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這位教授說用“八股文”思維寫學位論文,你贊同嗎?

這位教授說用“八股文”思維寫學位論文,你贊同嗎?

這位教授說用“八股文”思維寫學位論文,你贊同嗎?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社會學家彭玉生認為,社會科學研究屬於“範式研究”,“自從托馬斯·庫恩發表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我們認識到了範式及其變革對學科發展的重要性。根據庫恩的定義,範式指被學術共同體奉為標準的一系列普遍性規則、方法、概念及理論。”這種研究“都採用一種非常刻板、近乎迂腐的格式”。於是,他“將這種結構戲稱為‘洋八股’”,據此,“提煉出‘洋八股’的一般結構。”即“經驗社會科學研究的八個組成部分:問題、理論(文獻)、假設、數據、測量、方法、發現和結論。”

碩士論文屬於典型的“範式研究”,本文根據彭玉生提出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洋八股’規範”,並結合作者指導碩士研究生多年積累的經驗,提出一種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碩士論文寫作‘洋八股’規範”,以期能為碩士生的學位論文寫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1

開題報告邏輯框架圖

研究生是否掌握“碩士論文寫作的‘洋八股’規範”是完成一篇合格碩士論文的關鍵。從碩士論文寫作流程看,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而開題報告則是檢驗選題能否成立的首要環節。因此,一個好的開題報告必然包括上述“經驗社會科學研究的八個組成部分”,據此邏輯,筆者結合多年來指導研究生的經驗,提出“碩士論文寫作‘洋八股’規範暨開題報告邏輯框架圖”如下:

这位教授说用“八股文”思维写学位论文,你赞同吗?

實踐證明,碩士論文寫作可以“按圖索驥”,即用此“可視化”的方法將被廣大研究生視為“畏途”的論文寫作過程簡化為若干必須嚴格遵循的“機械步驟”,進而依此展開有章可循、有標準可依的學術訓練。下面對其寫作步驟和研究機理作詳細剖析。

2

選題標準及常見問題

學術研究始於選題,選題就是選擇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碩士論文寫作‘洋八股’規範”的首要步驟是選題,選題有三大標準,現分述如下。

1.選題標準之一:選題必須是“真問題”

“真問題”必須符合邏輯和事實。勞凱生提出區別真假問題的幾條經驗:“我給真問題下了個定義:任何一個真問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邏輯上能自洽;第二,實踐中能舉證。凡是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就是真問題,缺少任何一個條件則是假問題。所謂邏輯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這是很高的標準,它要求立論要公允,材料要翔實,理論不能有破綻,邏輯不能有錯誤。而所謂實踐中能舉證,就是說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證,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而不是天方夜譚,不是謊言謬見。”

2.選題標準之二:選題必須是“好問題”

彭玉生指出:“問題是一項研究的靈魂。”“一個好問題往往比正確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確定“好問題”?他提出四個評判原則:

“1.具體。經驗問題應該明確而具體,切忌空泛,以小見大遠勝於虎頭蛇尾。”

“2.集中。專注於一個研究問題,或者彼此相關的一組問題。當一篇文章問多個問題時,這些問題應該圍繞同一個理論軸心,而不是同一個現象或事物。”

“3.原創性。原創誠然可貴,卻是真金難求。研究新現象往往能提出新問題,但新現象本身的獨特或罕見性未必是創新。用新資料研究老問題儘管有價值但絕不是創新,而對一些老話題或普通現象以嶄新的視角提出研究問題則可能具有獨創性。”

“4.意義。這一標準包括語義上的意義和理論意義。語義上有意義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問題要符合邏輯、符合事實,不應是假問題。”“學術研究特別強調理論意義,即理論緣由。每一個好的經驗問題背後,都有一個理論問題。……判斷理論意義不僅需要學者的理論功底,並且必須是學術界認可。定義重要概念、提出重要問題要比做迴歸分析困難得多。對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過文獻分析來證明自己的研究問題有理論意義。”

3.選題標準之三:選題必須是“專業問題”

