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罚款+终身禁驾+判刑,只因发生事故后做了一个举动!

肇事逃逸作为屡禁不止的违法行为,肇事者还是会因为担心处罚,怀着侥幸心理逃逸。

另外,也有一些人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认为造成事故非自身责任,随即驾车离开事故现场,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已经可以被认定为是交通肇事逃逸,是需要承担本应该不需要承担的责任的。

那么,对于如何认定交通肇事行为的准则,不知道各位详尽了解过没有,下列八种行为,即可以被判定为肇事逃逸,一旦被抓住,肇事后果将被无限放大。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罚款+终身禁驾+判刑,只因发生事故后做了一个举动!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罚款+终身禁驾+判刑,只因发生事故后做了一个举动!

那么,对于上述逃逸当事人,交通肇事逃逸责任该如何认定呢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逃逸当事人的责任可以有以下几种认定结果:

1.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2. 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双方均无责任,即意外事故,也要由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3. 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逃逸方有安全违法行为或驾驶有错误,他方没有过错,逃逸方负全责;

4. 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事故当事人双方均有责任,在确定过错比例的基础上适当减轻逃逸方的责任。

罚款+终身禁驾+判刑,只因发生事故后做了一个举动!

当然,肇事逃逸后造成的后果有轻有重,对于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但并未构成犯罪的逃逸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换句话说,一旦带责逃逸,除了罚款之外,驾驶机动车这辈子是没戏了,不仅吊销驾驶证,而且终生不能再考取,处罚还是相当严厉的。

罚款+终身禁驾+判刑,只因发生事故后做了一个举动!

而对于那些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行为,处罚就更为严厉了,因为,交通肇事逃逸属于典型的从重处罚情节,因此,逃逸人员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也有一些特殊原因,肇事者必须离开现场的,那么,如何才算是不构成肇事逃逸呢?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罚款+终身禁驾+判刑,只因发生事故后做了一个举动!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最后,如果发生事故时,对方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况下驾车逃逸了,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这时候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发生事故后,双方都有意识停车,但对方却趁你不备驾车逃跑,并没有留下任何需要记录的信息,那么,此时就应该根据对方的车牌号等信息第一时间报警,举报对方肇事逃逸,那么,在该起事故中,无论你本应该要承担什么责任,对方逃逸在先,全责无疑。

第二种情况是,对方压根没有停车动作,直接驾车逃跑的,应该快速分辨对方的车牌号,包括颜色、车型、受损部位等信息,越详尽越好。

因此,这时候,行车记录仪的功用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比较推荐加装行车记录仪,防碰瓷的作用其实不大,最大的作用,就是第一时间可以记录事故现场。

罚款+终身禁驾+判刑,只因发生事故后做了一个举动!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如果双方发生事故后,对方不停车逃逸,千万不要上头不顾一切的追赶,更不要因为脾气上来了就逼停对方,企图用武力解决问题。

这样会让自己由主动变成被动,不但需要承担责任,还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处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