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本的各個姓氏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來源?

Camilld


前言

說起日本的姓氏十分有意思,因為非常的多,而且來源也都不一。筆者通過此篇來說明一下日本姓氏有趣的來源,然後通過AKB48成員的姓名為例,解讀一下她們的姓氏來源。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日本的姓氏多是來源於地名,實際上這個說法是有依據的,確實很多地名的姓氏,比如井上,松下,田中等。除此之外日本還有其他的姓氏,

日本姓氏總括

古代日本,只有天皇才能被允許有姓氏,(有歧義,修改如下)

此處有讀者指正,日本皇室是沒有姓氏,現在確實是沒有了,為了維持日本皇室自立國以來便綿延不斷的形象,天皇與皇族均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男子的名字以“仁”(ひと,hito)結尾,女子的名字以“子”(こ,ko)結尾。歷史上有少量例外。

古代日本人認為沒有超越天皇的存在,所以沒有人能夠賜予天皇姓氏,在亞洲各國也是十分獨特的存在。但是天皇的前身,當時被稱為大王,接受中國冊封,當時是有姓氏的,可以參考《宋書》(《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不是宋朝),稱日本的王為倭讃、倭済,普遍認為當時姓倭。『隋書』倭國伝稱其為「阿毎」之姓。但是後續隨著日本脫離中國的冊封制度且建立了完善的姓氏制度,後續普遍認為天皇沒有姓氏,現在依然沿襲。多謝下方讀者指正。

根據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険對其將近700萬的客戶進行調查,發現了日本前10的姓氏如下:(資料是很早之前的了,可能會發生變化,僅供參考)

佐藤>鈴木>高橋>田中>渡辺>伊藤>中村>小林>山本>加藤

前10位姓氏佔據日本姓氏的10%左右,其他還有:

(1) 11~20位: 吉田>山田>佐々木>山口>松本>井上>木村>清水>林

(2) 21~30位: 斎藤>山崎>中島>森>阿部>池田>橋本>石川>山下>小川

(3) 31~40位: 石井>長谷川>後藤>岡田>近藤>前田>藤田>遠藤>青木>坂本

(4) 41~50位: 村上>太田>金子>藤井>福田>西村>三浦>竹內>中川>岡本

(5) 51~60位: 松田>原田>中野>小野>田村>藤原>中山>石田>小島>和田

(6) 61~70位: 森田>內田>柴田>酒井>原>高木>橫山>安藤>宮崎>上田

(7) 71~80位: 島田>工藤>大野>宮本>杉山>今井>丸山>増田>高田>村田

(8) 81~90位: 平野>大塚>菅原>武田>新井>小山>野口>桜井>千葉>巖崎

(9) 91~100位: 佐野>谷口>上野>松井>河野>市川>渡部>野村>木下

當然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姓氏的由來,就是筆者接下來要講的。

日本姓氏的來源

實際上如果追究起來,日本分為「氏」「姓」「名字」「苗字」,都可以稱為“姓”類似於字什麼叫什麼,但是比較麻煩,也沒有必要研究這個。我們直接從日本的“姓”的種類說起。

  • 由天皇之家分出的皇族,由天皇賜姓

  • 在朝廷當官的貴族,由天皇賜姓

  • 在地方有權勢的豪紳,自姓

  • 神社的神官,自姓

古代日本總體可以分為這幾類,根據日本姓名的調查,下面姓氏是由天皇賜姓。

・ 安倍(あべ)

・ 多治比(たじひ)

・ 清原(きよはら)

・ 在原(ありわら)

・ 平(たいら)

・ 日下部(くさかべ)

・ 橘(たちばな)

・ 高階(たかしな)

・ 源(みなもと)

・ 藤原(ふじわら)

其他還有:

・ 大伴(おおとも): 負責武器的一族。

・ 渡部(わたべ): 負責船舶的一族。

・ 久米(くめ): 負責軍事的一族。

・ 物部(もののべ): 負責軍事的一族。

・ 中臣(なかとみ): 負責神事的一族。

・ 忌部(いんべ): 負責神事的一族。

・ 服部(はっとり): 負責衣服的一族。

・ 弓削(ゆげ): 負責弓箭的一族。

・ 膳(かしわで): 負責膳食的一族。

在地方有權勢的豪紳,自姓(括號為現在日本的縣)

 出雲: 出雲國(島根県)

・ 和気(わけ): 備前國(岡山県)

・ 越智: 伊予國(愛媛県)

・ 丹波: 丹波國(兵庫県)

神社的神官,自姓

・ 中臣(伊勢神宮)

・ 秦(松尾大社)

・ 紀(石清水八幡宮)

・ 賀茂(賀茂神社)

以AKB48為例解讀日本姓氏來源

前田敦子

日本全國大概有40萬人姓“前田”,來源就是特定的建築物之前有田的意思。先在在日本的石川県和富山県最多。

高橋みなみ

高橋姓氏在日本大約有150萬人,是古代氏族姓氏之一,擔當軍事、刑罰、祭祀的氏族。意思為高大的橋或者高大的柱子,又或者說是連接天與地的柱子,高橋氏是統管。


日本二三事


奇聞異事蒐羅天下故事,我不為日本人代言。

在日本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你可以發現他們的名字有叫太郎、二郎、三郎、四郎……、次郎的,但就是沒人叫大郎。這是什麼原因呢?