何謂專業標準?即一個選題必須在該研究生所攻讀的專業範疇之內,必須是本專業公認的研究問題。此標準如何確定?首先要以國務院學位委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為準;其次,要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和教育部為各個一級學科及下轄二級學科規定的“學科概況”和“學科研究範圍”為論文選題的唯一依據———這是學位論文不能逾越之規矩。通常而言,碩士論文選題的專業標準較易把握,研究生只需要認真閱讀國務院學位委和教育部有關文件即可。

一個既“真”又“好”且符合“專業標準”的碩士論文選題往往有兩個來源。首先,源自學術史。好的選題應該曾經是或者目前是學術界研究熱點,產生重大影響,有繼續研究的價值。研究生特別要關注相關學術領域“研究述評”類的文獻,它們非常有價值。其次,好的選題應該源於社會實踐且能夠抽象為學術問題。這種抽象是學理性抽象,即可以運用某種學術理論來解讀。一項社會實踐若不能運用學術理論抽象之昇華之,則無學術研究價值。

總而言之,好的碩士論文首先好在選題,而差的碩士論文其主要問題也往往出在選題(見表1)。

这位教授说用“八股文”思维写学位论文,你赞同吗?

這裡再強調一下,學術研究的選題必須是真問題,若不考慮專業標準只考慮問題標準,還必須遵循:事實原則、邏輯原則和學理原則。事實原則在許多時候近乎常識,譬如,常識告訴我們:圍繞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而產生的種種“問題”絕不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而更有可能是:城鎮的接納能力不足和他們父母安居樂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導致的種種問題。也就是說:針對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得好壞與否並不能解決圍繞他們而產生的各種問題。因此,論文選題,“輯原則與事實原則密切關聯,不符合事實和常理的所謂研究選題也一定不符合邏輯。

選題問題解決之後,碩士論文寫作便進入至關重要的開題報告環節,它決定著論文的成敗。

3

開題報告七步驟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論證選題的合理性,依此對即將展開的研究進行符合“事實原則”、“邏輯原則”和“學理原則”的介紹。通過答辯的開題報告自然構成碩士論文的“前言”部分。開題報告的結構是在特定問題引導下,依照研究邏輯而展開的七個部分。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論證思路前後呼應,論據旁徵博引,充分闡述選題的合理性,即一項研究既重要,又必要,而且可行。現分述其寫作要領。

1. 問題的緣起和概念界定

“問題的緣起”即問題的來龍去脈,這是開題報告的“面子”,決定了給評委的第一印象。依照經驗,一份篇幅在1.5-2萬字之間的開題報告,“問題的緣起”部分以1500字左右為佳,而且,開篇必須開宗明義用一句話點題,之後再旁徵博引,闡明研究的充分理由:欲解決何種問題?即使問題的表象可能是一類現實問題,但必須可以抽象到學術層面進行探討。做不到這一點,碩士論文將缺乏學理支撐和學術價值而淪為“問題-對策型的工作總結”,這肯定不符合學位論文的要求。

判斷此部分寫作是否達標的基本要求是:有無充分引用學術圈公認的權威論證來證明自己的選題具有學理價值和研究必要。所謂學理價值是判斷一項研究有無學術意義的唯一標準。它指:“一項學術研究要符合該領域學術共同體所遵循的學術習慣和學術標準。這就意味著:學術研究就是學理研究或範式研究。何謂範式?庫恩認為,範式是指在某一學科內被人們所共同接受、使用並作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體系和分析方法,其本義是指科學理論研究的內在規律及其演進方式。”同理,勞凱生認為,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態要素,比如公認的概念範疇、理論邏輯,以及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學術共同體成員的學術工作起著一種定向和規範的作用。因此我借用‘範式’一詞來描述社會科學所具有的這一特徵。範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為它能區別出內行和外行、專業和非專業。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什麼是“行”?它是用‘範式’來界定的。”如前所述,一個既“真”又“好”且符合“專業方向”的碩士論文選題要麼源於學術史,要麼源自社會實踐且能夠抽象為學術問題,肯定有研究的必要。

