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武則天整垮長孫無忌並逼他自殺,李治為何不救長孫無忌?

陳建德88888888


武則天那時還沒有能力和長孫無忌較量,真正出手的不是她而是李治。

長孫無忌(594~659年),河南洛陽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高氏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長孫皇后同母兄。自幼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長大,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

617年,在高祖李淵渡河時便投到麾下,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籤,追隨秦王李世民東征西討,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等一起成為天策府的重要成員,是李世民的心腹謀臣。

626年,堅決支持房玄齡提出的,先發制人誅殺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動議,策劃並參與“玄武門之變”,為李世民繼位立下汗馬功勞。既是勳臣,又是國戚,不僅深受太宗禮遇,而且君臣之間無猜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一。

643年,又以堅定的態度支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並被任命為太子太師。649年,太宗李世民病逝時,遺命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21歲的太子李治悲痛萬分,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大哭。

既是元舅,又是先帝託付的輔政大臣,還有擁立之恩,權勢不衰的長孫無忌起碼應該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在權力面前,既有“皇家無父子”之說,更何況甥舅?

654年,李治想廢黜王皇后立昭儀武則天為後。先是帶著武則天去長孫無忌家宴飲,又是賜重金,又是任命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為朝散大夫,席中不斷暗示皇后無子,可長孫無忌偏偏裝著不懂,顧左右而言他。後來面對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多次請求和禮部尚書許敬宗的勸說,長孫無忌仍是拒絕。

這一次矛盾表面上是後位之爭,其實是士族官僚勢力與庶族官僚勢力此消彼長帶來的矛盾之爭,是李治能否打破士族勢力的束縛,直接掌握政權之戰。

無論是擁立之恩,還是借長孫無忌之手通過房遺愛案除掉曾經爭位的吳王恪,君臣之間感激多了真不一定是好事。

655年,李治果斷的“廢王立武”,不久,命許敬宗審查有人密告的長孫無忌謀反案。

李治初繼位時有人誣告長孫無忌要謀反,被李治下令處斬。經過不到十年,就以此罪名治罪長孫無忌,削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其子被罷官除名,流徙嶺南。同年(659年)7月,李治又讓許敬宗等複查此案,派出之人到黔州後即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後來,關隴集團的元老派勢力繼續被清除,從此以後,高宗李治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只是他想不到的是,最大的受益人並非自己,而是被自己一手扶上後位的武則天。


文史今安在


李治對長孫無忌的意見一點不比武則天小,他雖然藉著長孫的支持榮登皇位,但這並不代表他會感激——或者說喜歡這個舅舅。這裡面有個邏輯問題。

長孫無忌扶持李治也是覺得他易於掌控,對此李治不會無感。李治即位後,長孫無忌——以及褚遂良一直以託孤大臣的身份、態度強硬地把持朝政也讓他感覺不爽,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武則天的入宮讓局勢發生了變化,她在成為李治得力助手的同時籠絡了一個圍著她轉的小集團,她想取代王皇后的野心也成為李治制衡長孫無忌的抓手——李治著迷於武則天之“媚”,卻並不排除他想利用她的能力和智商扳倒長孫無忌的可能。

對此長孫無忌當然反對,太宗時期的政策延續以及維持既有現狀是他的權力基礎,重新立後——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人事變化無異於重新洗牌。李治多次與舅舅溝通——甚至送禮無果,打臉之後內心也是五味雜陳,最後硬著頭皮力挺實則已經亮明瞭與舅舅決裂的態度。所以當武則天指使許敬宗誣陷長孫無忌謀反時,他才有著弔詭的表現:故作驚訝卻不問案情,旋即做出了撤職和流放的決定。這也就不難理解後來長孫無忌被逼自殺時他為什麼無動於衷了。


路衛兵


因為長孫無忌這個時候的矛盾已經和高宗李治非常深了,當然,如此深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幾個事件,讓李治和長孫無忌的矛盾走到了幾乎不可收拾的地步。


