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長知識丨圍棋的等級與別名

長知識丨圍棋的等級與別名

中國古代圍棋很早就有了等級制度。

東漢初期桓譚所著的《新論》,將棋手分為上、中、下三等。漢末三國時期,圍棋更加蓬勃發展,高手不斷湧現,如嚴子卿、馬緩明等被稱為“棋聖”。晉代葛洪《抱朴子》說:“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聖’。”棋聖是中國古代給棋藝家的最高榮譽。

《說郛》引魏邯鄲淳《藝經·棋品》說:“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南北朝時南朝的統治者愛好圍棋,設立圍棋州邑,還有大中正、小中正的官職,成為實行圍棋九品制的管理機構。據《南史·柳惲傳》記載:“梁武帝好弈棋,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惲為第二焉。”這是中國圍棋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評定棋藝的盛會。

從唐代開始,推行“棋待詔”制,圍棋九品制遂不行。不過,這種制度後來流傳至日本,卻成為日本九段制的根據。圍棋有棋待詔,屬翰林院,官階同九品。棋待詔制,從唐初至南宋末,延續了500餘年,及至元明時代才名存實亡。

長知識丨圍棋的等級與別名

對弈圖

從古文獻來看,圍棋最早被人稱為“弈”或“棋”。據說,這是各地方言不同的緣故。北人稱“弈”,南人謂“棋”。後來,有人根據下棋時黑白雙方總是互相攻擊,互相包圍的特點,稱“下棋”是“圍棋”。漢代,圍棋已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出現。

東晉高僧支道林與頗負棋名的謝安等人交好,他長期觀戰,見棋手交鋒時緘口不語,手起棋落,意在其中,於是稱圍棋為“手談”。

稍後,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運神凝思時毫無喜怒哀樂表情的那副神態,比作是僧人參禪入定,故又稱圍棋為“坐隱”。

晉代志怪小說中有則故事,說一個叫王質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遇見仙者對弈,因在旁邊觀棋入迷,雖歲移月逝斧柯爛盡猶不自知,待棋罷回到故居方知同輩之人皆已經作古。由於這則故事流傳極廣,後人遂將“爛柯”戲作圍棋的別稱。

唐代詩人張說曾雲:“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元稹《酬段元丞與諸棋流會宿敝居見贈二十四韻》詩有:“異日玄黃隊,今宵黑白棋。”所以後人亦用“方圓”、“黑白”泛指圍棋。

弈者對壘,“三尺之局兮作戰場”,佈陣列勢,宛若將帥在調動兵馬,然而棋子畢竟不是活物,所以也有稱圍棋為“鬼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