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大唐盛世,诗词歌赋如瑰宝现世,迤逦而丰富。在这璀璨的瑰宝中,有一部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尤其是边塞诗歌,可以说是走向了历史的波峰,边塞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显一时之盛。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读四位的诗词,读不完的情怀。

从“北风卷地白草折”到“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边塞苦寒,从到“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山河苍凉,从“杀气三时作阵云”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从戎豪迈。四大边塞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是白发征夫的苦楚,也是人间疾苦的淋漓。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唐朝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23岁出塞。

塞上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塞下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戍边听角声,战罢埋骸骨,王昌龄前期慷慨激昂,后期凄婉苍凉,一代大师,卫青霍去病是他的梦想,李广程不识是他的偶像。建功立业,守疆辟土对于王昌龄来说,曾经不是很遥远,但是后来他却越来越远。

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到嵩山学道,大部分学问是在道观里学的,直到他三十多岁考上进士,正式为官。王昌龄的履历是比较励志的。

王昌龄学识渊博,他曾经种地,曾经学道,也曾作文章。那年王昌龄23岁,辞别恩师。他满腹学识,想去建功立业。在盛唐时期。恩师建议他到西北去,那里有西河雁门,有并州上党,是个建功立业的好去处。于是王昌龄去了,年轻人第一次被推荐到军旅之中。并州太守没有重用一个文弱书生,只让他做了一个小书办。但是这段军旅生涯,对于憧憬报效祖国,边塞杀敌的王昌龄来说,异常珍贵。他在这里看到了长河落日,看到了胡马雁门,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王昌龄的才华和抱负,没能全部施展出来。守将无能,屡吃败仗,王昌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诗得到了当时很多朋友的赞赏,欣赏他的朋友们,建议他走科举路线,王昌龄是幸运的,过了而立之年,中了进士,得到了一个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可是才华和官场毕竟是两码事,王昌龄犯事被贬,左迁龙标尉,后来又被贬谪,贬到了河南汜水县尉,再迁到江宁县丞。一生才华,九品官职,王昌龄的失意,从这一路仕途能彰显的很透彻。

官场失意,成就了他后期的不羁。据说从河南到江宁的人上,他久拖不去报到,在洛阳就耽搁半年,整日饮酒交友,以文会友,放荡形骸。然后有借道去太湖和江南赏景,以消极自嘲的作风来应付现实。

王昌龄59岁那年,人生甲子前夕,安史之乱扰乱了所有盛唐的书生。他经过安徽亳州还乡,被亳州刺史吕丘晓杀害,他的人生甲子还是没有等到,一代边塞诗人,就这样死于非命。

王昌龄少年疾苦,青年学道学文章,壮年戍边展抱负,投笔从戎,诗词豪迈,文采斐然。

王昌龄中年及第,多遭贬谪之苦,文人友士多同情之,一世飘摇,老年被杀,如边塞凄凉。

岑参:29岁出塞

塞上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年边塞,风雪轮台,岑参带给我们的是狂风咆哮、大雪纷飞,铠甲如铁,马蹄声碎。戎马书生,立功异域,城头夜吹角,石冻马蹄脱,喜欢岑参,喜欢的是开阔的场景,喜欢的是寒冬挥斥方遒。

岑参和王昌龄一样,早年不幸。但是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丧父后跟着哥哥,在哥哥的严格要求和期待下,他熟读史书,文采斐然。他曾经是一个落榜书生,无颜还乡,徘徊于京城。直到29岁中进士,做过参军,做过判官,做过刺史。两次进边塞,每一次都充满对保家卫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岑参军旅虽然坎坷,但是还没有大起大落,当时西北一代,战事频发,岑参颇具才华,长期担任幕僚参军,前后在边塞六年有余,对冰天雪地中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有很深切的体会 ,他歌颂了无数的战将,歌颂他们在恶劣环境中誓死戍边的精神。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安史之乱后,岑参率兵东进抵抗安禄山叛军,英勇杀敌,虽然不在边塞,但是他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使岑参有别于其他诗人,他真正策马挥刀,上过战场。当时他也对家园残破,故园颓废表达了很多感慨。后来岑参因为屡次上述说朝中有奸臣,被贬到嘉州做刺史,后来又被罢官。在罢官返乡的路上,56岁的岑参走完了人生之路,中途病逝,客死他乡。