永徽四年房遺愛謀反事件(大清洗):

本來是高陽公主(房遺愛的媳婦,給房遺愛戴了無數頂綠帽子),為了和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爭奪家產,誣告房遺直非禮自己,高宗大怒,命人徹查,長孫無忌主動接過了這差事(放現在充其量就是普通性侵案,結果全國第二號人物親自出手)。

通過這件事,房遺愛慾意謀反擁有李元景(高宗叔叔)為帝的事情被查出來,除了房遺愛還有高陽公主、柴令武、薛萬徹等人,一同參與謀反,這些基本上證據確鑿,但是除了這幾人之外,吳王李恪(高宗兄弟)、江夏郡王李道宗、宰相宇文節、安國公執失思力、房遺愛的大哥三弟四弟,居然也被牽連其中。

長孫無忌審理完這事後,最後的定性是: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柴令武媳婦),全部被殺。

當時高宗替李恪和李元景求情,希望能饒李恪和李元景一命,但是滿朝宰職沒一個應聲答應的。

李恪是因為當年太宗皇帝想把李恪立為太子,長孫無忌不同意,因為李恪不是自己的外甥,所以和李恪關係相當不好,政敵。

宇文節和房遺愛關係好,政敵。

李道宗,僅僅就是因為和長孫無忌關係不太好,但是並沒有什麼太過節,也被列為清洗對象。

最冤的是執失思力,壓根史書上就沒記載到底和長孫無忌有什麼仇怨,估計最多也就是關係並不太好。

至於房遺愛的大哥三弟四弟,吃了老爹的虧,老爹房玄齡在世時就是長孫無忌的競爭對手,這三人也就是潛在政敵,也得清除。

就這樣最後這些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反正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政敵全被清除,長孫無忌集團一家獨大。最讓皇帝不安的事是什麼,就是有大臣政治集團一家獨大,況且這大臣還是自己舅舅,且相當不給自己面子。


永徽五年六年廢立皇后事件:

高宗李治一直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這事也不是能他一個人說了算的,而是要徵求幾個輔佐大臣的意見,最先徵求的肯定就是帝國二號人物長孫無忌的意見。

永徽五年,李治帶了十幾車的珠寶和武則天一起找長孫無忌吃飯,席間李治透露出了這個想法,想旁敲側擊的問問長孫無忌的意思,結果長孫無忌壓根就不搭理這,總是變著法子繞開這話題。

皇帝很鬱悶,武則天最鬱悶。武則天母親楊氏更鬱悶:老太太幾次到長孫無忌家裡請求,壓根長孫無忌就不搭理她。

到了永徽六年,高宗又想廢皇后,問四個輔佐大臣的意見:李世勣稱病沒去,于志寧去了不敢吭聲,褚遂良反對最為激烈,長孫無忌也沒說話,但是態度比較支持褚遂良。

最後武則天還是被立為皇后,但是從此之後,武則天怎麼看長孫無忌怎麼不順眼,長孫無忌和高宗的矛盾,也明顯的加深。


房遺愛謀反案和廢立皇后事件,是導致高宗皇帝和長孫無忌走向矛盾深淵的最直接的兩個事情,前者徹底形成了長孫無忌一家獨大的政治集團,後者讓矛盾更一步加深:不管怎麼樣,這個天下還是姓李的,可不是你姓長孫的。

雖然長孫無忌當年對李治有擁立之功,但是但凡是個當皇帝的,肯定都受不了這種一家獨大且經常不給皇帝面子的人。


還有兩個事,其實也可以作為參考:

高宗皇帝某一次和長孫無忌談話,問長孫無忌,為什麼我廣開言路,上書的也很多,但是沒一個人能說到正地方的,都是廢話。

長孫無忌回答說是因為今天天下太平,朝政清明,一切都非常完美,所以沒人能提出合理化建議也正常。

要知道,這個時候朝政,基本上是長孫無忌把持,李治也清楚這一點,你說朝政完美,半點沒我的事,都是誇你自己。

隨後高宗又說好像有不尊法律,憑關係辦事的。長孫無忌這個時候居然用揶揄的口吻給皇上說這事也正常,皇上您有時候還這樣,何況大臣們。

換你當皇帝,有個臣子這麼揶揄你,會作何感想?


