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于丹起落現象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點?

萬事萬物不自知


于丹的起 ,源於她用通俗的,華麗的語言把好多晦澀難懂的句子翻譯過來,並且以自己的理解進行同樣通俗的,華麗的解釋。

很新鮮,很清馨。於是追捧就是水到渠成。這方面,于丹很成功。也的確推動了大家對《論語》的興趣,相信很多人是因為聽了這麼美的語言,才去打開《論語》看看古代聖賢竟是這麼智慧。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學術性或專業性不強,會在審美疲勞之後顯現出她的硬傷。

她的落,實際上並不完全是“雞湯”的毒。而是“無節制的商業化作秀”,而學問倒在其次了。

一個學者,走上明星道路的時候,她的“學者光環”就會散盡。走下神壇也是順理成章。

當被哄下講壇,實際上就是審美疲勞的產物,總是用華麗來包裝內容的“淺顯”。一定是不會長久。


步武堂


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適可而止,能說七分話,絕不多說三分,因為人的好奇心就在於一眼望不到底,如果一旦被看穿,被看的一清二楚,人們也就沒有了觀賞的慾望,反而覺得庸俗不堪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于丹起落最大的原因就是和盤托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不分青紅皂白,隨著自己火熱的東風,剎不住車式的往外倒,這就很容易造成一種選品不良或者說容易出次品的情況。

于丹對於論語的解讀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產品――文化食糧的生產過程,它是有價值的,但是這種文化精神食糧的產量與質量有密切的關係,並不隨著產量的爆發式增長而在質量上更有保障。

恰恰相反,當於丹越是想要加速內容輸出的時候,其質量就越容易出問題,而且一個人的知識面是有限的,用一點下次可供選擇的點就少一點,如果一味地滿足市場、滿足人們獵奇的需求,那就只能生拉硬套。


把本不宜放在一塊的東西疊床架屋式的堆砌在一起,粗製濫造的解讀一番,為賦新詩強說愁,一時忽悠大眾尚可,但要想糊弄一世,的確有點太難為于丹了。

何況一直忙著趕工,一直忙著粗製濫造,就更沒有提升自我的時間,等到靈感枯竭,自然也就很難再獲得觀眾的青睞。

更何況人本來就是一群喜新厭舊的高級動物,一旦對於丹審美疲勞,則會加速人們對於丹的拋棄速度。

因此,想要避免這種尷尬,想要保持新鮮感,最好的做飯就是謹言慎行,不是說的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給讀者給觀眾留三分想象的空間。

大歌星朴樹為什麼能夠憑藉著自己“半死不活”的靡靡之音一直紅火,大意就是朴樹出品,必屬精品,要是每天都無病呻吟,估計觀眾早就審美疲勞,棄之一旁於不顧了!


歷史三日談


她起高樓,她宴賓客,她樓塌了!——所有的一切,都因為一點:她一邊看到處演講撈鈔票(每場30萬~40萬),卻讓受眾“安貧樂道”!曾任北京四中國際校區校長石國鵬,曾評價了于丹,“十星科技”發有視頻《石校長打臉於某:百家講壇一位女教師狂撈錢,卻讓別人安貧樂道》。


十星科技


一位朋友最近回答了關於于丹的問題,大概沒想到自己的回答能獲得那麼多關注,所以一時也有些感慨,覺得自己所言或許應該更謹慎些。今天看到另一個事關於丹的問題,我便替男友解了他的遺憾吧,雖然不曉得是否符合他的心意。


百家講壇上的論語

曾幾何時,于丹教授登上百家講壇開始普及《論語》,竟引得萬人空巷,一時洛陽紙貴。然而,她的專業方向的不同(傳播學),導致了她對於《論語》的釋讀更偏向於心得體會,而非學者的謹慎與細緻。要知道,即使是專門的學者,若是跨了學科,那也是隔行如隔山。

這種略顯隨意的解讀,後來會遭致不少學者的批評,可說完全不出人意料。隨著黎鳴這隻哲學烏鴉一聲吼,瞬間引得不少吃瓜群眾和吃瓜學生競相學舌。但是,那些批評于丹的學者就錯了嗎?並沒有,他們辛辛苦苦的耕耘,兢兢業業的教學,除了那些整日開會國內國外上躥下跳的學術明星,有哪位學者不是學海無涯苦作舟?在一群智商都很高的人群中,時間會分化專業與不專業,用心與不用心。

