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皇帝为什么传位给雍正?

历史追溯者


说到康熙晚年的储位争夺战,先是有早些年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再有后来各种通俗说史,一直都是坊间热点话题。

至于说康熙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雍正作为接班人,这不能单纯从康熙角度来看,立储是个双向的过程。如果没有雍正的积极而有分寸的争取,也不会有康熙的抉择。打个比方,你在单位能不能获得提拔,主动权在上司,但是你如果不去争取,也不会轮到你。

在康熙诸子中,四阿哥胤禛一开始并不显山露水,相反予人一副修仙求佛的超然模样。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常理,这帝位原本就与他无缘。最有可能的是赫舍里皇后所生的胤礽,他老早就被立为太子。

储君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储君是皇帝心仪的继承人,另一方面储君又是皇帝的威胁。胤礽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卷入了朝廷的党争,结果落得个两次被废的下场。

胤礽出局之后,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呼声渐高。胤禩在朝廷内外有不错的群众基础,但就是太有人望,分寸又过了,也引起他那多疑父亲的警惕。结果也是出局,当然胤禩那个“辛者库贱妇”的母亲,也为他减分了。

胤禩出局了,十四阿哥胤禵成夺冠大热门。孟森先生也说过:“圣祖末年,诸王大臣所默喻上意,知为将来神器之所归者,乃十四阿哥胤禵。”

这恰恰是最危险的!诸王大臣自作聪明,以为康熙要传位十四阿哥了。老皇帝在世,能让大臣猜出这种心思吗?人望越高,胤禵离皇位也就越来越远。

下面谈谈为什么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能胜出,成为最大赢家。

雍正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他能装,这不是装逼的装,而是要装淡泊,装孝顺,也就是兵法上的示弱。另一方面,暗地里又要悄悄积累自己的势力。

胤禛手下有个谋臣叫戴铎曾经给他设计过一个精妙的夺嫡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让他要装!

戴铎先是分析了康熙的性格,“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康熙不是一般帝王,所以“处英明之父子难”,当他儿子很难,既不能太出色,又不能太蠢。不能让他怀疑你不轨,又不能让他觉得你不上进而放弃你。

戴铎给胤禛献上了一个方案:“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让老爹觉得你是个孝顺又有大局观的皇子!

不管是夺嫡,还是做生意,信息极为重要,尤其是要掌握皇帝的信息。所以戴铎建议,“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这一招当年唐朝隐太子李建成用过,只不过他遇到了敢于铤而走险的李世民,所以才输得那么惨。

除了装和收消息,戴铎还建议胤禛千万别贪财,“不贪子女玉帛,天下可反掌而定|”。

在实践中,胤禛做的其实比戴铎建议的还要好。在父亲、朝臣和一众兄弟的视野里,胤禛是个老实人,而且很有情谊,对于朝廷的政治斗争似乎毫不在意,完全超然其外。

昭梿的《啸亭杂录》中记载:“理密亲王(即胤礽)时为储位,上(胤禛)事之最敬,而王先受宵小言,待上甚薄。及王被罪,圣祖将王缚置空庐,不许人渴见。上亲持汤羹以进,守者遏之,上日:'吾惟知尽昆弟之情,不知顾己之利害也。'圣祖闻而善之。”

胤禛最终能胜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能以一副仁孝面目出现,而把政治斗争的那些阴谋全放在桌面下面做。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之后,他自己也不无得意的说:

朕蒙皇考慈爱教育,四十余年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


朱言文史


历朝历代为了那把金龙椅、那坨玉印把,都是抢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甚至断子绝孙。而最惊险的莫过于康熙的九个儿子,拉帮结党,明枪冷箭,即便是一奶同胞的亲哥俩,也弄得你死我活,故而给历史留下了一个精彩的典故——“九子夺嫡”。

康熙的这九个儿子,确实个个都超牛,虽然结成了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也是更显身手,精彩纷呈。

康熙帝

史说皇长子胤禔长相极为俊美,在诸皇子中较聪明能干的。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可惜,他的生母只是一个年纪较大的庶妃,远不及皇二子胤礽的生母皇后受康熙宠爱,故而他有野心。康煕曾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皇二子胤礽是赫舍里氏皇后给康熙生的嫡出长子(也是次子,但因胞兄幼殇而得福),刚满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但因做久了储君,操之过急,而被二度废立,最终被弃。

皇三子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遗憾的是,其表面无心追逐储位,但水下激流涌动,他的十六弟庄恪亲王胤禄说:“胤祉乖张不孝,暱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与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党附。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胤祉衔恨怨怼。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胤禩