另外一件事高宗皇帝二十五歲的時候,愣是被長孫無忌等大臣逼著立了太子!


所以當長孫無忌最後被武則天搞倒,被誣造遭遭流放的時候,高宗表面痛哭流涕不忍心給自己舅舅加罪,最後還是流放了自己舅舅,甚至都沒給長孫無忌與自己對質的機會。


其實長孫無忌能活到60多歲,也要感謝李世民,放明太祖朱元璋時候,估計早被朱元璋幹掉了。


雙俠李侃史


武則天讓許敬宗讒陷長孫無忌想謀反,唐高宗李治未經調查,便貶謫了長孫無忌。後來,武則天再讓許敬宗讒陷長孫無忌,逼迫貶謫在外的長孫無忌自殺。長孫無忌自殺後,李治也沒有再管這件事。

(長孫無忌劇照)

李治的這種表現,是很讓人疑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無論如何,李治都不該這麼對待親舅舅。二是長孫無忌為李治的爹唐太宗當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有唐太宗的皇位,就沒有李治的皇位。三是長孫無忌在唐太宗時期不居功自傲,多次推辭了唐太宗的賞賜,顯得謹小慎微。四是李治之所以能夠當皇帝,都是長孫無忌在唐太宗面前極力推薦的結果。為此,長孫無忌還不惜誣陷另一個競爭對手吳王李恪。

就看看這四點,就可知長孫無忌對李治有多大的恩惠,李治為什麼還要殺他呢?

有人說,是因為武則天太強勢,逼迫李治,李治沒有辦法。

這個說法顯然是不對的。誠然,武則天確實痛恨長孫無忌。因為李治想廢黜王皇后,改武則天為皇后的時候,長孫無忌多方阻擾。武則天一方面要報復,另一方面想要把權力做大,就必須翻過長孫無忌這座大山。所以,搞死長孫無忌,這在武則天是一個迫切的願望。

但是,武則天是個聰明人,也是一個政治家。她知道,如果直接在李治面前說長孫無忌的壞話,李治不一定打擊長孫無忌。所以她才找許敬宗在李治面前讒陷長孫無忌。可見,李治打擊長孫無忌,是沒怎麼受到武則天影響的,基本上都是他一個人的行為。

(李治劇照)

那麼,為什麼李治要那麼對待長孫無忌呢?

一、李治是個情感冷漠的人。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歷史學家也很少評價這一點。但我覺得這一點,在李治的身上是體現得很明顯的。別的不說,只說他在對待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問題上。這兩個女人,曾經是被李治深為寵幸的。但是,為了武則天,不惜把他們貶入冷宮。連他們住在哪裡都沒去看過。後來偶爾看見了她們住在四面不透風的密閉房子裡,心中不容,答應改善他們的住宿條件。但隨即武則天把她們搞成“人彘”,丟進酒罈子裡殺死。這麼大的事情,事後也沒聽到李治說過什麼。可見他的情感實在是很冷漠。

還有他的那麼多兒子,包括他與武則天生的前面兩個兒子,都被武則天搞死了,他也無動於衷。畢竟是自己兒子啊,怎麼就那麼忍心把他們處死呢?

