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小败
高览是谁?
在史书上,高览本是袁绍的部将,在官渡之战时,高览和张郃一同投降了曹操。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张郃与高览商议投降曹操】
只可惜,高览从此默默无闻,史书上再也没了记载,倒是张郃在曹操麾下成长为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
——在《三国志》中,张郃有传,高览是没有的。
曹操麾下名将知多少?
其实,在曹操南征北战的几十年中,其麾下战将如云,赫赫有名者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在《三国志》留一笔却没有立传的大有人在,能立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例如在建安十六年(211),平难将军殷署就曾驻扎在长安一带,协助关中护军赵俨平定关中各地叛乱,颇有战功,似乎在此时看,他算是有点地位和名气的,可是呢?到了曹操增兵救援襄阳时(219),殷署成了接受平寇将军徐晃调度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徐晃形象】
在张辽等人的“五子良将”传中,陈寿还提到了将军朱灵,此人也本是袁绍军中大将,早些年他为了帮助袁绍,选择牺牲了自己的家人,但他还是在跟随曹操时选择留在曹操麾下,几十年后,到了曹丕继位时,曹丕还提拔朱灵为后将军。
朱灵在曹魏官修史书《魏书》中应该是有立传的,可是陈寿却没有给他单独立传,只是在《徐晃传》后提了几句,仅此而已。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在称魏公时,在《劝进表》中列名的将军有:平虏将军刘勋、建武将军刘若、扬武将军王忠、奋威将军刘展、建忠将军鲜于辅等人。——这些人也没有立传。
到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称帝时,在《劝进表》中,刘若、王忠、刘展,鲜于辅仍然在列,甚至名列顺序还先于张辽、张郃、徐晃、朱灵等人。
由此可见:与张郃同时投奔曹操的高览,要么早死,要么就是没有军功,在曹操麾下难以拔尖。
高览是怎么出名的?
高览的名字能被大家所熟知,还是多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吹嘘了一句: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虽然罗贯中又设计出“高览在汝南,被赵云挑落马下”的剧情,但他毕竟能死在赵云手里,于是喜欢武评的读者开始脑补出高览的武艺有多么高超,以此来拔高赵云是高手中的高手。
现代又有评书艺人张国良(1929-2013,江苏苏州人),他在自家传承的《评话三国》中,发明出“河北四庭柱”这个名号,在评书中,这四人便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
于是,又有很多听众及读者认为:高览能和其他三人并列,自然也是高手了!
可是实际在《三国志》中,颜良、文丑确实是袁绍麾下猛将,这一点是没问题的,张郃也是一代名将,但高览如何能和他们齐名?只能说是在罗贯中和张国良先后传承下,塑造出高览是名将的“艺术形象”来。
所以说,在历史上,高览真的很不出名。
甚至,高览的名字都有两说。在《文选》记载荀彧作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书》文中写到:张郃、高奂举事立功。
清代史家注意到这个“高奂”,猜测应该就是高览,到底“奂”和“览”哪个字才是对的,无法定论,只能说“从众从俗”来看,大家习惯叫他“高览”吧。
浔阳咸鱼
《三国志》为何不为高览立传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那么陈寿为什么不为高览立传呢?因为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又是史书可信度很高,不给高览立传,而给张郃立传,个人理解为降曹前虽同被誉为“河北四庭柱”,但降曹后高览的功绩没有张郃大,所以没立传。另外,高览被誉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之一,只是出现在一些民间艺术中,并不是史书的评价。《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三国演义》通俗易懂,流传甚广,大家也就把《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印入脑海,总是不自觉的拿《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去和《三国志》去比较,如果是学术性的东西要以《三国志》为准,如果是娱乐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那么其它史书又是怎么记载高览的呢?臣裴松之案语:《武帝纪》以及《袁绍传》都云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於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至如此传,为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为参错不同矣。
官渡之战,曹操率军偷袭乌巢,袁绍从郭图之请,仅以轻骑救援,而命高览、张郃率重兵攻曹营,营坚不能下,粮谷被燔,郭图惭其计失,复谮于绍,高览等忿惧,遂焚攻具,率众降于曹操 。
囧历史囧说
高览,没有史书立传的资格。正史中高览出现的情节很少。
官渡之战
曹操袭击袁绍的部将淳于琼率领的一万多人运粮部队。
曹操以曹洪守卫大营,自己亲率五千精兵准备夜袭淳于琼。傻乎乎的袁绍自信的以为曹军主力都去袭击淳于琼了,只派少量骑兵增援。说什么“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命令大将张郃、高览全力猛攻镇守大营的曹洪。张郃力劝袁绍救援淳于琼,曹军大营稳固 ,肯定攻不下来,袁绍的草包军师郭图坚决要攻大营,结果,如张郃所料,淳于琼兵败被杀,袁绍军粮草被毁,大势已去,郭图甚至想把责任推给张郃,张郃、高览只好向曹操投降。
郃忿惧,遂与高览焚攻具,诣操营降。
袁绍全军崩溃,袁绍和儿子袁谭单骑渡河逃走,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单从正史来讲,高览只在官渡之战情节中出现过,史料非常稀少,并且不是重要人物史家不可能立传。同时期投降曹操的张郃却得以立传,成为曹魏大将,或许攻打曹营时高览只是作为打酱油的副将辅佐张郃。
又可能高览投靠曹操后很快就去世了,史家没有做记录。
曹操得到张郃非常欣喜,将其比做“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而高览呢,史书中毫无记载。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号称河北四庭柱,也只不过是小说概念。
醇香威士忌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又是史书可信度很高,不给高览立传,而给张郃立传,肯定有他的原因的,个人理解为降曹前虽同被誉为“河北四庭柱”,但降曹后高览的功绩没有张郃大,所以没立传。
另外,高览被誉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之一,只是出现在一些民间艺术中,并不是史书的评价。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三国演义》通俗易懂,流传甚广,大家也就把《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印入脑海,总是不自觉的拿《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去和《三国志》去比较,如果是学术性的东西要以《三国志》为准,如果是娱乐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Live空白
不能,至少原版的不行如果按照演义的剧情来看,高览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在打龚都和刘辟那关也理应被赵云杀掉不过曹操与其对话可以直接杀掉,节省时间,其实高览加入也是废物,夏侯渊比他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