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引言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 上著衣,下穿裳,我們就把服裝稱為“衣裳”。服裝是服飾的一部分,穿在人們身上,既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又能美化我們的外表,提升我們的審美意境。傳統的“唐裝漢服”,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現代人的復古潮流,每每看到街上的行人穿著“奇裝異服”,我們都會刻意放緩腳步,帶著一種別緻的眼光,把眼前的注意力留在他 或 她們身上,

這 ,就是“古裝”的魅力。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唐裝漢服”我們再熟悉不過,它們是那個時代的文化和世俗縮影。但說起宋代的“背子”,你又是否曾聽說過了?

何為“背子”?

說起“背子”,大家可不要想當然的認為,“背子”就是我們今天所穿的背心,兩者根本上就不是一碼事兒。

背子”又可稱為“禙子”,或者“綽子”。在有宋一代,上至皇家貴族,下至販夫走卒,背子是非常流行的一種服裝。背子的整體形狀和輪廓,略顯修長,但曲線感卻並不突出,穿在身上被包裹得緊緊的,就猶如一隻圓筒一般,給人一種穩重的感覺。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背子的袖子形式多樣,可寬也可窄、可長也可短; 長的有的在膝上、有的齊膝、有的卻直到小腿,或者長及腳踝; 宋時背子的袖子種類繁多、形態各異,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凸顯,社會上不同人群的身份地位與角色扮演。當然,宋人這樣的設計,還具有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較窄的袖子,一般是為了幹農活時,顯得乾淨利索,不會“拖衣帶水”; 較寬的 袖子,一般都是那些社會上層人士所穿,因為他們不必從事於農業,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舒適、寬鬆和唯美。

除此之外,背子兩側也還開衩,有的背子是從衣下襟下襬至腰部,有的是一直到腋下,也有的索性不開衩。總而言之,宋代的背子款式多樣,形態各異,功能也不盡相同。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朱子語錄》中記載“背子乃婢妾之服, 以其在背後, 故謂之背子”。可見,背子是普通女子的日常穿著,但這並不能表明,背子只適用於女性身上,在有宋一代,男性穿著背子,也是極為普遍的,背子作為日常的服飾穿著,可謂是全民皆服。

背子在宋人中廣泛流行,它的適用場所和功能又是怎樣

相比於唐代的開放風氣和張揚性格,在有宋一代,是有所收斂的。唐代的男性衣著更顯寬大、張揚與浪漫,而宋代的男性衣著,卻就更多的有一點兒,含蓄、內斂和穩重的味道。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宋朝是一個典型的“平民社會”;士、農、工、商各個階層,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階級流動更加平繁,世俗文化更加多種多樣。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背子的廣泛流行,自然而然的就有了一個極好的社會基礎。

《東京夢華錄》卷之五《民俗》一節中,孟元老如此記述:“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可見,宋朝的服飾類型多樣,色彩豐富,各俱特色。那背子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了?

  • 背子在男性日常穿著中的運用

男子所穿的背子,衣領的形制和種類較多,有直領、盤領、交領之分。它們大多具有以下的特點:“

背子的形制是兩裾離異不縫合,在兩腋以及背後都垂有帶子,因其前後裾不縫合,索引要用勒帛系束。”但在一些重要的場合,男子一般是不會穿背子的,即使要穿的話,也是作為內衣,穿在正式服裝的內部。這樣是為了符合傳統的倫理觀念和尊卑秩序,畢竟在古代社會,綱常倫理是非常受重視的。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但如果是在家中請客,那就不必這麼講究了。會客時,通常是男性通常扮演著主人的角色,穿著背子,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因為在民間,背子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穿著,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背子的身影。

  • 背子在女性日常穿著中的運用

女子的背子形制,大多數是兩腋下開長衩,直領垂之。不開衩的,我們把他稱之為襦,而不能稱作背子,所以區分女子背子的重要依據便是,兩腋下是否開衩

女子穿著的背子,自然是更講究形態美。因為相比男子來說,女子更加側重於自己的外觀,追求美麗與魅力。在背子的種類中,女子的搭配是多於男子的,而且女性身上所穿的背子,也更能體現她們的身份地位。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對於社會上層人士,王公貴族、官僚地主而言,女子所穿的背子長度可達腳背;像一般而平民婦女而言,背子的長度,大多及膝就沒有了。背子的衣長短,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社會階層的體現。

