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疫情面前,我们该相信谁?

这两天,关于疫情的文章很多,就不再复述。今天重点借这事,聊下信息获取。

千万别小瞧信息获取,我们的每一个决策,无论是投资,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基于信息,再经过逻辑分析,最终输出决策。

先从一老南身边的事说起。

老南一朋友,某金融机构的高管。因为派驻异地,每周末都会坐火车回家。这班火车,恰好武汉汉口是始发站。

疫情面前,我们该相信谁?

12月底,新闻报道了武汉疫情后,这哥么第一时间决定,放弃火车,辛苦点,自己开车走高速。

他的原话是:说被抓的那八个人造谣有疫情的时候,我就不再坐了。想起来还是警惕性高好一点。

所以,如果信息获取有问题,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里特别提下,要区分,事实和观点,本篇仅讨论探究“事实”的信息。信息越充分,离事实就越近。

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在“事实”面前,仅仅是各种信息碎片下的盲人摸象。

信息获取,有几个重要的维度:


01 信源

简单的说,就是谁说的。如,是来自官媒,还是自媒体,还是群聊截图;是来自行业专家,还是网红大V,还是普通人;等等。

不同的来源,不能简单的用对错判断,而是要权衡采纳

如疫情的核心信息,我们可以参考官媒渠道,对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采访,包括最近刷屏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当然,这类信源,专业性很强,而且信息量非常大,但语言相对专业,会不够通俗,需要静下心认真阅读。

推荐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下《都市快报》,1月22日对李兰娟院士的专访,非常靠谱。而且很多内容,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疫情面前,我们该相信谁?

包括张文宏的这个视频,反复提醒,轻微症状,不要去医院。不然“排队4小时,做CT4小时,拿药4小时”,“80%到90%,不需要去医院”,“死于疾病的,是病毒本身,还是人的恐惧?”

疫情面前,我们该相信谁?

对于自媒体,虽然内容通俗易懂,传播性强,但是否采信,更要关注其专业性和靠谱性。即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

比如老南说说金融也就罢了,如果和你们谈病毒,那一定是在扯淡,出错的概率非常大。

所以,对于自媒体和官媒,信息不一致的地方,需要进行交叉验证或二次辨别。如找你熟悉的当地人,或行业里的从业者。毕竟,真有可能是真的。

如12月底,武汉8人“谣言”信息出来时,老南边上,已有不少专业的医生,开始高度警惕。

对于一些来源完全不清的网络截图,则更要注意交叉验证或二次辨别。

当然,这类信息,你当段子看看,可以。但如果要以此作决策,则务必要谨慎。

如验证手段缺乏,可参考我们在《 最近买车卖车要注意了! 》,后半段,提到的部分互联网求证方法。


02 时效性

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时候说的。有些信息,的确是真的,但如果过时了,则不一定有用。

如老南,今天看到一个海外华侨提供医疗物资的,求助接收的信息,立刻转发给一位武汉的志愿者朋友。结果朋友第一时间回复:这是三天前的信息了。

所以,对于一些有可能存在时效性的信息,务必关注什么时候发生的。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交叉验证。


03 可验证

这点常被忽视,但尤其重要,也就是常说的“证伪”。

即这个信息,未来可否被证实真伪。如某信息,来源单一,且非常重要,但无法证实,是否以此做决策,要三思。

疫情面前,我们该相信谁?

如之前的八人“谣言”,几位医生朋友,之所以高度重视,在于聊天群截图外,还有一张拍摄的检查单据,构成了一定的证据链。再找当地医生朋友了解下,基本八九不离十了。


04 完整性

也就是防范所谓的“断章取义”。

今天,网络上流传一个视频,央视昨晚采访一位专家的。

但这流传的视频,坏就坏在,把这段访谈中,专家说的第一句,“如果没采取这些措施”,给故意去掉了,只留下后半段,“不是几千例,是几万例感染”之类。

对于这些让你“震惊”的内容,不要急着采信和转发,建议搜索下,找到完整信息,看下前言后语。


05 专业性

这里特别再提下专业性,否则,很多你看上去白纸黑字,证据确凿的信息,可能解读都是错误的。

如这两天,北京一家公司,捐赠红十字会的口罩,最终分配到了“莆田系”医院。不少网友,根据这张图,认为这两家有股权关系,是左口袋到右口袋,把给予改为赠与,进而避税。

虽然老南并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事,但仅靠这张图,的确构不成实锤。

疫情面前,我们该相信谁?

注意红框,天图、经纬,这些,都是业内知名的PE投资基金。一个PE基金投资N个项目,很正常。并不能通过PE,就认定这两家公司,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有兴趣的,自己查下这两个基金的股东就知道了。

所以,很多即使是真实信息,在专业者和非专业者眼中,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06 读仔细

前几天,老南夫人发来一篇公众号文章问老南,通过下面的打赏捐钱,能落到实处吗?

老南一看,文章标题是要给一线医生捐款,内容也是,然后10w+的阅读,4000多人打赏。想必是不少一笔钱了。

疫情面前,我们该相信谁?

但文中有行小字——打赏仅供本人吃喝玩乐。

这事你说恶不恶心?

阅读理解做不好,想不被割韭菜,难啊。

上面这6点,其实不难,但改变习惯不容易。但掌握了,起码昨晚你不会半夜起床,浪费个口罩,去药店排队买双黄连口服液。

所以,在春节前,根据上述思路,结合官媒、自媒体、业内朋友的多方信息,老南做出了一系列决策:

1、家里一套景区旁的房子空置了,考虑到有可能的疫情对旅游的冲击,最终拒绝了某民宿代运营公司,还是选择常规租客。(这家民宿代运营公司很有意思,几乎是0风险套利,后续会写一篇)

2、节前最后一天,考虑到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个人股票账户大幅度减仓,考虑到平掉的融资部分,差不多减去了70%。但节前最后一天,是建议客户完成当月定投的,两者逻辑不一样。

3、第一时间,在京东下单了一批口罩,节前收到了100个,给家里亲戚支援了不少过去。

4、节前,取消了春节全家出游的航班、旅馆、租车。


07 结尾

This is the time for facts, not fear.

这是尊重事实的时刻,不要无谓恐惧。

This is the time for science, not rumours.

这是相信科学的时刻,不要听信谣言。

This is the time for solidarity, notstigma.

这是紧密团结的时刻,不要彼此猜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