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胡惟庸的案子是不是冤案?

小於叔


作為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的影響深遠,此案究竟是不是冤案也是眾說紛紜。胡惟庸案又稱“胡黨案”,它發生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御史中丞塗節告發時任左丞相的胡惟庸連同御史大夫陳寧謀反,最終處理結果是三人皆被殺。那麼,胡惟庸是何人,他為什麼會落得被殺頭的下場呢?

胡惟庸案

胡惟庸曾隨同朱元璋起兵,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經同鄉兼姻親的李善長推薦擔任了右丞相一職,洪武十年(1377年)升任左丞相,一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上半年,朱元璋仍對胡惟庸十分信任。但是,胡惟庸在位期間不遺餘力地打擊異己勢力,頗為同僚所憎恨,劉基就曾評價其人“奸態不可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殺的罪名是“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胡惟庸在朝中遍植朋黨是事實,但是要上升到謀反的罪名,光憑他結黨營私的行為難有說服力,而且胡惟庸死後十年,關於他的罪狀越來越具體,情形越來越嚴重,這就不禁讓人懷疑整個胡惟庸案的真實性,胡惟庸究竟有沒有冤?

劉基

應當說明的是,明初的四大獄案在當時的定性都與真實情況有出入,因此許多人認為明初四大案就是四大冤案,那麼在胡惟庸案中,胡惟庸冤不冤?可以說,胡惟庸不冤。前面提到了胡惟庸曾在朝中培植自己的黨羽,利用職權之便徇私枉法,打壓其他異己勢力,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迫害劉基。此外, 胡惟庸曾一度權傾朝野,倚仗朱元璋的支持在朝廷為所欲為,樹敵眾多。胡惟庸的這些行為讓朱元璋十分不滿,對朱元璋而言,他不能容忍朝中有人敢挑戰他的權威,並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為所欲為。而且朱元璋素來猜疑心理很重,早在胡惟庸還受寵時,他就派人對其進行監視。此外,朱元璋曾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皇權,胡惟庸一案後,他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以防朝中再出現威脅皇權的情形。因此可以說,胡惟庸謀反的罪狀難以成立,他真正觸怒朱元璋的是四處樹權結黨、打擊異己的行為,最終讓朱元璋下令罷相併對其徹底清算。

胡惟庸畫像

在明初政局中,胡惟庸案的影響十分深遠,首先便是朱元璋自此廢除了丞相制度,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一切大權都由皇帝掌握。其次,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的控制,朱元璋下令廢除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等以互相制約,深化了對地方機構的改革。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參考文獻:

王建華:《胡惟庸黨案與明初的皇權相權之爭》,《河北學刊》1996年第2期。

肖立軍:《朱元璋殺胡惟庸廢丞相考辨》,《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楊欣:《胡惟庸案與明初中央集權》,《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朱忠文:《胡惟庸案與李善長死因新探》,《貴州文史叢刊》2016年第3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胡惟庸最終官拜丞相,一時之間在朝廷中地位如日中天,但他遇到朱元璋既是他的大幸,有是他的大不幸。朱元璋能夠從一個小小的乞丐,一步一步的爬升,最終創建了屬於自己的大明王朝,自然有他的能力和小心機,而且朱元璋無疑是一個狠人,從他將替他開疆拓土,歷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殘殺殆盡,就能看的出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胡惟庸基本上是沒有謀反能力的,但是他的確權利慾太過旺盛,眼裡容不得外人,結黨營私,貪汙腐敗,結果觸碰了朱元璋的底線,最終被控謀反處死,其實就算不是真正的謀反,就胡惟庸的所作所為而言,他的死也並不冤枉。

胡惟庸出身於書香門第,自認有一身才華,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對他很是喜愛,但是一直到明朝初期,胡惟庸都沒有得到重用,一直在李善長手下擔任文職,屬於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明朝初期,朝廷大臣內部主要分為兩派:李善長的淮西派和劉伯溫的浙東派,後來劉伯溫被誣陷後辭官,朱元璋雖又扶持了楊憲,但是楊憲因為冒進,被李善長彈劾,辜負了朱元璋的期望,最終被朱元璋所殺,從楊憲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很有才幹,非常寵信他,進而胡惟庸靠著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長的推薦一步步扶搖直上,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時升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登上了他權利的頂峰。

