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唐朝前期這麼推崇對外戰爭,而明朝、宋朝一直採取守勢?

14206766


雖然每個朝代都是在戰爭中建立起來的,在開國之初都會有一個持續的對外擴張、開疆拓土的時期,但是唐朝這個時期確實持續得比較長一些,差不多到安史之亂才算結束,持續了差不多140年,而北宋也只有160年。

唐朝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是在五胡十六國和隋朝之後建立起來的大一統朝代。在此之前曾經統一過北方的朝代比如北魏,在衰落之前,也是一直在進行擴張。一旦這個對外擴張停下來,國家內部就會出現問題。或者說,要到國家內部出現政治動盪,對外擴張就會戛然而止。唐朝也是這樣的情況,前期一直在進行對外擴張,到安史之亂髮生後,才被迫停下來,大幅收縮,原來通過擴張佔領的地區基本上全部放棄了。

這是一種帶有強烈草原遊牧帝國性格的狀態。一般而言,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朝代和國家,大多數是趨向保守的,對外擴張的意願並不太強烈,即便是像漢武帝這樣的持續大規模進攻草原地區,也是為了消滅匈奴對中原地區的威脅,而不以直接佔領並建立穩固統治為目的。所以,到漢宣帝時期,匈奴分裂和衰落,內附漢朝,漢朝雖然給以很高的待遇,但並沒有馬上去匈奴的地盤上設置郡縣,進行直接治理。

草原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可以說就是一種你死我活的叢林規則,要麼被你消滅,要麼就是我消滅你,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所以每個部族都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在這種對外擴張上,通過擴張過程中的掠奪來壯大和發展自己的勢力。農耕地區的情況則不同,農耕地區更傾向於通過持續穩定的政治環境來發展生產,積累財富,壯大自己的勢力。所以對於靠近農耕地區的遊牧民族來說,農耕地區就是最好的掠奪對象。

而像北魏這種跨有農耕地區和草原地區的雙重性格的國家,就面臨著在兩種習慣之間進行選擇的問題。要麼是按照農耕地區的傳統,對外採取防禦姿態,鼓勵農桑,發展生產,以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為目標,但這樣的結果是本身會被迅速漢化,變成新崛起的草原遊牧民族的進攻和掠奪對象。要麼就是依託農耕地區的財富積累,來進行對外戰爭,打壓草原地區正在崛起的遊牧部族。

唐朝同樣面臨這個問題。雖然在初期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對外擴張戰爭,並且確實一度看上去地盤很大,控制了中亞,甚至到達了波斯。但問題是,無論對外擴張能夠獲得多大的地盤,唐朝的根基始終是在中原農耕地區,這些對外擴張始終是以從中原地區抽調人力和錢糧能資源來支撐的,而這些新佔領的地區,從中原農耕地區的角度看,並不能為朝廷提供什麼資源,反而要消耗大量的資源,是不划算的。

唐朝初期並沒有直接對外擴張,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才開始反擊不斷進攻中原地區的突厥,並最終將突厥帝國完全擊敗,並且設置了一些都督府,任命當地部族為都督進行管理。從治理的角度看,這就是一種分而治之的策略。同時,在沿邊地區屯駐重兵集團,以軍事壓力來維持這種狀態。但這種平衡局面是很容易被打破的,只要有一個部族強勢崛起,兼併周圍的部族,朝廷就必須發動戰爭來進行討伐和征服。

所以,唐朝在太宗到高宗時期一直在持續進行對外擴張,並在高宗前期達到了巔峰,成為漢人王朝歷史上佔領的領土面積最大的時期,但這個狀態並不能長期持續。相比於中原農耕地區即便發生叛亂,也必須一城一地的逐個爭奪,草原地區的領地只要一場戰爭勝利就可能突然成倍數的擴大,而如果一旦出現戰爭失敗,就會突然失去大片領土。到武則天時期,因為武則天忙於鎮壓內部的李唐宗室,草原地區的領土就經歷了迅速縮減的過程,一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又恢復了一部分。

