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蘇州河》,韓文版影片海報(來自網絡)

上海的蘇州河人盡皆知,但有一部二十年前周迅主演的電影《蘇州河》就顯得有點小眾了。

《蘇州河》是1998年拍攝、2000年上映的一部愛情文藝電影,導演是婁燁,周迅、賈宏聲等主演。該片主要講述了馬達先後與純真少女牡丹以及和牡丹長相酷似的美人魚表演的美美兩人之間的恩愛糾纏的故事。該片於2000年9月7日在中國香港公映,同年還獲得了第2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和第15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併入選美國時代週刊年度十佳電影。該片因未送審即參加國外電影節,而被廣電總局下令禁止在中國內地公映。

美人魚縱身一躍

跳進了蘇州河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片中女一號“牡丹”從外白渡橋上跳入河中的瞬間(GIF)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片中女“二號”,留下這段金句的風塵美人魚,美美(來自:騰訊娛樂)

還有一部看完的,而且是看了很多很多遍;已經不能簡單說是喜歡,但每一次想起它,都會立馬想到摩托車和黑色帶帽簷的頭盔、帶野牛草的伏特加、美人魚和那基督受難般的反身一躍。那是1990年代,蘇州河還沒有治理好之前,當看到周迅從外白渡橋上,懷著無辜而失望的眼神,義無反顧地跳進了這麼一條“骯髒的河”中,我的心確實揪了一下。後來,還演繹出了河裡的“美人魚”。

至今還沒有看過周星馳海里的美人魚,就說說婁導河裡的美人魚。對,可以說這就是一部講述一個跟美人魚有點關係的都市傳說,和那些聽過卻沒看過的悽美愛情故事。第一次看時是十多年前的一個仲夏下午,剛剛安裝完寬帶的日子裡,冥冥之中這樣一部基調灰暗的電影就出現在了我面前。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劇照,男主角馬達(賈宏聲飾演)(來自網絡)

片中人物關係簡單,如果用最簡單的話語來概括就是有兩個同時存在的世界:一個是傳說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然後莫名其妙地,傳說世界的人就來到了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的人就又消失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看完就忍不住懷有這樣的想法:電影中的“上海”是個隨便換成什麼城市都合理的地理設置,不過細想之下,馬上推翻——因為蘇州河是唯一的,上海是不可取代的。君不見,彼時的蘇州河簡直是一條開了天窗的下水道,而河道之上,百年的船來船往,兩岸建築從興盛到破敗再到毀滅及新生,什麼樣的都有。尤其在淞滬抗戰之後因為戰火洗禮和難民的來來去去,蘇州河變得蕭條而醜陋,荒蕪又雜亂。就是這種廢墟感,以及破舊的倉庫、英租界的老房子,刷成醜綠色的牆,在中國大地上,這些工業化和後工業化的滄桑感,似乎只有在上海,只有在蘇州河上才能解釋得通。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福新麵粉廠廠址是蘇州河沿岸保存不多的老工廠遺蹟(2016年5月)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蘇州河》劇照,圖中為“牡丹”(周迅飾演)(來自網絡)

你沒有看走眼,周迅在本片中一人分飾兩角,扮演在兩個世界的命運不同的女子。在傳說世界中,她是變成美人魚的牡丹;在現實世界裡,她是扮演美人魚的風塵女,美美。

片中的“我”與美美的初遇在浙江路橋上,而“馬達”與牡丹的生死告別則是在外白渡橋上。這兩座宛如是蘇州河上的姊妹橋,彼此雖不相連,但在結構上卻又十分相似,就連年齡也是蘇州河上現存最老的兩座。這樣的相遇是不是導演有意安排的呢?或許不是。

乍一看,牡丹和美美的不同就像是天使和惡魔的差別,牡丹的純情簡單和美美的善媚城府簡直判若兩人,而片末美美的出走正是因為牡丹在她眼前的消失,但這兩種人格卻意外地完成了融合。除去影片後半部略微生硬,有待商榷的處理,這樣的手法還是很有電影性的,也是能讓觀眾被吸引,隨後開始思考並討論的。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2016年5月,如今外白渡橋也是滬上一處婚紗聖地,那天至少看見五對

