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越南戰爭,美軍為何打了十幾年狼狽撤退?

歷史永動機


如果說哪一場戰爭對於美國社會的撕裂最大,我覺得現在十個美國人會有八個說是越戰,如果放到十年前,十個人會有十個人說是越戰。

越戰美國人給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萬日戰爭,一場持續了十年的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徹底失敗告終,美軍直升機從美國大使館屋頂撤離人員的畫面,成為了美國人心中永遠的痛,甚至在美國媒體中,一度叢林和越南畫了等號,任何準備介入叢林地帶的軍事活動,首先要被提醒越南的教訓,比如格林納達。

任何戰爭都是象作文一樣,起因經過結果都是很明白,越南戰爭也不例外。戰爭的起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北越在取得了抗法戰爭勝利以後,要統一整個越南,就像是49年解放軍渡江是一個道理。而美軍的目的則是要保證南越政權的存在,保證不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美越雙方的政治目的來看,北越的政治目的更加明確,就是全國統一,當時北越的國旗都是金星是上邊是紅色的,下邊是藍色,說明北越統一國家的決心是十分堅定的,即使付出多大的代價也不在乎。越南共產黨和中共一樣,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統一是唯一能夠接受的結果。而美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一種基於反共的理論,要保住一個反共橋頭堡,這樣就有一點模糊的地方,這個橋頭堡多大,能不能南越統一北越?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就像鮑威爾在他的回憶錄裡邊說的,戰爭應該是政治的最後手段。既然打仗,就應該有一個人民理解與支持的目的,就應該動員全國的資源去完成那一使命,而後才能投入戰爭,去贏得勝利。當時的美國政府沒有提出一個能讓人民理解的目的,從而使美國人民內部出現了巨大的撕裂,包括很多參戰軍人家庭內部都出現了裂痕,這對於軍隊士氣的打擊是全方面的。

在越南,由於雙方的實力差距,北越採取了游擊戰這種作戰樣式,用優勢的戰役機動能力抵消了美軍的技術優勢。美軍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美軍曾經在談判中對越南人說,你們在戰場上可是從來沒有打敗過我們,越南人回答道,也許吧,那又有什麼關係。美軍的戰術上的優勢,在戰略其實是疲於奔命,美軍就像滅火隊一樣,到處救火,其實是十分被動,始終無法取得一場所謂的決定性勝利。

戰爭開始以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結束戰爭。這個問題,北越的答案十分明確,統一全越南,而美國的答案是什麼?沒有答案。但是,每場戰爭總得有個結束。戰場上無法取得勝利,那麼就必須尋求政治解決。而這樣的結果自然是不會得到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是你打不下去了,這樣你的談判對手就有了談判桌上的優勢。

可以說,越戰給美國完成的是內傷,絕對不是什麼打不下去撤走了那麼輕鬆,朝鮮戰爭還有一個停戰協議給美國人當遮羞布,越南戰爭則是輸的乾乾淨淨。不能用現在的情況來看當時的結果,畢竟越戰已經結束了40年,形勢早就有了巨大的變化。

美國從越戰中學到的最大的教訓就是戰爭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後手段。但是隨著美軍中參加過越戰的一代軍人的逐漸退出,美國人已經忘了這個教訓,開始了戰爭但是不知道如何結束戰爭,看著戰無不勝,其實是處處被動,無休無止的消耗著自己的力量直到最後的崩潰。


紅色手電筒


歷時14年的越南戰爭,美軍遭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慘敗。眾所周知,越南戰爭中美國打的非常艱辛,美國的50萬美軍長期遠離國土,陷入東南亞戰場,使得美國的國民經濟在此期間停滯不前,同時還花費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軍費,最後,國內反戰熱潮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美國無奈只好放棄。

為何當時強大的美軍對付弱小的越南會如此棘手呢?