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

胡惟庸人最終官拜左丞相,自然是大權在握,而且自認為深得朱元璋的寵信,便被權利慾衝昏了頭腦,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胡惟庸當丞相後,對於一些生殺廢黜大事,經常被上報朱元璋便自行處理,甚至膽敢幫朱元璋批所有奏摺,各部門的奏章均要經過他的篩選才能上報朱元璋,他趁機將對自己不利的奏章都會扣留下來。

另外他想盡一切辦法排除異己,對自己不利的人他都會除掉,所以因為他的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相權危及皇權。另外,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員,所以很多官員偷偷賄賂胡惟庸,胡惟庸都欣然接受。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

府內藏兵

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發現他舊宅枯井中竟然湧出甘泉,並興致勃勃的以此為藉口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的欣然前往,但是在朱元璋走至西華門時,太監雲奇忽然緊拉皇帝鑾駕韁繩,雖氣喘吁吁說不出話來,但他指向胡惟庸府宅,朱元璋見狀不妙,他便登上宮城查看情況,看到此時胡惟庸府上塵土飛揚,殺兵四伏,朱元璋大怒,當即派兵捉拿了胡惟庸,並以謀反叛亂罪名將胡惟庸誅殺,隨後,朱元璋大開殺戒,與胡惟庸案有關係牽連的竟然多達三萬餘人。


娜娜聊古今


胡惟庸培植勢力、排除異己,試圖獨攬朝政,也不免各種上下其手,從皇權的角度,這樣的丞相有罪是無疑的,也並不冤枉。

但是,胡惟庸的所謂通倭謀反,就現代人掌握的當時國際形勢和中日兩國國情,基本上完全出於虛構,在這個角度,胡惟庸很冤枉。

原明州衛指揮使林賢勾結日本人如瑤藏主密謀刺駕,是“胡惟庸通倭謀反案”的核心部分,我們不妨看一下《大誥三編•指揮林賢胡黨第九》:


看得我差點摔了一個跟斗,朱重八難道是橫店那一帶寫《偽裝者》劇本出身的文學家劇作家嗎?!

這個神奇的故事中,不說跌宕起伏到類似諜戰劇的橋段,單從時間線上來看,中國史料顯示的胡惟庸事發(1380)、林賢獄成(1386)和日本史料顯示的日本高僧如瑤藏主入貢大明(1383),每件事事隔3年,根本不挨著,更何況所謂左副使左門尉、右副使右門尉這些神奇的名字,分明是按照日語1基礎教材編出來的既視感。

英明神武的朱重八洞燭先機巧妙佈局放長線釣大魚一舉破獲胡惟庸和張士誠殘渣餘孽前指揮使林賢和日本鬼子聯合的謀反集團,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談古論金


胡惟庸被殺是不冤的,而因為胡惟庸案坐連的很多公,侯是冤的。

據《奸臣·胡惟庸轉》記載,胡惟庸所犯以下六大罪狀:

一.買官賣官,行賄受賄

《紀事本末》:惟庸故起家寧國令,時太師李善長秉政,饋遺善長黃金二百兩,得招入太常卿。行賄李善長後,不但副職得以轉正,而且還搭上了升職的快車。此後深得朱元璋的賞識,最後官拜左臣相。

據《奸臣·胡惟庸傳》:四方燥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著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受賄額度巨大。

二.結黨營私,黨同伐異

新官上任伊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日後愈發嬌縱,不能順其意者,或被殺或被罷官,為政七年,滿朝文武都是他的親信。利於自己的奏疏就上報給皇帝,否則就扣下不報。

