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天鎮盤山老照片


天鎮盤山原名叫四里崗,距縣城東南8裡許。清朝乾隆年間,知縣張坊等文人雅士到這裡敬香踏青,見山勢如龍蟠吐珠,起名盤山。山坳如盆,水草豐茂,並有一小泉流瀉。唐時建有一寺,俗稱盆兒寺,植松種槐。到明宣德二年盆兒寺建築僅存在石幢。是年,重建釋迦殿等,敕賜顯化寺。後來又鑿石洞二窟。在明宏治、嘉靖、萬曆年間,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間又有維修。

光緒年間增建神仙洞。至此,形成座北向南、從高向低四處院落,北院有樓一幢,神仙洞為底層,上為文殊樓;右配僧舍3小間。中院韋馱殿,面闊三間,右配方形鐘樓,左下方有唐松一株,松左山腳有九仙殿一小院,院內有槐抱榆一株。下院釋迦殿,面闊三間,右山岩上玉皇閣,面闊一間。左山腳師房樓,面闊一間。底院,無正殿,左首觀音殿,其南為一小廟,正南開山門。整個寺院東依蓮花峰,峰腰從北向南有阿育王塔一座,大石洞、小石洞二窟

大小石洞間有山峰滲出細流一脈,稱一線泉。寺院佔地約二萬平方米,樓閣亭臺,松槐榆柳、牡丹桃杏俱全,有山有水,且集釋道儒於一寺。清朝以降,一直是天城官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踏青拜佛首選寺院。尤其是每年的四月初八,周圍二三十里甚至五十里的群眾前來踏青還願,民國時,天城小學校放假組織師生到此郊遊“踏青”。


新中國後盤山人氣漸漸冷落,1966年七八月間被哄搶拆殿。1996年開始籌建北院文殊樓,面闊三間二層;又建中院韋馱殿和底院觀音殿,又修蓄水池等。在寺周綠化美化,植松種花種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又成為天鎮城四月初八踏青郊遊之地,二十一世紀初,每年還有唱戲等文藝活動,每次一日不下萬人,男女老少,汽車滾滾,十分熱鬧。

如果說,慈雲寺以歷史悠久,建築雄偉,又有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相融合的特徵,受到政府的關注成為國家保護單位;而盤山、盤山顯化寺又以它的有山有水有寺廟,寺院綠化程度高,環境優美,離縣城較近,受到平民百姓的鐘愛,乃至演化為“四月八逛盤山”的鄉俗。天鎮雖為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進行軍事戰爭前沿地域,但二千多年的交融發展,邊塞文化積演也日漸深厚。從寺觀廟祠來說,全縣至清末,縣城內寺觀廟等20餘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