作為貴族女子,她們所穿的服飾,更多表現的為,個人的身形及其身份地位,她們所穿著的背子,不僅用料很是考究,在裝飾上也是更加精美繁複。而反觀平民女子,因為勞作的緣故,她們的穿著,更加註重日常便利,更為樸素。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所以,服飾也從側面也影射出,它具有個人身份地位的意蘊。背子因所處環境而有所不同,不同的人群穿著的背子,形制也有所區分,不過這也很好理解,這和他們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背子的不同形制,適應了不同人群,這也是背子在宋代,如此普遍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代“背子”的審美風格

  • 質地純樸,自然得體的審美風尚

有宋一代,理學大為統治者所愛,當之無愧是當時的主流思想。理學所主張的“經世致用、外聖內王”,更是備受推崇。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服飾也更加的趨向於“人性化”,更多的受人思想的主宰,而不是特別注重“外在美”,服飾的穿著方面,更多的是追求穿著者的內在涵養。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背子作為中國傳統服裝代的表之一,在造型上以垂直的線條為美,它不過分強調服裝與人體部位的貼合程度,也不在意人體形態的曲線美。它更加註重的是,衣裝本身的整體性,以及背後所影射出的,質樸感與自然美,背子的審美風尚,和虛實相生的深層涵意,受理學的影響可謂之深。而與此同時,背子側面是開衩的,在行走時微風稍拂,衣裙便飄飄而逸,這種自然的動態,著實令人痴迷。

  • 簡約搭配,更能體現出宋人世俗化的傾向

背子種類多樣,形態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它的整體風格都是大同小異的。背子穿著輕巧而又方便,它結構簡約,不重款式,更多的在意麵料、工藝、服裝配飾等搭配組合,重視服裝的整體搭配效果。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如果我們細看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裡面的人物穿著,除了搭配是有講究之外,在面料上張擇端也做了一定的功夫。比如身穿紅色服裝的女子,他的身份更趨於高貴,因為在古代,紅色具有代表尊貴的含義。不同面料色澤的背子與長裙、長褲的內在搭配,頭飾與背子套裝的組合形式,多樣的搭配手法,將繁複與簡約美,巧妙的融為一體,這既豐富了服裝的層次感,又使各部分有所關聯,突出了整體性。

  • 背子的實用價值,更能體現經世致用的思想

我們可以從背子形制的設計來 看,它腋下開衩,無論是在坐椅、行走、勞作中,它都比一般側面不開衩的袍服,更加便於行事。其次,背子的外形呈“十字型結構”,也使得前後衣片完整,表面上體現了,背子作為服裝的遮護作用,而暗地裡又突出了宋人內斂、含蓄的風格。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宋代背子服裝)

傳統背子服飾,對現代服裝設計有什麼啟發

不論是“唐裝漢服”,還是宋代普遍流行的背子,每一件傳統服飾,都有其獨特的形制及特定的文化內涵。我們在現代服裝的設計與發展的同時,也更應該回顧歷史的潮流。雖然時代在不斷髮展,但“

經典永遠是經典”,現代服裝設計,對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的借鑑,並加以應用與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背子作為宋代最為普遍穿著的服飾,它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對現代服裝設計,無疑可以從中尋找靈感的來源。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背子作為中國傳統的服飾之一,它是中華文化悠久歷史的結晶。現代社會,我們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復古潮流,追崇“古裝”的復古美,但長期以來,在對傳統服裝與現代潮流的結合上,我們僅將中國的傳統服裝,進行了初步的還原,而不敢輕易的去打破傳統,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了,中國的傳統服裝,與蓬勃發展的現代服裝產業相互脫節,這又無疑是給外來的“時尚服裝潮流”,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而這對於“復古中國風”,傳承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是不利的。

從宋代的“背子”,來談談宋人的審美意蘊,及其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在復古中國傳統服飾時,我們或許可以將中國傳統服裝與西式結構的剪裁,相互結合,採取“中西合併”的方法,把傳統服裝融合於現代生活,使其既呈現出傳統美,又具有現代美,這或許是復古傳統的一個可行方法。

在創新中式服裝,塑造傳統審美意蘊的同時,使其又不失現代日常服裝的實用性價值; 將西方的工藝手法,融入中式傳統服裝造型的表達,讓其不僅在形式感上,還是東方意蘊上,都適應當代的的審美趨勢和設計需求,這我想是我們現代人復古傳統服裝,努力的方向所在。通過讓“傳統再現”,我相信中國的傳統服裝,能夠在當今社會,更好的去傳承和發展。

《中國古代服飾史》

《宋代服飾特點的研究與探析》

《宋代女性服飾及其文化蘊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