李治連老婆孩子都那麼冷漠,對親舅舅冷漠,也是可想而知的。

(武則天劇照)

二、李治忌憚長孫無忌的權力。

長孫無忌在唐太宗的時候,是一個不居功不自傲,謹小慎微的人。唐太宗要封他為司空,他拒絕,認為外戚不應該擔任“三公”。唐太宗準備對功臣實行分封,包括對他實行分封,他反對,認為這種分封制度已經過時,分封有害無益,到時候會出麻煩。當他年紀大一點的時候,他又堅決要求辭去“三師”的職位。

不過,在李治當皇帝的時候,長孫無忌就沒那麼謹慎了。他並沒有辭官不做,並沒有拒絕封賞等等。他之所以這樣做,我認為主要是他對李治不放心。尤其是皇后又是由武則天來擔任,武則天的權力慾望很強,他怕江山會落入武氏之手,所以凡事都要插手。至於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同時,長孫無忌這時候又有些排斥異己,包括冤枉害死李恪等。這就讓李治看出長孫無忌心狠手辣的一面。李治擔心自己受到威脅,所以就順水推舟打擊長孫無忌。

三、李治急於擺脫老人政治。

李治當了皇帝后,朝中都是李世民留下的舊臣。武則天反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是挾私報復。李治也急於擺脫這些指手畫腳的老人。在這一點上,李治和武則天一拍即合。因此,也許他清楚武則天是報復,但依然毫不客氣地打擊長孫無忌,致長孫無忌自殺。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武則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才人,在李世民死後,被李治也就是唐高宗給寵幸了。李治想把武則天給立為皇后,但是,這時候李治面對的問題是,立皇后是一件大事,即使他貴為皇帝,這件事說了也能算。

立武則天為後,必須要經過顧命大臣的同意,而此刻朝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功臣兼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

李治明白若是想把武則天立為皇后的話,就必須要得到長孫無忌的認可。

可是,長孫無忌是一個耿直又堅持原則的人,他覺得武則天不配當李治的皇后,不配做大唐帝國子民的國母。

畢竟武則天這個人是有汙點的,他本是李治的小媽,現在竟然成了李治的老婆,李治還非要把她給封為皇后,這樣要是傳給後人知道的話,後人不把他們笑話死呀。

還有就是,李治本來就有一個王皇后,王皇后是出自名門望族的琅琊王氏,和李治這個皇帝般配的很,再說了人家又沒有犯任何錯,是你說一句話,想廢就廢得了的嗎?

長孫無忌表明態度,堅決不支持武則天當皇后。

李治很生氣,他氣長孫無忌不給自己面子,更氣自己不爭氣,雖說自己當了大唐帝國的皇帝,但是,自己說話竟然還特麼不算數。

李治一這樣想,問題就大了。本來立皇后是一個家事,經過長孫無忌的不同意,就衍生為了政治事件。李治覺得長孫無忌在處處給他作對。

這時候李治覺得自己的皇權,受到了極大的約束,他想要把宰相手裡的權力也給奪過來,畢竟當皇帝,就是要為所欲為,就是要自己說了算,不受制於人。

再加上武則天在旁邊的煽風點火,這就是更加助長了李治奪權的想法。自己家的江山,自己說了算,他長孫無忌是個什麼東西,他不讓我換皇后,我就不換皇后了嗎?

最後,李治是在所有重臣反對他的情況下,把武則天給立為了皇后的。

武則天當然恨長孫無忌了,而且是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喝了他的血。

但是,武則天也知道長孫無忌的影響力,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武則天先是把那些反對自己當皇后,且勢力比較小的人,給整治了,該罷官的罷官,該流放的流放。

