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別將”在古代軍官中是什麼級別?淺談“別將”的歷史演變

“別將”在古代軍官中是什麼級別?淺談“別將”的歷史演變

引言:“別將”作為中國古代軍官的一種職號,從秦漢時期一直延存至清代,兩千年間未有中斷,這種現象在古代官制中並不多見。而其也經歷了由泛稱到正式職官稱號再到泛稱的演變,對其含義、權責及演變軌跡進行探討,將有助於我們對其在與軍官制度中的演變與地位變化予以相對清晰的瞭解和界定。

顏師古注《漢書》曰:“別將,謂小將別在它所也”。宋人徐天麟述西漢職官時,在“別將”之下列“重將、廄將、城將、右臨將、弩將”,似表示“別將”為五將的總稱。然據筆者讀書所得認為“別將”在不同時期具有泛稱和正式職官名號兩種不同的存在。

“別將”在古代軍官中是什麼級別?淺談“別將”的歷史演變

作為泛稱意義上的“別將”其含義有二:一是如顏師古所注,即離開主將,在他處獨立率軍作戰的將領可稱之為“別將”;二是有時與主將一起行動的將領亦可稱之成為“別將”。而作為正式的職官名稱的“別將”存在北魏後期至宋初,亦是其存在最為輝煌的時期。

一、泛稱意義上的“別將”

1、“別將”即他路將領。《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鄧說軍散走陳。”從中可以看出章邯當時在滎陽,攻打郯的是另外的將領,所以稱之為“別將”。

在《項羽本紀》中亦有類似記載,“章邯軍至慄,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為此戰的主將,正率軍駐紮在胡陵,準備率軍西進。此時,章邯率軍已到慄,所以項梁派朱雞石和餘樊君與章邯作戰,結果餘樊君戰死。

從以上史料來看,“別將”都是與主路軍相區別的他路領軍將領,在作戰時分開行動,配合主軍作戰。

2、與主將一起行動的將領亦可稱之為“別將”。

《後漢書》卷十七《賈復傳》中記載:“光武至信都,以復為偏將軍⋯⋯光武大驚曰:“我所以不令賈復別將者,為其輕敵也⋯⋯帝以復敢深入,希令遠征,而壯其勇節,常自從之,故復少方面之勳。”

賈復作戰勇猛,功勞卓著,之所以“少方面之勳”,就是光武帝知其輕敵而不使為“別將”,既然“別將”可立方面之勳,那麼就肯定有自己獨立的權力,基本上能夠獨當一面。但我們要看到光武帝話裡的深層意思,即他可以將賈復封為偏將軍,也可以將他封為“別將”,偏將軍與“別將”的區別在於有沒有獨立的權力,並不是說必須要和主將分開行動,與主將一起行動的將領亦可稱之為“別將”。

“別將”在古代軍官中是什麼級別?淺談“別將”的歷史演變

唐代官制中,“別將”亦常作隨主將作戰的偏將代稱,並非一定執行外地獨立行動。可見“別將”之所以稱之為“別將”主要在於它的獨立性,能夠成為“別將”的軍官關鍵在於有屬於自己的權力,而不取決於是否與主將分開行動。只是大多數情況下“別將”都與主將分開行動而使我們產生了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別將”即為別路之將領。

“別將”作為具有相對獨立指揮權的軍官,其權責地位一般高於其他將領,但從屬於主將的地位,說明其權責亦有限。三國魏晉時期,“別將”的含義和權責與以前基本一致,都是指與主將相分離駐紮在別處的將領。宋初之後,“別將”依然頻繁地出現於各朝史書之中,但是基本上為純粹的泛稱,此處不再贅述。

這一時期“別將”在史書中出現的次數雖較多,但在史書職官志中並沒有對“別將”進行記載。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這段時期的“別將”只是軍隊出征時臨時所設官職,大部分是抽調其他職位的人來充當,被稱為“別將”是與“主將”相對而言,作用只體現於戰爭時期,具體職能是與主將分開並配合主將行動,以達到更好的軍事行動效果,戰爭結束後自動取消,並非正式職官;二是史官在記述歷史事件時,為與主力軍隊區別相而創造的名稱。後人認為此法可取,於是在編撰史書時沿用,出現雖頻繁但不能記入職官志。