筆者雖然學得是外哲,但男友卻是中哲,自己也看過一點傳統的典籍。說不上精通,卻至少可以發現于丹許多地方真是過於隨意了,她迎合了一般人讀古書的畏難心理,用通俗易懂甚至有些三俗的解釋,將我們的傳統經典逐漸解構為當下流行的心靈雞湯。寫心靈雞湯的人有文化嗎?當然有文化,否則誰都可以去出本書了。但是,心靈雞湯和經典的距離,卻有一個孫悟空的筋斗雲那麼遠。

批評者眼中的于丹

于丹在北大的遭遇,可謂狼狽。筆者以前在知乎上讀到過在場人士的還原,據說,當時在場的至少有三類人:資深的戲迷,北大學生,老一輩曲藝家,可見,北大學生只佔了一部分,其他都是校外人士。當時的主辦方,將最後評論彙總的資格交給了于丹,這自然會惹惱臺下的觀眾,因為臺上的老藝術家竟然還比不過一個並非內行卻被稱作內行的傳播學教授?而觀眾中也不乏一些資深戲迷,他們怎麼可能認同主持人的話,臺上于丹是內行,他們臺下的卻是外行?如果論專業,兩撥人並沒有差別——這恐怕也是臺下觀眾惱怒的原因之一。

從百家講壇上走下來的于丹,賺的盆滿缽滿,她的一場出場費有三十萬(有人說四十萬),頂得上一些教授一年的薪資了——即使我們普通人瞧著也會非常震驚。不過,羨慕或許有,但若說眼紅,那倒未必。就筆者所知,在批評于丹的學者中,很多人都在爭論這樣一個困惑——如果說經典可以通過通俗的解釋達到全民普及,學者們應採取這樣的措施嗎?大家先別忙著批評,因為在外國哲學裡,也存在同樣的激烈交鋒。

我們如此貧窮,卻聽富裕的人告訴我們幸福和財富無關


我們先來看古人的做法:

古人從沒有降低過自己的標準和尺度,在今天我們看到的經典註疏中,可說沒有一個古代受人敬仰的學者會降低標準進行三俗式解讀。而那些口口聲聲說喜愛傳統的人們,你們能看懂古人留給我們的豎排繁體註疏嗎?有沒有在遇到閱讀障礙的時候直接放棄,還是堅持下去?如果你真真切切看到了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還會認為于丹講得很正確嗎?古人不是沒有激烈的爭論和批判,但他們總是言之有據,找不到論據,便儘量嘗試解釋得合理一些。于丹呢?我們買一本十三經注疏本子就能對照了。

我們再來看看外哲,但這不僅僅是外哲的事情,有些甚至影響到了中哲領域:

現代一些年輕學者,總愛標新立異,不能靜下心來紮紮實實的專研學術,卻總想著找機會一鳴驚人。譬如西方某當代哲學家喜歡就時事發表一些驚人見解,譬如戰爭、貿易以及其他國際事件,以此來博得關注,一些國內的青年學者就邯鄲學步,總想把學術研究變成趣味小故事,恨不得一朝成名。他們嘲笑嚴謹的學者太保守,又吹噓自己的視野很開闊,很時尚,能引起廣大群眾的興趣,但實際上,歷史自有後人評說,這麼多年以來,歷史也證明這種明星把戲長久不了。

筆者在北京,看到很多民間人士在高校聽課學習,難道能說他們都不讀古代經典註疏嗎?其實,這才是我們研讀經典的方法和步驟。只要想學習,自學經典,也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只要你有真正熱愛的心,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就好。

所以,于丹對經典的比附和誤解,我們難以容忍;但對於她在教育和生活上的心得,聽聽也無妨。


品物不窮


當時和于丹一起火的還有一個人,號稱學術超男易中天。

我們看下易中天出版的書籍

《〈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

《新譯國語讀本》

《中國:掀起你的蓋頭來——中國文化現象解密》

《閒話中國人》

《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

《你好,偉哥》《人的確證——人類學藝術原理

《書生意氣》《穿透靈魂之旅系列》《西北風東南雨—方言與文化》《藝術的特徵》《品人錄》《讀城記》《破門而入——美學的問題與歷史》《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大話方言》《大話方言》《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品三國——上》《品三國前傳之漢代風雲人物》《品三國——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成都方式》《帝國的終結》《易中天讀史(全四冊)》《從星空到心靈》《高高的樹上》《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山之石》《書生傻氣》《中國智慧》《易中天文集》《易中天中華史》


