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麼看待有些大學生變成只為混學分的人?

黑夜傳說的我


有些大學生大學期間只為混學分這種現象確實存在,特別是在2000年之後,這種現象變得較為嚴重些。下面談一下我看法:

第一,2000年之後的大學擴招,導致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上大學不再是過獨木橋,因此在大學生的群體裡,就有部分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以前的下降些。人的綜合素質不高,會導致他本人就對事情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出現偏差,也缺乏對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對未來方向含糊不清,不知所措,得過且過。

第二,有些大學生混學分,我認為與目前升學制度有關,從小學到大學,學生每升一個學段的學習,靠的就是分數,高學校需要好分數。為了上一個好初中、高中,學生們真的煞費苦心,懸樑刺股、挑燈夜讀,屬於自己玩的時間很少,當考上大學了,不少的學生開始拼命玩,因為絕大部分的學生的讀書生涯就是止步於大學,從此再也不用為升學而苦苦奮鬥,於是就將童年時代本該屬於他們快樂玩耍時間最大限度地彌補回來,加上大學的管理相對自由,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學生,就很容易混進了混學分的群體中。

第三,變成混學分的這些學生,也受到之前一些不良觀念的影響,認為讀大學只要合格就行,60分萬歲,分數不重要,能力才最重要.....,其實他們也是被誤導了,上世紀90年代之前,大學生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能進入大學都是人才,那個時候國家需要大學生,所以那個年代的大學生一畢業就被安排去工作了,那個時候分數真的與現在不一樣,單位、企業可能真的不那麼在乎你60分還是90的。可現在一樣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一大批,學分合格只是證明你是正常畢業的,現在的企業、單位很多還是看重你的分數或績點,這麼人才供我選擇,我為何不挑個真正的人才呢?或許,還有大學生會反駁說:我能力很強的,雖然分數不高。可笑了,什麼叫能力?能力強的人,什麼都不會落後的,學習好、會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所以,勸告那些還只為混學分的大學生們,希望你們能認清現實,多些理性,多些責任,多些擔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好你該做的事情,做個真正的大學生。









大海王699


我是2006年上大學的,我深能感悟在大學裡,認真學習和只為混學分的差別,我們是大專學校,但到大三畢業時,我們宿舍就出了一個研究生,同樣的起點,為什麼有些學生畢業時候簡歷上面有榮譽、有實習、有獎學金、有證書,而有些學生學生簡歷上都不知道該怎麼寫,這就是大學生和混學分的區別。

那為什麼同樣的起點,但四年過後確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呢,在我看來有一下幾點:

1.家庭背景好的學生,他認為他畢業後不愁找工作,所以學不學都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混混學分正常畢業就可以了。

2.高中太大壓力的原因,有些學生認為,高中最"苦難"的日子終於過去了,大學自由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覺得,好日子來了,所以他們就瀟瀟灑灑,策馬奔騰起來了,導致成為混學分的人。

3.美好的大學戀愛生活,當然我認為,大學談一場理想中的戀愛是很美好的,但有些學生也因為這方面耽誤了學業。

所以上認真上四年大學和混四年真的很不一樣,希望現在的大學生要好好珍惜大學生活,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閒雲俠鶴


我是2012年畢業的,混學分在哪個時代都是存在的,存在即合理。

有些人連學分都不想混,不知道你們遇到過沒有,而我們宿舍就有一個。

同學M

同學M是我們班級高考分數最高的同學,而且是2008年的山東考生,分數完全可以考上一個非常不錯的一本學校,入學後所有同學都變得懶散,我想這是剛入大學新生的通病。高中時老師就教育我們,考上大學就好了,想怎麼玩都行,不過你要先考上大學。

M同學開始各種放縱,打遊戲不上課,同學幫忙點名,考試不去考,還很瀟灑,在我們同學眼裡神一樣的存在,就連體育課也掛科了,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玩遊戲的熱情。畢業後由於學分不夠,第二年又重新開始修學分,純粹的修學分,把該交的作業,該考的試都通過了,最後也拿到了畢業證。