等那些人都處理完,最後,就剩下一個長孫無忌了。

這時候長孫無忌,無論是對於武則天,還是對於李治來說,都是沒什麼用的了。難道留著他這個槓精,抬槓不成。

也就是在這時候,長孫無忌被牽連到一個謀反的案件中去了,按照當時的處置是要滅族的。這下長孫無忌是必死無疑了。

但是,唐高宗李治念在長孫無忌是自己的舅舅的份上,就特赦讓長孫無忌死的體面一點,沒把他拉到大街上行刑,而是讓他自己自殺的。

武則天和唐高宗除去長孫無忌,就等同於除去不同意他們意見的政治力量了。

長孫無忌一死,剩下的人全部都順了唐高宗李治,可以說,直到這時候,他才是真真正正的手握大權的大唐的皇帝。

所以,當武則天要殺長孫無忌的時候,李治不但不會阻止,而且他還是幕後的主持人,殺長孫無忌是武則天的意思,同時也是李治的意思,只不過武則天來的是明的,李治來的是暗的,僅此而已。


史學達人


先有唐太宗要立李治為太子,才有長孫無忌遵從領導意圖擁戴李治。他沒有反對這事的理由,總不能當場大哭磕頭說萬萬不可立我外甥吧。

資治通鑑說得好像李治不是太子時就得到長孫無忌支持了,誤。後來當事人之一也是長孫無忌的隊友褚遂良自己也說過,他褚遂良才是首倡之功。

李治登基初年,有人舉報長孫無忌謀反,他問都不問就把告發者殺了。褚遂良買房被御史韋思謙彈劾,貶了,很快又召回復職,韋思謙被踢飛。


但後來,長孫無忌又被控謀反,李治的表現卻大不一樣了。他哭訴:以前我妹妹高陽公主造反,現在我舅舅又步其後塵,我不能讓世人說我薄待了舅舅啊云云。

但是機智的人早就明白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了,比如許敬宗。

真想救舅舅,應該給他脫罪才是,比如仔細調查,至少給他機會自我辯白。

這時候不是武后要讓舅舅死,是李治要讓舅舅死。武后以小媽身份上位,地位不穩,就算穩了的時候,建言十二事不能自己推行,對反對自己的郝處俊和自己看不爽的王方翼等都無能為力,連殺個賀蘭敏之還要黑自己親媽,哪來這等力量?

至於原因,輔政大臣不知進退向來都是取禍之道。

許敬宗一出手,長孫無忌自殺,全劇終。

高陽公主事件雖然貌似長孫無忌主導,高宗為親戚們求情而不得,但《冊府元龜》明文記載,高宗對希望咬出吳王換免死的妹夫房遺愛說:

你現在告發吳王,不嫌晚了嗎!

殺完這群親戚沒多久,這個不久前還以天子之尊為他們求情的唐高宗就拿他們被沒收的家產給娛樂活動射禮當彩頭了。

當初唐太宗臨死要李治保全胞兄李泰,李治應了,要他保全長孫無忌,李治沒應,唐太宗也無奈何了,管不了自己身後。

《舊唐書》最後史臣莫名其妙感慨長孫無忌一句“族滅何辜”,事實上長孫無忌案雖然牽連他一些子侄,卻和滅族挨不上。沒多久,其嫡孫長孫延回京做官襲爵。如果武則天一手遮天到了罔顧高宗的地步,她能容許這事發生嗎?


代牧益州閻文平


長孫無忌的貶亡,與廢王立武息息相關,更是後續重要一著,幕後推手是李治不是武則天。很多人以為廢王立武是李治過於寵愛武則天的表現,其實大謬,這是皇權與相權的一次交鋒,最終李治代表的皇權勝出。但世事難料,奪權後李治生病中風,失去執政能力,才有後來的武周代唐。


唐朝以三省六部制削弱分散相權,但在唐初卻有一人的權力已與西漢丞相無二,論打仗他不如李靖李勣,論治國不如房玄齡杜如晦,論直言敢諫不如魏徵王珪,他就是長孫皇后的兄長唐太宗的大舅子,李治的孃舅長孫無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李世民在世時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無忌力也”,是凌煙閣第一功臣。李治能繼位,關鍵在於這位孃舅的傾力相助,高宗即位後,封他為太尉,同中書門下為宰相。