安史之亂髮生後,為了平定叛亂,唐朝朝廷不斷抽調原本駐紮在遊牧地區的軍隊回到內地,兵力空虛,所以這些地區很快就完全喪失了。到安史之亂被平定的時候,吐蕃和唐朝的邊境已經從原來的祁連山一線推進到了離長安只有二三百公里的陝甘地區,中亞的領土也基本上完全喪失,只有西域也就是今天的北疆的北庭都護府還堅持了一段時間。原本已經被唐朝收伏的蒙古草原上,則興起了回鶻汗國。

這樣,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的領土就大幅萎縮,只剩下了長城一線以南地區,並且,內地控制了幾百年的河西走廊丟也被吐蕃奪走,陝甘地區尤其是甘肅一些地方,逐步從原來的農耕地區變成了遊牧地區,以至於到宋朝興起的時候,在漢朝時期文教發達的天水、涼州地區已經變成了遊牧部落雜居的地區,當地的漢人也在遊牧部落的薰染之下,被遊牧民族同化了。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宋朝確實在對外擴張方面沒有取得像唐朝那麼大的成就,但是宋朝對中原地區的治理和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在唐朝還沒有充分開發的浙江南部、福建以及西南一些地區,在宋朝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開發和發展。而且,相對而言,北宋沒有出現類似安史之亂這樣大起大落的興衰轉折點,南宋雖然只有半壁江山,也仍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

明朝的情況則介於唐朝和宋朝之間,明朝初期也經歷了一個對外擴張比較積極的時期,尤其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對草原遊牧地區進行了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使明朝的領土也一度非常廣大。但明朝即便是佔領了這些地區,也無法建立穩定有效的長期控制和管理,而要維持一支較大規模的常備軍隊在這些地區駐紮成本又太高,所以只能撤走。明軍一旦撤走,這些地區又會迅速被遊牧民族佔領。而到土木堡之變後,雖然明軍試圖打擊正在興起的草原遊牧帝國瓦剌,但卻以失敗告終。這之後,明朝基本上就轉入了以防禦為主的時期。


蕭武


唐朝那些戰爭在唐朝看來並不是對外戰爭,而是收復失地。唐朝是以漢朝的繼承者自居的,當年漢朝的土地在唐朝看來都應該歸屬唐朝。在東晉到南北朝時期,周邊勢力趁著中原動盪之機,蠶食了不少土地。

到了唐朝初年,遼東,西域等漢朝舊地都不在唐朝版圖內,唐朝認為這些地方都是理應收復的。所以唐朝初年就積極的開拓領土。

至於宋朝和明朝,實際上它們和唐朝是一樣的,在初期都是積極擴張領土的。宋朝的目標是恢復到盛唐時期的領土,宋太宗時期,宋軍兩次北伐遼國,一次南下討伐交趾,宋朝也向西北擴張。只是,由於宋朝兩次北伐遼國都慘敗,就不得不終止了對外擴張,轉入防禦。但是到了宋神宗即位以後,宋朝對外又重新轉入進攻態勢,對吐蕃,西夏,交趾不斷用兵,奪取了一些土地。

明朝初期,武力強盛,對外進攻的勢頭與唐朝差不多,明軍攻取了雲南,遼東,擴張到整個東北,向西打到了哈密,向北攻入蒙古草原,打到了外蒙哈拉和林,向南一度滅掉越南,使之變成明朝的一個省。還有,鄭和下西洋讓明朝勢力擴張到了東南亞。

明朝和唐朝的不同在於,擴張的重點不同。唐朝時期,絲綢之路貿易興盛,唐朝首都又在長安,因此唐朝非常重視對西北的控制,牢固的控制了西域。到了明朝,貿易路線已經轉移到海上,明朝首都則在北京,因此,明朝重視對東北和東南亞的經營,對於西北比較忽視。所以,明朝沒有控制西域。

明朝對外開拓領土的時期,是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時期,之後轉入守勢。唐朝對外開拓領土的時期,是唐太宗時期和唐高宗前期,從唐高宗後期開始,唐軍就已經轉入守勢了。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唐軍再次開始對外擴張,卻引發了安史之亂。


談史說事


唐朝前期啊的擴張趨勢其實和當年美國的西部大開發策略類似!

