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歷史北伐少有成功,徐達為何能以25萬兵力滅掉強大的元朝?

五分音


首先要明確,徐達並沒有滅掉元朝,元朝逃回蒙古高原繼續和明朝對峙,明朝北伐只是將元朝勢力逐出了中原!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明朝。

明朝建立時,朱元璋麾下的優秀將領徐達、常遇春正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大舉北伐。他們面對的,是蒙古鐵騎。這是一支在一百多年前橫掃歐亞的鐵血軍團,他們所到之處,無數國家民族灰飛煙滅,更有成千萬數量的人命喪他們的屠刀下。

但是面對雄姿勃發的明朝大軍,這支軍隊卻接連敗北。最後連坐鎮大都的元順帝都預感不妙,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溜煙跑回了蒙古高原,逃到上都,至此元朝作為一箇中原帝國的時代結束。元朝在中原統治結束,殘餘力量作為北元存在。

1368年7月,徐達收復大都,脫離中原王朝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地區至此徹底光復。收復大都後,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佔上都,隨後李文忠東出居庸關,直克應昌,蒙元殘部繼續北逃。

在強悍的蒙古面前,明朝開始確立碾壓的優勢姿態!那麼,是什麼力量讓明朝完成了這樣的驚天反轉?

1、中原王朝有了騎兵

蒙古人靠什麼狂掃歐亞?除了成吉思汗這樣的優秀領導,簡單而有效的軍事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蒙古人的硬件:戰馬。有了馬,蒙古人有了一日千里的遠距離奔襲能力。蒙古馬個頭雖不大,但是耐力強,這是蒙古人遠距離跋涉的重要資本。

蒙古人進攻時,先行試探,騎兵不斷在對方陣地遊走,一旦發現對手陣地的缺陷,馬上就可以迅速集合騎兵力量對該點發起猛烈進攻,這種突襲快準狠,一般一輪衝擊就可以將陣地突破。而一旦敵方陣地被破,那麼迎接他們的,就是戰爭的滿盤皆輸。

在蒙古人崛起那會兒,面對的是誰呢?金國和西夏,雖然他們也有遊牧民族元素,曾經也有不可一世的騎兵力量。但是在蒙古崛起時,他們都走過了一百多年,早已垂垂老矣。面對蒙古的猛烈進攻,自然力不從心。而另一個對手南宋,情況就差得多了。如果不是南宋的防禦體系得當,那麼要扛得住蒙古大軍的衝擊真的不容易。宋朝軍隊一直以步兵為主,為啥?沒馬,不能在野戰中送人頭,只能在城頭上打防禦,而這種打法很容易遭遇到蒙古大軍的“單刀直入”。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漢人也有戰馬了!蒙古人有的,漢人也有,而且騎兵質量更加優秀。一般認為南方缺馬,為什麼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地區會有戰馬出產?這不科學啊。事實上,這還要感謝元朝的一項政策。

成吉思汗嗜殺成性,他早期的夢想,是佔領全世界,殺光土地上的人,然後拿土地來放牧!這一政策在早期對佔領區造成了史無前例的破壞。關鍵時刻,謀臣耶律楚材站出來,勸導成吉思汗保全土地上的人口。用他們交稅,蒙古人作威作福難道不好嗎?

隨後殺戮開始稍微減少,但是土地放馬這事延續下來。元朝期間,在大江南北都有專門的馬場來養馬,當然也包括朱元璋生活的淮西地區。正是由於蒙元統治者在全國養馬,給了朱元璋發展騎兵的基礎,朱元璋注重對馬場的重建和發展,使得朱元璋在明朝初期有了一定數量的騎兵部隊,這些部隊是搶奪蒙古戰馬,進而吊打蒙古騎兵的資本。

而蒙古騎兵一旦遭遇到和他們擁有相同戰力的對手時,碾壓的快感不再,自然也缺乏戰鬥意志,所以最終也只能被明朝吊打。

長期以來,中原帝國能剋制騎兵的有效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和他們一樣強大的騎兵!而明朝經過發展和掠奪,也擁有了和蒙古匹配的騎兵戰鬥力。和霍去病的千里奔襲匈奴王庭一樣,常遇春也是朱元璋的快刀,明朝騎兵的快速機動讓蒙古人不僅打不贏,而且跑不掉。