皇八子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其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在朝野有“八贤王”之誉。胤禩在康熙朝众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终是诸皇子内最好的一位,称赞他“朴实”、“极正气”。裕亲王福全曾向弟弟康熙举荐:“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平心而论,雍正和胤禩都够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胤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证明。雍正即位以后,曾多次说过:‘胤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材,朕甚爱惜之’;‘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而最后康熙最后选择了皇四子胤禛,使之成为了后来的雍正帝。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帝的信赖。其实,他一直以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康熙后期吏治松弛、贪腐普遍、战事不断、国帑空虚的庸政格局,也唯有胤禛的制度治理方可改变。

雍正上位,完全是以制度取胜。可以说,没有他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深度改革,我们今天也未必能知道史上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实则康雍乾盛世。雍正在位时间不长,但“雍正一朝,无人敢贪”,虽然有各种传说,称其死于吕四娘的剑下,或死在春药作用,而实质是累死在勤于政事上。康熙帝传位于胤禛,应该是早有准备,他认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以礼观书


一、雍正适合做帝王,雍正雄才大略,是个铁腕人物,敢说敢干,又能兼顾左右,大清没有立嫡立长之说,在大清创业和入主中原前期,基本上谁优秀让谁继位!

二、比雍正大的几个阿哥都不着调,有的急于掌权,有的碌碌无为。康熙很失望,把阿哥关进宗人府不商量。

三、比雍正小的老八、老十四也是人选,但不是最佳人选。老八舞文弄墨,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在大臣中有八贤王之称,引起康熙警惕。老十四能打仗,但太年轻,缺乏历练。

四、雍正有个好儿子,叫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康熙很喜欢,相当于康熙有了一个“好圣孙"。雍正即位,他有个好儿子,因此雍正当皇帝顺理成章。当然雍正心机重,又有贵人指点,继位为必然。

那些雍正篡改遗诏,什么传位于什么的不可信,那时遗诏有汉文满文两种文字,改得了汉文改不了满文,那时没简化汉字,要不你改改试试。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雍正是个合格的皇帝,至少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书华36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朝内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大大小小的阵仗无数,打仗打的是什么?钱!康熙晚年,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康熙做了一辈子皇帝,对这些不清楚吗,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管理这个国家的人才,继承自己的大位。

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都有哪几位皇子

比较有资格继承的,就是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禔,先说老八胤禩,此人内外兼修,在朝廷结交权贵,笼络人心人称八贤王,朝廷外门人遍布,结党营私,形成八爷党。康熙晚年疑心很大,太子被废后,特别对于朝廷内结党营私,更是大忌。

再有就是老十四胤禔,老四和老十四胤禔是一母所生,康熙封他为大将军王,统领西北大军,也是寄予厚望,但是,能打仗不代表会治理国家。武人定邦,文人治国。老十四胤禔性格暴躁,处事不冷静,没有大局观,多次顶撞康熙,也不是皇位最好的继承人。



老四胤禛人称冷面王,做事不留情面,处理是雷厉风行,很得康熙赏识,太子被废后,各位亲王阿哥们,擦拳磨掌,对皇位信誓旦旦,太子二次被废后就不再设立太子了,他就是要看一下这么多皇子中,哪一个是真心实意干事的人,老四胤禛埋头苦干,继续为皇上分忧解难,处理朝廷大事,康熙看在眼里,自然心中有数。

太子被废后,为什么不再重新设立太子

康熙临终前之所以留一份遗诏,也是怕雍正登基前被害,当初太子,就是被人下了厌镇,变得疯疯癫癫,他知道他这些儿子,没几个是省油的灯,好不容易选定一个大位继承人,他们兄弟相残给杀了,那就彻底歇菜了!


旭日中天7


说起康熙,大家都能想到很多标签,什么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什么年少有为,灭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葛尔丹等等

这么一位以仁政治理天下的人,最终选择了四阿哥胤禛作为接班人,大跌所有人的眼镜,这甚至在后世,都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团。

说起雍正,大家都很熟悉,当然,这少不了荧幕的功劳。

很多人都知道,雍正是一位勤勉做事的好皇帝。在位十三年,留存下来数万件奏折,甚至,有的奏折批示高达上千字。

试想一下,现代人一天写4000字的小说,坚持日更都是一件很有毅力的事情,更何况雍正数十年如一日。



雍正在很多事情上都亲力亲为,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两个时辰,在世的时候又累又忙的,如今,300多年过去了,雍正在屏幕上忙的也是一塌糊涂。

当然了,之前他是忙前朝的事儿,现在呢,主要忙后宫的事儿,家事儿,私事儿......言而总之,总而言之,就是各种事儿,各种忙。

如果大忙人雍正黄泉下有知的话,也真不知道,是哭还是笑?是欢喜还是悲伤?



