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祭祖大典的背后是使命使然?还是经济的考量?

导语:进入4月份之后,我国各地开始的是一波祭祖大典的风潮,从清明节陕西黄陵县的公祭轩辕皇帝大典到农历三月三在河南省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使得祭祖拜祖大典达到了高峰。祭祖大典兴起后的背后除了寻根问祖外,更多的是经济的考量。

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祭祖大典的背后是使命使然?还是经济的考量?

祭祖大典

无论是建国初期不得不远走他乡的海外华侨,还是当初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人们,其实都有一个寻根问祖的心。框不论以后,起码我们父母和爷爷这辈人对于祖籍是相当看重的。每个人都有一寻根问祖的心,过去无法实现,如今都慢慢的可以得以实现。

你如何看祭祖大典背后的经济行为 (单选)
0人
0%
完全理解并支持这种行为
0人
0%
脱离了祭祖本质吗,不喜欢
0人
0%
无所谓
<button>投票/<button>

祭祖拜祖大典也就是在如此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每次祭祖拜祖大典背后,都是一部分人圆梦之时。或许我们无法体会到背井离乡几十年的那种感触,或许也无法体会与家人分割海峡两岸的心情,不过最终还是在这一天能够团聚。

祭祖大典背后背负着跟多的经济行为

祭祖大典的背后是使命使然?还是经济的考量?

河南投洽会

举例:在祭祖大典开始的头一天也就4月17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现场集中签约重大项目132个、总投资达到2993亿元,本次洽谈会河南全省达成合作项目321个,投资总额达到4399亿元。可以说每次祭祖大典带来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和象征,更是一次吸引投资的机会。

相信不仅仅是河南省政府这样来做,比如:陕西、山东、湖北等地都把祭祖大典当做一种经济行为来做,陕西省黄陵县随着祭祖大典的举行,俨然成为一处旅游圣地,每年的旅游综合收入都在数亿级别,这部分收入对于一个县城来讲可想而知,可以说祭祖大典本身已经涵盖了更多的经济行为。

历史都是先祖留下的,如何利用真的值得探究

祭祖大典的背后是使命使然?还是经济的考量?

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不少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对于历史文化的利用还处于粗放式的模式下,简单的一个旅游景点收取旅游门票收入是常态现象,对于文化本身的开发利用,对于游客在本地的滞留消费往往处于低层次的,举例:2016年古都西安接待15012.56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213.81亿;洛阳接待11420万人次,旅游收入只有905亿;但是苏州在接待11294.8万人次情况下,旅游收入达到了2078亿,杭州更是达到了2571.84亿元,所以吸引旅游人群固然重要,如何留下游客进行多消费才是王道。

借用一名学者的一句话:我国守着金饭碗讨饭的城市太多了。

欢迎各位留言关注,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