2、中原王朝有了火器

在唐朝末期,火藥第一次應用於戰爭,這就是“豫章飛火”。經過宋朝的鑽研,元朝的過渡,火器終於在明朝大放異彩。

明朝在火器上最大的發展就是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獨立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神機營所持的管形火器,是蒙古騎兵的噩夢。

在蒙古騎兵發起進攻時,明朝的神機營部隊可以作為騎兵的剋制力量發揮巨大作用。首先火器發射的槍彈可以擊傷蒙古騎兵和戰馬,雖然殺傷力和射速射程比不上弓箭。其次,神機營發射時火藥爆炸產生的巨響對敵方的戰馬會產生巨大威懾作用,而且產生的煙霧也會對對方戰馬產生恐嚇。因此,火器的出現首先是對蒙古騎兵巨大的心理震懾。

如果說火槍只是嚇唬一下的話,那麼火炮就是對騎兵的成倍傷害。對騎兵碾壓的姿態在清朝最終完成,清軍收拾漠西蒙古時使用的就是火炮。

火器的出現是對戰爭面貌的巨大革命,徹底改變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力量對比。

明朝能夠顛覆元朝,除了硬件的給力,最重要的還是以朱元璋為首的漢人的堅定意志,正是懷著對元朝壓迫的深仇大恨,化作送給他們的炮矢,才最終打敗了曾經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政權!

可惜明朝雖然不斷碾壓蒙古各部,但是無法根除蒙古殘餘。明朝統治者只好修繕長城以圖江山永固,明朝和蒙古步入此消彼長的狀態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徐達在1367年10月率25萬人自淮河北上,次年8月攻佔大都,元帝出逃,元朝宣告滅亡。

先分析下當時形勢:一方面朱元璋在諸多義軍勢力中勝出並壯大,1367年平江之戰打敗張士誠,基本平定了南方地區;另一方面元朝自1359起就基本陷入嚴重內亂之中,先有元順帝支持的孛羅帖木兒與皇太子支持的察罕帖木兒長年惡鬥,後有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諸將的彼此攻伐,戰將接連身亡,元朝已經元氣大傷。

朱元璋就是抓住這樣的機會大舉北伐,和徐達制定了北伐三步走的戰略方針:1. 自淮河攻佔山東、河南一帶,佔據潼關;2. 攻取河北,直至大都。 3. 由大都南下入山西,平陝甘,掃除元朝殘餘勢力,完成北方統一。

徐達也是高效率地執行朱元璋的方針政策,在短短几個月之內便佔山東、克河南,入河北,大軍長驅直入,直逼大都。明軍此勢如破竹,究其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

1. 元朝統治者內訌嚴重,元順帝失去全局協調能力,各地軍心渙散,以致於明軍在山東、河南一路招降,沒有受到太強的抵抗。

2. 朱元璋坐鎮後方,強大的物資保障和精神支持讓徐達全力北伐。

3. 徐達治軍有方,不欺凌百姓,北伐時發佈檄文“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北伐軍力量不斷壯大。

4. 徐達審視奪度,用兵如神。在遇到強敵時,懂得避其鋒芒,在迂迴運動戰中消耗敵人有生力量,而在最後把握時機將敵人一舉殲滅。

總之,由於諸多原因,80年前的蒙古鐵騎在明軍面前完全換了一副模樣,一路潰敗,北逃大漠,一座巍然聳立的帝國大廈也轟然倒塌,迎來了朱元璋的朱明王朝。



徐達,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父親也不是什麼將軍,徐達本人呢在當時也沒有拜過什麼名師啊,上過什麼軍校啊等等,他和朱元璋小時候是鐵哥們,幹什麼的,就是放牛的,但是呢,亂世出英雄。

徐達就是一個代表,軍事能力極強,在朱元璋滅掉兩大敵手,陳友諒,張士誠之後,便派徐達帶著25萬兵力,大破元朝,將元朝趕出了中原,趕到了他們的老巢,徐達為何能夠如此輕鬆地緊靠25萬兵力便將元軍趕到了大草原呢?

