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受明清商品经济刺激和实学思想影响,明清之际的女子得到了空前的思想解放。《红楼梦》中的女子教育,是享有特权阶级的年轻女子在识字、阅读、书写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具有非凡造诣的文学艺术教育。然而,受中国传统女教的浸染,贾府里的女子教育并不纯粹,它没有完全冲破明清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正统规训,年轻女性犹如在“德”与“才”之间走钢丝,明清家庭在实施女子教育过程中也表现出如此矛盾的状态。而《红楼梦》中的女子家庭教育并非特例,它投射出了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一、明清女子才学的兴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东南沿海率先出现商品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潜滋暗长,社会结构、思想传播机制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明中叶以后,由于阳明心学的兴起,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舒展的实学和民主思想风起云涌,加之受到明末传教士思想的影响,人性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呼唤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带来一度放纵情欲的社会局面。而极度的放纵之后,单纯的妇容之美已不能满足士人的精神需求,于是社会对于女性的认可视角,由单纯的美色演变到才貌双全的考量。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社会对于女性的认可视角,由单纯的美色演变到才貌双全的考量

明清社会对女性的才华开始予以重视,而女性群体则抓住开明之风,首先在最能开启心扉的诗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女子结社作诗,盛行于明末清初。明代末年,江南女子已有姐妹、母女、婆媳一门皆诗的风雅之事,如叶绍袁之妻沈宜修及三女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便是著名的一例。到了清代,诗风益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影响所及,闺中也诗才辈出。

在保守的卫道士看来,自由之风扰乱了原本理想的儒家社会秩序。为了移风易俗,纠正这股“歪风邪气”,男子便想到利用专门宣扬男权统治地位合理性的封建纲常去捆绑女性的思想,令她们心悦诚服地受缚于社会的底层。于是,卫道士们大规模地印制教材读物以加强女德修养的说教力度,企图将女性拉回到封建礼法的闺阁中。

然而,女子一旦掌握了文化知识,要想将她们的兴趣和思想完全局限于《列女传》《女诫》这类狭隘的思维空间内是不可能的,对于书卷盈架的书香门第女子更加不可能。这反倒为女性提供了读书识字、接受教育的机会。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明朝末年商品经济发达

更重要的是,明后期开始的商品化及区域市场、交通路线的增加,刺激了书籍和思想的传播与畅通,全国出版业呈现空前繁荣之势。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集中在东南地区,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省。在这些省份的城镇中,许多富足的家庭热衷于家刻和坊刻,并出资出版书籍,使女读者的需求被激发出来,出现了许多充斥市场的畅销书,其对女子的文化教育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觑。

商品经济的发展席卷着书籍和自由思想浪潮,不可遏止地进入了千家万户,使得原本仅属于男性的学问大门,渐渐向妇女敞开。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女性的才华表示尊重,书中少女个个饱学诗书,充满智慧,甚至她们的读书过程与士子相同,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幼习《四书》,她的独立人格和才学为主人公贾宝玉所爱慕。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女性的才华表示尊重,书中少女个个饱学诗书,充满智慧

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延续

贾政:“生女儿不得济,还是别人家的人,生儿若不济事,关系非浅。” ——《红楼梦》第81 回

贾政的话,代表了中国女子家庭教育的传统: 生女儿是别人家的,费心培养也是多余,男尊女卑的思想相当明显。

如果说理学自宋代发轫,在南宋末年得以实施扩散的话,那么,明代将理学家的女子教育思想付诸实施,并由宽泛化向具体化过渡,而清前期,在“四权”的重压之下,正统的礼教思想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将女子的操行贞洁教育制度化和社会化。

最高统治者对于女子教育的倡导,侧重于女子的道德修养层面,而不旁及其他,他们着眼于用封建礼教规范女德,朝廷曾多次下令编撰、刊刻女教书。

1656 年,顺治帝亲自编撰女训书《内则衍义》共十六卷,并且撰写序言,内容涉及女子道德教化的各个方面。康熙皇帝在其教子书《庭训格言》中,也认为应该注重强化对女子德行的教化,还利用旌表制度来褒奖德行卓著的女子,引导女子践行贞孝节义的女德观。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庭训格言》

明清时期对于女子的教育和评价依然讲究“三从四德”,“四德”中唯独没有“才学”一项。

统观《红楼梦》贾府内部对于“好女孩”的评价,也是品貌、女德在先,才学并不看重: 邢岫烟虽家道贫寒,但“为人雅重”,“是个知书达理的”,“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 薛宝钗,本来门第出身就不错,再加上“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贾母“喜他稳重和平”。在众人看来,林黛玉纵然有悲情悯人哀叹薄命的诗才,也不及以上“三从四德”的归顺者。

受正统女教思想的影响,即使是读过诗词文学的女性,在同龄人之间也要讳莫如深,抑或佯装纯粹的闺秀而相互规劝告诫。《红楼梦》第42 回,姑娘们一起行酒令时,黛玉脱口而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在薛宝钗的反复追问下,黛玉“方想起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薛宝钗更是为黛玉及时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这是宝钗的精明之处,但更重要的是要归咎于明清社会对女性思想的禁锢。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林黛玉纵然有悲情悯人哀叹薄命的诗才,也不及以上“三从四德”的归顺者

