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很多时候,人力量的大小不在于躯体强弱,而是在于内心的强大。

王阳明心学,就是一盆盛开的鲜花,他会让我们的心灵永葆纯洁,以至一点污秽都立即察觉。它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生命和心灵的潜能,使自身的精气神与道一体化,与真善美相契合。

壹·认识内心的巨大力量

于丹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无穷大的,它所包含的力量也是无限的。我们永远也想象不到我们的内心所能承载的重量、达到的境界是在哪里。”

的确,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无限宽广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善”,有人认为是“恶”。但是,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却不是这样单纯地来看待人的内心本质,他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充满力量的,这种力量能够改变单纯的善和恶,让人达到一个奇妙的境界。

陆原静曾经给王阳明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惘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

王阳明回答说:“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

在这里,其实就是讲了陆原静体验过的一种心境:一个人喜怒忧惧的感受发生了,虽然他的情绪波动到极点,但是只要那个人心中的良知觉醒了,种种不良情绪就能立即涣然消失,有的在萌生恶意之前就被遏制,有的在发生的过程中受到制止,有的在过后才及时悔改。

王阳明也对他的这种认识持肯定态度。他觉得一个人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发出来时的那种不偏不倚、寂然不动中的“中”的境界,而又有各种情绪表现出来都能合于节度,无论什么事都应对得体的“和”的状态。

王阳明关于内心力量的言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内心越来越浮躁、不安,人人都被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困扰,甚至还有损害他人和自己的偏激行为,究根结底,就是因为人们的内心力量不够强大,面对一点儿事情就能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影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答案。内心世界充满力量的人能够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气不馁,面对人生的高潮和低谷都能够以一颗平常之心淡然处之。

所以,我们要像王阳明一样,经常反省自己,勤于修养我们的身心,培养我们的意志,壮大我们的内心力量,这样才会使我们的人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方才获得一方宁静、幸福的天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贰·心主宰你的生命活动

心是什么?王阳明说:“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他的意思是说心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从生理的角度看,心是思想的主宰,人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心的指挥。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心”左右一切。

做好事来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内心。心中所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正如王阳明所说:“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意思是说,人的心体上不能存留一丝杂念,就像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一点沙子没有多少,却使人满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这一念头不仅仅是指那些恶的私念,就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王阳明以此劝诫人们时时保持自己的良知,不让它被物欲所沾染。

叁·保持童心,你的世界才真实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具体说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人们后人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蛰作出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那么,在现实中,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

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以一颗纯真的初心,好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人们渐渐长大,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世俗的尘埃。人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见闻和理性道理一旦进入人的心灵,童心也就遗失了。久而久之,听到、看到的道理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就不复存在。

童心一旦失去,说出的话便是言不由衷;处理事情,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的文章,也无法明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

那么,人为什么要保持童心呢?

保持童心也就是保持真实。

当你用虚假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你的也只能是虚假。

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就无不虚假,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他肯定信以为真;跟假人谈假文章,他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妙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伪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肆·不被身处的环境所束缚

生活,有时绚丽得美不胜收;有时却又残酷得让人不寒而栗。当面对顺境,喜不自持,而面对逆境,却又悲观苦恼。正所谓境由心造,当心得到净化,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能不为所动,从容面对。

生活充满了种种偶然与不测,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因此受到影响,使得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忐忑不安之中。而要沉着冷静地去面对,则需如王阳明所说的“涤荡内心”。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静心不动,静心即净心。

平常人想要净心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理性去控制,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这个时候心已经动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随境转”这个时候心已经转了。

王阳明说,有意去找寻宁静,这个时候已经不宁静了。

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动了。心不动了,人就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从而净化自身。

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呢?主要是因为真心被掩盖了。

就像一面镜子,布满灰尘,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没有显现出来,妄心就会影响人心,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

现代人的状况大多相反,遇到顺境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就带来许多痛苦。其实,我们遇到的任何外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就不会被六尘所诱惑,也不会被六识所蒙蔽。

实际上,顺境跟逆境不过是一体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失意忘形,都是不对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就得不到解脱。要想真正解脱,并不是去崇拜偶像,也不是迷信权威,而是要心无所住,心不为动。这样,面对任何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外面再美的景致,也无法使我们的心得到真正的休息,反而白白浪费掉精力。王阳明启示我们,把浑浊动荡的心澄清,不要刻意去欢喜、悲伤。

就好似看一池生长于污泥中的荷花,池边的观赏者有人欢喜有人忧,可是一池的荷花却在那里,不动,不痴,也不染,荷花只是荷花。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