主要原因在於蘇聯和中國對於越南的軍事援助。其實越南戰爭說到底就是北越和南越的戰爭,當時美國支持的是南越,中國和蘇聯支持的是北越。美國始終不敢跨越北越和南越的北緯17度分界線,那是因為中國曾正式經過美國,如果美國跨過17度線進攻北越,那麼中國就一定會出兵支援。美國人很聽話,從沒有越過17度線,因為他們是有歷史教訓的。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中國就曾對美國發出聲明,如果美國敢越過三八線,中國一定會出兵援助。但當時強大的美國自然不會理會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跨過三八線,戰火一直燒到了鴨綠江畔,中國最終出兵,將美國人趕回三八線。

中國在越南戰爭中解決了北越經濟問題和所有的物資來源,蘇聯則向北越援助了大量武器裝備,正因為有了蘇聯和中國的援助才加速了越南戰爭的勝利。

另外,越南地形複雜,易守難攻,適合開展游擊戰爭,為長時間作戰做出了保障,越南軍隊也非常龐大,一個越南讓美國打了整整十四年,最後還是狼狽撤兵。美國在越戰中消耗太大,自己最終也開始懷疑這場戰爭對美國的意義何在,越南對於美國已經失去了戰鬥價值。


科羅廖夫


越南戰爭跟阿富汗戰爭其實差不多,從戰術角度來說,美軍的損失遠遠小於北越和南越境內的越共遊擊隊,美軍在整個越戰中死亡5.6萬餘人,北越和越共則死亡110萬人,此外還有33萬人失蹤。

越戰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特徵,跟朝鮮戰爭類似,作為一場典型的代理人戰爭,戰爭的一方是美軍、南越軍隊和韓國軍隊等,另一方則是北越及其背後的中蘇等國,北越負責提供人員,中國和越南則為其提供武器裝備和各類物資。由於美軍無法越過北緯17度線進行地面行動,因此,北越損失再大,也可以通過中國和蘇聯獲得補充,整個越南戰爭中,雖然美軍控制了越南沿海,但通過與中國和柬埔寨等國的陸地邊境,越南能源源不斷獲得補充,蘇聯援助越南的各類物資也通過中國境內鐵路線運送。

這種代理人戰爭的政治色彩遠遠強於軍事意義,如果不解決對手背後的支持者,那美軍只會在越南陷入無窮無盡的折磨,不斷取得戰術勝利,造成對方傷亡也遠遠大於己方,卻始終無法消滅對手。游擊戰雖然無法打敗對手,但卻可以給對手造成重大損失,北越精通此道。

與其說美國在越南是被北越及其背後支持者打敗,不如說是被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迫使美軍撤離越南戰爭,美軍撤離後,南越很快被北越統一。各位讀者可以說美國在越南失敗,但客觀的說,應該是美國並不體面的撤離了越南,這跟朝鮮戰爭差不多,雙方不願意再打下去,所以才坐下來談判。當然,僅就越南戰爭來說,戰爭的另一方都宣傳自己的打贏了戰爭,包括越南、中國和蘇聯,都在各自的對內宣傳中誇大自己的作用,但對美國來說,則是一場反思,大量關於越南戰爭的影視文學作品和紀念活動,不僅讓人們反思這場戰爭是否必要,也祭奠戰爭中的犧牲者:美國人、越南人、中國人和蘇聯人等等。老百姓不喜歡戰爭,反思戰爭才能促進社會進步,而非一味的好戰,好戰者自己通常是不上戰場做炮灰的。


深遠防務觀察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先講講越戰的起源,1945年二戰結束了,以北緯十七度線為界,北邊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南邊法國扶持的越南末代皇帝建立了所謂的越南共和國,為了統一全國,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抗法戰爭。1954年在陳賡大將的中國軍事顧問團指導下,武元甲取得了奠邊府戰役勝利,這一勝利直接導致了法國人退出了越南,後來在日內瓦會議上,確定了1955年越南全國舉行大選,讓越南人決定自己的命運,可是當時胡志明已經在北方實行了土地改革,贏得了民心,大選結果不言而喻。

冷戰讓整個世界都烏雲密佈、殺機四伏,意識形態的鬥爭尤為激烈。法國人走後,美國人企圖把東南亞自己的勢力範圍,出於遏制中國和防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蔓延的考慮,美國開始扶持南越政權。最初只是出錢出裝備,後來直接自己出兵,原以為憑藉自己世界第一的實力分分鐘可以打垮北越那些游擊隊,可是沒想到深陷泥濘十幾年死亡數萬人依舊沒能徹底消滅北越,最後黯然收場,只能任由南越政權自生自滅。結合當時整個國際大環境和美國國內實際情況看,美軍無奈退兵主要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國際因素:

1、北越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蘇聯和中國的強力支持,美國人已經深知再在越南打下去也是徒勞無功,中國派出的高炮團和蘇聯援助的飛機讓美國人在一向自以為是的空中戰場黯然失色,而越南士兵巧妙的戰術和頑強的作風讓美國人在陸地上也毫無優勢。背靠著中國的越南部隊利用胡志明小道源源不斷的接受著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援助,南越愈戰愈勇,美國人則越打越衰,沒有絲毫的勝利希望。

2、 七十年代蘇聯霸氣側漏,經濟總量達到了美國的百分之八十,而軍事實力上,軍隊人數和坦克數量都大幅度超越美國,核彈頭也基本追平,這讓蘇聯在全球爭霸中處於攻勢。在美蘇爭霸的主戰場歐洲美國人日漸力不從心,只能選擇放棄次要區域的東南亞而集中力量於歐洲,這也是美國人退兵的考慮之一。


國內因素:

1、打仗就是燒錢,七十年代美國接連爆發經濟危機,緩慢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支撐不起日漸龐大的戰爭支出,據統計,美國人在越戰中耗資達4000多億美元,這幾乎是1960年美國全年的GDP總量。


2、美國國內的反戰呼聲日漸高漲,越戰期間,士兵不停的死傷和戰爭後遺症深深的刺痛了美國人民的心,電視報紙上殘暴的屠殺和恐怖的戰爭場面撕裂了整個社會,戰爭導致的高企的失業率和停滯不前的經濟引發了整個社會的情緒爆發,日夜不停的反戰示威遊行和沸騰的民怨也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停止這場萬里之外愚蠢的戰爭。小夥伴們看完了動動小手點贊關注評論喲!我會持續為大家奉獻優質原創內容的!謝謝!


軍武吐槽君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1975年4月30日,西貢的美國大使館上空最後一架直升機離去,數小時後,越南人民軍的坦克踏破南越總統府的圍牆,南越政權宣佈投降。這標誌著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美國在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即歷時十餘年的越南戰爭以失敗告終。

美國失敗的原因分析:

其一,未分清形勢,便捲入越南衝突

美國不明白北越為何發動戰爭,意在統一南越。美國錯誤評估胡志明和武元甲在北越的地位。美國錯誤分析南越存在的“解放陣線”是南越人民起義的結果,將其視為合法政府,結果卻遭到南越的反對。

其二,白宮和五角大樓不斷出錯

美國在越戰中的基本政策是阻止北越南下,因此越南的形勢是“南打北炸”的局面,美國希望藉此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上,維護日內瓦協定所劃定的南北分界線。由此可見,這是一場不求勝利的戰爭,這使得美軍士兵後來士氣低下。甚至當時的約翰遜總統派出五十萬美軍作戰,結果拒絕徵召預備役部隊,當美軍嚴重不足時,只能徵召更多的義務兵,這就導致擔心自己會入伍的青年學生髮起了反戰運動。

其三,美國多次錯失良機

CIA策動南越軍事政變,吳庭豔被殺,從此南越陷入嚴重混亂,美國作繭自縛。美國切斷胡志明小道後,突然就停止了作戰行動,原來南越內訌又起。

其四,尼克松深陷水門事件

南越一直疑心美國會拋棄自己,尼克松向南越保證如果北越違反《巴黎協定》,美國將全力反擊,但水門事件改變了歷史。

更有戲劇性的一幕是,南越政府敗亡後,當副總統阮高祺和司令吳光長等南越高官搭乘美國軍機在夏威夷落地,他們以為會有美國軍政要員前來迎接,誰知只來了一個態度冷漠的下級軍官,以對待偷渡者的口氣命令他們脫下綴有將星的軍裝,換上便裝。因為失去了國家後,美國認為他們是身份待定的難民,翻臉不認人了。


五味社


因為戰略錯誤。

美國在二戰結束後成為了世界性的主導國家,因此需要對世界秩序和格局進行重新認知。1948年,喬治·凱南以8000字電報開始了“遏制戰略”的形成。在1949年,中國革命最後以國民黨敗逃臺灣結束,這使得羅斯福在二戰中確立的亞洲秩序產生了巨大變故。到1950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NSC-68文件,正式奠定了美國對於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基本政策基調,即全方面地遏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張”。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開始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張”能力進行了過分地估計。兩個陣營的交界線主要在東西歐和亞洲,歐洲相對穩定而亞洲在民族主義革命和去殖民化進程中呈現劇烈變遷,“多米諾骨牌效應”被套用於亞洲地區的新興民族國家上,美國擔心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後,幾個鄰國也會進一步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之後就是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失序。因此,朝鮮戰爭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關注點集中到了越南。