三、诗书大众之家:“以德代才”

明清社会才女风尚的盛行激发了闺阁女子内心渴望挣脱礼教束缚的自由向往,然而纲常伦理的绳索又时刻勒紧收缩,于是,清代正统儒家学者创造了一种畸形的女子才德观,即对于女子来说“德便是才”、“以德盖才”,这种观念受到了谨慎的普通家族的拥护和实践。

清代大多数文人识字家庭希望给予家中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认为女子读书可识大体,可辅助夫君,但又做出种种限制,认为女子读书只识字即可,不必通识其中文意,懂得太多便会做出有悖闺阁之事,会扰乱了心性。因此,在整个社会难以把握尺度和标准的女子教育背景下,许多中小仕宦家族采取了“以德代才”的保守教育策略。

儒学家们所谓的读书和才学是教导女子尊孝道和做忠贞列女。《红楼梦》中也提到,宝钗读过《百家姓》,李纨读过《女四书》和《列女传》,巧姐读过《女孝经》和《列女传》。

这里涉及到了明清一般家庭中女子启蒙教育的两方面内容:第一,学习供幼童识字断文之用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之类,这是宋元以后社会上流行的蒙学读本;第二,学习专供女教使用的读物,这类读物以刘向《列女传》、班昭《女诫》为典范,在明清时期已渐成系统。

读《三字经》《百家姓》,接受启蒙识字教育,目的是日后能读懂《女孝经》《列女传》等女子纲常的教条,其最终的旨意还是没有离开女德的范畴。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女孝经》图

女子教育的施教者一般由身边的女性长辈来担任教育职责,如母亲、奶妈、闺塾师等,其中母亲在女子家庭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教育内容多以正统女子教育提倡的女子礼教为主

林黛玉进贾府一回里,最先触及黛玉读书问题的是贾母和王熙凤,曹雪芹安排这样两位人物出场并引入女子教育问题是有深刻涵义的。

首先,贾母代表贾府的最高权威,在提及早逝的贾敏时洒了一通骨肉亲情泪,随后她立即吩咐: “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这句话看似十分合乎情理,远客临门、放弃上学而迎接以显示对黛玉的关怀,但实质上却渗透着贾母对女子读书问题随意性的态度。在贾母这里,女子读书上学无非是形式而已,算不上头等大事,自然是可以随时机动处置。作者让贾母的这种“上上学”“识识字”的随意思维最先呈现,有奠定贾府关于女子读书观念的基调之意。

接着,王熙凤是贾府中第一个正面问及黛玉读书情况的人。然而,全书一直将王熙凤刻画为胸无斗墨、玩弄权术的妇人,最终贾府的败落也与她读书不多,无长远谋划有直接关系,让王熙凤询问读书一事,本身就暗含着贾府对于女子读书问题的定位。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王熙凤是贾府中第一个正面问及黛玉读书情况的人

较明确地阐述对女子读书问题看法的还是贾母,在饭后茶余与黛玉有这样一番对答: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 ‘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贾母在谈话中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贾府对于女子读书问题所持的尺度,在他们看来《四书》是中国宗法专制社会男子读书晋升的阶梯,林黛玉读《四书》那是要步男儿风尘的,也与此前令姐妹们无需入学的情节相呼应。接下来,王夫人向黛玉交待有关宝玉的情况时,再次验证了贾府对于女子读书问题的态度,她说:

“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起念书识字学针线,或是偶一玩笑,都有尽让的。”

在贾府,“念书”的价值同做针线活一样,无非是玩笑解闷的手段,亦或只是富家女应当具备的一种生活能力罢了。

贾母、王熙凤和王夫人对初入贾府的林黛玉在女子教育问题上半藏半露地灌输了态度,而对这个原本就小心谨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来说,无疑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林黛玉的敏感也在后面的问答中表现出来,当贾宝玉再问及“妹妹可曾读书”时,林黛玉立即改口回答: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是机敏的女性,她从贾母的言语中得知了贾府对于女子教育的态度——只需识字即可,不必明了深知什么大义。因此,在面对此后的问答中,黛玉见机行事,将自己的读书情况隐匿,是一种自卫手段,也是一种警觉行为。

明清女性尽管有一种很小的自由,能够使个别女性在内/外和公/私这样一种正式的两元性中,通融出一块自己的天地,但其中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相当的心理压力。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明清女性尽管有一种很小的自由,但也带来了相当的心理压力

结语:在中国漫长的宗法专制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扼杀了广大女子的聪明才智。女子的智力得不到及时开发,整日所操持的都是酒食之类,未能读书,不明事理,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从而更加倚重于男子。

明清家庭对于女子的教育,虽然还是没有逃离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但是肯定女子才华,提倡女子文学等进步女教思想的出现,对于封建礼教控制下的正统女教是极大的冲击。这个时代的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她们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其中不仅蕴含着女性意识的苏醒,也显示出被礼教思想严格控制的传统女教正在走向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女子教育理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浅析《红楼梦》中投射出的明清时期女子教育的普遍状况

明清家庭对于女子的教育,虽然还是没有逃离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但是肯定女子才华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