三.殘害忠良

大將軍徐達和劉伯溫看不過胡惟庸的胡作非為,先後向朱元璋進言,訴告胡的不軌行為,被胡獲知後,胡報復他們,毒死劉伯溫,差點把徐達也殺掉。

四.阻隔外國來使

“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架空皇帝,擅作主張。

五.私給文官以沒官婦女

按大明律例,沒官婦女只能給功臣家,是不能給文官的,胡惟庸知法犯法,罪不可赦。

六.勾結外邦,意圖造反

曾經勾結北方的蒙元和南方的倭寇,欲裡應外合,造反稱帝。

從這六條罪狀來看,朱元璋殺胡惟庸是天經地義的,雖然第六條是十年以後被翻出來的,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滅胡惟庸三族,實在是太給面子了。但是據考古學家吳晗在《胡惟庸黨案考》中分析:胡惟庸貪贓枉法,目空一切,草菅人命等等事情都有,但是說他勾結外邦,謀反的事應該是朱元璋嫁禍的,而且胡惟庸毒殺劉伯溫一事也應該是朱元璋指使的。

胡惟庸案歷時十年之久,受株連的包括建國功臣韓國公李善長在內共有二十一個公,侯,其他被殺的內廷和外廷大小官員共計三萬多人,開國功臣基本上被殺光了。此案名列洪武年間四大案(郭桓案,空印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之首。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朱元璋殺掉這麼多人,絕不單單是為了殺一個胡惟庸那麼簡單。



殺了胡惟庸後,朱元璋立刻下詔書:“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查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毋得議置丞相。”從此大明永遠都沒有丞相了。廢r罷丞相,大權一統,這是朱元璋殺胡目的之一。隨著自己年事漸高,朱元璋也意識到,如果自己老去,子孫肯定掌控不了這些桀驁不馴的開國功臣,沒準很快就會變天,所以他就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這些顧慮全部消除,好留給子孫一個乾乾淨淨的天地,所以大開殺戒。

朱元璋出身貧寒,讀書不多,這種人容易自卑,表面上威風凜凜,實際上內心是空虛的。他與秦、宋、唐的開國皇帝都相比,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都不一樣,與漢高祖劉邦倒有幾分相似,所以他們採用的治國方略基本相同,只不過朱元璋比劉邦做得更絕。

所以,綜合來看,胡惟庸被朱元璋所殺是不冤的,所謂的冤是被加了莫須有的罪名,而真正冤的是受株連的李善長等大小不一官員。


華之道也


如果單從“冤案”的概念上講,胡惟庸案並不是真正的冤案,胡惟庸死的也不冤。畢竟“阻隔占城貢使”、“私給文臣以沒官婦女”和“枉法撓政”這幾項罪名是坐實了的,只“枉法撓政”這一條就夠胡惟庸死個來回。

敢跟朱元璋搶權利,難不成是嫌活得太長!

(明太祖朱元璋)

其實,後世對於胡惟庸案評說的關鍵點在於胡惟庸是否是真的“謀反”。不論是明清兩代的學者或是當代大眾的觀點,都認為胡惟庸其實並沒有勾結倭寇和北元。我本人也較為傾向於這個觀點,畢竟謀反可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歷史上絕大部分的謀反者死得都很慘。雖然胡惟庸狂妄自大,但卻不傻。他是絕對沒有謀反的膽量,最多就是結黨營私,再把大佬李善長拉下水,好讓朱元璋覺得法不責眾。

那麼,既然沒有謀反,為什麼朱元璋要給胡惟庸定這麼大個罪呢?很多人說,胡惟庸案的背後是朱元璋想要對付相權。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方面。

朱元璋是想殺胡惟庸,但他更想殺的是那些功臣宿將。

雖說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尤其是掌握著自己臣民的生殺大權。但是大部分的皇帝還是很注重後世的評價,不想被扣上“暴君”的帽子。所以,殺人前就得找個好的理由。

不管是結黨營私還是枉法撓政,哪怕把胡惟庸誅九族,也無法牽連過多的開國元勳。但勾結北元和倭寇意圖謀反就不一樣了。

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倭寇可以說是明初時的大患,可以引起國人的共鳴,製造輿論上的公憤。再將勾結南倭北虜與做為臣子最大的罪名——謀反巧妙地結合起來,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在民間,都會使人慾除“叛黨”而後快。

就像影視劇裡演的,抓住叛黨先問:“有沒有同黨?”

