後還能穩定下來並延續前任獎勵農牧業、發展手工業、禮賢下士以招徠人才的政策推進汗國內部的建設,這一點連清朝都不得不承認,就比如說噶爾丹策零,清廷稱其為“狡譎習攻戰,頗能憐下人稱賢”。

而就是噶爾丹策零的領導下,準噶爾汗國在和通泊擊敗了前來討伐的清軍,使汗國得以續命一波。

第三、地理距離遙遠,後勤壓力巨大,難於征討,準噶爾汗國容易形成局部優勢。

清朝本質上是一個農業國家,準噶爾汗國遠在西域,若想要遠征必須有充足的供應,所以清朝發動對準戰爭時必然是作戰士兵少,勤雜人員眾多,否則糧餉就難以為繼。所謂“興師莫難於轉餉,而出塞尤甚”,就比如說康熙三十六年消滅噶爾丹後,準噶爾汗國正經歷短暫的衰弱期,如果後勤充足,可以一鼓作氣,“立可郡縣版籍”,但是就是康熙考慮到了後勤不足以支撐持續用兵,不得已退兵,給了準噶爾汗國重新崛起的機會。

《聖武記·雍正兩徵厄魯特記》:聖祖以其曠莽遼隔,費轉輸,又策妄方獻噶爾丹之屍,外馴暱,遂畫阿爾泰山以西至伊犁捐俾遊牧,覆成西域大部落。

大家可以看一看清朝歷次征討準噶爾的用兵數據,就可以發現清朝主動向準噶爾汗國進攻的戰役每次兵力就是5萬人左右,和通泊之役為5萬人,“上築大將壇,率滿洲、綠營等五萬兵討之”,而乾隆滅準之役,“兩路軍各二萬五千、馬七萬匹”。


而準噶爾汗國的極限動員兵力為多少呢?噶爾丹時期準噶爾出兵“三分國中人相更番”,其出兵攻打喀爾喀蒙古之時,出兵為3萬人,所以我估計準噶爾汗國極限可動員軍隊9萬人左右,所以清朝做為農業文明國家,因為轉運糧餉的侷限性,每次動員攻打準噶爾汗國的軍隊並不能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如果準噶爾汗國內部齊心協力,團結在一個穩定的核心下,贏面是非常巨大的。


而清朝最後拿下準噶爾汗國正是由於汗國自噶爾丹策零之後,內鬥不斷,加上疫並流行,導致人口大減,乾隆皇帝看準時機,趁機發動滅國大戰,將西域歸於版圖之下,“凡闢疆周兩萬餘里”。

以上三大點,我認為就是準噶爾汗國與清朝對峙70餘年的原因。

引用文獻:《清聖祖實錄》、《嘯亭雜錄》、《準噶爾汗國史》、《聖武記》、《西域圖志》、《秦邊紀略》


論史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看過《康熙王朝》沒有,我覺得裡面最精彩就是康熙親征葛爾丹了,這其實就是準噶爾部和清王朝近百年對抗史的一個開端。

準噶爾部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的一支,其實明朝原瓦剌部的後裔,就是那個曾經搞出“土木堡之變”的瓦剌,民風極其彪悍。只不過後來在韃靼的草原霸主爭鬥中失敗,不得不西遷,最終分裂,準噶爾部就是這樣來的。


清朝建立以後,位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準葛爾部就很快發展了起來,到了康熙年間,這個部落就開始跟清軍在正面戰場上“硬剛”,一直持續到乾隆時期。

那麼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力都處於下風的準葛爾部,到底是怎樣把戰爭“剛”到了七十年的?

我們首先介紹一下這個部落。當年的明朝建立以後,在大漠地區就和蒙古的這些部落開始了長期的較量,當時明軍裝備和人數都比較佔優勢,所以他們的生存範圍也在不斷減少,到了最後整個部落分解成三股勢力,漠西、漠南、漠北。

這三個部落經過長時間發展,其國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等到滿人入主中原以後,漠南漠北兩支蒙古勢力被歸納到他們的版圖裡面,只剩下漠西地區的準葛爾部繼續獨立。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發現,漠西地區是遊牧民族最滿意的草場,擁有這樣一塊地盤,這個部落的實力在一段時間以後就來到了一個頂峰。


自己有了實力以後,當然就不會再侷限於原來的那點地盤,所以到了康熙年間,這個部落開始無節制的向東擴張,這無疑是清庭無法接受的一件事。所以從這個時期開始,雙方就開始了長時間的鬥爭。