背後有關隴世家的長孫無忌,個人聲望在李治繼位初期已如日中天。永徽四年即653年利用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案,幾乎將所有的政敵與潛在對手消滅,基本上完成了對朝政的壟斷,徹底架空了外甥唐高宗。至此長孫無忌得意忘形,曾在宴席上問賓客,“我與隋越國公楊素相比如何”?楊素勢壓公卿,其子楊玄感率先反隋。聽賓客們的回答後,長孫無忌說“我自己覺我比不上當年的越國公楊素主要有一點,楊素位極人臣的時候年齡已經很大了,而我位極人臣的時候還很年輕”。滿滿的自負和驕狂溢於言表。


沒有一個皇帝願意被架空,親孃舅也不行。或許深思熟慮,或許臨時起意,李治要廢了關隴貴族在後宮的代言人王皇后,立武氏武則天。但這事繞不過長孫無忌,便大肆賄賂他,“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以悅其意”。“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武則天武氏也沒閒著,讓母親楊氏“自詣無忌宅,屢加祈請”,又派禮部尚書許敬宗請託,結果收了禮的長孫無忌卻“厲色折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下把李治武則天得罪透了,在李勣支持下,武則天封后,但事情沒完,“皇后以無忌先受重賞而不助己,心甚銜之”,武則天忌恨,唐高宗權柄依然失落,更急切,659年,武則天的忠臣中書令許敬宗揣摩上意,讓人奏稱“監察御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此論一出朝野譁然。可是對於這樁大案,唐高宗表示震驚,還假惺惺滴下眼淚,卻沒有徹查,也沒有找來長孫無忌當面對質,就把親孃舅發配到了黔州。流放後,唐高宗又讓支持廢后的李勣和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於是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逼死長孫無忌。


南方鵬


真正殺死李治親舅舅的不是武則天,而就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李治。武則天不過是執行者和白手套而已。

隋唐的建國基礎是關隴集團。而關隴集團脫胎於宇文泰的八柱國。八柱國裡出來了三個王朝的皇帝。就包括隋唐。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是隋煬帝打壓關隴集團太狠太急太重。引發關隴集團集體造反抗。重新推舉關隴集團之一的李淵做新朝皇帝。但意料不到的是,李唐王朝一建立,照樣打壓關隴集團。而且打壓的更絕更狠,只不過是做的比較‘’文明‘’和隱晦而已。可以說,歷經李唐兩代帝王的打壓,關隴集團基本上已經是大大削弱了他實力和影響力。所以在李世民晚年基本上已經停止了對關隴集團的打壓。而且有意無意地恢復關係,讓太子李治娶關隴集團的王家做太子妃,讓關隴集團的代表長孫無忌當宰相。



但讓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以及關隴集團意料不到的是,這個看起來文弱被關隴集團扶持起來皇帝會比他爹還狠。李世民只是要關隴集團的實力和利益。李治卻是連命都要。李世民地下有知,不知該做何感想。其實李治這個人能力很強,一點都弱。只是老爹和媳婦太耀眼。真正唐朝最強大的時候就是李治時期。


李治以皇后無後,害死公主為由而廢后。實際上就是要徹底剷除關隴集團的影響。而皇后必須是關隴集團所出,這是關隴集團最後的底線和利益所在。因此上雙方根本無法達成妥協。只能說是致死方休。

天家無情,如今想來,長孫無忌說李治仁孝是多麼可笑。而皇家父子相殘比比皆是,何況還是舅舅。李治他爹李世民得位就不正。當長孫無忌妨礙了皇權利益,就必須的死。即便是長孫無忌扶自己上位的親舅舅。長孫無忌殺李鉻是為了皇權。李治殺長孫無忌也是一樣。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妥協。長孫無忌個人權力過大,也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中國古代君臣關係的一個真實寫照。長孫無忌之死其實是唐高宗的意思。