當然,說到電影中出現的外白渡橋,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共有四處,除了開頭和結尾的空鏡頭兩次之外,就是馬達騎摩托車經過外白渡橋和上文所述,牡丹從外白渡橋上躍下的經典鏡頭。當我為了撰寫本文重看了這四組鏡頭之後,卻意外發現外白渡橋在電影中的長相和今天的模樣,乃至過去的模樣都不相同。而外白渡橋的歷史也非常之豐富。

複雜的過去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2016年5月,對岸的浦東早就不是碼頭林立的樣子了

先來看1907年11月號的《Far Eastern Review》上刊載著這樣一條消息。

Garden River Bridge. — The work on theGarden Bridge over Soochow Creek is nearing completion. The iron girders havebeen laid and the frame work is almost entirely in place. The bridge will be one of the most substantial structures in China when completed.

公園河橋 -- 蘇州河上的公園河橋的建造工程臨近尾聲。鐵橋樑已經放置停當,橋體框架已幾乎完全就位。這將成為在中國竣工的體量最為龐大的建築結構。

可見,今天的這座鐵質的外白渡橋是1907年左右完工的,那麼在這之前呢?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上海租界分區示意圖

外白渡橋的英文名字叫Garden Bridge(意思是公園大橋),主要是因為毗鄰Public Park(今黃浦公園),還有日文名ガーデンブリッジ(其實就是GardenBridge的發音)。或許住在公共租界北區的日本人(上海沒有正式建制的日租界,但日籍僑民主要居住在大致相當於今天虹口區的公共租界北區一帶,被稱為“小東京”),時不時要到中區的商業區(大致相當於2000年以前的黃浦區)逛一逛,所以還寫出了一些懷念上海時光的歌曲,目前能找到的就是《ガーデンブリッジ(外白渡橋)》和《上海ブルース(上海藍調)》。不過這些歌曲或多或少是日僑懷念在上海的快意人生和在戰爭來臨後美夢破滅的無奈,所以著實無法打動其他國家的人(據統計上海租界時期的外國移民中,數量最多的就是日本人,而且遠超其他國家)。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最早的威爾斯橋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工部局早期建造的木橋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建造之初的外白渡橋

說到外白渡橋的歷史,它原來是英商建造的Wills’ Bridge(翻譯作威爾斯橋),因為對華人歧視性收費,所以華人在今山西路橋附近建立義渡,對此表示抗議,這也是“白渡”一詞由來的說法。後來在工部局的招商引資後,建立起了外白渡橋,而“外”則說明該橋的位置可能比原先的“白渡”更往東往外一些;隨後工部局買下了沒有營生的Wills’ Bridge(碰巧對方建造新橋的計劃也遭遇意外而終止),隨後將其拆毀,也終結了這座橋令人羞恥的一生,但是新造的木橋始終不如人意,最終1906年工部局打算同時打造外白渡橋和浙江路橋兩座鐵橋,也就誕生了上面所說了最老的兩座橋。果然建成後的外白渡橋,不負眾望就成為了蘇州河上的第一橋,甚至有時候就成了上海的象徵。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蘇州河》劇照(時光網)

在《蘇州河》中牡丹從位於蘇州河北岸的光復路的倉庫附近一路奔逃到外白渡橋使影片觀眾看到了外白渡橋南北兩岸的景象,公平地說,外白渡橋從南往北看,也就是從黃浦區往虹口一側看去的確似乎更有看頭,特別是1934年百老匯大廈(即今上海大廈)建起之後,很多風景照片都以這幢高樓與外白渡橋相映成趣,加上一百多年的老樓禮查飯店和領館一條街上僅存的俄國領事館(此地曾有美、日、德三處領館,均已經被拆除。)甚至今天只要給這個鏡頭就可以知道這是上海(下圖)。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百老匯大廈初建成時,與外白渡橋相映成趣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建成後幾經大修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後,外白渡橋是北岸難民(雖為租界也是被日本人佔領)逃到公共租界中區的重要途徑,1937年的這張照片告訴了我們當時逃難的場景有多恐怖。

