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諾貝爾獎獲得者為啥研究毒氣彈,害死數萬人?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次使用了毒氣戰。那麼,德國毒氣戰是誰研發的?很多人想不到,這個人竟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為啥研究毒氣彈,害死數萬人?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事

毒氣施放現場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

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戰役結束後,德軍計劃攻佔英軍據守的伊普爾突出部,為佔領沿海港口開闢通路,這就是一戰中著名的伊普爾戰役。

1915年4月22日,第二次伊普爾戰役打響。傍晚5時,當德國人的重炮停止轟鳴時,四周靜寂無聲唯有陣陣微風吹拂過陣地,英法聯軍紛紛從戰壕裡爬起來伸展身體,當他們看到北方隨風而來的團團黃綠色煙雲,他們還嘖嘖稱奇起來以為自己看到了奧妙的歐洲景觀,殊不知一個前所未見的死神正在向他們揮舞鐮刀。

這些黃綠色煙雲是德國第4集團軍向伊普爾突出部的英第5軍、法第20軍陣地施放的6000罐18萬公斤氯氣。這場戰役是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毒氣,造成英法聯軍1.5萬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正面10公里、縱深7公里的地帶無人防守。德第26軍衝向缺口,迅速佔領朗厄馬克和皮爾克姆,並向伊普爾—科米訥運河推進。

無論德軍如何殘忍,最後還是在一戰中失敗了,我們在這篇文章中不過多的關注戰役。那麼,德國的毒氣生化武器是誰研發的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為啥研究毒氣彈,害死數萬人?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事

弗裡茨·哈伯


就是上面圖片這個人,名字叫做弗裡茨·哈伯。

很早,人類就認識了有毒物質,很早知道利用有毒物質作為武器。16世紀以後,就有人開始研製化學武器。1654年,米蘭人發明了一種能散發毒煙的火藥,法國工程師將它裝入手榴彈,出現了毒氣手榴彈。後來,出現一種爆炸後能釋放毒煙的炮彈。

早期毒氣彈只能在小範圍使用,殺傷作用不大。1914年初,德國準備挑起戰爭,研發毒氣戰被提上了日程。誰負責呢?弗裡茨·哈伯成為首要人選。

1868年,弗裡茨·哈伯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佈雷斯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從小就對化學工業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上大學。上學期間,他還在幾個工廠中實習,得到了許多實踐的經驗。他喜愛德國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偉大職業——化學工業。

讀大學期間,哈伯在柏林大學霍夫曼教授的指導下,寫了一篇關於有機化學的論文,並因此獲得博士學位。1904年,哈伯在兩位企業家答應給予大力支持開始研究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並於1909年獲得成功,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因此,哈伯也從此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為表彰哈伯的這一貢獻,瑞典科學院把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哈伯。

如果他不研發毒氣彈,可能會成為人生贏家,然而最終被捲上了一戰的戰車!


諾貝爾獎獲得者為啥研究毒氣彈,害死數萬人?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事

施放毒氣


德皇讓哈伯擔任德國化學兵工廠廠長,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後來,德軍將這些毒氣用於戰爭,造成大量傷亡。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儘早結束戰爭”,但哈伯這一行徑,仍然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國科學家們的譴責,哈伯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殺的方式以示抗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失敗而告終。戰後的一段時間裡,哈伯曾設計了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方案,希望能借此來支付協約國要求的戰爭賠款。遺憾的是海水中的含金量遠比當時人們想象的要少得多,他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

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開始推行以消滅“猶太科學”為己任​的所謂“雅利安科學”的鬧劇,哈伯被迫離開了德國。1934年1月29日,哈伯在瑞士逝世。

對於這位諾貝爾獲獎者,歷史上褒貶不一。一些英、法科學家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取諾貝爾獎,認為假若沒有合成氨工業的建立,德國就沒有足夠的軍火儲備,軍方就不敢貿然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作為科學家,明知德國會將毒氣應用到戰場上,而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生產毒氣。【作者:每日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