说了这么些调侃的话,言归正传。

康熙很多儿子都很优秀,这可让他犯了难,可以说,他晚年一直为继承人问题操碎了心。



继承人问题关系到国家命运,社稷安危。龙椅只有一把,到底给谁好呢?

康熙可能心里想说,优秀的儿子太多,朕也很烦恼啊!

至于他最后为什么选择了雍正作为接班人呢?我们不妨来试着分析一下。

自从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以后,众皇子中有希望继承大统莫过于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



这里说明一下哈,康熙的废太子胤礽可不是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无德无才无脑的纨绔子弟,相反,他德才兼备,这在康熙亲征,南巡,留下太子监国,处理政务井井有条,经常得到康熙赞赏就可以看出端倪。当然这里不做延伸,以后有机会再专门讲一讲。

十四阿哥在军事上很有天赋,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性格乖张,电视剧《雍正王朝 》里康熙对他的评价很中肯,治军尚且谨慎,治国必然坏事,这里不再详细赘述,只着重来说一说康熙将八阿哥排除在皇位之外了。



康熙后期,官员贪污腐败,地方严重亏空,国库日益空虚

  • 康熙前半生,打仗频繁,耗费国力

众所周知,打仗打的是钱粮,康熙年间一直都在打仗,像我们熟悉的平三藩,收tw,灭葛尔丹,战沙俄,当然了,可能还有一些镇压反清复明的开销,怎能不耗费巨资呢?

  • 康熙后半生,贪腐横行,国库空虚

康熙素有以仁政治天下之称,对官员难免有些放纵,再加之继承人问题导致的九龙夺嫡,耗费了康熙很多精力,无暇他顾,导致国库空虚,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患,朝廷却都拿不出钱来治河。



老八的执政策略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 老八和康熙一样,也是一个宽厚之人,至少表面上是

为了组建利益团体,老八集合了很多官员。可是,这些官员为什么要跟着老八呢,无外乎封官许愿嘛,既然许愿,除了少不了钱、权,还要的就是要宽仁待人。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清朝国库亏空、政治腐败,边境又战事不断。康熙老了,没有精力去除弊病,只能得过且过,以俟后贤了。 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在众多儿子里面,选择一个可以托付重任之人。

老八胤禩虽然贤明,也很有实力,可是他执政太宽,如果选择他为继承人,那他继位以后,清朝的政治可想而知,好一点呢,可能会维持目前腐败的状况,万一一不留神,可不得葬送清朝基业嘛。



所以说嘛,国家需要仁君,但是也要看是什么时候。想学习宋仁宗,也要看看有没有那样的政治环境呀。 康熙选择接班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魄力,能够扭转局势。由此可以看出,用排除法来选,老八就出局啦。



老四胤禛踏实做事,懂得不争是争的道理

  • 与胤禩相比,老四胤禛的优势很明显

老八一直忙着笼络人心,老四却一直都在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肯地为康熙办实事,这种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的策略,从表面上看,完全没有想当皇帝的蛛丝马迹。 对康熙这样一个精明的帝王来说,像老四这样一个实干家,康熙作为一个精明的皇帝,当然知道选择这样一个人来继位,更利于国家的发展。



  • 事实证明康熙选对人了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抄家皇帝老四,也就是雍正上台以后,当机立断、雷厉风行,不怕得罪士绅,不怕得罪清流,更不惜承受生前身后骂名,最终把大清堕落的局势给拉了回来。

如果没有雍正留下的厚实家底,盖章狂魔乾隆哪里能够心安理得、挥金如土滴败家呢~


aTalks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一生有35个儿子,可是真正活到成人有资格竞争储君的是12个,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享年69岁,康熙去世后,雍正登上了皇位,于是很多人好奇康熙皇帝儿子众多,为什么传位给雍正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雍正本身德才兼备,行事低调

康熙的儿子们都很优秀,可是雍正的才能更出类拔萃些,做事情果断,为人低调,在其他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时候,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雍正坐在书房里精研佛法,一派闲云野鹤的风范,表现的很沉稳,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一个劲的做实事,这是身为一个君王最基本的条件。

况且当时的清朝国库还是有点亏空的,纵观皇子之中,真正倡导节俭和有几把刷子的只有雍正,雍正在户部那几年一直是兢兢业业,政绩卓著,康熙有时候临时交给他差事的时候,44岁的雍正都完成的迅速周到,康熙也看在眼里,雍正从不玩虚的,从来不结党营私,对满汉官员一视同仁,对贪赃枉法绝不手软,当时清王朝初期的烂摊子需要一个实干家来担当。