第一,民心所向。

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時的朱元璋那是民心所向,元朝當政期間,橫徵暴斂,貪官汙吏遍地都是,百姓們過的苦不堪言,不鬧天災還好,鬧了天災之後,餓殍遍地,別說吃飽飯,連糧食都沒有。

元朝當官的個個大魚大肉,不管百姓死活,為了防止百姓造反,十戶一把菜刀,可以說是當官的絲毫不顧百姓的死活。就這樣的政權,難道會有百姓擁戴嗎?朱元璋自幼貧苦農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體恤百姓,深受百姓愛戴,朱元璋起義之後,這些參軍的百姓,個個都和元朝有深仇大恨,因此徐達率領的25萬大軍的戰力可以翻一番了。


第二,元朝內部政權腐敗。元朝當時內部還爭鬥不休,拖拖帖木兒死後,更無人支撐大局了,軍隊混亂無比,這樣的軍隊能有什麼戰鬥力,原本戰無不勝的蒙古軍隊已經不復存在了,就這樣的軍隊,在徐達的大軍之下,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找刺激。

第三,徐達驚人的軍事才能。徐達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徐達手下還有常遇春,藍玉等大將,個個都是明朝開過名將,所向無敵,徐達出征前也做出了精密的部署。先取山東,再進中原,打得蒙古人一直逃竄,只打到他們的老巢,再無與朱元璋反抗的資本。

本文由樓笙發佈


樓笙


滅元,分成三步走:掃除外圍、直搗大都、山西決戰。

1367年,朱元璋站在南京城外看著腳下的這片土地,心中萬丈豪情。

誰能想到,一個乞丐也有春天。

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後,江南已再無對手。在“天下”這個擂臺上,只剩下最後兩個選手:朱元璋、元順帝。

決一死戰的時刻,到了。

南京城,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統兵25萬北進中原。

這一刻,做為主將的徐達,站在了歷史的最中心。



在這次決戰中,分為軟、硬兩個部分。

軟的戰略是政治:

北伐軍在進軍途中發佈了《諭中原檄》,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站在了民族大義、道德的制高點。

1127年以來,金兵攻破開封,擄掠皇帝、美女、財富北歸。

1276年,南宋滅亡。蒙古騎兵縱橫中原,漢家土地落入異族之手。

今天,徐達向天下宣告:“我們來了,漢人的天下將有漢人做主。中原的父老鄉親,請配合我們。”

這手政治手段,將北伐軍與中原百姓捆綁在一起。



硬的戰略是軍事:

根據朱元璋的部署,北伐軍從南京出發,必須先取山東,然後西進河南,繼而奪取潼關。

這樣一來,華北大地就在掌握之中,大都就是一座孤城。

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再也沒有祖先的勇氣。元順帝早已忘記成吉思汗的輝煌,拋下一切、帶著老婆孩子就跑回了他們的祖宅——蒙古草原。

當徐達跨馬進入北京城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創造了輝煌:離去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我親手拿回來了。



軟硬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1368年7月27日,歷時8個月的北伐落下帷幕。徐達攻克通州,8月2日,兵不血刃的進入大都。

元朝亡。

但是元朝大將王保保還擁兵10萬,據守太原。

面對這個勁敵,徐達採取了穩紮穩打的方式。他率兵西進,依次拿下晉城、長治,準備以此為根據地,與太原打持久戰。

誰知道,王保保立功心切,拋下太原直奔大都,打算把元順帝接回來,先立個“救駕之功”再說。

根據地你都不要了,徐達只好笑納了。大都嘛,再打回來就是。



王保保萬萬沒想到,徐達會打太原,這隻能怪他“沒腦子。”