相傳在宋朝賣炊餅的武大郎被西門慶和潘金蓮下毒後,扔進了海里,屍體隨波逐流,某一天停靠在了大海當中的一處小島之上。此時的島上生活了一群為未開化的土著人,他們把屍體撈上來準備下酒。

結果剛把屍體處理乾淨,放在燒烤架上準備點火,這屍體突然開口說話了,不知道是當初買到了假毒藥還是上帝保佑吧,總之武大郎就這樣神奇的活過來了。

這群飢餓的土著人先是被嚇傻愣在原地,接著開始嘰哩咕嘟的不知道說些什麼,後再他們一個個趴下身子,朝武大郎俯身跪拜,估計是把他當成神靈了。

於是武大郎便順理成章的做了這島上的土皇帝,開始了他的幸福生活。他教給土著人植桑養蠶、農耕火種,逐漸島上的土著也開化了,島上的人口也多了起來,慢慢地發展成了現在的日本。

日本人為了紀念他們的“造化之神”——武大郎,規定全國上下不允許人名中出現“大郎”,這兩個字只配他們的造化之神擁有。

現在想來日本人都生的矮小,會不會和武大郎有關係呢?覺得說的有理的,狠狠地讚我一下。以上均是戲言,真實的日本姓氏更有意思。


以前日本人只有極少數的達官貴人,才有名有姓,大部分人只有名字,沒有姓氏。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人覺得這樣不行,沒姓氏總讓人感覺像是野種,於是天皇頒佈了昭令,要求每個日本人都必須要有姓氏。

這下可難住了那些本來就沒有姓氏的日本人,怎麼辦呢?不要為他們擔心,鬼子的鬼點子就是多,過了不久,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姓氏就都冒了出來。

他們有的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姓氏,比如“日光”、“人妻”、“種馬”等等,不禁讓人懷疑這都是啥愛好啊,難道他們從古到今都有這個傳統嗎?

有的把自己出生的地點作為姓氏,比如“山口”、“河邊”、“樹上”、“井下”等等,反正這些姓氏的孩子,好好孝順父母吧,生你的時候不容易呀,同時不得不說生孩子這件事誰的攔不住,反正你不能把他塞回去。

有的把自己喜歡的寵物作為姓氏,比如“龜田”、“鶴本”、“熊口”等等,這些姓氏的主人這麼有愛心,為何當年侵略我們的時候那麼殘忍呢?

還有的把自己的職業作為姓氏,比如“田中”這一看就是種地的,對土地有無限感情,再比如“小野”,說你不是打野的,我死也不信。

這就是日本,一個連姓氏都很亂的國家,註定難登大雅之堂。


翻滾吧腦洞君


日本人自明治維新之後,才有的自己的姓氏。在取姓之初由於時間倉促,所以很多姓氏起的比較隨意,現在看了確實比較搞笑。

當時人們取姓,主要根據自己周邊環境。


動物類的有:

飛鳥、龜田、熊田、豬口、牛腸、鴨頭、雞尾、馬尻、蜘手、蚊爪、寒蟬、蜂巢、狗飼、羽鳥


周圍地形的有:

江戶川、流川、山中、山下、田中、高橋、村山、村中、望月、飯田橋、村女、山花、三宅、四戶、五家、六十里、十二村、黑川、白水、東山、西山、樂山、香山、下山、三山


宗教有關的:

大佛、釋、舍利弗、寺門、神戶、小粥、天道、調月、星、不來方、四十八願、四十九院、御菩薩木、戒屋、虎杖、救、地藏、隱居、青鬼、。


文藝青年性質的:

倭文、文字、一筆、高知、入學、文部、十文字


千佛山車神


首先需要說明,“姓”和“氏”在日本古代,含義是不同的。古代日本的姓,如君、臣、連、直等,類似於爵位。今天的“姓”,那時候叫“氏”。

今天,日本是世界上姓氏最多、最複雜的國家,1997年版《日本姓氏大辭典》收錄的日本人的姓,達291,129個。

在古代日本,姓和刀一樣,是身份和權利的象徵。明治維新以前,平頭百姓是沒有姓的。日本人數以萬計的姓氏,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

公元4世紀,大和政權開始建立統一國家,並建立了職業世襲的部民制和氏族制。兩者有著內在關聯。例如,養狗的“犬養部”的首領,就姓“犬養”。1932年5.15政變被殺的日本首相犬養毅,祖上就是養狗的。做衣服的“服部”的首領,就是“服部”氏。《大東亞戰爭全史》作者服部卓四郎,根據他的姓就知道祖上一定是做衣服的;打鐵的“鍛冶部”首領,當然是“鍛冶”氏。不久前去世的日本著名評論家鍛冶俊樹,就是“鍛冶部”首領的後裔。除了和“部民制”即職業世襲有關外,也有以官職、地名、神名等作為血緣集團的“氏”名的。

除了“氏”以外,還有“苗字”。前者是“本家”,後者是“分家”。兩者的關係,如同前者是樹幹,後者是樹枝(苗就是嫩芽、分枝的意思)。例如,日本平安時代長期執掌朝政的氏族“藤原”氏,在佐賀地區的分支叫佐藤,在近江地區的分支叫“近藤”,在加賀地區的分支叫加藤,在伊勢地區的叫伊藤,等等。

1870年明治維新後,統治者出於管理的需要,頒佈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即平頭百姓也可以有“苗字”。但百姓對此不以為然:要那個東西有什麼用?於是,日本政府又在1875年頒佈了《苗字必稱令》,規定即便平頭百姓也必須有“苗字”。這下怎麼辦?於是很多人“就地取材”,屋子下有口井的,就叫井上,住在村子中央的,就叫“中村”,住在馬場邊的,就叫馬場。巖手縣那邊有戶人家,因為屋子旁有杜鵑花從,乾脆就叫躑躅森(躑躅就是杜鵑花)。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規定不得擅自更改“氏名”。自此,“氏名”最終作為我們理解的“姓”而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