同學D

只為拿到畢業證,我們專業是偏技術型專業,學好專業知識尤為重要,但是學校的考核都是以考試是否合格為標準線,只要在期末能順利的把分數考到60分,你就可以拿到學分。所以這就造成了,同學D應付上課,應付點名。只要期末想辦法拿到60分就行,不過他還是真的有辦法,幾乎都能通過考試。

為什麼出現只為拿學分的學生

我們知道,本科以下的學歷只要拿到學分就能畢業,順利拿到畢業證後就相當於拿到了企業的入場券。本科畢業的學生幾乎是學不到太多的知識的,企業也心知肚明,所以入場券很重要。

這樣的學生目前很符合我國大學生的現狀,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有所改變。而我們自己要做好自己,不要把自己也歸類為混學分的大學生。


桔皮


不過我要說聲抱歉。不好意思我只是一個沒有畢業初中生,也沒有資格去評價一個大學生。更何況我連"學分"二子的意義都不知道,談何回答。

既然是官方邀請到我,我就說兩句。"混學分"學分我是說不上來,我就拿"混"舉例吧。

想起讀書時就心酸,小時候家裡條件特差,走一個小時的山路去上學。記得有一次被留校複習,回來時已經天黑,一個人看見前面的路黑漆一片,我不知不覺的嚇住了,後面還是有個老伯看見了把我送回家。

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讀書,我也讀不進去,各科成績不到65,一塌糊塗。

到了初一轉學了,我們班的學習委員和班長成績非常優秀,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一到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居然點名叫他倆在外面玩直到下課,想在回想起來都不敢相信。

我就是那位成績差的。那時候感覺就像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我知道自己在讀書方面肯定沒有出路,所以早點放棄了。

後來出來工作了,老闆和我的學歷差不多。從那時起很佩服老闆的,自信心也上來了。

我不知道我說這些對這個問題是否有幫助,能力有限可能跑題了。

最後我想說,既然你們都上的起大學,那就珍惜在大學的日子,不要混什麼學分了。


宅男森哥


我是一年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我把在一起玩樂混日子的大學生分為兩類人,牧民和樵夫。源自於我之前看到的一個故事:

樵夫上山去砍柴,看到了一個牧羊人在一旁休息,牧羊人無聊便拉他一起聊天,聊到天黑牧羊人帶著吃了一天草的羊回了家,而樵夫這才意識到自己什麼都沒有做。

牧民指的就是那些家裡已經給他們安排好乾嘛的大學生,樵夫指的就是什麼準備都沒有的大學生。雖然大家平時都在一起玩,你看著他也沒有學習,但畢業之後別人有著按部就班的工作,而你卻迷茫的不知所措。

曾經我也在和牧民聊天,但我後來意識到了,我家裡沒羊,所以我一邊聊天一邊砍柴,維持著我的大學之道。


夢裡視頻剪輯


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生素質越來越參差不齊,難免岀現混學分、混文憑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

有的是因為剛剛升入大學,經歷了高中的埋頭苦幹,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

有的是因為斦學專業不喜歡,不是自己所報的專業,被調劑到這個專業,所以岀現了混日子的現象。

多年以來,大學管理是“嚴進寬出”,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畢業,加之大學教師授課方式比較傳統,實踐性、針對性不強,不能吸引學生,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學校之外的誘惑很多,物質的慾望,戀愛的誘惑,網絡的空間,佔去大學生很多時間。

但是耐得寂寞好讀書,嚼得菜根苦百事可做,社會越來越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否則,未來有一天走向社會,方知自己虛度了人生,今天怎麼混過去的,未來需要花幾倍的氣力去彌補今天的沉淪。

奉勸今天的大學生要珍惜擁有,不虛度光陰,美好生活自己創造,誰也代替不了你,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有風雨兼程。