完了。

老婆孩子、糧草、金銀都在太原,必須打回來,要都被徐達拿走了,這些年的工作都白乾了。

王保保的“沒想到”,還在繼續發生著。

有一天,天色已經很晚了,王保保打算休息一晚上再趕路。

月黑風高夜,徐達給他準備了法式大餐。

徐達親自衝鋒,大軍衝入王保保的軍營,大殺四方。元軍損失8萬人馬,就此一敗塗地。

王保保只帶了幾個親隨,逃亡甘肅、寧夏一帶。

元朝,再也沒有翻盤的力量。


溫乎


在古代,從南到北征伐取得勝利的例子鳳毛麟角,而徐達能以25萬之眾,率部打響北伐之戰,最終滅掉了強大的元朝,屬實厲害,但這其中也還是有很多原因

元朝內訌,內部不穩

在元朝末期,元朝皇族內部正在進行激烈的爭權奪利,元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與軍閥擴廓帖木兒、張良弼、脫列伯、李思齊等混戰不休,另外,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間,元朝就出現過10位皇帝也能夠看的出來,帝王頻繁更迭,元朝內部政權必然不穩定,而且,在徐達率大軍橫掃中原、直逼大都之時,元軍主力卻成了皇位之爭的工具,正忙於內戰,一個內耗如此嚴重的王朝,又能指望有多少力量抵擋勢如破竹的徐達主力呢。

徐達有強大的後方,無後顧之憂

俗話說“三分軍事,七分經濟”,在徐達大軍出發之後,朱元璋坐鎮南京,朝局穩定,朱元璋對於前線大軍的所有要求基本上都有能力滿足,真可以說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徐達毫無後顧之憂,自然勢如破竹。

北伐計劃周密,有條不紊

徐達北伐出征之前,朱元璋與徐達和其參謀軍師一起制訂了一套很完善的北伐征戰計劃,第一步,先迂迴攻取山東、河南,破掉拱衛元大都的外部屏障;第二步,北伐軍佔領河南後迅速揮師西進,一舉攻佔潼關,經過前兩步,元朝主力基本上都損失殆盡;第三部,集中所有力量進攻元大都,元軍此時勢窮力孤,基本不會有什麼變數。

軍紀嚴明得民心,主帥徐達能力強

在北伐征戰之前,徐達與朱元璋一起已經征戰多年,且驍勇有謀,是一個軍事天才,經過多年的積累,手下聚集了一幫猛將謀臣,因為徐達也是一步步升上來的,他能與下級同甘共苦,所以,徐達在軍中地位極高,他當主帥眾望所歸,下邊的將是對他也很信服。另外,北伐大軍軍紀嚴明,受到途中百姓的擁戴,得民心者的天下,最後北伐成功也是理所當然


娜娜聊古今


明初徐達北伐成功主要原因是:一、利用元朝內部矛盾,趁其內耗,順利拿下元大都;二、北伐戰略路線有利,避實擊虛,先取山東,再進河南,北上河北;三、徐達等北伐將領具備高素質的軍事能力和北伐軍隊素質高。

元末蒙古內部矛盾消耗了元朝力量

先是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兩大集團的矛盾鬥爭。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各地紛紛出現了抗元的武裝力量,慢慢地就形成像徐壽輝、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等獨佔一方的農民起義領袖,元朝中央政府也組建力量平定各地的農民起義,到後期就形成兩股大的勢力,一股是擴廓帖木兒,一股是孛羅帖木兒。這兩股力量又互相不服,為了爭搶地盤時有鬥爭,而元政府對這兩股軍事力量也沒有太多辦法干預,只能從中調停。

(元順帝)

而這兩股力量又參與到當時元順帝和太子之間的鬥爭之中,先是擴廓帖木兒集團和太子黨要剷除元順帝身邊的勢力,誣陷皇帝舅舅老的沙等人,老的沙逃到孛羅帖木兒那邊尋求保護;後孛羅帖木兒帶兵到元大都強勢將太子黨的搠思監、樸不花殺死,太子出逃。此事被太子懷恨在心,命擴廓帖木兒攻擊孛羅帖木兒,兩大集團又開始交戰,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孛羅帖木兒被刺身亡,擴廓帖木兒被封為左丞相,後封為河南王,調度天下兵馬"肅清江淮"。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擴廓帖木兒在河南又和元關中四軍閥李思齊、張良弼(思道)、孔興、脫列伯不和,雙方又開始內鬥不止,史書上記載"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本來被元朝廷寄予厚望去討伐江淮一帶起義軍的)擴廓帖木兒就這樣被拖在河南。

