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什麼沒有人去請司馬徽出山?

六音坊


司馬徽的業務是點評人才,而不是自己親自上陣幹活。

東漢時期還沒出現科舉制,當時挑選官員的方式主要是“察舉制”和“徵辟制”,前者由地方行政長官推舉到朝為官,後者則是由天子直接徵召入朝。

那麼,怎麼才能進入地方長官或者天子的法眼呢?你得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即有名氣。而讓自己成名的最佳方式,就是找名士對自己進行點評。

所謂名士,可以簡單粗暴理解為當時的大儒。東漢時期,為了穩定統治,歷任皇帝大力提倡儒學,朝廷花大力氣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了大量的官學,此外還有些名儒開辦的私學;這種良好的軟硬件條件,為有志於遊學的士子提供了極大便利,儒家思想在當時得到了空前發展;到了東漢末年桓、靈兩帝時,全國儒生數量已超過十萬人。

為了有機會進入體制內,這些儒生互相吹捧、點評,其中資格老、名氣大、比較有水平的一些人,就可以被理解為“名士”(當然還有一些朝廷高官)。

這些名士掌握著民間輿論的制高點,如果他們對某人作出了積極的點評,那麼此人的仕途將一片光明;甚至連曹操也不能逃過這個潛規則。

當時的太尉橋玄就是個著名的點評家,他首次見到曹操後大為驚歎:“老夫見的人多了,但像你這樣骨骼驚奇的人才還是頭回見!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屆時請關照下我的老婆孩子~”,就憑這橋玄的這句話,曹操從此聲名鵲起;

不過橋玄認為自己還不是最牛的名士,為了進一步幫助潛力股曹操,他這樣建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許子將就是許邵,是當時的頭號人物點評家,據說他每月都要對當時人物進行一次品評,人稱為“月旦評”;他的金口一開,幾乎被士人視為金科玉律;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名號,傳說正是出自他之口。

而司馬徽正是這種名士、職業點評人。《三國志》稱他“清雅有知人之鑑”,即為人高雅,善於鑑別人才。他與荊州另一位名士龐德公稱兄道弟,幾乎壟斷了當地的人物點評圈;而且他們包裝起自家人來,那更是毫不羞澀,諸葛亮是“臥龍”、龐統是“鳳雛”(龐德公侄子)、司馬徽是“水鏡”,正是出於龐德公之口。

看到這裡咱們就明白了:龐德公、司馬徽,其實就是諸葛亮、龐統的經紀人。

當劉備到荊州後,第一時間請司馬徽為自己舉薦人才。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即:一般的儒生與俗士,怎麼能認清時務?能認清時務的,只有俊傑之士。在襄陽這裡,自有伏龍與鳳雛。

如此牛氣沖天的名頭,成功吊起了劉備的胃口,他連忙追問這二位大神是誰,司馬徽如願推出了自己旗下的兩位重磅明星:“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讓劉備瘋了似的三顧茅廬。

至於司馬徽為啥不出山,人家就是一個經紀人,怎麼能逼他親自上臺?還有,司馬徽與司馬懿沒什麼關係,只是同姓而已。


  


正史漫談


司馬徽深通玄學變化,早已是出世之人。位置太高,不屑與世俗為伍。

所以向劉備推舉臥龍、鳳雛二人,人主用其中一個就能掃平天下。

臥龍孔明

臥龍孔明與鳳雛龐統(左)


小魚讀史


其實是有的。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荊州時,劉琮投降,司馬徽被曹操所得,曹操本想重用他,但司馬徽在此後不久就病死了,年僅35歲。

《世說新語·言語》引《司馬徽別傳》:荊州破,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惜其病死。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司馬徽既然和劉備要好,幫他推薦人才,那為什麼自己不去侍奉劉備成就一番事業呢?我的回答是:劉備和司馬徽兩個人都有“識人之能”,司馬徽亦有自知之明,彼此都認為“不適合”。

史料記載,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受到世人的敬重。此後兩人的表現,也足見司馬徽有“識人之能”。

《三國志》: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然而,記載司馬徽諸多的史料中,並未提及其人的政治與軍事方面的才能,也未見似諸葛亮“隆中對”般的策論,記載更多的是,他的人品較好。

  • 司馬徽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講話時,從來不問他人的壞處,都說好話。村裡曾有人向他問好,他回答:“好”。有一次,有人告訴司馬徽說自己兒子死了,司馬徽也回答說:“好”。司馬徽的妻子知道後便責備他說:“人家認為你有高尚的品德,所以才跟你講。可是你為什麼聽說他人的兒子死了,還對他人說好呢!”司馬徽仍然回答說:“你的話也很好。”因此司馬徽被後人稱為“好好先生”,這便是成語“好好先生”的由來。

明·馮夢龍《古今談概》:後漢司馬徽不談人短,與人語,美惡皆言好。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聞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稱“好好先生”,本自此得。

  • 還有一次,有人丟了豬,說司馬徽家的豬正是他丟失的那一頭。司馬徽便把自家的豬給了這個人。後來那個人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那頭豬,就急急忙忙將司馬徽的豬送還回去,並且磕頭謝罪。司馬徽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感謝他把豬送回來。真是個與人和善的大好人。


然而,古語云:“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帶兵如果當嚴不嚴、姑息遷就、心慈手軟、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如劉備般的仁慈也是要依靠武力才能生存的。司馬徽即使得其主,然生逢亂世不得其時,其能力也是無法施展的。

《孫子兵法》:“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結語:司馬徽是伯樂,善識馬,但自己卻不能馳騁千里。恰恰,劉備和司馬徽彼此都明白這個道理。這或許就是兩個人沒有走到一起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