岑参是唐代较为特殊的一位诗人,他是世家子弟,却幼年丧父,依附兄长,屡次落榜,进士及第,圆梦边塞,英勇杀敌,晚年被贬,最终客死他乡。读岑参,读的是潮起潮落,豪迈而凄凉。

高适:28岁出塞

塞上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塞下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大唐盛世开始陨落,契丹多次兵犯西北,高适多么想投笔从戎,上前杀敌,但是他的建议始终没得采纳。直到安史之乱,他才得到重用,此时,高适已经49岁了。

高适是四大边塞诗人中,惟一一个做过大官的,官至刑部侍郎。高适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经是安东都护,20岁时到长安,屡试不第,并没有得到机会,28岁时,到军中做幕僚。46岁时,中进士,后来得到睢阳太守的举荐,受职封丘尉。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奉命守潼关,潼关失守后随唐玄宗御驾逃往成都,当时正式用人之际,高适能文能武,得到重用。正逢十一月,永王璘举兵造反。高适被任命尉为淮南节度使,领兵征讨永王璘,最终平息叛乱,此时高适53岁。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此期间,睢阳被叛军包围,高适因为讨伐永王璘,不能兼顾。后来平息永王璘后,调头急救睢阳,虽然救下,但是为时已晚 ,城内守军基本上全部战死,包括当时举荐高适的恩师,睢阳太守张九皋,高适非常心痛。

次年,高适55岁,因为上书直言,被贬三次,后来因为吐番攻打大唐西域数城,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领兵迎战吐番,但是松州等三地沦陷,高适无能为力,自己也受重伤,最终被严武代替。后来高适被召回京,任刑部侍郎。

62岁这年 ,高适自知大限将至,安排回乡,病死在归乡路上。

高适诗歌多激情励志,反映民间疾苦,描写战士们建功立业,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同时也表达对朝廷无能的抨击。高适看似成就很高,其早年平凡,多次落榜,本以为一生平凡,没有机会建功。近50岁时来运转,平叛杀敌,跌宕起伏。高适是一个诗人,一个将军,理想和现实晚年才交织到一起的大臣。

王之涣:出塞时间不知,是否出塞有争议。

塞上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塞下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天宝元年,这是王之涣人生的最后一个夏天,55岁的他躺在竹椅上,身边小他17岁的夫人。夫人手持蒲扇,轻轻的摇着,劝他少说些话。

王之涣少年侠气,聪明好学,武陵少年游,击剑悲歌,曾游历山水,逆寻黄河。在祖国大好河山的熏陶下,他性情大变,一改少年放浪形骸的性情,开始虚心研究,专心著诗词。早在出仕之前,就名声鹊起。

王之涣是世家公子,但是没有通过科举入仕,他35岁那年,经人推荐,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为原配夫人早亡,衡水县令很欣赏王之涣的才换,把自己18岁的小女儿李氏许配给了他,这对老夫少妻很耐人寻味。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后来王之涣在任上遭人诬陷,他愤然离开官场,辞官归家,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在家赋闲15年之久,王之涣有一帮很好的朋友,包括高适、王昌龄等人。朋友们觉得他富有才华,不去为官入仕太可惜,就通过举荐,王之涣做了文安县尉。这是王之涣人生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职位,这一次他兢兢业业,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他不仅文采出众,在逻辑推理上也胜于常人,在任上5年,断案无数,很多历年沉积的旧案,都在他的任上得到了破案。55岁那年,他病倒了 ,再也没有起来 ,他家乡太原,卒于任上,葬于洛阳,一生不求大官,不求大作为,只求安然于心。

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写王之涣,除了他的诗词,无法描写他在边塞的情景,甚至有很多学者不认为他是边塞诗人,因为没有历史佐证,能说明他在边塞生活过。不管如何,王之涣一生恬淡,诗词存世虽不多,但都是瑰丽精华。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所处时代相同,彼此熟悉和景仰。奈何结局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客死他乡。也许很多人认为,王之涣和其他三人不同,不知读者们在呢吗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