學術領域從歷史,法律,哲學,方言包羅萬象,而且在沒出名之前就出版了《〈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這麼冷門領域的學術研究,易中天的學術觀點可以討論和爭辯,但學術功底有目共睹,再看于丹,出版的論語心得,最美古詩詞,基本上學術功底也就微信公眾號的雞湯文的水平,錯的離譜的學術錯誤就不談了,央視那個舞臺可以讓你成名,但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還是需要內功支持的。


再說說易老師,出版的書籍能火,大體上是做到了可讀性和學書性綜合,那種偏向學術的《東晉閥門政治研究》要火就很難,這點易老師的功底非常好,把學術的東西講的通俗易懂,又不淪為像《明朝那些事》那般口水文,也是功底,如同好的科學家未必就是好的科普作家。


上海灘小律師


不請自來。

最值得反思的一點就是:你要讀書,要慢慢的用心的讀書。

于丹這個人,最大的失敗不在於她自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而是她本就是一個學術水平不高的人。

沒有墨水,登上舞臺,摔下來是早晚的事。

這一點可以參考易中天。在易老師那裡,著書立說是主要事業,去百家講壇屬於稍低一層的知識放鬆。

而於丹這方面就輸了。

所以我對我們來說,要清楚讀書的意義,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欺騙自己和他人。讀書是為了收穫純粹的知識。可以慢,不怕。但不要好高騖遠急而求成。

就是這樣。于丹的起落讓我們知道,除了文盲,還有一種“偽學者”的存在。

所以,大家一起好好讀書,才是真的。

我是新觀點評說天下,感謝閱讀,感恩點贊轉發。希望大家一起探討問題,一起愉悅思想。


平凡人的平凡故事


謝謝大家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真的應該經常問一問,為什麼有那麼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時代英雄?其中,于丹就是一個最大的失敗者。


于丹的失敗,不是她的的學術水平不高,也不是她的忸怩作態,如果僅僅如此,正如她自己說的,把那個說三七二十一的四十大板,把那個說三七二十八的放了!

因為你無藥可救啊!還跟他叫什麼真兒啊?

像于丹那樣的大忽悠“學者”少嗎?真不少!但是,于丹就是一個言行不一的傢伙,這是社會對她極為反感的地方。


一面給大眾下一些“心靈雞湯”,一面自己又沽名釣譽,招搖撞騙。據說,她到企業基層去演講,不但要價高盎,而且化妝的跟一個小姐似得,彷彿在學習影視明星的範兒。

我們傳統概念中,對學者的風範還是有基本要求的,因為傳統的學者形象基本都是樸實親民的形象,簡單說,就是普通人民教師的形象,結果,我們的於大師,真以為自己是一顆文化明星了,要擺出一個明星的範兒來。

她的“明星”化的形象,不管是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畢竟你以這樣的形象招搖過市,還是給人以太俗氣的觀感。

事實上,中國的學者為什麼都沒有什麼學問,這才是令人悲催的。


據說,于丹的一個研究生自殺了。我只是從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是否屬實,不太清楚。

不過,以于丹這樣的心態和學術帶研究生,感覺也就是研究生的一個悲劇。

于丹迅速紅起來,又迅速被大眾拋棄。我想,這就是社會化的學術造假,真正的學者是經得起社會檢驗的,而虛假的學者,當然經不起社會的檢驗。

我們的學者這麼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這是學者的悲哀。中國有多少這樣的悲哀學者?我們應該反思一下社會性的造假,為什麼會這麼大行其道,我們為什麼不知道什麼是造假的可怕後果?

因為,一部分人大紅大紫,甚至富起來有名了,但是,給社會的卻是一種精神貧困,傷害的是社會,這是我們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今天,言行不一的學者,一定是對大眾最傷害的文化,于丹就是這樣一種文化的製造者和犧牲品。


千千千里馬


于丹這個人我不認識,但我想從我拜讀她的作品的角度談談她這個人。

她給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一個文化人。有知識,有口才、有思想,能夠引領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人物之一。

我是因為她才更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我看到過網上報道關於他在國外撒潑的報道,先不說這個真不真實,我想,人成名後,都有會膨脹期,她也不例外,就像那些明星一樣,會時不時的發個火,罵個人等。

如果媒體報道的事件是假的,那當然是我所希望的了。

如果媒體報道的事件是真的,我想那也是媒體高估了她的“人品”!把她給文化了!