第二:康熙特别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多算几步,而不是仅仅看眼前,康熙喜欢弘历无疑给雍正登基增加了砝码,当时康熙第一次见弘历的时候,就惊的放下了自己手中的酒杯,弘历敏捷得体、沉着冷静、灵气逼人,凭着阅人无数的经验,康熙确定这位弘历不是等闲之辈,接着考了下弘历的学问,康熙就认定这是所有孙子中最出色的一位。

于是康熙下令把弘历的八字拿到宫里亲阅,后来看到弘历的命格也是福泽深厚、贵不可言、寿元高厚,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他的八字显示他是个长寿的人,在康熙眼里,认为他的八字一定可以当个皇帝,因此再次下令把弘历带回宫中养育,这是极大的恩宠了,因为康熙众多孙子中,只有弘历养育宫中,康熙还经常教授弘历读书,因为喜欢自己的孙子而传位于雍正,这的确合情合理,因为当时的雍正已经44岁了,古代人寿命很短,如果雍正驾崩,皇位理所应当是弘历继承,确实是康熙传位给弘历的理由。

第三:其他皇子并不适合做皇帝

虽然和雍正竞争的皇子很多,可是最强力的对手就是老八胤禩了,不过胤禩有个硬伤,就是和大臣们走的太近,和满朝文武关系不错,依靠别人做事,如果当了皇帝,想改革或者触动文武大臣的利益是做不到的,如果动不了这些利益集团,那改革就是一句空话,而雍正可以,雍正是冷面冷心,很多人都被他得罪光了,即使很多人私心骂他,他还是一心励精图治,这点也是康熙看重的地方。

综上所述,雍正可以当皇帝,确实是康熙深思熟虑的结果,事实证明,康熙没有选错人,在康熙皇帝去世时,清朝的国库里只有700万两银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时,国库储银超过5000万两,可见雍正确实是位实干家,不负众望!


小聪历史客栈


这个问题问的,如果没传位给雍正,估计不会有康乾盛世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影视剧集搬上荧幕了,真正的正史记载是穿位于四阿哥的,毕竟这不同于儿戏,也没有重大的事件记载传位时候的风波存在,过多的只是一些野史记载,而野史的记载或许源于雍正对于国家的热爱从诋毁或者祸及了文人的一些生活!

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古时候文人墨客又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或者很多的交通工具去云游世界,或者更多的时间存在于生活和公堂的来回穿梭之间,记得嬴政的记载过多的词汇,人们记得的或许更多于残暴,不仁,等等,其实越来越来的事件发现其实他的功大于过,或者一个时代的进步,必然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牺牲一些人的利益,焚书坑儒确实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存在了很多坎坷,不过文字的统一,文化的统一,货币政策等的规范,更多的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这里议论传位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说没有康乾盛世的存在,如果没有雍正勤劳的国政,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庸的昏君,或者如果他没有得罪天下人,或许就没有现时代的雍正王朝的荧幕电视,也没有人们的猜忌纷纷,毕竟留下来的正史我们不认可,那么野史也只存在于乡间的书生记载,至于百姓的想法,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考究,我们只知道现时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基于国家的稳定,民生的富荣,盛名的远播,边境的安定,列强的不敢侵犯,国泰民安,都基于一代代领导者的努力,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热爱这样的生活,那么对于GDP同样暴增,国泰民安的雍正王朝,我们只能说,祝福那时候的老百姓生在了那个时代,而不是破破慌慌的清末民初时代!


216562211


九子夺嫡的结局是四阿哥

胤禛

继承大统,年号

雍正

  为什么

康熙

会传位给四阿哥呢,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爷。

  首先我们要清楚最有实力的9位皇子中,谁对

四爷

的威胁最大?

  我个人认为是太子和八阿哥。

太子

主要是被八阿哥拉下去的,八阿哥应该算是康熙众多儿子中最优秀的一个吧,但是他没有赢得这场精选赛的冠军。

  四爷能获得最终的总冠军,我觉得绝不是运气,而是实力。接下来,我简单的分析一下四爷最终成功的原因,以及剖析关于

雍正

篡改诏书继承大统的荒谬性。


 成功法则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康熙是一个伟大的

皇帝

,毋庸置疑,但绝非一个好父亲,家庭教育搞得不太好,对于这样的

大人物

来说,处理家务事还不如让他去收复台湾来的容易。众多儿子为了皇位争的很厉害,什么兄友弟恭,什么手足之情都被扔到一边去了,康熙一直很反感他的儿子们争权夺利,但是又没办法制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不怎么入康熙法眼的四阿哥