越南1953年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1954年則簽署日內瓦協議,南北越以北緯17度劃界而治。越南成為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衝突地帶。但是北越試圖實現國家統一,而美國擔憂越南整體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會進一步導致東南亞地區的革命,因此美國很快決定逐步提高自身的干預程度。

美國自始至終都在與北越的交戰中佔據上風,但是很明顯的一點是,即便在1965年美國開始之間對北越發起空襲,北越的統一意志從來沒有改變。1968年,北越發動了春節攻勢,儘管攻勢變為軍事上的慘敗,但是美國意識到北越無法擊垮。

與此同時,美國支持的南越政府也腐敗透頂,吳庭豔政權持續出現危機,比如1960年後的多次佛教危機,還有大規模的家族腐敗引發美國輿論不滿,這讓美國決心放棄吳庭豔。然而原來阮朝吏部尚書的吳庭豔是個可以整合南越的人,他1963年被兵變(CIA策劃的)打死後,南越政局更加混亂,繼任總統阮文紹和總理阮高祺之間衝突不斷,而腐敗絲毫不減。

因此,小小的越南牽制了美國太多資源,高峰期美軍駐紮高達50萬人,是2001年後阿富汗戰爭美軍駐軍的五倍。美國不僅要負擔龐大的軍費,還要持續幫助腐敗的南越財政維持運轉,這筆開銷實在是規模巨大。更糟糕的是,美軍不僅有大量傷亡,而且在越南戰爭中大量執行的殘酷反游擊戰也讓美國輿論大譁,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美軍不應該這樣殘忍。美國的越南政策越來越糟糕,越來越得不到收穫的同時還面臨國內強大的反戰意見,甚至美國的立國價值也遭到了巨大動搖,形成了政治危機。

這一態勢直接讓約翰遜放棄連任的想法,繼任者尼克松只能調整策略,對社會主義陣營進行緩和。尼克松推行越南戰爭越南化,試圖減少其消耗的資源,從越南泥潭中抽身。1973年,《巴黎協定》終於簽署,美國軍隊開始大部撤離南越。

越南戰爭是美國二戰後最大的戰略失誤,為了一個小小的越南耗費大量資源還誘發數不清的麻煩事,可以說得不償失,這也是美國撤離的核心原因。儘管美軍打了多次勝仗,但是空耗國力實在是不明智的選擇。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也打開了方便之門,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開始,這也讓美國在亞洲的壓力大幅度減輕。最終,越南統一後不但沒有誘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反而逐步轉向市場化改革。美國之前在越南耗費的資源基本上都白搭,這其實挺諷刺的。

簡言之,美國因為在越南資源投入過度引發了自己的危機,這是典型的帝國過度擴張。美軍撤離越南不是戰術失敗,而是戰略失敗導致的。


怪蜀黍老囧曾


可以從幾點來說明美軍為什麼失敗告終?第一,忽略越南民族的精神力量,當時北越是越南共產黨領導下的隊伍,同時受到蘇聯和中國兩個大國的強有力支持!第二,美國支持的南越內部腐化,軍心渙散,美國及其盟友未盡全力。第三,美國國家內部思想戰線不統一,這場戰爭不是正義之戰,必然受到越南和全世界的反對,失敗撤退是必然的!



安全管理


首先是越南上下一致,軍民一致,都有強烈的長期抵抗意志。其次有中蘇兩個大國的堅決支持,大力的援助,無論是國際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這兩點缺了哪一點都不行。如果越南沒有長期的抵抗意志,中蘇兩大國再怎麼支持也不行,那就是爛稀泥扶不上牆。如果沒有中蘇兩個大國的支持,越南這個彈丸小國短期抵抗沒問題,但面對強敵且在長期打擊下就很難抵抗下去了。第三是美國人民的強烈反戰。正因為在越南人民艱苦努力的堅持抵抗下,在中蘇兩大國源源不斷的支持下,讓美國政府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陷入了戰爭的泥潭。讓美國民眾承擔了無謂的犧牲和痛苦,並且看到很多無辜的殺戮,引起了他們強烈反戰的情緒,所以才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狼狽的撤離越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