根據當時的記載,最初準葛爾部只有人口六十萬左右,即使是後來的準噶爾汗國,人口也不過幾百萬。

而清朝已經達到了一億人,再加上中原地區遠遠比邊陲之地發達,國力方面準葛爾部肯定也是不行的。從這些方面來看,準葛爾部完全有點高估自己了,但是等到真正交戰了以後,事情卻沒有按照正常規律發展,這場對抗居然持續70餘年,歷經康雍乾三朝君主才徹底結束,分析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

其一,準葛爾有一隻強大的軍隊,機動性強,裝備也好。

如果遊牧民族的騎兵對上中原的步兵,那麼他們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可是準葛爾部的騎兵可完全不比清庭遜色,我們前面說過他們擁有質量最高的放馬場,其馬匹質量自然也非常出色。


再加上當時他們跟俄羅斯來往密切,從他們那裡得到了很多的火槍器械,有近半數的士兵裝備有火繩槍,所以他們的軍隊已經具備了一些現代化的意味。清兵在去跟這些作戰的時候,雖然每次靠著人多比較有優勢,但是每次都沒有特別有效的打擊對方。

而且和常規的步對戰兵不同,準葛爾的軍隊看到情況不對以後會馬上撤退,在後面的清兵只能看著對方離開,根本也沒辦法追上人家。這也是戰爭變成了長期拉鋸戰的原因。

其二,後勤保障問題。

遊牧民族在戰爭中最大的優勢,就是不用擔心糧草問題。他們本身就會帶一些乾糧,隨後在打仗的過程中會搶奪路上的城鎮來進行補充。蒙古人以戰養戰的傳統可是黃金家族時期就傳下來的。

可是中原正規軍打仗可就要好好打算一番了,糧草的調運往往決定了戰爭的勝利,當時從中原運糧到西北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對國家的損耗是非常大的,所以這也是遲遲拿不下準葛爾部的限制性因素。



不過到了後來的乾隆中期,西北地區出現了大範圍的災害情況,這個部落中也爆發了很大的政治衝突,內鬥很嚴重。這樣的機會乾隆是不會放過的,隨後他派出大將出徵西北,徹底的把這個部落平定了下來。

1760年冬天,準噶爾汗國滅亡,這個長期困擾中原的不穩定因素也就隨之消失了。


白話歷史君


準格爾之所以能與清朝對抗70餘年,是宗教信仰、族群屬性、領導人才能、外部勢力干預,甚至偶發事件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前後繼續幾十年的對抗,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噶爾丹時期和後噶爾丹時期,不妨讓咱帶大家逐一分析如下:

一、噶爾丹時期

(一)早期經歷

歷史有時候就是如此弔詭,噶爾丹原本是沒有機會成為準噶爾部的首領的,他被父親送去了西藏成為了一名僧人,向當時的班禪和活佛學習佛法,成為部族首領的是他的哥哥僧格。

準噶爾部當時所在的地區主要在新疆西部和中亞的東部的一小塊地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如果沒有僧格在內訌中的被殺,可能歷史上就不會出現一個強大的準噶爾,就不會有持續幾十年的與清朝之間的戰爭。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1670年僧格被殺,其子年幼,噶爾丹火速離開西藏,在母親的支持下繼任部族首領,這一年他26歲。

(二)巔峰人生

統一準噶爾。

噶爾丹返回準噶爾部後以劣勢兵力,經過連年征戰基本統一了準噶爾各部,可以說他也是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梟雄。

不過歷史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往往雄主也好,聖人也罷,在歷史上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像並蒂蓮一樣一同出現,東方的清朝同樣有難得一見的雄主康熙帝。

在噶爾丹統一準噶爾部之後,這樣在清朝的西部邊界形成了三股蒙古人的勢力,分別人北部的喀爾喀、西部的準噶爾、西南部青海和西藏的和碩特。對於清朝來說,是不允許出現統一強大的蒙古,分成三部還可以勉強接受。

三次大戰。

可對於噶爾丹本人來說,僅僅統一準噶爾還遠遠不夠,他要完成像先祖成吉思汗那樣的偉業。1695年噶爾丹率兵進攻喀爾喀,成功佔領了漠北的外蒙古地區,還試圖進一步佔領漠南的內蒙古,這樣就觸犯了清朝的底線。