我認為于丹只是一個“人”的符號!她不代表“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用千年歷史積澱下來!而不是一個人能夠代表的。

不得不承認她的文化水準還是很高的,但是做人到底行不行,只有和她打過交道的朋友和她的家人知道了。有文化不等於有修養,不等於人品好,所以,是我們大眾對她的期望值和認可度太高了,才會造成有些人會對她失望。

不管怎麼樣,我還是希望于丹以此事件為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點樂生活


對於于丹我不詆譭也不支持,更多是路人心態。我記得有一次去圖書館路過古典區看見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第二層是于丹版的論語,下面居然是批于丹版論語,作者還是兩個人兩個男作者,說白了就是兩個大老爺們罵一個女的,這件事變成出書對罵意義一下子就不一樣了,對我而言感覺文化掃地斯文掃地。

在我看來於丹從來沒有起過也沒落下,來看一下於丹在網絡上的簡歷。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1986年於北京師範大學(分校)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進行深造。1995年至今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影視系主任,副院長。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偉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多次受邀擔任眾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化活動及公益活動的重要嘉賓,偉中外文化交流溝通做出了巨大貢獻。2007年,"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佈,于丹似幾106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發廣泛關注。


從這份簡歷中不難看出于丹在古典文學上的水平
也只能算是學生,不能算學者,只有深造經驗而在傳媒影視方面倒是一把好手。

回頭來說一說《百家講壇》對於百家講壇好多人抱有巨大的崇拜之情,如果只是看過一兩集的你有這種看法還可以理解,如果看過好幾個系列的那你就算白看了,百家講壇欄目是一個電視欄目收視率是第一位的喜聞樂見才是最主要的,易中天紀連海這些都是二流文化學者而且上臺和說評書無異,袁騰飛上去前面幾個好歹是說書的他上就是一單口相聲還有一郵電大學的講師笑面虎一個,講三國水滸裡的職場關係這都是老闆給員工洗腦的小推文了,心靈雞湯。縱觀大部分百家講壇的講師水平在學者圈裡只能算二流高點,不能算一流,好多高校推自己學校的老師上臺說點什麼打個廣告,所以于丹上去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于丹上百家講壇說論語只能說他們學校背景厚,而且於丹一個搞傳媒的,如何高大上才是她琢磨的,說論語有點華藻麗句被人誤以為是高等知識這也是看電視的觀眾一廂情願。



于丹是搞傳媒的,他讓人們知道她她也家喻戶曉了自己的目的完全達到了,他作為一個大學教授缺的就是名氣現在什麼都有了,錢也跟著來了,文化流氓和文化大師在一般人眼裡差不多,在文化傳媒方面于丹大勝。一幫文化學者以為指出于丹幾個錯誤就是特別有學問了,這幫人被于丹拉來提高自己的名氣給自己做墊腳石還渾然不知沾沾自喜。


魚在水裡你呢


提起于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近日在北大的百年大講堂,主辦方邀請她上臺,對崑曲藝術家們的演出,談談她的感受,她卻因為言詞方面的原因,居然被同學們轟下了臺,令人深感痛心。


她作為一名著名的資深教授,從被捧上“神壇”,到被大眾轟下臺,如果用“起落”這兩個字來解釋這個現象,通過分析,認為在於丹起落的現象中,有以下幾個點值得人們好好的反思:


第一點、瘋狂追星,盲目跟風


所謂于丹的“起”,實際上就是一個“火起來“的文化現象。


可以告訴你,想當年,“百家講壇,談笑古今”,是于丹宣講《論語》最火紅的年代。


于丹當時是以中華文化的傳道者的身份出現,她的履歷,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擔任多個學校的院長、副院長等。



而當時的于丹,那出口成章的口才,從容大氣的演講水平,淡定、典雅的素養,對經典新讀的新穎講解方式、溫潤的表達特點,讓人們從傳統文化的陳舊、深奧、枯燥的理解中;


從平常那些高傲的學者們,那些高深、乏味、死板的解讀印象中,看到不一樣的精彩,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而且當時的傳播媒體,就是央視,它是全國人民心中無比信任的宣傳大講臺。


于丹通過《論語》的宣講,引導人們“去做個高尚的人”的正能量的道德走向,令大眾拍手稱好,推崇備至,她成為一個文化明星。


那時的大眾,以非常極端的熱情,瘋狂地來熱捧于丹,以追星的姿態來崇拜與跟隨,于丹的演講,處處受歡迎,掀起了一股“大眾學國學,人人皆《論語》”的熱潮,社會呈“一窩風”的態勢。