“問題緣起”之後是“概念界定”,界定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核心概念和相關概念。一篇好的碩士論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暨論文關鍵詞以3-5個為宜。概念多於5個將產生非常複雜的邏輯關係致使研究篇幅巨大而難以駕馭。如果所涉及的概念非原創,則簡要介紹學界的權威研究及定義,最後根據自己的研究選擇其一。如果選題所涉及的概念系獨創的新概念——這往往是學術創新的起點而成為優秀碩士研究生追求的目標,那麼對原創概念的科學定義將成為整個研究的重中之重,必須通過深入整理學術史方能推陳出新、自圓其說。

2.文獻綜述及其總結引申

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起點和唯一依據,也是研判碩士論文質量高低的標準。彭玉生認為,“文獻綜述指對與中心問題有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和綜合。尤其是對年輕學者而言,這部分往往是研究中最難而且最耗時間的部分。”他總結出“文獻綜述有三個功能:澄清貢獻,提供理論框架,提出理論緣由。”功能一在於“能夠勾勒出研究領域的前沿陣地,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哪些是新觀點、新理論、或新資料,哪些是現有的,哪些是我們的新貢獻。”功能二在於“尋找理論視角是文獻綜述最重要的功用。理論有時能讓我們對習以為常的事實產生新視角,加深對理所當然事件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功用三:提供理論緣由。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理論緣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研究者能夠在文獻中形成自己的問題,並將自己的研究與重要理論聯繫起來,那麼已經證明了研究的意義。”

“文獻綜述反映研究者對所研究領域文獻的掌握程度和理論思維能力。”好的文獻綜述具有五大特點,“前沿性,緊跟學術前沿”;“覆蓋性,涵蓋所有重要文獻”;“相關性,回顧與本研究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文獻”;“分析而不是堆砌文獻”;“連貫性,暨自始至終圍繞一條主線,為作者的思路服務,一步一步推演出研究假設。”總之,文獻綜述不能只羅列文獻篇名而不做評析,要歸納、整理、分類、分析、釐清、評析、批判、揚棄前人的研究,從中找到自己所欲研究選題的根據和新的突破口。

最後,必須對文獻綜述進行總結以引申出論文選題。這是畫龍點睛之筆,但往往被研究生所忽略,他們忘記了文獻綜述的目的是:“拋玉引玉”而非“拋磚引玉”,這是因為,首先,文獻綜述是通過回顧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為自己即將進行的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研究依據。因此,納入綜述範圍的文獻必須足夠權威。這裡的權威有兩個標準,一是研究者標準,即成果出自學界公認的名家大師或者有影響力的學者;二是出版物標準,即成果源於學界權威期刊或權威著作。其次,在充分綜述權威文獻後,研究者一定要對文獻綜述進行總結和引申:“在前人的基礎上,我的研究有無可供拓展的空間?我有什麼新的發現?欲研究或者解決什麼新的問題?亦或要針對什麼問題進行某種新的探索”等等,基於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進步,合乎邏輯地破題,推出自己的研究選題,這些學術發現才是文獻綜述的點睛之筆,也為研究的後續拓展預留了伏筆。

3.研究的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是指一項研究欲解決的問題,無問題則無研究,研究目的圍繞問題展開,呼應前文“問題的緣起”,使得論文的邏輯結構自始至終緊湊嚴密並層層遞進。問題既可以是學術問題也可以是現實問題,但後者必須能夠引申到學術層面,具有學術價值。無法抽象到學術層面的現實問題不是學術研究要考慮的問題,這是由學術研究的學理性所決定的。

研究的意義指學理意義或理論意義,通常與學術史上的某個問題相關聯。一項研究有無理論意義,不是作者自說自話決定的,而必須通過整理學術史旁徵博引證明之。關於研究的現實意義,它通常和社會生活中某種現實問題有關。當然,這種問題必須可以進行學術討論。