先不說長孫無忌的功績,但說他的地位,在唐朝是除了皇上之外官位最高的,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位開國功臣中他排第一。論資歷,他李淵剛起義是就和李世民交好,並是李世民的的左膀右臂。在唐朝建立之後,李淵身體年邁,李唐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儲位之爭。




大唐的建立,秦王李世民樹立了不世功勳。他不管是在朝堂上還是在軍隊中都有著無人能企及的威望,這也使得李世民有了爭儲之心。而太子李建成也早已心生嫉妒,與李元吉謀劃政變。這時,李世民也沒閒著,幫李世民謀劃的正是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後來,太宗病危,還將長孫無忌拜為託孤大臣。主少臣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他自然有更多權力“管”皇帝,尤其是在高宗娶武則天這件事情上。


對於武則天做皇后,長孫無忌是向來不承認的,曾經也多次勸柬皇帝未果,還招致皇帝的厭煩。這也是後來他被誣陷,高宗也沒有幫他的原因。


之後,武則天授意許敬宗以朋黨之罪誣陷長孫無忌,最終逼其自刎而死。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中國古代皇帝掌有一切臣民的生殺大權。管你是不是功臣,不管你以前做了什麼,得罪了我,你就得死。說是武則天殺了長孫無忌,倒不如說是唐高宗殺了他。

長孫無忌之死也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貴族一直都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力量,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中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代表的關隴集團最後被武則天毀滅,導致其後的唐朝將領大都是外邦之人。安史之亂前期,將領中的外族和漢族人比例都可持平。關隴集團的毀滅也代表著,科舉士子的崛起,唐朝的牛李黨爭就是沒落門閥貴族和新興科舉士子的戰爭。由此可見,歷史事件之間也是有關聯的。


小趙話古今


長孫無忌,唐太宗李世民正宮皇后長孫氏的親哥哥,唐高宗李治的親舅舅。李世民曾經在臨終時說:“朕有天下,無忌力也。”長孫無忌不僅對唐朝有功,更是扶持晉王李治成為儲君,成為皇帝的關鍵人物。然而到了高宗登基後的第十個年頭,長孫無忌卻因“謀反”而被削爵流放,最終被逼自盡。

表面上,長孫無忌的下場是因為武則天,然而並非如此。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長孫無忌是三朝元老,又是太宗的大舅子,高宗的親舅舅,是皇親國戚,地位是非常難以撼動的;

第二,武則天是後來才因為高宗生病而代為管理朝政,當時的朝政大權仍舊在高宗手中,想要除掉長孫無忌,不是武則天能夠做到的;

高宗李治,雖然是長孫皇后的親兒子,是太宗嫡出,但是其真實才幹並沒有那麼出色,當初能夠成為皇帝同時在唐初,門閥雄厚勢力縱橫的朝政中站穩,也多虧了長孫無忌,高宗為何要除掉親舅舅呢?說到底,還是因為長孫無忌讓高宗沒面子,而且妨礙到了皇權。

高宗時代最大的風波之一,莫過於皇后的廢立。因為武則天的原因,高宗廢掉王皇后,欲立武則天,但是武則天作為太宗的後宮,又在佛寺出家,同時出身寒微,受到了長孫無忌等朝廷老臣的集體反對。

《舊唐書》記載: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帝乃秘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以悅其意。

高宗不僅給長孫無忌送錢,還各種加官進爵,各種討好,然而在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問題上,長孫無忌就是不鬆口,始終都不同意,這讓高宗就非常尷尬了——一來,高宗低聲下氣反而沒有用,結果被人嘲笑;二來,皇帝竟然連自己的正室都無法做主卻被大臣擺佈,高宗心中的怒火越來越重。

所以對高宗來說,這個舅舅是不得不除掉的,而且不僅僅是長孫無忌,連同長孫氏一起的所有舊貴族門閥勢力全都要連根拔起,這也是為何武則天與大量寒門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