說沒有,拉下去一頓打。打完了,接著問:“有沒有同黨?”

再說沒有,再打,或者來點老虎凳、辣椒水什麼的。總之,很多人受不了了,就開始供出所謂的同黨。或許這裡面還有受到朱元璋指示,必須要“供出”的人名。

拔出蘿蔔帶出泥,泥再帶出其他的蘿蔔,其他的蘿蔔再帶出其他的泥。。。

最終,歷時十年的胡惟庸案以牽連誅殺三萬多人而落下帷幕。包括韓國公李善長、永嘉侯朱亮祖、南雄侯趙庸等在內的一個公爵二十一個侯爵,或被殺或死後被奪取爵位。

(胡惟庸)

財產充公,充實國庫。

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很多地方都是需要錢的。然而,朱元璋從元朝那裡接收的卻是個爛攤子,各項經費及其不足。再加上,隔幾年就要北征沙漠一次,這些軍餉糧餉從哪兒來呢?

那些功臣宿將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一,殺掉之後可以省去一部分工資津貼的開支。

第二,很多開國功臣都有過貪汙受賄、侵佔百姓良田的行為,家底頗厚。殺掉之後,財產充公,殷實國庫。

(李善長)

冤不冤其實無所謂,人已經被殺,目的已經達到,哪怕就是冤案又能怎樣?人,很多時候貴在“放棄”。

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就算猜不著朱元璋有撤相之心,也應該知道歷史上有劉邦誅殺異姓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只不過,朱元璋更狠一些,用了一個很多皇帝想過卻不敢用的辦法,一個既簡單又粗暴的辦法。不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殺”過去。

李善長為朱元璋鞍前馬後多年,他是瞭解朱元璋的。不過,我想他還是沒想到朱元璋這麼“狠”。最終自己也因胡惟庸案被夷三族。不知李善長在伏誅前,是否會後悔三十六年前自己做出的跟隨朱元璋的決定。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死給胡惟庸案畫上了句號,但朱元璋的殺戮卻沒有停止。三年後,藍玉案發,無數人頭又將落地。


喧囂平原


胡惟庸案起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因御史中丞塗節告發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等人謀反而起,後三人均被殺。洪武二十三年(1390)五月,太師、韓國公李善長遭御史彈奏,被逼自殺……該案前後歷時十數年,被殺功臣及其家屬達四萬餘人,連一向與胡惟庸關係疏遠的開國將領、靖寧侯葉昇和開國文臣之首、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等人也未能倖免。

胡惟庸為相七年,大權獨攬,時常不奏請朱元璋批准就擅自行事,“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可以說胡是咎由自取,一點不冤,但就整個胡惟庸案來說,則是個天大的冤案。

拿李善長來說,他和胡惟庸關係密切不假,但其向來小心謹慎,在自己權勢最大的時候都沒有敢謀反,怎麼可能會在年近七十的時候和胡惟庸串通謀反?在李善長被殺一年後,御史解縉曾冒死為其申冤,言李善長已是開國第一勳臣,即使幫胡惟庸成事也不過還是第一勳臣,況且當時他已經年邁,何苦如此顛倒?朱元璋看後沒辯駁。可見朱元璋也清楚,殺李善長的理由是很扯的。

朱元璋殺李善長等人的真正原因應該是出於如下考慮:

一、奪回行政權,為子孫後代掃清管理障礙。在剛剛建國的時候,千頭萬緒,自私慘苛的朱元璋不能不用李善長等行政官僚來保障國家權力的運作,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在權力運作的過程中自然會形成利益共同體,君權、相權處於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之中。等一切進入了軌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就不能容忍這些行政官僚的“胡作非為”,更擔心他們將來給子孫後代“上眼藥”, 誅殺胡惟庸、李善長等人只是早晚問題。

二、措財籌款之需。明初連年用兵,財政枯竭,怎麼辦?宰“肥豬”唄。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不僅將不順眼的文官、桀驁的宿將誅殺,還將一切夠得上籍沒財產資格的一塊割了韮菜,這是多好的致富捷徑啊!