如果噶爾丹成功佔領了喀爾喀地區,將從西面和北面完成對清朝的戰略包圍,並且和碩特跟噶爾丹的淵源頗深,甚至從三個方向上威脅清朝,這樣的態勢是致命的。

雄主康熙時期,好在清兵入關不久,戰力尚存,鋒芒尚在,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親征,經歷了三次大戰,分別為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伊犁之戰,方才擊敗了噶爾丹,逼迫其服毒自盡,但準噶爾並未就此滅亡。

康熙帝為了能夠集中精力對付噶爾丹,穩住沙皇俄國,不惜放棄部分滿清的龍興之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可見當時對清朝的威脅之深。

二、後噶爾丹時期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又經歷了兩位首領,分別為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其中策妄阿拉布坦是噶爾丹的侄子也就是僧格的兒子,噶爾丹策零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

(一)策妄阿拉布坦時期

策妄阿拉布坦在噶爾丹忙於在喀爾喀與清朝作戰時反叛噶爾丹,與清朝勾結,自立為汗,與清朝維持了約20年的和平。在此期間,他致力於進攻西部的哈薩克和沙皇俄國。

1717年他派兵進攻西藏,也就是和碩特,在此觸犯了清朝的底線,1720年被清軍趕出,1727年病死。

(二)噶爾丹策零時期

噶爾丹策零在軍事上的才能出色,能夠積極學習西方的技術,建立了較為先進的火炮和洋槍部隊,在與哈薩克和沙皇俄國的多次戰爭中都能勝出。

1732年,噶爾丹策零進攻外蒙古,被擊敗,後又想再次進攻漠北,但準噶爾境內此時爆發大規模瘟疫,人畜死亡嚴重,其本人也染病去世。

噶爾丹策零死後,諸子爭位,乾隆於1755年前後這才趁機徹底滅亡了準噶爾。

綜上可見,準噶爾巔峰時期領土遼闊,同時借鑑西方的技術在裝備上較為先進,再加上草原民族的尚武民風,綜合實力相對清朝也不落下風,以至雙方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七十餘年。



咖歷史


我相信一些人第一次知道準噶爾都是通過《康熙王朝》電視劇,在影視劇中塑造了一個桀驁不馴的一代梟雄噶爾丹和他的準噶爾部,當然電視劇對於準噶爾的描述隨著噶爾丹的被殺戛然而止,但實際上在噶爾丹死後準噶爾還經歷了很長一段鼎盛時期。

如果從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為起點,這個政權整整存在了八十餘年,其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出於和大清的對抗之中。

準噶爾部追溯到明朝就是大名鼎鼎的“瓦剌”,清朝稱之為“衛拉特”,噶爾丹武力統一了衛拉特諸部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隨著準噶爾的強盛,噶爾丹四處用兵開始對滿清的邊疆統治構成了威脅,影視劇中描寫的康熙親征準噶爾在歷史上確實存在,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病逝在科布多,噶爾丹的死並不是準噶爾汗國的終結,在策妄阿拉布坦和噶爾丹策零父子統治時期準噶爾汗國依舊強盛,一度讓雍正皇帝在西北鎩羽而歸。

準噶爾汗國憑什麼能和滿清對抗七十餘年

打鐵還需自身硬,準噶爾的底氣來源於自己的實力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在歷史上早就留下了威名,強大的騎兵再配合現代的武器裝備,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據記載在準噶爾軍中專門有西方的匠人負責打造火氣,準噶爾騎兵機動性強,再加上配置了火繩槍,而且在戰鬥中還有火炮等火力支援,在和清朝的對抗中完全不落下風。

滿清鞭長莫及

雖然滿清的綜合國力遠在準噶爾之上,但是處理西北邊患,對於滿清也比較棘手。

首先,戰線太長,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西北地處邊陲補給運輸對於清朝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

其次,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中央政權對於西北地區的都採用了相對鬆散的管理制度,沒有能夠建立完全的中央集權統治,這就導致西北地區問題頻發,清朝經過了“康雍乾”三朝的不斷用兵平叛才在西北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制度。

第三,康熙二十年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緊接著又進行了收臺之戰,國力消耗比較大。所以康熙三次出兵征討準噶爾也只是將其擊退並未將其滅亡。

實際上直到乾隆二十二年,經過兩朝的積累再加上準噶爾的內亂,準噶爾汗國才最終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