臨流濯足


在上大學之前,有很多老師對學生說大學就輕鬆了,很多學生開始幻想著大學要怎麼安排時間學習,但是到了大學後,仍然需要像高中一樣的作息時間上課,而且課程設置也不少,除了課堂,還有課後的刷網課,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賺取”學分。到大學的老師們都會發文件說學分的重要性,沒有修滿學分畢不了業,班上普通同學每次的活動下來僅僅是那0.1、0.2的加,這樣加下去不知道要參加多少那些他們“不得不”參加的活動,這就使得很多大學生都在往學分那邊忙碌著。而且到大二很多同學要開始忙著各種證的考試準備,有的學分還沒修完的更是老火,忙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都在為學分奔波,又在為學業奔波,因為哪一塊都不能少了。而且還有一說是“學分越多,享受的學校待遇政策在某些方面相比班上其他人而言會有優惠”,試想一下,當班上有一些人學分修得超出了很多,對其他人來說如果他們不再多修學分,可能會因為學分這一塊而落後了,這就容易使得那些弱一點的人更加擔心了,壓力更大了,想盡辦法要去修學分,逃課也要去,請假也要去,就為了不讓自己突然之間成為最後的人。而且,現在有的學校裡的形式作風嚴重,就比如是學分,要做某項活動,大多都是拍個照片,傳上去的,只為了那點學分。到最後的畢業,班上後百分之五或者百分之十的人拿不到畢業證。所以學生到大學,都成了混學分的人群。這是本人親眼所見。

可能並不是所有高校都這樣,但是本人瞭解過一些這樣的高校的情況。


木木的性


大學學分是用於計算學生學習量的一種計量單位,按學期計算,每門課程及實踐環節的具體學分數以專業教學計劃的規定為準。部分學校也有按學分收費的制度。

(1)以學分代替學年。以彈性的教學計劃和學制代替剛性的教學計劃和學制,需要教學計劃有較大的時間彈性和選課彈性。以選課代替排課,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安排個人的修學計劃,甚至隨時改變專業。

(2)能夠增強了教師的競爭意識,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這是和自主選課制度相對而言,學校可以把選課的人數作為評價老師教學的標準,從而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3)能夠真正的實現“選我所愛,愛我所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有利於因材施教,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潛能。

所以能混到學份也是你的本事!


Wrench


現實社會中,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會產生積極的和落後的,過去講叫左中右。就是說有積極努力的人,也有老丈人死了哭爹,隨大流的,當然也有甘願墮落,不求上進的。

現在國內的大學,可謂規模宏大,樓宇軒昂,幾個校區,師生幾萬人是很普遍的現象,乃至十多萬人也不在少數。

就題主所關注的“有些大學生混學分"的問題,可以說能把學分混到手的大學生還是不錯的。而確實還有不少學生連學分也混不滿,這在大學被稱之為“掛科”。產生這種本不該出現的問題,儘管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勿用否認的是還是少數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或者說目的不明確。同一個年級,並且學相同專業,仍然有一個宿舍六朵金花競相綻放,同時考上研究生,這就是互相影響的結果。同時也驗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千古名言。

出現大學生混學分的現象,有人將其歸為大學擴招所造成的,本博並不認同。就是在統招統分的年代,也有不能按時畢業的學生,甚至還有被校方勸退的,那又該如何解釋?

現在的大學管理與高中階段出現嚴重的脫節。學生在高中階段,可以說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根本就沒有多少可供個人支配的時間。而大學講究的是全憑學生自律,也就是自己約束自己。這對個人有定力、有理想,學習目的明確的學生而言是管用的。而對於缺乏自覺性的學生,或者說個人管不住自己的學生就會產生混學分的想法。

糾正這種現象,教育部已經下文,從制度上入手,不準大學老師們隨便放水。學生靠混學分的日子以後越來越艱難了。只有採取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努力方向發展前進,才能真正成為合格的有用之才。(2020/03/03)


吉祥如意


就拿選修課來說,選的的時候正常情況是以興趣選擇,但是每一公共選課都是規定人數,這時就會很多人同時進入官網照成服務器卡頓同部分學們進不了網站選課。感興趣的課被其他同學選完了,就有了混學分的大學生這個事情,所以很多事情不是學生的錯,混學分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種。這種大學生能混出學分都是比較爭氣了,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