三、恐嚇知識分子。朱元璋出身貧賤,既需要用知識分子又恐遭知識分子譏諷,所以他不能容忍知識分子稍有風骨,一代帝師宋濂為人低調,對朱元璋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也被以其孫宋慎與胡惟庸案有涉為由,遭流放而死。朱元璋所要的,是唯諾聽命的知識分子,沒有個人思想的馴僕,金絲籠裡的畫眉……

最後我想說的是,冤不冤其實也要看哪個話語系統。按當時大明王朝的話語系統,如果你真反了,那就不冤;沒反,才可以叫冤。但是若超越傳統的王朝話話系統,這些文臣武將,站在某一個角度,也沒啥冤不冤的。因為你們是社會領頭羊,卻沒有改變中國兩千年的政治邏輯:文臣武將做帝王打江山的幫兇,帝王做文臣武將共享江山時的殺手。雙方相生相殺,相輔相伐。一枚硬幣的兩面而已。任何文臣武將,在輔佐帝王起步之時,就應該想到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大結局。武將就不說了,頭大脖子粗的,那文臣呢?作為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群體,為嘛兩千年的歷史循環裡,就不給自己設計一個安全的體制或者堡壘呢?知識分子的存在,不是論證帝王權力的合理性,不是替帝王磨斧頭,而是,如何把這個權力,放置到一個籠子裡,替帝王鈍斧頭,做到權力的均衡與人道配置。可惜,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始終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這個,冷兵器時代就應該完成的。一旦走出冷兵器時代,知識分子手無縛雞之力的那小樣兒,更完不成了。所以,冤不冤的,我是不太在意的。個體的僥倖與否,與整個制度的悲劇,不成比例。


端木賜香


胡惟庸案是不是冤案?說冤也冤,說不冤也不冤。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胡惟庸,雖已位極人臣,但不知進退,不懂取捨,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明初,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衝突,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元朝敗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上失其操柄”,因此朱元璋一開始就對丞相特別防範、猜疑、限制,以防止其擅權,危及明王朝基業的鞏固。朱元璋在改革中央官制以前,先後任用了四位丞相: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朱元璋首先以李善長“其年既高,驅馳侍立,朕心不忍”為藉口,免除了他的中書左丞相職務。右丞相徐達,雖身居相位,由於他經常領兵在外,絕無攬權嫌疑,即令如此,他也僅僅任職四年,便被免去中書右丞相的職務。汪廣洋曾兩拜右丞相,總共任期四年多,此人無甚權欲,“頗耽酒,與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但仍不能使朱元璋放心,藉故貶海南,又追敕“斬其首”,下場相當悲慘。

最後是胡惟庸。胡惟庸執政六年多,在四人中是為相時間最長的。他“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從而嚴重激化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洪武十三年(1380 )朱元璋以胡惟庸謀反罪將其處死,並大興胡黨之獄,株連三萬多人。李善長也在其中,全家70餘人被誅殺。

胡惟庸的被殺,儘管有其具體的原因,但究其實質,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尖銳衝突的結果。他既然看到了朱元璋短平快的處理前三任宰相,就應該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如果不主動退位,只能是死路一條,尤其是碰上朱元璋從社會最低層起家的人手裡,自然不可能如宋朝的杯酒釋兵權了。


倪說歷史


很多人在談到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時,都會對他大開殺戒、濫殺功臣表示十分不滿,並舉出胡惟庸案來證明。事實上明初肯定還有其它大案,而胡案之所以出名,還在於牽涉時間過長(十年之久)、涉及人數過廣(誅殺三萬人),單從這一點看的話,這裡面肯定會有冤死之人,但是作為朱皇帝當時考慮的是天下長治久安,這些不應該成為指責他的理由,我們更應該回過頭來看一看,當時的胡惟庸是否該殺呢?