北伐路線避實擊虛,有效達到目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令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起兵25萬開始北伐。在北伐伊始,朱元璋為了得到北方地區人民的支持,早就發佈檄文“驅除胡虜,恢復中華”,並嚴令北伐部隊要秋毫無犯,不能驚擾當地居民,這樣就得到北方廣大漢族人民的支持。北伐路線首先選擇從江淮入但是元軍兵力較弱的山東,僅僅四個多月就拿下了山東地區,而後轉向河南,並抓住時機很快佔據潼關(當時擴廓帖木兒還在和關中四軍閥在互鬥,對明軍處於觀望狀態),這樣就扼守住關內向河南地區進攻的咽喉。隨後又從河南入河北直奔元大都而去,北伐軍隊七月初二由河南開封出發的,一路上勢如破竹,七月二十日取長蘆(今河北滄州),二十三日至大沽(天津)。二十八日元順帝看大勢已去出逃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至此山東、河北、河南之地盡屬明朝。由於元在關內、山西軍隊由於元順帝的出逃出現了混亂局面。而後北伐軍又揮師西進拿下山西和甘陝,元軍抵抗不住紛紛撤向長城以北地區。

徐達等北伐將領具備高素質的軍事能力和北伐軍隊素質高

徐達作為明朝第一名將,其軍事指揮才能自然是不用多說的,明史評價他為“中山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常遇春像)

還有先鋒常遇春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人物,另外還有湯和、鄧愈等一批從戰場上打出來的高素質的將領,在關鍵時刻能打硬仗,打苦仗。另外當時北伐軍隊使用了火器在武器上有優勢,同時北伐軍也有一支強有力的騎兵部隊,和蒙古軍騎兵對抗也不落下風。這些都也是徐達的北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徐達能帶領25萬大軍北伐成功的原因,但徐達並沒有完全消滅掉元軍,僅僅是把元軍打跑了,打到大漠和草原上去了。


山中茅店


元朝的滅亡雖然表面上是朱元璋推翻的,但實質性離不開前前後後的起義軍和元朝國運不長的種種弊端。

元朝末年的政權就是一頭垂死的駱駝,而徐達直搗元大都就是壓死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元朝並不是直接滅亡了,元朝在中原的末代君主元惠宗攜帶元朝宗室和蒙古殘部北上逃亡,他們還是以“大元”為國號,又延續了三代君主,當時的明朝稱這個政權為“殘元”,“北元”。


公元1368年中原局勢徹底失控後元惠宗就逃往塞北遷都灤京,繼續遙控元軍鎮壓各地起義軍,幾次南征都沒有成功。直到明朝建國好多年的1389年才在藍玉率領明軍的打擊下徹底覆滅。

元朝統治中國進一個世紀,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斷。即使,出了幾個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其結果也是力不從心,更脫離不了元朝殖民中原的本質。從元朝初期開始,貪玩腐敗之風就十分惡劣,在歷朝歷代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官職層出不窮,其實元朝的國定賦稅賦稅在歷朝歷代並不沉重,但這樣官員一步步變著法兒的增加各種賦稅,甚至到最後開窗戶也要繳賦稅,從元世祖到元文宗天曆的70年間,國家賦稅不斷增加,列如鹽課增加20倍,茶課增加240倍,商稅亦增加近10倍。除此之外元朝還有一種奇葩的制度,不說南北異制了,就說元朝收取賦稅的途徑不是由國家自己收取的,而是承包給商人,這些商人和官員聯合在一起大肆壓榨百姓,在各種苛稅和民族壓迫下,各地揭竿而起,各地的起義從元朝初到元亡就沒有停止過,所以元朝註定不可能長期統治中原。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巨大文化,思想差異就決定了元朝經濟的覆滅,元朝大部分皇帝又不肯向漢文化徹底靠攏過渡,但最後即使元朝滅亡了,這些蒙古人也保存了自己的民族性,反觀清朝,差點讓自己的民族性徹底消失,其實現在的滿文化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元朝後期,當年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早就沒有了當年的戰鬥力,還有一個更好玩的是,蒙古帝國四大汗國雖然在元成宗時期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帝王,但他們的這個宗主國滅亡之際他們不僅不派大軍支援,反而幸災樂禍的看笑話。