特點如下:

第一:徵兵不出什麼錢

第二:僱傭軍大把還都不花錢都願意跟你幹

第三:有利可圖。

美國西部大開發也是,都是農民自主進行,還拖家帶口到處拉人一起幹,目的當然是那無限的西部土地和財富,只要你打地就是你的。這個真的和唐初時候很像。

那麼這三點如何解釋我們一個個看!‘


首先看軍隊不花錢。

初唐時期的軍隊組成主要是均田制下的府兵,均田制度至古以來就有但是在唐初施行的最為徹底,原因很簡單因為唐代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土地夠多啊。

當時唐初的人口也不多,在大地主階層的妥協之下,這個制度在唐朝得到最深入的推廣,直接結果就是農民階層力量大。農民普遍比較富裕!

國家政策好,即使不給錢當兵熱情也高嗎!

於是不要錢的兵員也多,不光不要錢,還自帶糧草和武器參軍你說初唐時期病院多不多!而且隋唐時期民間尚武成風,個個都是練家子,也因此初唐軍隊兵員多,單體戰鬥力強大還不花錢!

其次看僱傭軍一大把。

唐朝無疑是一個民族政策非常開明的朝代,這從李唐皇朝的血統就可以看出來,也因此唐太宗才有天可汗的名聲啊!

所以唐朝在每一次擴張戰鬥中,幾乎都有遊牧民族的參與,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你們不交稅跟我打仗去,打贏了有你們好處!

所以我們可以無數次在史書上看到唐朝軍隊作戰都是少數民族士兵更多,比如消滅西突厥一戰,唐朝出軍不過5萬人,其他盟軍比唐朝軍隊更多,回紇出兵五萬,還有十來萬的突厥協從軍。

這些軍隊戰鬥力強大不說,關鍵點還是他們也不花錢,那的報酬就是消滅敵人之後的戰利品。

最後我們看看第三點有利可圖!

之前我們說了,唐朝府兵參軍積極是因為國家政策好,民眾響應,僱傭軍積極幫助唐軍作戰是因為戰勝了有戰利品能搶劫。

這都是有利可圖的表現,農民戰鬥是因為有土地有財富,僱傭軍是因為戰利品,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唐朝絲綢之路的興盛。

因為絲綢之路的興盛。唐朝時候的遊牧民族其實都是很有錢的,不想漢代時候匈奴那是窮的拉荒,作為東西方貿易的交叉路口。西域的掌控對於唐朝而言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何唐朝一直要控制西域的關鍵!

控制西域就是控制財富,進而有軍費讓別人幫你幹仗!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絲綢之路啊,以上三個調節條件之後,唐朝初經常出兵的條件也就成熟了!

當唐朝說,哥幾個我要打仗誰要去的!

府兵會說,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還可以賺取軍工保家衛國為自己我願意。

僱傭軍會說:唐老大,這次打誰,他們富裕不富裕,比列怎麼分。

你看看吧,還沒出證積極性就這麼高,再加上戰鬥力不俗,打勝仗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所以說,初唐能打仗,關鍵點就是當時國家土地夠多,養得起農民還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因此軍費少。再加上作戰的對象都是富裕的對手,還有商業貿易利潤在,去打劫都有人響應。

那麼明朝和宋朝為什麼不能打咧?

先說明朝:原因也很簡單,他們過了好時候,明朝初年其實還是很能打的,當時明朝也是施行衛所制,徵兵成本也很低,也因此才有朱元璋無數次北伐還有朱棣的無數次北伐。

但是衛所制崩潰的也很快啊,土木堡之變之後,衛所制就漸漸糜爛。最後尾大不掉,兵員都成了農奴,那有作戰積極性?而且明朝開始絲綢之路也死了,因為海運商貿開始代替陸運商貿。無利可圖誰幫你打仗?