我們可以從他的發家史就能作出明斷。我們從朱皇帝當年興兵起義的過程就能夠看出,他當時能夠奪取天下,依賴的就是手下的兩個大幫派,其一就是淮西幫,其二就是浙東派,前者以李善長為代表,後者以劉伯溫為主導。因此早年的李善長是在朱皇帝身邊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而胡惟庸則明顯不是他的核心幕僚。但他在偶然知道同鄉的李善長,竟然是老朱面前的紅人時,就先後用攀親帶故、鉅額賄賂等方式接近了李善長,並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對方的侄子,進一步穩固了兩人的關係,也使得他開始有了仕途的長足發展。

不得不說他確實是很有才能的,當時的朱元璋也是看中了他的才能,所以才在李善長的舉薦之下,對他放手使用,並信任有加,還在自己做皇帝的第三個年頭,讓他當上了中書省的參知政事。然而胡惟庸對此並不滿足,他想的是更高的權力與地位。偏偏這個時候的丞相李善長要告老還鄉,這讓他心急如焚,他不能看著這棵大樹倒下。於是他就挑唆李善長,想方設法讓皇帝意中的丞相人選泡湯,而讓汪廣洋上位,自己在旁輔佐。此後又設計將汪廣洋搬開,自己擔任了丞相。

已經被權欲蒙弊了心智的他,開始不擇手段地拉幫結派,並用之來鞏固自己的權勢與地位。一開始的時候,他是以李善長經營的淮西幫為地盤,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有一次朱元璋將一些違法亂紀的淮西籍大臣給棄用了,他卻採用其它辦法將他們再次升遷,使得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歸附自己。此後他又開始向手伸向非淮西籍的官員,只要他們聽話效忠,他就提拔重用。而對於朱元璋看中的人才,只要他們不肯向自己的權勢低頭,那對不起只能是貶謫了事。在他這種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狀態下,淮西幫比李善長時代更為壯大,成為了左右朝政的重要力量。

立國之初的朱元璋也對賴以起家的淮西幫是十分看重,但隨著治國瑆政的深入推進,他深感百廢待興、人才匱乏,於是將選賢任能的視野放到了全國的角度,這個時候他開始明顯重用大明天下的能人賢臣。但這個時候的胡惟庸幾近走火入魔,身為丞相的他,對於己不利的奏摺就壓著不報,對於效忠自己的官員是大肆提拔。這個時候的他,已經不光突破了大明律法的底線,而且嚴重影響了朝堂的穩定。

隨著治國思路的進一步發展,朱元璋深感相權對君權的嚴重衝擊,於是開始進一步強化專制集權,把權利收到自己手裡,但這時候就與胡惟庸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與衝突。因為這個時候他先是命令地方政事不經中書省直接上報朝廷,其後又決定撤除中書省,這讓胡惟庸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於是他開始作最後的掙扎與反撲,除了與一干手下親信大臣密謀作亂以外,還插手到軍隊事務中,為自己的謀反作亂作準備。然而他這一系列動作卻因一件小事處理不慎受到朱元璋的追查,最終發現了這個驚天陰謀,這時候殺胡惟庸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劉大媽說三農


胡惟庸這個案子到底是不是一個冤案?實際上,得分兩方面來講,一,胡惟庸有沒有謀反?二胡惟庸該不該殺?

在這其中比較好回答的是第二點,比較有爭議的是第一點,以大家一直喊胡惟庸這件案子就是一個冤案,是朱元璋想要殺那些開國元勳,所以才搞了這麼一個事情,那這個東西可能就有點兒以偏概全了,大家都認為胡惟庸沒有謀反,朱元璋殺了他,胡惟庸這個人很冤枉,是假的,胡惟庸可不止謀反這一項罪狀,其中的罪狀還有,而且那些罪狀也都是事實做實了,死個幾十回,那是沒啥問題的。

其實對於朱元璋手底下那幫人來講,尤其是最早一批跟隨朱元璋的人都知道,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去挑戰朱元璋的權威,這是任何一個跟隨朱元璋開國的開國元勳所堅守的底線,包括李善長自己都不敢去這麼幹,我也用,比起李善長,誰的能力強,不好說,但是李善長,確實是功勞最大的那個,即便是如此,淮西勳貴跑到李善長的家裡面,跪著求他幫淮西勳貴一把,李善長說你們自己去幹我不管了。他連幫忙都不想幫他,連朱元璋的正面都不想面對。

