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什麼是平庸的惡?(黑白先生)

什麼是平庸的惡?(黑白先生)

什麼是平庸的惡?(黑白先生)

一個好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

答:不公平的環境。在一個社會里,當有一小撮人因為投機取巧而先獲得利益,此時如果不能使他們付出代價,那麼剩下的大部人必然也不會再堅守自己原則。

一個很聰明的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傻的?

答:還是環境。個體具備意識,而群體是無意識的,當自己拋出一則意見,就能帶走一票群眾。所以當一群人坐在一起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是沒有結果的,因為大家會互相影響,互相干擾!

所以說,一個人的時候,還能保持自己思考的理智,而進入到群體中,個體就喪失了原有的獨立人格和清醒的思考,不再辨析對錯,沉浸在人云亦云的同化中,成為只會盲從的“烏合之眾”,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就好像在《動物莊園》裡,動物整齊劃一地喊著,“四條腿好,兩條腿壞”。

舉個例子:

20世紀80年代,中國曾掀起過一陣全民氣功熱。“宇宙大氣場感應鍋”、大師現場“互動”,眾人象傻瓜一樣被任意愚弄。直到1994年,中央點明破除偽科學,把這些大師都抓了起來,氣功才偃旗息鼓。

在80年代氣功現場,據說真有殘疾人扔掉雙柺瞬間能夠站立的。《烏合之眾》這本書裡是這樣解釋的:

所謂身體上的奇蹟其實是癲癇之類的癔症,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被誘發。但是當個體融入群體之後,由於期待意識的作用,當第一個人進入痙攣狀態,這種相互暗示就會迅速傳染,從而引起群體狂亂。

“隨大流”,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眾人效應”,“感染效應”。無組織的人群往往成為這種效應的加速器,如果置身其中,即使有主見的人也容易受其感染而失去辨別能力。孔子名言“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即使大家都討厭他,自己也不要隨便附和,必須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歡他,自己也不盲從,同樣要考察一下。

因為:蠢意味著不具備窺見真實的能力,還會人云亦云地禍害他人。當年,竇娥含冤被押赴法場,行刑之前問竇娥還有何話講?竇娥說:如果我是冤的,我死後三年大旱。

竇娥被行刑後果真是大旱三年,顆粒無收。多年後竇娥的父親金榜得中做了高官。回鄉重審竇娥一案,殺了那個貪官。

這時鄉親們對他說:“我們知道竇娥是冤枉的,但是畏懼貪官權勢,敢怒不敢言。可是我們又沒加害竇娥,為什麼要受這三年大旱之苦呢?”竇父說:“你們明知竇娥是冤的,卻不敢說句公道話,是謂不義。老天有眼,沒有無妄之災,天災人禍就是在懲治不仁不義之徒哪!”所以人在惡行面前選擇沉默,甚至為了自己利益會選擇盲從,這就是平庸之惡。

這種平庸之惡就是在強者面前停止了自己的思考,使人完全物化了。這個時候只有利益的算計和個人得失的考量,而忽略了人之為人的一些基本準則和良知。舉個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期間,很多屠殺者其實都是普通人,他們只是遵照上級指令去殺人,事後將責任推給上級。 由此引出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平庸的惡”,該不該追究責任,以及怎樣追究?”但最終國際法庭認為其違反人道。被判處了極刑。畢竟,命令,規則,法律之外,還應該有良知和人性。

平庸之惡的產生,除了“不思考”這個根本原因,還來自於一種個人感知能力的麻木和冷漠狀態。在一種徹底無能為力的環境中,人們放棄對自身痛苦的感知,同時也失去了對他人苦難的感受能力。

所以說,一個文明人變得粗俗了;一個老實人變得難揍了;一個忠厚人變得奸詐了;一個聰明人開始裝糊塗了;一個正直人開始阿諛奉承了……統統環境使然,人做為群體生物,細想想,無關個人品德的好壞,是制度、環境使人變壞、變好,乃是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

叔本華也說過:孤獨使人出眾,合群使人平庸。因為外界環境對我們施加的種種影響,破壞我們精神的寧靜。當一個人感到孤獨無依時,他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我對叔本華這句話的理解是,白天屬於行動,晚上屬於思考。或者說晚上的思考決定白天的行動。

在複雜的社會里,我們要在不同時間裡要提醒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要耐心聽取別人的建議,但是自己要有主見,不隨波逐流,要用智慧和能力去辨別什麼對自己重要,什麼不重要。只有我們發現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