胤禛

就经常闭门不出,整日拜佛念经,装的一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超然物外之态,当然是装的。但是装的就够了,最重要的是康熙看到了,康熙看到他们的儿子们每天争来争去,很反感,看到四阿哥看淡一切,就渐渐的对他的印象变好了,开始关注他了。四阿哥就是靠这个办法在众多出色的竞赛者中脱颖而出。

  康熙开始关注四阿哥后,对于一些国事政事,会时不时的考察一下他的这个四儿子,雍正对于康熙提出的问题,都能很好的解答,让康熙逐渐看到了他的四阿哥的政治才能。倘若四阿哥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即便做人再地调,如果做事高调不起来,照样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都要向雍正,我们的四爷学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成功法则二、一个好汉三个帮

  四爷在竞争皇位期间,他的十三弟是他的坚实后盾,没有他的十三弟,他估计也很难最终拔得头筹,夺取皇位。

  成功法则三、左臂右膀:

年羹尧

、隆科多

  四爷能多的皇位,康熙除了欣赏他的品行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他的接班人能不能坐稳皇位,能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四爷当时有年羹尧和

隆科多

的鼎力支持,一文一武,当时在朝堂就属四爷和八爷的政治根基最牢固。这也是康熙会考虑四爷接位的重要原因。

  关于雍正篡改诏书继承大统传言,主要是

野史

说雍正把“传位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了“于”,于是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看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很荒谬,为什么,我讲三点理由:

  1、古代用的是繁体字,我们不能用简体字的

思维

来妄断。“于”的繁体字是“於”,十的繁体字是“拾”,怎么改也不能把“於”改成“拾”。所以改诏书是不可能的。

  2、诏书原文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

胤禛

,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除非重写一份,否则是在原诏书上涂改是绝没有可能的。

  3、康熙的传位诏书放在“

正大光明

”大匾的上面,驾崩后当众取下宣读诏书,没有篡改的时间。


侃侃君Er



康熙自8岁登基,终年69岁,共在位61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差点就后无来者了,中间经历了擒鳌拜,除三番,收台湾,对决沙俄势力,在文治武功上超越了历代清朝皇帝。



要说康熙的遗憾就是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作为一个优秀的皇帝必须有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但是作为皇帝的接班人必须能力出众且势力又不能太大,可惜太子胤礽做太子时间太长,最后更是昏招跌出,导致出现了九龙夺嫡的惨剧。




四子胤禛康熙曾派遣他查江南贪腐一案,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给朝堂文武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康熙很是认可他的能力,并且素有冷面王之称;

做为一个老人,晚年,哪怕他是皇帝,他也需要亲情,在所有的皇子极力表现自己的能力时,四子胤禛却放弃手里的权力,全心全意回家吃斋念佛去了,转明为暗;



最后胤禛带了他的儿子弘历见了康熙皇帝,康熙对弘历这个孙子十分看重,居然留在身边亲自教导了好长一段时间;


综合来看,四子胤禛要能力有能力,且拿的起放得下,最主要的是在胤禛之后更有康熙看好的孙儿弘历(乾隆皇帝)作为接班人,所以没有人比当时的胤禛(雍正皇帝)更合适的成为接班了人!


一元复始


康熙在位60余年,在整个掌权时代,智除鳌拜、平底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注重与民生息、开创康熙盛世!但是在位后期,吏治或许宽厚仁慈。在着儿子为夺权,明争暗斗,他也未曾采取好的措施,任期发展。在整个康熙后期,朝廷吏治比较腐败。各个势力相互之间争斗不熄!在着国家幅员辽阔,加之封建体制机制问题,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出现问题。人民虽然表面生活安康和谐,但是地主,官僚,民众之间也是暗流涌动。因此在九子夺嫡中,唯有四阿哥胤禛沉默内敛,冷酷无情,善于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是一位难得的实干家!作为权力巅峰的一代雄主康熙,自然知道国家的弊病,需要怎样的人接手整顿!作为父亲,知子莫如父。因此查看历史记载,会发现康熙在自知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有意的在培养着四阿哥这个儿子。尤其是后期将年幼的弘历招进宫,自己身体力行亲自培养,可以看出他是将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守城寄于胤禛这一脉。因此,纵观整个国家的当前现状以及隐藏的弊端。康熙皇帝深知谁可以接手帝国的大印,革除弊端,延续盛世,以期王朝可以万世传存,圣明的选择了四阿哥胤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