再說宋朝:宋朝就是另一個奇葩唄,他們一直都沒有打通過河湟故地,如何有絲綢之路的便利?而且宋朝時期也是海運貿易繁榮。絲綢之路重要性在下降,在加上宋朝軍制不一樣,為了防止武人勢力,施行強幹弱枝政策,中央禁軍一大推,地方沒軍隊,你養兵要花錢吧?在打仗不是更燒錢?宋朝再有錢也沒辦法如此燒錢啊!最後只能少打仗唄。

那麼為何如此強盛,政策如此好,時代如此好的唐朝最後還是出問題了!

原因也很簡單,人口越來越多,土地越來越少,大地主階級越來越強大,原本富裕的農民變成了農奴,當兵積極性沒有了,不僅如此,大唐在後期也經常打敗仗的,比如對吐蕃就是,這敗仗打多了,跟你一起幹仗的僱傭軍要核算成本啊。只見死人沒見錢,他們也不幹了啊!

所以嗎,戰鬥力越來越低下,而盟友也越來越不配合!

怪誰?

還不是分配不均勻唄!

不管寡而患不均!

古人誠不欺我也!


阿斗不傻


這個問題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為什麼呢。其實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都在一直對外拓展,不然現在的中國也不會要有如此之廣袤的領土了。

唐朝自然不必多說,前期的唐朝對外滅突厥,徵高麗,還有很多小國比如高昌,吐谷渾,薛延陀等等,基本上和周邊的一些國家都打過,吐蕃,大理,回紇,大食,契丹等等。唐朝從李淵在太原起兵,不過幾萬人,最後成為歷史上最厲害的王朝之一,而且領土之廣,將士之眾,也是在各個朝代數一數二的。

宋朝其實一直也是在極力收回唐朝的領土,因為都是作為中原王朝的文化傳承,但是宋朝太弱小了,而且宋朝推崇的是以文治武,宋朝終極一生,三百多年連一個燕雲十六州也沒有收回來。

元朝就不多說了,領土一直到了北冰洋。

明朝應該是爭議最大的,因為明朝基本上在西域沒有一點控制權,很多人也認為明朝一直都是守,而沒有開拓。但是明朝還是有一定的貢獻的,前期一舉拿下元上都,此後還一舉拿下了北元。樂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難河戰役中大破韃靼軍主力,蒙古各部紛紛嚮明朝稱臣,此戰進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實力,並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內部。戰後明朝以勢力均衡的原則對蒙古的幾個主要部落進行冊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達到了極盛時期。還有就是雲南,雲南一直都是百越之國,一直不歸屬中原王朝,雖然蒙古滅了大理,但是還是在明朝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歸納在中國的版圖之內。

清朝就不說了,前期也是一直在開疆拓土,大多數人對於清朝的印象不好,主要還是因為後期的軟弱無能導致丟失了大片的領土,但是前期的清朝,把新疆,臺灣等納入了中國版圖,而且這時候的清朝控制區域是實打實的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這個裡面不像是唐,元等等還有很多水分的。因為這些地方清朝都設置了駐軍,官員來統治。而之前比如新疆,漠北等等這些地方中原王朝對這些地方雖然有控制權,但都是象徵性的。清朝則是完全佔領和控制。清朝可以說一直都在對外擴張,但是到了後期,到嘉慶的時候就只有1200多萬了,到了清亡的時候還有1100多萬,到了民國中國丟失的也多。

中國現在的領土都是歷朝歷代打出來的,不是說某一個朝代的功勞,不要把清朝想的那麼不堪一擊,也不要把清朝對於中國領土的貢獻想的那麼大。任何事都要站在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


中國歷史研究所


事實上,中國的封建王朝都沒有太多的擴張野心,大部分時候只是發展需要而已。就跟如今的美國一樣,在全世界駐軍,發揮其影響力,從而保證國內穩定。

大唐也是這種情況。

大唐立國時期比較弱,李淵是跟突厥談好了條件,才敢放心進入關中爭霸天下的。後來到了唐太宗即位後,國力還不強,東突厥再次入侵,於是李世民在渭水痛斥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再次立下盟約後,才贏得了發展的時間。

大唐並不是都是好戰分子,只是突厥的威脅太大,隨隨便便就殺到了陝西,直接威脅長安,這種情況下,不把這個強大的敵人消滅掉,那怎麼能天下安定?

