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安息日,犹太人的安息日

旅行路上想办法去当地人家里吃个饭,哪怕只是喝个茶打个望,都是特别乐意做的事情。——入得人家家门,几乎一眼之际,就基本可以将这个家庭的经济、信仰、教育、品味、日常喜好等等,大概就都可以了解得八九不太离十了。——所以越来越多的旅人喜欢去预订民宿,无论跟不跟主人一起住,也都是一个了解当地人生活的极有趣也极直接的方式。

去年春节前后在以色列、约旦晃了一个月,基本都是住的民宿,几个地方住下来,3个小伙伴一总结,都齐声最赞耶路撒冷老城的那一套大客厅大厨房大书房相当干净相当温馨相当宽敞相当明亮相当有格调相当多各国旅行纪念品相当有书卷气相当有犹太人生活气息的二层复式house。——今年3月的重返,上次没有机会和犹太人家庭一起吃的安息日晚餐,这一次,必须要补上。

在真正走进这个拥有大花园的三层house的世俗犹太人家庭之前,我对正统犹太人和世俗犹太人的认知,还只局限于资料或听说或表面所见:正统犹太人尤其是极端正统犹太教徒,无论冬夏都穿黑衣黑裤白衬衫,戴宽檐儿黑帽,留着大胡子,面颊两侧有两根小辫垂下。除了这个外貌特征识别,更深层的标识当然还有极端保守、相信“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严格遵循几千年前制定的宗教仪式;大多数人选择研究经学律法而不工作,不服兵役,还歧视女性。他们的生活来源是政府,另一部分来自妻子。对最后这一点,旅伴们都没办法理解。而世俗犹太人就显得现代而开放,外表上既没有黑衣黑帽,也不留大胡子和小辫,他们在平常甚至连那顶我们通常印象中犹太人都会戴的小帽都不戴。

当我们在日落前走进这户犹太人家,先就为需要拾级而上的花园赞叹不已。一位浓眉大眼络腮胡的年轻人在花园里招呼着我们,甫一进门,我迅速地瞄了几眼客厅的布置,迅速地“抓”到了几样犹太人家庭必备的东西,比如犹太烛台、法拉蒂之手。然后,我们就被巨大的热情与温暖掩没了。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这是一个典型的世俗犹太人的家庭,无比温馨热情。

好一阵子才终于弄清楚,这是一家三代共12口人的大家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来欢迎我们,爷爷格外慈祥幸福地抱着小孙女,几个小朋友的大眼睛啊长睫毛,一直迷人地扑闪扑闪。紧接着,我竟然听到了女声中文: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大哥和他的妻子,这个和这个是他们的孩子,这是我的二哥和他的妻子,这是他们的孩子……

这位说中文的美女Noa,是这个家庭的小女儿。她继续说:我也是导游,在山西学的中文,我也有一个老公,我是同性恋,这是我们的孩子。

你知道,我们都以为犹太人是那样的,虽然这些天我们的以色列导游米乐也是一位世俗犹太人,但处女座的他此前一直是严谨的,不苟言笑更不跟我们八卦的。所以当听到Noa如此坦然大方地在自己的家里,当着父母兄嫂孩子们的面,在安息日的这一天,自自然然地向来自遥远中国的客人说“我是同性恋”,到底还是把我们惊到了。我们几乎有点屏息,老实地坐在大沙发上,看她介绍她的“老公”,一位略有点害羞的短发女子。而她们两岁左右的孩子,当然是领养的。

Noa特别隆重地介绍她的妈妈,说去年接待过好几次来自各国的客人,可是后来不想做了,因为太累,今天呢,是他们家今年接待的第一团客人。——是的,在犹太人传统观念里,家庭主妇是被格外尊敬的,就连判断是不是犹太人的标准之一,也是“你的妈妈如果是犹太人,那么你也就是犹太人”。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早已准备好的晚餐桌立刻就把我们感动坏了。

我一直说,旅行的其中一个意义,就在于印证或是修正我们以前的所知,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离不过这两个词。真的,经过了这次旅行尤其是经历了这个与犹太家庭一起的安息日晚餐之后,我想,至少我和我的旅伴们,绝对不会固执于犹太人一定是保守的一定是清规的一定是寡欲的。——是的,离耶路撒冷不过一小时车程之外的特拉维夫,那是一座特别现代开放活力十足的地中海城市,特拉维夫的同性恋文化,几乎到了盛行并且不怎么被偏见的程度。

之所以特别要求要安排这个晚餐,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犹太传统中,每周五日落到每周六日落的安息日有许多的戒律,包括不能生火、点灯、做饭、煮水、开车……这是由犹太教古老律法规定的:一周的第7天是休息的日子,据犹太教古经《摩西五经》,“安息日首先与上帝创世相关,上帝耶和华六天里完成了创世的工作,第7天是休息的日子;其次安息日体现了平等的观念,因为这一天没有主人和仆人之分;再次安息日与'神圣'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它作为节日,是以色列人与上帝订立的约定,是神圣不可更改的。”

我们对犹太人的安息日当然有各种疑惑,一大波问题早就向米乐扑过去:

安息日可以开电脑用手机吗?

