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一詩簡而精煉,反映了盛世下的人民不堪重負,傳唱至今

王昌齡處在的時期,正值盛唐時期,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屢屢獲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對沒完沒了的戰爭已不堪負重與民族自信心高漲的矛盾心情。

一詩簡而精煉,反映了盛世下的人民不堪重負,傳唱至今

王昌齡早年十分貧困,為了吃飽飯不得不農耕,直到將近不惑之年,才中舉。他一生因性格耿直,經常遭到小人誹謗。安史之亂時期,被濠州刺史閭丘無辜殺害。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的應徵的人還沒有回來。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外族絕對沒有南下牧馬度過陰山的機會了。

一詩簡而精煉,反映了盛世下的人民不堪重負,傳唱至今

全詩簡而精煉,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讓人不拍案叫絕。明人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日月輪換,歷史變遷,征戰未斷的感嘆。

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感慨多少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心聲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也從一定的角度折射出作者想建功立業,保衛邊疆安穩的報國之意。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

一詩簡而精煉,反映了盛世下的人民不堪重負,傳唱至今

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簡潔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打的沒完沒了,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裡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迴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深切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詩簡而精煉,反映了盛世下的人民不堪重負,傳唱至今

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一詩簡而精煉,反映了盛世下的人民不堪重負,傳唱至今

詩人王昌齡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 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細膩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邊塞場景傳唱至今依然躍然紙上。

讀完這首詩,我居然不自覺的想起了某電影的邊塞戰場:

一聲怒吼震雄關,筆刀千秋出秦川。

狼煙四起沙飛揚,夢迴長城魂歸山。

一詩簡而精煉,反映了盛世下的人民不堪重負,傳唱至今

各位看官,你們有何感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