我們縱觀唐建立以後的戰爭,其實都是敵人先挑起,隨後再反擊的,只是唐軍比較牛,不打就算了,一打就要滅人家國,所以打東突厥,東突厥沒了,打西突厥、西突厥沒有了、打吐谷渾、吐谷渾沒有了、打高句麗、高句麗亡了。而唯一例外的只有吐蕃,打了無數次,最多打個平手。當然還有跟西域諸國的戰爭,一直停不下來....

其實說到底,並不是大唐那麼推崇對外戰爭,而是對於古代世界,要維持帝國的穩定,只有通過戰爭,才能讓對手屈服。可大唐卻也是對外戰爭頻繁,為在邊境維持強大的武裝,導致了藩鎮的崛起,從而斷送了大唐的江山。

而至於大宋,卻正好是大唐的反面,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大唐的軍事實力強,是因為武人的地位要比文人高很多,特別是到了中後期至五代十國這段時期,打文人跟屠狗一樣。

而到了大宋,依靠軍事力量和平上臺的趙匡胤,就對這種擁有軍政大權的武將政治相當忌憚,所以才有了杯酒釋兵權、以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從宋開始,文人們終於不用再武人們屠刀下瑟瑟發抖。皇帝忌憚武人擁有軍隊造反、而文人們怕武人們地位崛起威脅自身,所以兩者之間配合默契,一直都在打壓軍事貴族的力量,以及不斷削弱武人的政治社會地位,最終在制度上形成了一套自縛手腳的運作模式,導致了兩宋朝堂鴿派多於鷹派,軍隊有戰鬥力而無戰略統帥的尷尬局面。

大宋雖然沒有養馬地,騎兵不多,但實際上依靠強大的經濟、大宋的主要部隊禁軍其實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之所以幹不過契丹、金人、說到底是制度的問題,武將長期受到文臣挾制,而在發生戰爭的時候,指揮權相當混亂,武人大多隻有臨時的領兵權,往往將不知兵,且一次出征有太監監督、有文臣挾制,統帥基本一個人說了不怎麼算,最主要的是中央還要玩遙控指揮,這仗怎麼打?

這就是大宋為啥只能守的緣故。

至於大明,那是因為大明王朝其實沒有什麼需求了,開疆擴土這種事情,自從朱棣打了安南以後,大明王朝的皇帝們就不怎麼想這麼做了。明朝只統治了安南二十年,反抗不斷,中央一直砸錢,卻也一直在虧錢。這筆買賣做得實在是虧大了。

而在東北,雖然東北名義上歸屬大明,但女真諸部,以及其他民族部落之間常年攻伐,大明卻也不以為意。可見明政府對於邊境地區的土司、宣慰府的態度相當冷淡,即不當自己人,也不當外人,打來打去的也不管。

大明其實只是需要一個比較穩定的內部環境鞏固統治就行了,這跟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差不多,至於開疆擴土其實沒有什麼期望,何況,還有蒙古諸部落一直橫亙在大明北方,從建國打到亡國,一直都在守。可是這也沒辦法,畢竟草原人,要全殲滅完全不可能,而滅不掉,過十幾年恢復過來,又會捲土重來,這真是讓中原王朝頭疼不已的一件事情。唐朝就是一個好例子,突厥滅了又死灰復燃、帝國的疆域一直相當不穩定,不斷擴張,卻又不斷在縮水,空耗了國家財力和軍力。


以上個人淺見、日過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其實,宋朝個明朝對外戰爭並非一直採取守勢,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北宋初年,宋太宗前期對遼還是積極進攻,企圖通過武力收復燕雲故土。然而,宋太宗畢竟不是什麼運籌帷幄的英主,最終在高梁河之戰中慘敗,精銳盡失,從那以後北宋對遼就不得不採取守勢了。