“別將”在古代軍官中是什麼級別?淺談“別將”的歷史演變


二、職官意義上的“別將”

北魏後期至宋,“別將”逐漸向正式的職官演進,最大的特點是“別將”職官的正規化。而這一演變的分水嶺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此時期“別將”正式成為了官僚體系中的一環。

“別將”在北魏後期較以前的變化可在《魏書》的記載中清晰地察看出來。

“五年夏四月,高平酋長鬍琛反,處稱高平王,攻鎮發應拔陵,別將盧祖遷擊破之,琛北遁。”“三月,三關別將李世哲大破群蠻,斬蕭衍龍驤將軍文思之,文天生。”

從以上史料便可看出“別將”不僅用於稱呼執行任務的軍隊將領,還有冠以地名的別將,這說明“別將”可能已經是地方上的最高長官,或至少是有實權的長官,這是“別將”與前期的不同之處。另外,

“六鎮之亂⋯⋯爾朱榮見其法令齊整⋯⋯約為兄弟。未幾,榮請天穆為行臺,朝遷不許。改受別將。令赴秀容。”從北魏朝廷授元天穆為“別將”和冠以地名的“別將”稱號可以看出,北魏時期“別將”已經是軍隊常規職官。大量的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

但是在《魏書》的官氏志的前後兩個“職員令”卻不曾有記錄,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由於古代書籍保存和重視程度的因素,職員令不可避免的會流失,流傳下來的職員令沒有關於別將的記載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二,官氏志的記錄本來就不完整,可能由於別將在當時的受重視不夠,史官並沒有將其記入官氏志。但是在其他的史書中對別將都有大量的記載,所以“別將”在魏晉時期一直存在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別將”在古代軍官中是什麼級別?淺談“別將”的歷史演變

北魏以後,“別將”雖仍未有在職官志有記載,但在各朝依然存在。因北朝大多沿用北魏制度,所以“別將”的職能與北魏基本一致。但有一點不同在於北齊時期,

“五職”(即都將、別將、統軍、軍主、幢主)的品位為同一級,與北魏“別將”低於都將而高於統軍不同。在南朝史書中“別將”出現較少,但這並不是說“別將”就不復存在,據南朝職官制度來看,類似於“別將”的官職確也存在,可能是南朝人不習慣別將的稱呼,而以其它的官職替代。

“別將”第一次出現在職官志的記載見於《隋書》,其規定“別將”為正八品。唐高祖時又改為“別將”為正五品上,比隋時品級略高。此時“別將”即已出現於職官志中,顯然為正式職官名號,其內涵已不同於原本的泛稱,權責也發生了部分改變。五代時期的“別將”未見於職官志,但北宋初“別將”依然為正式官職,且在宋史職官志中出現,則可推斷其在五代中依然作為職官存在。但隨著北宋軍事制度的不斷改革,“別將”又漸成為一個泛稱。宋以後各朝“別將”在史書中依然出現頻繁,但其泛稱含義未變。

可以說,北魏至唐特別是南北朝時期是“別將”作用最為明顯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別將”在孝文帝改制後成為了官制體系中的正式一級,在制度上逐漸正規化。而其為常設官職,也掌握了地方上的權力,不再因戰爭的開始或結束而存亡。隋唐時期儘管其在權責上有較大變化,但其進入職官志中的記載,則毋庸置疑證明它依舊是一個正式官職名號而非泛稱。可以說“別將”在北魏至唐是其最輝煌時刻,五代之後漸淡出了正式官職的舞臺。

綜上所述,“別將”作為軍官制度上的重要一環,從出現到消亡經歷了由泛稱到正式職官再到泛稱的輪迴,對其含義的界定不應從字面,而應從權責上加以明確,如此才會清晰明瞭。而對其權責、演變軌跡進行研究則對於中國古代軍官制度的研究將會有著有益的補充。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 2.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