其實元朝的滅亡還是離不開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就連朱元璋在和元朝對抗的時候還多次向元朝示好,甚至接受元朝的封號,但陳友諒和張士誠似乎更能顯示出來對元朝政權的仇視性,鐵了心的和元朝幹到底。

雖然這兩個人對推翻元朝上有這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對比朱元璋他們兩個又有著明顯的缺點,“陳友諒志驕,張士誠器小”。


(陳友諒影視劇照)

陳友諒是真小人,一位把厚黑學發揮到極致的小人,更是真梟雄,陳友諒有遠大的抱負,指揮兵馬十分有謀略,更有絕對的實力,但對待下屬卻十分苛刻,動輒打罵,重則砍頭,在沒有奪取天下之前就經常殺戮自己的部下,完全不遵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得天下,謀臣亡”的道理,也是可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殺死自己的首領徐壽輝,最後自食其果也死於自己的部下手裡,也算是天道有輪迴吧!

(張士誠影視劇劇照)

至於張士誠的缺點就直接擺在桌面上了,張士誠甚至都不能說是朱元璋真正的對手,對於朱元璋來說完全是夏蟲語冰不在一個層次上,張士誠這個人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更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陳友諒和朱元璋對持時他雖然坐山觀虎鬥,卻不懂的坐收漁翁之利,張士誠佔領的地方十分富庶,對百姓也很好,但他完全滿足現狀,只想著割據一方,苟且偏安一隅即可,這樣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王保保影視劇照)

所以最後奪取天下的必定還是朱元璋,元朝末期,本來在各地起義軍的打擊下就已經垂垂暮矣,靠一個有本事的丞相和一位驍勇的將軍挽救不了大廈將傾的局面。現在有人說朱元璋是撿漏王,其實這是十分不客觀的,從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到朱元璋弒殺小明王稱帝,朱元璋前前後後對推翻元朝政權的統治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敘述不全,煩請包涵!


明月清風閣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蒙古內政腐敗,導致了戰鬥力低下、蒙古的統治範圍太大,已經無法集中力量對抗南方的各路軍閥了、南方大明的力量已經全方位超過北方。

蒙古內政腐敗,雖然至正皇帝剛上臺的時候任用脫脫等人對弊政進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成效沒有達到皇帝的期望,他的努力他的付出總是得不到回報。到了至正中後期,至正皇帝已經身心疲乏,對於改革已經放任不管了,手底下的人也是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做著各種損壞國家的事情,大元至此已經完全沒救了,起義剛開始爆發的時候,依靠丞相脫脫還能鎮壓,但是隨著脫脫病逝後,大元的最後挺樑柱倒塌了,元朝也就完了。



政治腐敗,帶來的必然是軍隊的不堪一擊!大元的軍隊畏敵不前成為了經常發生的事情,一旦開戰,往往都是兵敗如山倒。


還有元朝的統治也實在是太大了,北邊直達西伯利亞高原,南邊到達海南,跨越的範圍太大,都可以說是一種勢力範圍統治了,如果地方上發生叛亂,一旦要出兵鎮壓往往都要消耗掉很多的軍費,而且效果還不能保證。

元末的起義和別的起義有很大的不同,南方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軍閥居然不是先聯手推到元朝政府再內戰,而是南方各勢力先分出勝負再攻打北方大都,這期間有十幾年,元朝居然沒有絕對的兵力鎮壓!