研究方法是解決問題的工具,通常分為三個層次——宏觀、中觀和微觀。宏觀為哲學層面的方法,中觀為社會科學研究的諸多方法,微觀為具體的、操作層面的方法。在碩士論文寫作中,研究方法的選擇只限於中觀和微觀層面,宏觀層面的方法不需要說明,否則會貽笑大方。譬如,“本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云云,這屬於正確的廢話。中觀層面的方法眾多,研究者無非是選擇一種與自己研究選題相匹配的方法,譬如: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實地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等等,不一而足,這屬於中規中矩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最值得讚賞的做法是,選擇一個微觀方法即操作層面的方法,作為解決問題的實用工具,這是碩士論文最容易達成的創新,可稱之為“新瓶裝舊酒”式的創新,即運用新方法研究老問題、老現象。

總之,社會科學各學科相互借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現狀給研究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研究方法。碩士研究生應樹立起“跨學科”研究的意識,不僅注重人文社會科學內部的“跨界”研究,而且要勇於應用新理論、新方法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進行“跨界”研究。

4.研究難點和可能的創新點

碩士論文研究的難點可能出現在多個地方。一是與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有關、與由一組核心概念依照其內在邏輯關聯而展開形成某個問題有關。二是因選取特定的研究方法後帶來的困難,如:方法的運用、研究數據的獲取等等。但是,克服困難的同時,往往意味著某種“創新”或突破。對絕大多數碩士研究生而言,完成合格的碩士論文是首要目標。因此,創新只是或然即“可能創新”,而不是必然追求。因質和量的區別,除了前述“新瓶裝舊酒”式的創新,還有“新瓶裝新酒”式的更大創新。這種創新難能可貴,在碩士研究生中屬於百裡挑一,因為作者嘗試運用新理論研究新問題/現象,具有原創價值。

5.研究思路和研究的基本框架

研究思路應圍繞研究主題/內容合乎邏輯地展開,它相當於工程師的“設計藍圖”。在理工科研究領域,相當於“工藝路線”、“實驗方法與步驟”。以本文為例,研究思路(寫作思路)就是開篇提出的“碩士論文寫作‘洋八股’規範暨開題報告邏輯框架圖”,它是本文展開的唯一依據。在社會科學領域,如果研究者能夠自如地運用一個“可視化”的“邏輯框架圖”來清晰描述一項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對象間可能錯綜複雜的關係,那麼,這項研究在邏輯上一定是自洽的、問題意識一定是突出的。

一個邏輯自洽的研究思路是構建研究基本框架的基礎,它構成論文的章、節、目結構。碩士論文目錄結構必須遵循:一是分“章節目”三層次;二是論文標題所涉的關鍵概念一定要貫穿在“章”的標題中並以不同的觀察視角呈現出來,即一項好的研究一定是圍繞論文選題所涉核心概念層層展開的,如同“剝洋蔥”一般。做不到這一點,研究的邏輯就是散亂的,研究就無法推進。

6.寫作計劃

這部分涉及時間分配、任務分解。當開題報告前5步都順利完成後,制定寫作計劃則非常容易。

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列在開題報告和正式論文文末,它非常考驗研究者的“學術品味”,決定著論文質量的高低。有“學術品位”參考文獻有三大特徵,一是權威性,如前所述,表現為文獻作者的權威性和文獻本身的權威性。二是文獻數量較多,數量決定質量自有其道理。在評委眼裡,一篇只羅列一二十份參考文獻的碩士論文和一篇擁有七八十份參考文獻的碩士論文相比,學術份量立判高下。三是科學分類,這也是判斷研究者文獻整理水平的一個標誌。以馬克思主義學科為例,科學的分類通常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央文件和領導人重要講話;中文專著;中文譯著;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論文集);學位論文;外文文獻(專著、論文);網絡文獻等等。

總之,碩士論文屬於典型的“範式研究”,通過構建“碩士論文寫作‘洋八股’規範暨開題報告邏輯框架圖”,可以將碩士論文的寫作流程“可視化”為若干必須嚴格遵循的“機械步驟”,以此對研究生展開有章可循、有標準可依的學術訓練,能夠有效提升碩士學位論文質量。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微信號:humanitybook 微博:@人文在線

客服QQ:2219584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