也不能玩游戏吗?

要是不能开灯那晚上都摸黑吗?

安息日不工作吗?万一需要加班呢?

……

最后,小伙伴们还是不死心,又问了一个绝望的问题:

既然安息日不能手机不能游戏不能电脑不能煮饭(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可以保温)不能开车不能加班,那么他们做什么呢?

米乐的回答一向是专业又机智的,而且通常都会以反问的方式来诱导我们思考。关于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比较实在: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和家人一起外出野餐,和家人一起聊天,或者看书,读经。

而其实,当我们问出上述问题的时候,也都是满含着我们个人生活的体验和观感。比如,在我们的日常里,一周里有一天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尤其不能刷微信不能淘宝,那可怎么活得下去呀?

米乐的回答放之四海而皆准:习惯就好。

就算是现在,犹太教仍然禁止犹太人在安息日从事39类“创造性”的工作,涉及劳作与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禁止耕地、播种、收割、筛选、磨碾等;禁止砌房、搭帐篷等;禁止缠线、染色、剪裁、洗衣服等;禁止屠宰、制革等;禁止乘车、乘电梯、上班、经商、接打电话、开关电器、点火熄火、烹调、照相、理发、书写等等。

所以,此前我们还都多少有点不安,怕人家要过安息日了,我们也要被迫去接受他们的戒律,一个不小心,也许就破了人家的规律,也许就毁了中国人的形象。——而Noa如此这般的介绍之后,我们就放心下来,哈哈哈地跟他们一家打过招呼,就开始好奇地参观人家的house。

客厅旁边是同样大的餐厅,还将阳台也延伸了出去,一长排餐桌已经准备好,沙拉、橄榄油、芝麻酱、胡姆斯(鹰嘴豆泥)、皮塔饼、餐具、酒杯、葡萄酒啊看着就热情洋溢得不得了,我们立刻就被感动坏了。才进了人家屋子不过十几分钟,我们,就已经很温暖又很随意了。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如此热情洋溢又美味的餐桌,成功修正了我们对以餐的偏见。

犹太人在安息日不能点火,那么抽烟肯定也是不被允许的。这是我们此前的认知。可是很快,在世俗犹太人Noa父母的家里,在客厅外的大阳台上,我看到我们的司机和他们家的两个儿子坐在一起,悠然地卷着烟卷,悠然地抽着烟。当然就马上走过去了,坐在他们旁边,也不问为什么他们要抽烟,就掏出我的520来,要跟他们分享。他们对520烟嘴上的红心很好奇,大儿子的太太走过来,就着他手中的520抽了一口。我问她觉得怎么样,她笑起来,说,很特别,但是我更喜欢我们这样的。

晚餐时间到,我们回到餐厅,齐齐坐下,看着家中的成年男人都戴上了犹太小帽,米乐和我们的司机分别也有了一顶;再好奇地看着长长餐桌的那一头,先是由Noa妈妈点燃两支蜡烛,据说一支蜡烛表示要牢记安息日,另一支则表示要谨守安息。接着是最大的孙女再点燃另两支小蜡烛。点蜡烛的时候,妈妈的另一只手一直抚着自己的头顶。我们的心里头啊,被感动得稀里糊涂,为哪怕是世俗犹太人家庭里的犹太安息日传统仪式。

接着,便是男主人,那位之前一直怀抱着可爱孙女的慈祥爷爷,打开经书,念起经文,全家人当然也包括我们,都起立着,念完一段,家人们跟着说一句“阿门”。念经之前,所有人的杯子都倒上了葡萄酒,男主人念完一段经,喝一口手边的葡萄酒,这个仪式才算完成。我注意到,男主人的葡萄酒杯跟其他人都不一样,我们的是玻璃酒杯,而他的,是一个陶瓷的画着葡萄图案的杯子。——去年我们在二手市场买了一只这样的酒杯回来,当时只知道大概是犹太人某个仪式的杯子,没想到在今天,终得解惑。

然后,便是家中长子为大家分面包。先是为客人,接着是为家人,掰一小块面包放在每个人的盘子里。米乐说,现在大家可以吃饭了,随意。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这样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安息日晚餐,成为了我们以色列的最美好之一。

随意的意思,就是真的很随意。男主人甚至还唱起了赞歌,一家人都跟着齐唱,女主人在唱完之后解释,接着米乐在桌子另一头翻译说,这一段是感谢上帝赐予美酒,这一段呢,是感谢上帝赐予粮食。——此刻,我的内心翻滚着感动和无限感慨,日常生活里的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我们自己欠缺了多少?再回想前两日在耶路撒冷哭墙边遇到的犹太成年礼,我很确定,我们的日常,真是太缺乏这样自然而然的、传承久远的仪式感了。