但是這以後也不代表北宋對外就都是採取守勢。比如對西夏的戰爭,其實大部分時間北宋都是主動進攻的。

前期由於指揮失敗,被西夏接連挫敗,損兵折將、喪師失地。但是,北宋後期,宋軍還是逐漸掌握了對夏戰爭的主動權,並屢屢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北宋熙寧年間,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朝先後收復了宕、疊、洮、岷、河、臨(熙)六州,拓地千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湟開邊。



北宋末年,眼看遼國被金國打了個半死,於是宋朝也打起了遼國的注意。雖然被遼軍狠狠的打面,但至少也是主動進攻的。

所以說,北宋並非一味的被動挨打,他們其實也是有主動出擊的時候的。



明朝也是,明朝的對外戰爭一直到土木堡之變前,都處於攻勢。尤其是永樂年間,更是五次主動征討蒙古勢力。又如安南,一不聽話就派大軍直接將他們給滅了。隨後,朱棣改安南為交趾布政使司,以呂毅為都指揮使,黃中為副,黃福為布政使兼按察使,並分設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

雖然對越南地區的統治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但至少還是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明朝的強大。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進入了百餘年的被動防守期。然而到嘉靖末年,明朝進入到一個有名臣開創的盛世時代。在張居正、高拱、戚繼光、李成梁等一批文臣武將的努力下,大明國力復振,對外作戰也不再被動防守。

尤其是戚繼光的戚家軍移駐北境後,更是多次主動出戰,痛擊蒙古騎兵,讓明朝邊境此後數年不起兵禍。



萬曆年間,日本大舉入侵朝鮮,進而進犯明朝。明朝動員宣大、遼東和浙兵踏出國門,迎擊日軍。在朝鮮半島上,讓日本戰國的“豪華天團”見識到了明朝軍隊強悍的戰鬥力,重新穩定了東亞的政治格局。

事實上,即便是曾無比強大的唐朝,安史之亂後,也處於被動挨打的尷尬局面。先是西域之地盡失,然後河湟之地也被吐蕃侵佔,連都城都一度失守。所謂的“國都六陷,天子九遷”,說的就是唐朝。

唐德宗年間,更是發生了屈辱的平涼劫盟。而且即便是南方的南詔,唐朝也是處處被動。鹹通年間,南詔破交趾,攻入西川,兵鋒一度逼近成都。

國無恆強無常弱!再強大的王朝也有衰落的時候……


這些歷史要讀


我是近豬者痴,邊緣歷史愛好者。

自古至今,對外戰爭實際上都是內部政治的延伸,攻守交替或易位,正是這種延伸的結果。

中國古人認為“夷狄畏威而不懷德”,所以處理對外關係的準則一向是“王霸並用”,在強盛時以霸道威懾為主、以王道教化為輔,在國力不濟又面臨外部威脅時,就隱忍待機,對外以和平仁義的王道示弱。除了這個貫穿整個中國歷史行為模式外,決定對外攻守的在於兩個關鍵:一是實力,二是主導者思維。

唐朝是軍功門閥建立並統治的國度,以武立國、崇尚進攻,實力成為攻守選擇的關鍵

李氏本就出身於“關隴集團”世家的八柱國之一,以武立國,尚武不止,上層文臣武將不分家,基層實行職業化府兵制。因此對外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成為常態,唐朝將華夏武功發揮到了極致,奠定了中華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當然,立國之初也有“渭水之盟”、敗於吐蕃也有文成和親但此後隨著國力的強盛,滅突厥、敗吐蕃,直到怛羅斯戰役八萬唐軍敗於二十萬大食阿拉伯軍後,內亂導致國力衰弱才停止了對外征戰的步伐。

宋朝實行的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壓制武人,終致武力廢弛,功不克、守難繼

宋朝汲取唐及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教訓,加上得國不正,採取了抬高文人、壓制武人的矯枉過正政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成了主旋律,漢唐豪邁尚武至此蕩然無存,縱有名將如狄青者即使做到相當於國防部長的樞密使,也只能在文人的口水中憂懼而死。