後來這裡就成了上海的勃蘭登堡門、查理檢查站,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無論政權更迭,外白渡橋始終擔任著溝通市中心區和市區北部的交通重擔,所以也經歷多次大修。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淞滬抗戰爆發後,大量難民從虹口湧向中立的租界區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1937年在外白渡橋上戍守的衛兵,右側是公共租界的衛兵,保衛上海孤島不受日本人的侵犯。

2008年,外白渡橋百週歲之際,曾將橋體拆卸下來,送往船廠進行大修,隨後再運回重新組裝,前後歷時一年多。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圖為2008年大修時,將橋體卸下時的照片(來自網絡)

查閱了一番資料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除了大家都知道的2008年百年整體遷移大修之外,建國後的六十多年內外白渡橋翻修過多次,但是前幾次都把外白渡橋呈弧形的橋頂弄成了直線,以至於在電影中顯得分外醜陋(拍攝時間據說是1995年)。

直至1999年才“恢復”到了原有的面貌《蘇州河》拍攝的時間,有可能恰恰捕捉到了外白渡橋稜角分明、最醜的樣子(見下圖)。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蘇州河》截圖,因該片使用手持攝影,無法獲取質量較高的截圖

不悲不喜,只是老去

《蘇州河》短短80分鐘的影片行進至最後,因為幻想和現實世界矛盾、衝突、悖論不斷,所以是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牡丹的重現和凋零,有點莫名其妙,讓美人魚這條線變得費解。而美美的出走也是意料之中,主人公“我”醉臥船頭,說著也許他早已放下,等待下一次的愛情。美人魚失去了幻想和現實,“我”只有酒、船和蘇州河。一組凌亂的鏡頭之後,是一組急促的重音——濃重的90年代特色。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外白渡橋隨意地進入上海的天際線中,2016年5月攝

但回味之餘,還是留有遺憾。即便畫面中存在上面所述很多獨上海所有的元素,卻不能說看了這部電影對了解上海有什麼幫助。甚至電影所謂都市傳說的屬性,本身卻沒有多少都市性,沒有真實的城市生活,人物是空中樓閣式的,人群中沒有上海典型的市民社會之感。但是,即便是這樣,《蘇州河》也是一種對於城市文化的反諷——片中的角色,他們是沒有融入這座城市的,同樣,他們身上也沒有多少自己的故鄉,所以感覺就是一群沒有靈魂的人。他們與外白渡橋在一個畫面之中,卻和它沒有共鳴感。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外白渡橋上一位慵懶的旁觀者,2016年5月

雖然上海曾是一個包容世界各地的所謂Shanghailanders的所在,如今也是五湖四海的中國人聚集的地方,但是對於許多過客、甚至正棲息於此的人來說是個永遠有那麼一點陌生的地方,他們是執著的馬達,是犬儒的“我”,是現實的“美美”,也是天真的“牡丹”,他們是美人魚,會眷戀這裡的傳說,但是,他們也會一不留神就遊走了,沒有任何痕跡。它也不眷顧在這裡成長的人,對每個來到這裡的人它都一視同仁。2016年5月,我不小心看了它五次,除了天氣陰晴,遊人多寡,我看不出別的什麼分別。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2016年5月,蘇州河的盡頭

如今,外白渡橋不僅保護有方,而且在人行道上鋪上了木質地板,平添了幾分貴氣,也是很多到上海,到外灘的遊客必去之地,只是“外白渡橋,一九〇七年”這九個字,並沒有那麼簡單而已。外白渡橋就像一個都市裡隨處可以找到的道具,寄託了很多感情,歷經了許多風雨,但是它在那裡,只需要存在,不需要呼吸;你說它冷漠也罷,無情也罷,不悲不喜,只是老去。從橋北走到橋南,再走回去,不需要五分鐘,“你好!”“再見!”它不曾回應任何一個。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蘇州河裡的美人魚與河上的橋

2016年5月,橋上拍婚紗照和觀光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