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從《孫子兵法》到《窮查理寶典》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董寶珍

在《窮查理寶典》中,芒格說:“投資成功只不過是深刻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副產品,投資成功要認識和適應你身邊的世界的真實本質,別指望它來適應你。”芒格認為,人生的成功和投資的成功在於對世界本質的深刻認知,所謂投資能力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對產業經濟環境的認知能力。有沒有認知能力、知不知道你所處的環境和你投資的標的真實狀態是投資成敗的決定因素。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傳統“兵學聖典”《孫子兵法》。作為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與《窮查理寶典》的投資智慧有很多共通之處。

總領全局,撥雲見日

《孫子兵法》和《窮查理寶典》都認為,認知能力和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水平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孫子兵法》有言:“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在孫子看來,獲得一場戰爭的勝利,決定於統帥能不能在戰爭之前全面知曉與這場戰爭相關聯的方方面面,對戰爭的一般規律,自己所處的具體戰爭環境,敵我情況等一系列因素有著全面、深刻、超越眾人的理解。而芒格提出了格柵理論(跨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芒格告訴我們,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聯繫起來建立融會貫通的格柵,是投資的最佳決策模式。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思考同一個投資問題,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投資決策更正確。

從《孫子兵法》到《窮查理寶典》

而且,在《孫子兵法》13篇共6000字當中,直接與戰爭相關的表述並不多。相比之下,一個文縐縐的字眼卻出現了上百次,這個字就是“知”。在《孫子兵法》看來,對戰爭的風險管理完全需要靠“知”。“知”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理解、認識、研究。孫子兵法和芒格都認為懂得越多,理解越深,風險越少,越能把握機會!

芒格說過:“你們覺得投資簡單嗎?任何覺得它簡單的人都錯了,因為你看到的只是假象。”一開始我還很疑惑,但在梳理了芒格的思想脈絡之後,我才明白了他所說的“假相”的含義。例如,受中美貿易戰升級的消息影響,A股一瀉千里。當然,國內的資本市場與中美貿易戰不能說完全無關,但兩者的相關性不是很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很多國內的投資者就當真了,如驚弓之鳥四處逃散。這種因中美所謂的“貿易戰”落荒而逃的做法,就是因為沒有做到對世界的深刻理解,認知水平太淺從而無法獲得投資的成功。對於中美貿易戰,芒格說:“應該和中國自由貿易,美中之間是強制性友誼(Compulsory Friendship),任何其他做法都是瘋了。中國是一個超級大國,發展的速度更快,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美國有理由擔心,但是不應該犧牲世界繁榮。”芒格站在更高的層次上,高屋建瓴地說出美中之間不可能愚蠢地走向完全對立,這一判斷與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中美談判完全一致。有這樣深刻認知的投資者不可能在淺見流行時恐慌性賣出,而一定是逆勢買入。

知利知害,進退有度

《孫子兵法》在第二篇《作戰篇》裡說道:“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不能透徹瞭解用兵的害處,也就不能真正懂得用兵的好處。這一句話,《孫子兵法》又與《窮查理寶典》的思想形成了完美契合。芒格說過:“要是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啦,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顯然,與普通投資者“皆為利來,皆為利往”不同,芒格喜歡把問題反過來想,這與《孫子兵法》強調“知害”的思想本質完全一樣。因為“利”大多為錦上添花,而“害”卻可以要了你的命。無論是芒格還是《孫子兵法》,他們都主張針對利害進行辯證思考(尤其更加重視“害”),這與只關注利益的大眾想法有著很大的不同。

那些炒作高估值的創業板的投資者就是典型的“不知害”。某醫藥股市盈率近百倍,而追捧者熙熙攘攘。格雷厄姆把這種只想好事的高估值買入直接定義為“主動自殺”。當一個人滿眼都是利益的時候,也就是體現了《孫子兵法》所說的“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就會不由自主喜歡購買高估值股票、追逐“市夢率”,最終不會有好的回報。

人類先天就具有一種片面思維的本能,這種思維本能源於進化。舊石器時期,原始人看到獵物,一定是無限歡喜,心中只有抓住獵物這唯一的願望;相反當看到猛獸時,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逃離。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上述思考,雖然片面,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如果老虎已經出現在你面前,你還在考慮這老虎到底是吃飽沒吃飽,會不會對自己有威脅,這樣的人早就被自然淘汰掉了。自然選擇導致人類不會形成從利弊兩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而是特別重視眼前的利益,這就是目前在資本市場上不少投資者遭遇失敗和挫折的重要原因,但《孫子兵法》和芒格卻都強調“利害兼顧”。

《孫子兵法》第三篇為《謀攻篇》,裡面有一句話:“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就讓軍隊受到了牽制。《孫子兵法》強調對時機的把握要非常清晰,《謀攻篇》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求進退有據,也就是選擇好時機。“貴州茅臺大博弈”的2013年,太多的人“割肉離場”,就連我身邊那些以“價值投資者”自居的朋友也都離開了我。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13年的6月,還能有十幾個人聚起來聽我談茅臺,而到了10月的時候,卻連三個人都湊不齊,在他們退出的時候,甚至還不忘說是我害了他們。但最後的事實卻證明了,當時是買入貴州茅臺的最佳時機——在該“進攻”的時候,大部分人退卻了。另外一個案例就是2015年的創業板,當時滬深兩市兩融資金規模非常巨大,而融資盤帶有進攻屬性。進攻本身沒有錯,在合適的時機動用槓桿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當時大部分人都在股票達到百倍市盈率時加了槓桿,這就是典型的“不知進退”。

(作者系知名投資人、否極泰基金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