不是吗?有时候大家喝个下午茶,或是做一桌好菜,或是种一园花,都要郑重地拍照,隆重地宣布生活需要仪式感。可是我们眼前的犹太人,他们的仪式已经充满了日常,带着他们久远的可能已经有了这样那样变化的信仰。

这是一个相当随意舒服的安息日晚餐,我们此前的所有担心都不存在,大儿子在一边叫我们随便撕面包,还比划了一个撕扯巨大面包的大动作,说,要这样,不要那样。又说,这是著名的耶路撒冷面包,很好吃。

面包果然很好吃,连同餐桌上的胡姆斯、橄榄油、沙拉,每一样都有家常的美味。第一次参加犹太人家宴,我们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一道道热情丰盛的菜肴给惊住了:先是蔬菜丸子热汤,接着羊肉、牛肉、鸡肉、法拉费……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筷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为这一双筷子,又被狠狠感动了。

我们感觉自己被狠狠地宠爱了,这样一个美好又开放的世俗犹太家庭,这样一个随意又充满仪式感的安息日晚餐,对我们来说,真是刚刚好。既不拘谨,又够热情,该有仪式感都有,餐桌的美味更完全消除了这些天来我们对以餐的抗拒,连胡姆斯和皮塔饼都是极好吃的。

大家聊天的话题非常广泛,从家庭到到工作,从信仰到性取向。我听到刘颖和Sylvia在问Noa,你的家庭怎么看待你的同性恋?Noa坦诚得很:我先告诉了我妈妈,我是一个同性恋,妈妈刚开始觉得很难过,说以后你的生活可能会很困难,我们这里并不是特拉维夫。不过后来家人都接受了,毕竟这是我自己的生活……

这个世界真的很小。后来我才知道,Noa也是我的南极鹅友风筝在以色列的导游,她对Noa的评价是友善热情又知识渊博,并且对Noa和她的爱人印象深刻,她甚至还发来他们去Noa自己家的照片。呵那是一个现代又温馨的公寓,Noa的家,她和她的爱人,还有孩子。——这样的情形如果在中国会很难很难吧?至少,在我的想象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吧?

然后又聊起了工作。现在中国来以色列自由行的人越来越多,Noa特别想开拓这个市场,只是不知从何着手。她说,现在有不少中国导游过来,他们的价格很低很低,我们没办法接受。不过她似乎不太喜欢中国客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给小费”,但紧接着她开始就地“开拓市场”:你们可以介绍朋友来啊……米乐在另一头,开着玩笑说:你在抢我的客人生意吗?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中文超好的米乐和司机在这里似乎更轻松随意起来。这一路我们相处得极好。

大家都笑起来,我又听到有小伙伴们在讨论以色列男人都好帅,又讨论到底大哥还是二哥更帅,最后的结论是二嫂好美啊。一转眼,看到大哥和司机又坐在阳台上卷烟了,我和阿May跟着出去,说想要试试他的卷烟。大哥一边卷烟一边说,我们都喜欢这样的烟。然后他问阿May多少岁,我插嘴请他猜,他犹豫着说也许二十三四岁吧。我哈哈大笑,说,不对,她已经25了。

倒是阿May很诚实,坦白交待自己37岁了,有两个孩子。只见大哥一副万分不可思议的样子,接着就想明白原因了。他的推理逻辑是这样的:中国女人都不喜欢晒太阳,总是会看到太阳下打伞的中国女人,所以中国女人的皮肤好,特别显年轻。

怕晒太阳的中国女人形象估计已经深入各国人心。我们哈哈大笑,说,我们不是那样的呢。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他一直跟我们说,没问题,在我们家你们可以很随意。

这真是一个温馨又开心的夜晚,因为这个美好犹太人家的热情与真诚,因为这个原汁原味的安息日晚餐,我们对这个国家和民族应该又多了一层深入的了解。就像米乐在刚开始面对我们关于犹太人的问题时,他会反问:你问的是民族还是宗教?——是的,来到以色列之后,无论犹太人还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一个说法可能要包含好几层意思:民族的?宗教的?信仰的?政治的?

在以色列,我们开始学习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或思考好多看似寻常的事情,比如,犹太人并不一定信仰犹太教,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也并不一定都清规戒律,清规戒律如今也都在发生变化……

这一天早晨,我们去参观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这是在做行程规划时特意的安排,同一天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和参加安息日晚餐,我们感受到的内心的激荡或许会更深刻。而下午的空档,我们在耶路撒冷新城晃荡,去二手艺术市集扫货,在雅法大街咖啡馆咖啡,看年轻人在安息日到来之前狂欢,看咖啡馆不到五点就准备关门……这些都是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鲜活的以色列,是无论来多少次,都可能会带来更多全新感受的以色列。

但无论如何,也许这一生你只来一次以色列,那么,跟犹太家庭一起吃一个安息日晚餐,一定是你在以色列必须要做的事。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去以色列,为什么一定要和犹太人一起吃安息日晚餐?

很庆幸走进了这样一个热情温暖的世俗犹太人的家庭。

原文作者:MAX户外体验师——行走的茶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