就像當今的人們,追捧鹿晗、熱捧趙麗穎等明星那樣,鹿晗發個戀愛訊息、趙麗穎“官宣”自己結婚拿證,都能導致新浪微博,出現不能訪問問題,微博搜索全面崩潰的狀況。


因此,人們對於明星,瘋狂的熱捧,盲目的跟從,這樣的現象,使得整個社會的風氣,陷入一個不健康的功利環境當中,衍生出畸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們不再以崇尚推動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人才為傲,社會充滿了負能量。


第二點、“審美疲勞”與“仇富情結”


于丹走紅後,開始四處出鏡,然而當“學術”變成了“商演”,性質就轉變了。


因此,于丹的“落”,最主要的就是,她從“學術”的傳播變成了“商演”,她走紅後,頻繁的演講,從一個學者的身份,進入到“無節制的商業化作秀”。


也使得於丹變成人們眼中的“文化暴發戶”。讓人們對她產生了“審美疲勞”。


從百家講壇上走下來的于丹,賺的盆滿缽滿,她的一場出場費有三十萬,大眾在“審美疲勞”的同時,“仇富”的心理,也使他們同樣仇視“文化爆發戶”。


而且隨著各樣新的形式峰擁而出後,喧囂、熱鬧中,人們也開始質疑她對學術上的專業與鑽研,于丹也開始面臨著諸多的文學質疑。



因此,“花無百日紅”,有些人,他們就是熱衷於盲目的追趕潮流,一旦又有新生事物出現,他們立即會對以往所追隨的事物,產生“審美疲勞”,會調轉方向,重新跟風。


而且,大眾層面的“仇富情結”,不僅僅針對“經濟暴發戶”,同樣針對“文化爆發戶”,於是,他們從熱捧于丹,又開始變為貶黑于丹。


隨著時代在不斷的發展,新人輩出,于丹也逐漸被人們淡出公眾視野,遠離了大眾傳媒平臺,她被關注的熱度,也呈曲線下落的態勢。


第三點、疏於律已,自毀形象


從於丹火“起”後,人們可以看到,她由於人氣上升得太快,在對人、對事、對學術的追求等各個層面上,對自我要求也開始放鬆。


她的生活也發生很大的改變,性格也逐漸張揚起來。


從媒體上得知:她出國到倫敦,不注意保持自己的公眾形象,隨心撒野,生活挑剔,居然三天換三個酒店,嚴重毀壞了自己良好的公眾形象。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己經在社會上氾濫成災了。


一些藝人出名後,不光吸毒、耍大牌,甚至於幹起知法犯法的勾當。


比如、最近轟動的范冰冰偷稅逃稅案,不光是被罰款8億多的間題,關鍵是人設崩塌,自毀形家,己經毀掉自己大好的前程。


又比如,吳秀波的出軌事件,不僅是毀掉自已公認的“大叔”形象,同樣親手葬送了多年的努力和美好的前程。


因為,作為公眾人物,你的一言一行,都是處在大眾的視角之下,每一個行為和言語都可能會面臨批評和討論,這些都是自我修養應特別注意的關鍵。


因此,綜上所述,從於丹起落的現象中,這幾個應值得反思。


作為社會大眾,我們必須一分為二的來看待于丹起落這個現象,當我們來評價這些人和事時,也應該持有全面客觀的態度,不要極端。


于丹即使在《論語》的闡釋上,有待商榷,但是她積極推廣和為普及傳統文化所做的貢獻,是不該被抹煞的。


對於對《論語》的解讀,和對孔子思想的闡釋,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都是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我們也無權去指責。


從公共理性的角度來說,她有開講的權利,和闡釋的自由,我們堅決反對把學術問題“泛道德化”,反對任何形式的人身攻擊。


其次,作為于丹本人,是大學教授,因為《百家講壇》,因為《論語》,走入了大眾的視野,深得人們的喜愛。


因此,即使後來你對於傳統文化的解讀和講解,或許不那麼圓滿,不那麼能夠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喜歡,但是,自我要求決不能鬆懈,不能掉以輕心,更應嚴於律己,注重自我修養,維護好自身的公眾形象。


唯有這樣,大家才能吸取其中的教訓,擺正自己的姿態,對社會和個人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唯有這樣,社會才能處在和諧安定、客觀公正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中,人類的文明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以上是個人的見解,供大家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