這些導致北宋對外戰爭攻少守多,除了從吐蕃手中收復河湟六州外,泛善可陳,從立國之初就謀劃收復燕雲,但因戰力低下、文人掣肘,直到亡於金國也未能如願。



明朝其實一直以攻為主,直至文人利益集團完全壟斷朝政的崇禎時期才轉攻為守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時有五徵漠北、南征交趾、七下西洋,完全是攻勢作戰和武裝威懾。

中期國力下降時也有萬曆三大徵中的抗擊日本豐臣秀吉入侵的朝鮮之役朝鮮。

直至崇禎時期,繼土木堡之變武勳集團一蹶不振後,皇帝自斷太監廠衛等耳目爪牙,文人利益集團失去制衡徹底掌控朝政,明朝居然連小小的建州女真都打不過直至亡國。


宋明兩朝的歷史說明,一個民族必須文武兼備,一頭獨大往往就是國家的災難


近豬者痴的邊緣歷史


這其實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因為唐朝也並不喜歡對外戰爭,可以說中原王朝自地域和權力確定以來,除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片固定的土地以外,對其他的地方都不大感興趣。

理由很簡單啊,除此以外的蠻荒之地(是的,我們稱之為蠻荒之地),不僅種不了什麼糧食,也不是非常適合人居住,你要擴展還得派人去打,你要鎮守也得派駐軍隊吧,這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說這些土地根本沒有任何價值,當然在玉米、番薯、土豆這三樣神一般的植物在明末傳入東亞以前至少是這樣的。

可是我們為什麼還能看到我們祖先的領土一點點擴大呢?而且到了唐朝甚至直接搞到了中亞地區。因為唐朝人的邏輯很簡單,為了

保衛長安必須佔領河西呀,可是河西過去一片平原,那就把青海拿下來吧,青海拿下來之後,怎麼辦呢?西藏和新疆成為了帝國最為頭疼和擔心的地方了,反正有的是國力,那就一塊拿下來吧,於是帝國的兵力就不斷向外延伸……為此,唐代名將郭遠振就做過很好的解釋,他跟吐蕃大相論欽陵曾商議你放棄青海,我就不打西域,讓青海作為地緣政治的緩衝區。可惜當時論欽陵並沒有很好的理解這句話,於是唐朝又多了一塊土地……而我們再去說宋明兩朝,誰說宋朝一直採取守勢了,從北宋到南宋,宋朝每任皇帝心心念唸的就是燕雲十六州。可惜沒辦法啊,零零碎碎打了快百年了都打不過人家啊,人家又答應不會因為燕雲十六州趁機打我們,
如果不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都城東京和臨安(拱衛京師),誰想要這毛都不長的燕雲十六州啊。於是宋朝就愉快的決定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而明朝也一樣,天子守國門,再往外,沒意義了,都是自己的屬臣,別人孝敬進貢總比去打別人花錢好(沒毛病)

所以其實我們看到,自從漢代以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漢族為代表的中國人便從來不善於說去主動侵略別人,就是不會說去掠奪別人的資源。而我們地界這麼一塊一塊大起來,其實無非都是為了保護兩條母親河罷了。