因為朱元璋從他起兵,一直到他建立整個國家,整個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作為他的對手,那一個一個都精倒在了黃泉路上,作為她的朋友,一個一個都感覺十分的膽戰心驚,幸虧這個人不是自己的對手。

但是胡惟庸這個人不怕,人吶,總會有這樣一種奇怪的思維,也就是本來自己聽見一個人名頭很大。所以抱著一種朝聖的心理去見他,然後跟他生活在一起,結果卻發現這個人就像一個老農民,或者是這個人沒有任何的危險性,很頻繁,因此就會忘了這個人的侵略性,以及這個人的恐怖之處。

胡惟庸一開始是跟著朱元璋,但是由於他入班的時間比較晚,所以朱元璋任勇他的時間也比較晚。對於朱元璋的瞭解,他不如李善長,徐達等人,所以這個人就開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與此同時,我之前也說過,李善長為了防止劉邦的悲劇出現在朱元璋身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把淮西勳貴一起報團了,這件事情反倒便宜了胡惟庸。

胡惟庸覺得朱元璋是個什麼人呢?就是平常處理朝政,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說不定呢,把它混在人民百姓的裡面,他還不起眼,有什麼了不起的,是不是不就是創造了那些故事嘛,但是這些故事都是淮西勳貴和你一起創造的,淮西勳貴現在就在我的手裡面,法不責眾,我跟著他們一起把控朝政,那做這一本萬利的買賣,我豈不是能夠名留青史。甚至於我還能夠和你平起平坐,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胡惟庸開始幹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他不是說本性是壞的,所以偏得要去做這些事情,他只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跟朱元璋一樣,或者是想和朱元璋平起平坐,所以他才幹了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阻隔占城貢使”、“私給文臣以沒官婦女”和“枉法撓政”,你說你本身就是仔像上呈天子,下達黎民百姓需要的就是維護這個國家的尊嚴,需要的就是維護這個國家的法律,但你呢,卻知法犯法,而且還幹了這些荒唐的事情,這個罪責放在我用的頭上,沒有任何意見吧,那這些罪責真的要算起來的話,胡惟庸死個幾十回,那是沒啥問題了。

至於說胡惟庸到底有沒有謀反,那這件事情供給只有朱元璋自己心裡清楚,謀反分成很多種情況,比如說具有謀反的實力,或者是擁有謀反的舉動,胡惟庸肯定是具有謀反的實力,比如說她去曾經監視過朱元璋,跟淮西勳貴打成一片,跟雍有兵權的將軍,可以說是把酒言歡,甚至於逼死了劉伯溫,胡惟庸很厲害,一手遮天,可是這個人究竟有沒有擁有謀反的舉動呢?誰也不清楚,恐怕也只有朱元璋自己心裡清楚,胡惟庸究竟幹了什麼事情,可以把他定性成謀反的舉動。


漩渦鳴人yy


胡惟庸的案件,既是冤案,又不是冤案,下面分開來說。

從冤案的角度,應該說胡惟庸主觀上沒有謀反和覬覦皇位之心,朱元璋是什麼人?千古一帝,中國歷史上唯二兩個寒門出身而成為正朔王朝的天下之主,也是毛澤東筆下中國古代軍事能力最強的兩位皇帝——李世民、朱元璋。史載,朱元璋在先打陳友諒還是先打張士誠,在北伐決策中的見識就高於徐達、常遇春等眾將。

從不是冤案的角度來看,胡惟庸這個人就像個小號的朱元璋,除了貴為淮西集團的首領,文官之首,他還交通武官。自持功臣,飛揚跋扈,政由己出。所以朱元璋有幾年的處境跟WW之前的M主席有點像,大家把它當菩薩供著,有事卻也不來請示。再加上這幫淮西的老夥計,也實在不像話,以為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貪贓枉法,欺壓臣民。朱元璋從維護江山、維護皇權、為皇孫鋪路的角度,最終向他們痛下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