在這十幾年元朝軍隊都在幹什麼?難道各位不感到奇怪嗎?等到朱元璋統一了南方後,徐達北伐,沒有經過很大的難度,至正皇帝居然就北逃了。

從南宋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江南,元朝在喪失掉江南後,財政日益匱乏,已經維持不了如此龐大的帝國了,更別說還要鎮壓起義了,而朱元璋佔據富有的南方,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佔據了絕對優勢,所以,一旦北伐,必然是勢如破竹!再加上徐達等名將率軍,勝利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七夜解說遊戲


徐達為何能以25萬兵力滅掉元朝?一是有朱元璋強大的後盾實力為支持。二是元朝統治階級失去人心,各地起義不斷,動搖了元朝軍隊的戰鬥力。三是朱無章為了對付蒙古騎兵創立了步兵、火器和騎兵配合的戰法,這些確保了徐達在前線戰場的勝利。 1367年11月,明朝第一名將徐達奉朱元璋之令,率部打響北伐之戰,最終滅掉了強大的元朝,堪稱從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達為什麼沒25萬軍隊戰勝元朝軍隊呢?一是得益於當時的元朝統治階層腐朽又無能,內部相當不穩定,著名的元朝將領脫脫,遭到了統治階層的致疑,竟然被逮捕處死。元朝聚集一百萬軍隊鎮壓各地起義軍,這些各部落抽的騎兵,各懷鬼胎,心思不一,沒有統一的組織及紀律,沒有強大的戰鬥力,在與各路起義軍的決戰中分崩離析,各自逃跑了。二是朱元璋採取高築牆,緩稱王,廣積糧政策,嚴明起義軍的紀律,要求起義軍不得隨意侵害老百姓的利益。尤其徐達寬容大量,不屠殺元朝投降的部隊,因此徐達北伐軍隊越打越多。這為徐達北伐建立了穩定的基礎,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順暢。 三是徐達制定了“三步走”的正確北伐戰略。第一步,迂迴山東、河南、陝西,在迂迴作戰中大量殺傷元軍精銳力量。第二步,當元軍精銳力量被殲滅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進軍,直搗黃龍。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後,逐步掃蕩北方各地,促進北方的統一。徐達的副將常遇春,也是優秀的將領,他驍勇善戰,多有謀略,為徐達的北伐戰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四是元朝末年群雄四起,比較著名的起義軍有張士誠、陳友亮、方國珍等,元朝的統治階級為了壓制起義軍,已經精疲力盡了,這為徐達的北伐,掃平了障碣。五是朱元璋部對火銃進行了改進,利用南方的財力優勢進行了大量裝備,後來漸漸有了三大類型,即普通士兵操弄的單兵手銃、裝備於戰船和關隘守備用的中型碗口銃及專用於城防要塞的大型銃(筒)炮。在火力上,此類大中型火銃已經可以充分壓制回回炮。當時崛起江漢地區的陳友諒的軍隊就喜歡使用回回炮,結果在火力上受到朱元璋部的壓制。 朱元璋部所研發、使用的這些火器在進攻戰和防禦戰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在洪都保衛戰中,如果不是火銃的大量裝備使用,估計朱文正很難堅守三個月;尤其是火銃在大規模使用 的情況下很容易壓倒蒙古騎兵。





迷之路砥礪前行


看看朱元璋稱帝后做了哪些措施穩定統治,就知道元朝滅亡的原因了。

第一:嚴禁后妃干政,除第一代皇子外,后妃均選自小門小戶,太后不得垂簾聽政,外戚不得掌握實權。這顯然是借鑑了元順帝奇皇后亂政的教訓。朱元璋也提了防止宦官專權,但後代子孫沒有落實。

第二:嚴懲貪官,不惜大開殺戒。朱元璋對元末吏治的腐敗有切身感受,所以最恨貪官汙吏。

第三:誅殺功臣,廢除丞相和行省,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五府六科都察院通政司,地方上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互相鉗制。這是吸取了南宋元朝權臣專政,威脅皇權的教訓。

第四:開科舉,提拔寒士,尊崇理學,從思想上控制天下讀書人。元朝不重視儒學和科舉,讓人才為造反者所用,朱元璋才能成功。

第五:嚴格戶役制度,職業世襲,控制人口流動,取締民間宗教,防止流民中出現第二個朱元璋。

第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明確皇位繼承順序,防範儲位之爭。元朝皇位傳承混亂,也是嚴重的內耗。

以上可以看出,元朝的滅亡,根本原因不在軍事,也不是徐達的北伐軍戰鬥力逆天,而是明軍打過來之前,元廷已經是個空架子了,一推就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