三觀粉碎機


不,沒有特別推崇,只是正常發展罷了,或者說這其實是常態,大約從北魏太武帝時期開始幾個北方王朝對蒙古高原一直都是不怵的,只要站穩了腳跟就會籌劃反擊,北周武帝在滅掉北齊後已經準備北伐了,可惜急病暴斃。隋文帝、煬帝對突厥、吐谷渾同樣戰爭不斷,唐並不是開始,只不過在唐的政權穩定之後這種攻擊性和打擊力產生了最大效果而已。宋是自己做死,傳自沙坨和藩鎮的軍隊一開始也不弱,但趙二的能力實在抱歉,本來按著柴榮、王樸、趙大的思路,一鼓作氣直接拿下燕雲,北漢完全就是死地,他非要先打北漢而給遼反應時間。 明則只能說北方地位的衰落還有缺乏傳承的問題了,不能在關中維持強大的力量西域、河套就不穩,無法對蒙古形成壓制,後來連燕雲地區也不穩,就是國勢也不穩了,北方的衰落從李自成佔據關中卻連與以關東為根據地的滿清形成對峙局勢都無法維持就可見一斑(看後秦與慕容氏、宇文家和高氏)。他們不是不推崇戰功 只不過維持不住罷了,而靠科舉選拔的官員又不像隋唐那些家學淵源、出將入相的關隴士族,缺乏足夠外交能力、魄力、精力還有知識儲備(讀聖賢書再猛你也讀不出蒙古高原地形吧),有效的對外、外戰、外族的處理能力,靠自學真的很難實現而且很容易偏執片面,而一旦傳承斷檔了,再想建立起來就難了(就像俄羅斯的強,打到柏林、打到維也納、打到巴黎那是祖傳能力,就是爺爺輩太爺爺的故事而已,可對德國、對法國,也許都打下兩倍於自己的國土了,你還是沒打到莫斯科,這是恐怖故事,沒法比啊),倒不是黑,在歐洲一直到19世紀,外交圈子仍然被貴族階層所把持,不是沒有道理的。


晝冕


1有秘方!!!!唐對北方少數民族很瞭解!!這是因為其經歷了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王朝內有很多胡人,因此可以輕鬆掌握動向和各種信息。此外,那時長城破敗,胡人可以輕鬆逃難至唐享受美好生活(草原和南方漢地不可同日而語),回報自然是告知北方敵國動向。此外,採用官僚制度駐地行政與駐軍管理也是主要原因。這就是網格化管理使各民族上下階層都受到監督與聯繫,不再是由貴族依據自身利益掌控著民族滴命運,因此政局穩定,自然可以抽出資源進一步對外!

2明代有幾大政治問題導致資源不足。一是朱明王朝與陳友諒與張士誠之戰帶來滴負面作用,由於漢族內部廝殺傷亡嚴重,引發了第一波族群內仇恨。這點朱明無宋代政治措施水平高,當然也與其環境有關。但整體相對可控。二是靖難之役滴皇權之爭,這導致整個中央合法性大幅下降,導致了一系列嚴重滴政治軍事文化倫理問題,使內部矛盾加劇。中央再也抽不出手來對外,大量時間資源都忙於內部鬥爭了!!——這直接導致王朝政治急轉直下。三是土木堡之變。使王朝滴威望徹底打掉,內外態勢反轉,再加上前者因素,使內部加劇惡化。四張居正後人被殺案。使最後一次拯救王朝政治倫理秩序滴機會與成果喪失了,由此國內各派勢力之間不信任與相互仇恨到了極大程度,再加上前幾者因素,使內部搏殺機制從未停止,直到內部勾結外族,引兵入關,趕盡殺絕,明王朝徹底結束。但直到清朝建立依然未結束,新一輪搏殺從潛藏到爆發從未間斷,直到清王朝結束。

3宋王朝與其地緣被動以及契丹和大理、西夏、金等王朝大量啟用漢人有關。其王朝內中高層存在龐大滴漢人軍政集團,僅僅是皇族貴族是其本民族。同時利益上高度向漢人軍政集團傾斜。如遼國楚王韓德讓、西夏漢人王后、金朝皇后等(當時各國漢族成分人數都很大)。因此,在軍力政治力大體相等,地緣又對宋不利。因此,只能通過經濟、外交以及低調滴政策包括醜化宋王朝自身統治集團來降低敵國關注度等待時機(當然包括不斷提升軍力,但軍力提升,王朝內部敵對勢力又會將軍事技術傳播出去,造成了新滴軍事政治平衡,特別是政治不穩定時期)。後在北宋末年終於策略成功,但一個政治疏漏,外加和平盛世帶來滴社會惰性、軍民畏死(除少數精英勇士集團外),以及敵對國漢人集團(或知漢集團)以及內部利益矛盾帶來滴相關勢力敵對性出賣(在自身與集團生死關頭很常見),使整個王朝軍政集團全軍覆沒,這在歷史上是代價非常慘重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