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東總部衚衕 這又是一條大師雲集的衚衕

北京不乏名人和大師,這就註定北京住著大師的衚衕也很多。東總部衚衕就是這樣一條衚衕,因為原來作協再這裡,所以這裡住過很多響噹噹名人。

東總部衚衕 這又是一條大師雲集的衚衕

東總部衚衕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建國門北大街,西至朝陽門南小街。因明時一總鋪在衚衕內得名。東總布衚衕明時屬明時坊,與今西總布衚衕統稱總鋪衚衕。鋪,為明代地方保甲制度中之劃分單位。《宛署雜記》中說:“城內地方以坊為綱”坊下分牌,牌下分鋪,“見行城內各坊,隨民居多少,分為若干鋪,每鋪立鋪頭、火夫三五人,而統之以總甲”。總鋪,即總甲理事之所。總鋪衚衕為當附近各衚衕各鋪的總甲所在。清時稱總部衚衕。宣統時東西總布衚衕。在現在看來,這種總布衚衕,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企業總部,或者是CBD區域。

而讓這條衚衕出名的,卻不是作為作為各個鋪的總甲所在,而是前後有趙樹理、嚴文井、劉白羽、蕭乾、張光年、陳白塵、羅烽、白朗、金近、艾蕪、秦兆陽、舒群、康濯、菡子、草明等一二十位作家在此生活和寫作過。

東總部衚衕 這又是一條大師雲集的衚衕

這些作家都曾住在東總部衚衕60號院。東總部衚衕60號(原為46號)早年間是個山西人開的大醬園,門臉兒是店鋪,裡面是作坊。院子很深,北起東總部衚衕,南至頂銀衚衕,足有三進。

1953年春天,中國作家協會出資買下這座大醬園,作為部分作協領導和駐會作家以及工作人員的宿舍。作家們住進大醬園時,有的居住條件並不算好,比如嚴文井家,開始是由小驢拉磨的磨房改建的。但住進了人"就有了歡聲笑語,有了親情,有了溫馨。"

算算這些作家當時多是40歲左右,正是人生和文學創作充滿活力和激情的階段。嚴文井留下的一段文字就記述了他當年在大醬園的心境:"夜深人靜,當我伏案寫作的時候,聽見'環城有軌電車'的隆隆運行聲和車鈴的叮咚聲,不禁產生了一種幸福感。"劉白羽的散文名篇《長江三日》,也是在他居住大醬園的時期寫下的。至今,王洪謨老師還記得他每每經過二進院的過道時,時常瞅見劉白羽在他書房窗前低頭寫作的樣子。艾蕪在這兒也寫下了最早描寫解放初期工業建設和工人生活的小說《百鍊成鋼》。

東總部衚衕 這又是一條大師雲集的衚衕

趙樹理也在大醬園裡開始構思反映合作化運動的小說《三里灣》的,他也是這個院落裡最有趣兒的一個人。他入迷上黨梆子,經常主動給鄰居"送戲上門"。"隔不了幾個晚上,就突然推門而入,'老嚴,我來給你唱一段。'"(嚴文井《趙樹理在北京胡同裡》)於是,他雙手齊用,以敲打手指頭代替打鑔和鑼鼓,同時哼著高亢的過門兒,一段上黨梆子就吼了出來。在大醬園的孩子們眼裡,趙樹理總是笑眯眯的,他為孩子變戲法的興致特別高,有時一玩兒就是半小時。但趙樹理住在大醬園裡似乎並不自在,因為在有的人眼裡,土頭土腦的趙樹理不過是一個鄉巴佬。面對複雜多變的大城市,"在這個經常遇到譭譽交於前,榮辱戰於心的環境,他有些不適應。"他在大醬園裡只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後來終於回了山西老家。

所以,東總部衚衕大醬園給這些作家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這期間,一場接一場的風暴也頻頻降臨這個院落,牽繫著這些寓客的命運興衰,文壇乃至國家的一段歷史同時也就在這個院落裡留下了深刻印跡。歷史在邁開腳步時,往往很難令人覺察,然而不經意間,一切都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