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中國山水畫有水墨畫和設色畫兩類,“墨”在傳統上往往也被看作為“色”,唐張彥遠說“運墨而五色具”,後來又有“五墨、五彩”,說法不一,總之是說墨有濃淡乾溼的變化。一幅好的山水畫要求,有筆而有墨,有墨而有筆,沉著痛快,燦然成象。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傳統的山水畫設色,大體可分為水墨淡彩、淺絳、青綠、金碧、沒骨等幾種。水墨淡彩,是指水墨為主,極少部分著以淡色的畫法。如元代王蒙,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或僅用青、綠於苔點樹葉、或僅用赭石於小石坡側等,總之是用色既少而淡。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淡彩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淺絳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青綠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青綠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金碧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沒骨

中國山水畫的設色,講“隨類賦彩”。“類”是指各別的不同的具體對象,根據具體對象的要求賦以色彩。傳統山水畫特別強調類性與固有色,例如宋郭熙說“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不大注意光線下色彩的複雜變化。山水畫的設色,首先要看四時、朝暮、明晦的不同,陰陽凹凸的區分,如春天“淡冶如笑”,又有早春、暮春之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自然不同於暮春三月芊芋的草色。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春夏秋冬

山水的設色,講求調子。或取一色中的變化,單純而不單調;或取複雜色處理複雜,取調和色,統一色調。這是色與色的相合,色彩與墨氣,融洽為一,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不使筆墨自為筆墨,色自為色。墨與色,要能互增互補,相得益彰。“以色助墨,以墨顯色”,不可相礙相掩。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山水畫設色技法很多,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潑彩法、烘托法等。

1填色法

也稱勾線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線勾完對象的輪廓,然後用顏色在勾好墨線的範圍內填滿顏色,要填的平整均勻,因此也稱單線平塗。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填色

2染色法

有淡彩暈染、重彩暈染、接染、託染、點染等等,傳統山水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筆上調淺色,然後在筆尖上調深色,一筆畫到宣紙上,自然表現出深淺不同的顏色。大面積染色則用大筆,甚至用底紋筆染,力求有質量感、空間感,忌髒、膩、灰。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染色

3罩色法

山水畫中,在墨色畫了之後,為加強這一部分的色調,再用石色罩一層,使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實。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罩色

4潑彩法

主要用在寫意畫中,在大塊潑墨的基礎上,將飽滿、淋漓的石色潑在畫上,使重色與墨色相結合,從而使物象的色感和體積感更加突出厚重。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潑彩

5彩墨法

即色中蘸墨。以色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為主,進行著色,如畫綠葉,先蘸汁綠,再蘸墨。一筆下去,自然表現出綠葉的濃淡深淺。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彩墨

6破色法

有水破色、墨破色、濃色破淡色、淡色破濃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破色法

來自書與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