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名老中医赵国岑经验方“化滞益胃汤”解析

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影响生活质量,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重者痛苦终身,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名老中医赵国岑用自拟“化滞益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有较好疗效,现将本方解析于下。

名老中医赵国岑经验方“化滞益胃汤”解析

1.方剂的形成

胃病多发而难医,且易复发,这是医患共同感触。笔者临证数十年,对此也深有体会。经临证探索,认为胃病难医之理是病因病机错综复杂,诱发因素极多。再者,很多疾病都能导致消化功能障碍而并发胃病。根据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相表里,脾运胃纳,脾升胃降,二者有机配合,共同行使完成消化功能的全过程。如果脾胃任何一方自身虚弱,功能下降,便会招致邪气所伤而发病,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若有六淫侵袭,留滞不去;或七情失调,郁结不散;或气血痰湿虫过剩或停滞等均能阻滞气机,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发病,即邪气直中脏腑也。不论外感或内伤,不论虚之招邪或邪气直中,均属病邪停滞,阻滞气机而发病。所以,不难看出,治疗胃病的关键在于开化滞塞停留在脾胃的一切病邪,即“邪祛正自复”。因此,确立了化滞益胃的治疗原则及其方药。

名老中医赵国岑经验方“化滞益胃汤”解析

2.方义及分析

(1)方药:大黄、白术、牵牛子、枳实、厚朴、木香、砂仁、槟榔、甘草。

(2)功能:化滞益胃。

(3)主治及适应证:胃脘痛(脾虚胃滞型)。因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谷,消化功能减退而出现的胃脘不舒或隐痛,脘腹胀满,嗳气,纳差,大便不畅或便秘。舌质淡,或暗或有瘀斑,舌苔滑腻。

(4)制剂及用法:上药加水500mL,浸泡20 分钟左右,文火煎至剩300mL 药液,饭前温服。1 剂煎3 次,1 日1 剂,早中晚温服。

(5)方义: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清泻肝火之功。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消积化滞,又有祛瘀生新之功,故为君药。白术健脾益胃,祛湿利水,对因脾虚而湿邪滞胃或因水湿留滞而伤胃损脾所引起的病证均有良效;牵牛子泻下逐水,杀虫破积,善除胃肠实热壅滞,二者辅助君药大黄增强其化滞力量,且有健脾益气之功,化滞气而不伤胃气,故为臣药。枳实化痰消积,破气除痞;厚朴行气燥湿运脾,降逆平喘,能除胃肠滞气,对湿阻中焦、气滞不利和痰湿内阻所致的脘腹痞满有良效;木香行气止痛,能消胃肠滞气;砂仁行气化湿,健脾止泻;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导滞。五味合用,增强化滞力量,对食积、虫积、气滞,水湿痰饮不化等多种积滞有特效。积消滞化胃气自复,故有佐君臣祛湿益胃之功而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中止痛,缓和药性故为使药全方配伍严谨,用药得当,共奏化滞益胃之功效。

名老中医赵国岑经验方“化滞益胃汤”解析

(6)辨证加减:若是因气滞而胃痛者,可选佛手、甘松、香橼;因血瘀而痛者,可选加乳香、没药;因气滞血瘀者加延胡索;胃酸灼热者加吴茱萸、黄连、煅瓦楞子;胃热盛者加黄芩、黄连;舌苔黄或燥属阳明热盛者,加生石膏、知母;两胁胀满或疼痛者选加柴胡、川楝子、青皮、香橼;脘腹痛甚加当归、白芍;大便稀溏者加炒山药,减槟榔、牵牛子;嗳气者加姜半夏、姜竹茹;恶心反胃者加苏梗;纳差,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炒山楂、炒麦芽。若是急性肠炎、水泻、腹痛及老年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本方。

歌曰:

化滞益胃君大黄,枳实厚朴术槟榔。

香砂牵牛使甘草,消化吸收力均强。

气滞胃痛加佛手,血瘀元胡没乳香。

胃酸灼热吴萸连,脘腹胁痛归芍姜。

纳差内金莱菔子,十句歌诀记心上。

来源:本文内容节选自《名老中医赵国岑临证医案选粹》,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9,赵国岑 赵一 余月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